?

中醫藥促醒治療的研究進展

2023-01-05 02:11余柳燕郭沛鑫解宇環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22年22期
關鍵詞:石菖蒲醒腦復方

余柳燕 雷 娜 郭沛鑫 解宇環

云南中醫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西醫學中的昏迷是指各種疾病引起的覺醒狀態、意識內容及軀體運動喪失的嚴重意識障礙,是高級神經活動的高度抑制狀態[1]。主要表現為完全的意識喪失,不能自由活動且對外界刺激無反應或反應遲鈍,但仍有呼吸與心跳[2]。70%的昏迷主要是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即網狀系統-丘腦-大腦皮質系統發生結構性損害引起的,少部分為全身性疾病,即彌漫性腦功能代謝異常[3]。臨床根據刺激反應和反射活動將昏迷分為淺昏迷、中度昏迷和深昏迷[4]??偨Y發現其病理生理機制主要與神經遞質或突觸異常、腦代謝失常、顱內壓上升等有關。以上因素直接或間接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神經沖動上傳,皮層無法維持覺醒狀態,故機體陷入昏迷。

中醫學中“昏厥”“昏聵”“昏蒙”及“神昏”等均是對昏迷的表述[5]。而傷寒、溫病、厥證、中風、腦外傷及各種腦血管疾病導致昏迷發生率逐年上升,長期處于嚴重意識障礙階段的患者,身體各系統并發癥也隨昏迷時長而增多,影響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增加致殘、致死的風險,嚴重降低了人們的生存質量。如何快速且有效的對昏迷患者進行促醒治療,降低致殘率及致死率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醫學問題。

1 中醫病名

傳統中醫并無昏迷的提法,歷代醫家將其稱為“神昏”“昏厥”“昏蒙”“昏聵”“不省人事”等?!饵S帝內經》中記載的“暴露不知人”首次論及到神識障礙,與西醫中昏迷的狀態相似,但無明確病名,《傷寒論》中提出了“譫語”癥名,《許叔微醫案》第一次提出“神昏”病名,至《傷寒明理論》時,才出現“昏迷”這一病名,但所指的神識障礙內涵廣泛,與西醫存在很大差異[6]。

2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昏迷屬于心腦之證,心主神,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均與其有關[7],而腦為清靈之竅,在受到痰、瘀、熱、毒等病因侵擾時會出現清竅阻閉,神明失守,竅肢失用等表現[8]?!端貑枴ふ{經論》云:“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髓,以血行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生?!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疲骸肮适ト藗骶?,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痹谏鲜鲫P于昏迷的中醫認識中,明確指出機體氣血暢達,臟腑協調,機竅通暢才能使機體維持正常功能?;杳缘牟∫虿C復雜,外感或內傷均可引起昏迷。目前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與涉及以下方面:①腑實痰熱中阻,氣血陰陽運行逆亂,腦神失養,肝氣上逆,閉阻清竅[9];②腦絡受阻,自我調節功能紊亂,毒邪蓄積腦絡,上擾心腦,引起腦神失用[10];③大量出血、出汗導致血瘀竅閉,津液虧虛,腦海失養,則竅絡阻閉,神明失守[11];④多有濁痰,痰隨氣逆,或臟腑氣機閉塞,機體津液代謝失常,生濁痰,則蒙蔽腦竅[12]。 綜上所述,昏迷的病因病機主要與熱、毒、瘀、引起的氣機逆亂,蒙蔽清竅,或氣血陰陽虛耗,清竅失養有關。

3 促醒治療

中醫認為痰、熱、瘀等所致的清竅蒙蔽是昏迷的關鍵病因,而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中醫常根據辨證論治原則,運用醒腦開竅法[13]、化痰開竅法[14]及活血祛瘀法[15]等對昏迷患者進行治療。除內服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祛痰開竅等作用的單味藥物或復方進行治療外,針灸、艾灸、推拿、藥熨等體外治療手段也常有運用。

3.1 中醫藥物促醒

3.1.1 醒腦開竅藥 目前,臨床多內服具有開竅醒神功效的中藥進行促醒治療。其中麝香、冰片、蘇合香、安息香、石菖蒲等在臨床應用廣泛[16]。動物研究已證實單味開竅藥物因具有良好的血腦屏障通透性,單用可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發揮促醒作用[17]。與其它藥物協同使用時,除發揮自身功效外,還可增加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含量及速度[18]。

除單味開竅藥物外,醒腦開竅類方藥包括安宮牛黃丸[19]、醒腦靜注射液[20]、清開靈注射液[21]、丹參注射液[22]及麝香注射液[23]等。其中,由安宮牛黃丸化裁而來的醒腦靜注射液是臨床常用的中藥注射劑,主要用于治療寒邪、痰阻、濕熱等引起的竅閉神昏之證。臨床研究發現復方發揮促醒療效優于單味藥,其中促醒作用主要與其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開竅醒腦等功效相關。其發揮作用的機制主要有:①調控血腦屏障(BBB)通透性,促進藥物入腦,冰片、麝香、蘇合香、安息香及石菖蒲[24]等可通過減少BBB緊密連接、增加吞飲囊泡的功能、抑制BBB轉運蛋白、抑制離子通道轉運從而改變BBB通透性[25],改變開竅藥物入腦的含量和速度,減輕腦損傷,維持大腦正常神經功能;②抗氧化應激、抗炎,麝香、冰片、梔子苷、牛黃及蘇合香[26]等具有抗氧化損傷,抑制炎癥因子表達的功效,可降低血小板聚集、腦含水量,提高腦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減輕皮質神經元損傷,發揮腦保護作用;③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石菖蒲、冰片及蘇合香可縮短巴比妥鈉所致的睡眠時間[27],此外,麝香、石菖蒲[28]還可增加中樞神經系統遞質(5-HT、NE、DA)的含量。

3.1.2 活血化瘀藥 中醫認為顱腦外傷、腦梗死、腦炎等顱內疾病導致昏迷的基本病理機制與淤血互結,阻滯經脈,壓迫腦髓;津行不暢,諸邪膠結,化毒傷腦進而導致竅閉神昏有關[29]。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醒腦開竅為基本治則,應用具有活血化瘀、開竅通絡功效的藥物,如紅花、石菖蒲、赤芍等[30]。宋海鵬等人[31]在觀察活血化瘀法治療腦出血昏迷患者的療效研究發現,活血化瘀中藥組在臨床療效、血腫吸收速度及意識狀態改變情況均優于對照組。郭莎莎[32]在利用活血化淤復方治療重癥腦梗死時,治療組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血液流變學指標及不良反應改善均優于對照組。研究證實了活血化痰藥物對淤血互結,阻滯脈絡,導致的竅閉神昏具有顯著的療效?,F代藥理研究發現,活血化瘀藥物發揮促醒作用的機制與減輕神經元凋亡與損傷程度,減輕腦水腫、改善腦血流量,修復腦功能有關。此外,化痰藥與息風止痙藥物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促醒作用。

3.1.3 化痰開竅藥 痰飲隨氣流行,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膚腠理,機體氣機郁滯或陽氣衰微,運化津液停滯可導致多種疾病[33]。痰作為病因的同時也是病理產物,可引起機體出現多種病理癥狀或體征,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34]。痰在不同臟腑經絡中的病理表現不同,但與痰邪最密切相關的唯有 “元神”,中醫認為痰濁蒙蔽清竅,則機體出現神昏、癡、癲、癇等神志異常表現[35],治療應圍繞化痰開竅為基本治則。應用具有化痰通竅功效的藥物,如牛黃、石菖蒲、半夏、膽南星、郁金[36]等,復方有安宮牛黃丸、至寶丹及蘇合香丸加減[37]等。王福榮[38]觀察依達拉奉聯合化痰開竅藥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治療組患者痊愈率、療效評分及降低血脂療效均優于對照組。蔣躍文等人[39]發現化痰藥半夏、瓜蔞、浙貝母、石菖蒲可降低大鼠全血黏度、抑制紅細胞聚集并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認為其降低血黏度的機理可能與降血脂及抗脂質過氧化相關?,F代研究已證實,化痰開竅藥物發揮促醒作用的機制與降低血脂、減輕局灶性腦細胞水腫、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血腦供氧,發揮腦保護作用有關。

3.2 中醫針灸促醒 機體意識和認知功能的維持依賴大腦皮質層高級神經活動的完整性。臨床除內服中藥促醒外,體外運用針灸對昏迷的治療也取得一定療效。中醫運用針灸刺激腦部開竅要穴或特異性穴位時,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解除大腦皮層抑制,促進覺醒,同時產生的神經沖動激活大腦皮層,維持機體的覺醒。

3.2.1 傳統針灸 運用針灸刺激對神志疾病有特異性作用的腧穴及醒腦開竅要穴時,可直驅病所,改善腦功能,從而達到促醒效果[40]。臨床中關于針灸的治療包括針刺、刺絡放血、艾灸等[41]方面。在《針灸大全》中,針對中風或中暑導致的昏迷,可通過針刺人中、百會、中沖、合谷來發揮促醒作用[42]。因急性熱證誘發昏迷的患者,則可通過針刺脈絡,釋放淤血來促進患者清醒[43]。對于寒厥、氣厥、痰厥等各種厥證,則可利用艾灸法發揮溫陽理氣、活血的功效來達到促醒目的[44]。此外,針刺治療昏迷的報道中,還提及可通過刺激曲池、涌泉、內關、膻中等穴位來發揮促醒作用[45]。

3.2.2 電針 除常規針刺外,近年來,臨床運用電針或電刺激等手段對昏迷患者進行促醒治療時,發現可通過調控基因表達及腦內神經遞質水平,解除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狀態,改善腦血流量,促進腦功能恢復,從而發揮促醒作用[46]。趙潔等人[47]利用電針觀察腦性昏迷患者時,發現疊加電針治療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腦動脈血流速度、平均蘇醒時間均優于對照組。與常規針刺相比較,中醫的電針刺激將電刺激與腧穴刺激優勢相結合[48],在治療腦性昏迷方面促醒作用較好。此外,臨床上在對昏迷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時,常與其它藥物協同發揮促醒作用,還可進一步增強促醒的療效。

3.3 藥熨 “藥熨”首見于《黃帝內經》,其中記載的藥熨主要用于寒痹與痛痹的治療[49]。將單個或多個藥物加熱后置于人體相應部位,借助其溫熱之功,將藥物的活性成分由皮膚滲透進入經絡、血脈之中,發揮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等功效即為藥熨法[50]。后世醫家將藥熨法不斷創新發展,衍生出陰陽熨法(即冷熱交替之法)、藥餅熨法[51]等,在優化操作方法等基礎上,對藥方組成創新,為臨床應用取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3.4 其它療法 除上述促醒治療方法外,運用中藥灌腸或直腸滴藥法、中藥霧化吸入、藥枕、放血、推拿[52]等也是中醫治療昏迷的傳統治法。而現代醫學針對昏迷促醒的治療策略主要以增加興奮性神經遞質、降低抑制性神遞及調節腦代謝等,同時輔以營養補充、護理支持、降低顱內壓以及改善腦循環等對癥處理。近年來,在促醒治療的臨床研究中,常將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將中藥單味藥或復方及中醫的體外療法聯合西藥治療腦出血、腦缺血、腦卒中、中毒等引起的昏迷,聯合治療療效及預后優于常規治療組。若中西醫合理聯用,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還可協同增效,減少不良反應。

4 總結與展望

昏迷病因多樣,發病機制復雜,雖然近年來促醒治療策略多樣,但仍無特異性的藥物或方法治療昏迷。近年來,開竅中藥在中樞神經系統類疾病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基礎研究多集中于單味藥為主,針對復方研究中促醒機制明確的研究較少;在臨床研究中,運用中藥復方聯合西藥進行促醒治療,僅以神經功能評分及清醒時長等單一指標作為評判標準,其促醒的機制仍然不明確。若在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的基礎上,合理的將中藥與西藥聯合運用,利用開竅中藥復方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的優勢,可在西藥發揮作用的基礎上,減少毒副反應,協調增效。明確藥物調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作用機制與信號通路,將充分擴大中西醫聯合的優勢,為臨床治療中樞神經系統類的疾病提供理論依。

猜你喜歡
石菖蒲醒腦復方
石菖蒲種植模式調查分析
自擬醒腦湯聯合體外反搏治療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的效果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高血壓的療效判定
復方參蓉湯加減治療脾腎兩虛型斑禿的臨床療效觀察
Protective effects of Fufang Ejiao Jiang against aplastic anemia assessed by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etabolomics strategy
我向往石菖蒲 一樣的人生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復方α-酮酸片配合低蛋白飲食治療慢性腎病的療效觀察
脫背心動作能醒腦
心悸喝茉莉石菖蒲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