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勤教授運用四妙散治療特應性皮炎臨證經驗

2023-01-05 02:11徐沙沙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22年22期
關鍵詞:特應性皮炎脾虛

徐沙沙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與遺傳、環境及心理等因素相關[1],以反復發作的多形性皮損、對稱分布、易于滲出和瘙癢為臨床特征,各個年齡均可發病。由于環境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本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西醫治療以糖皮質激素、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抗組胺藥等藥物為主,但長期使用副作用較大,中醫藥辨證施治,治病求本,在治療本病上優勢明顯。任勤教授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天津名中醫,師從著名兒科專家李少川教授,從事兒科臨床三十余載,臨床經驗豐富?,F將任勤教授治療特應性皮炎經驗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中醫學無特應性皮炎病名,將其歸屬于中醫“濕瘡”范疇,病程一般較長,易反復發作,皮疹可見于全身各處,常表現為丘疹、紅斑或水皰,常伴有滲出、瘙癢、結痂,大便干結或稀溏。任勤教授認為濕瘡的主要病位在脾腎,可涉及心肝。濕濁是本病發生的中心環節,濕性粘滯,導致本病遷延不愈。常見證型為外邪襲表證、濕熱蘊結證和脾虛濕盛證,其中濕熱蘊結證最為多見。任勤教授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責之于先天稟賦不足、臟腑功能失調;外因責之于感受外邪、傷于飲食。若因感受外邪,初在衛分、氣分,后入營入血,血熱妄行,外溢皮膚,以實證為主;若素體脾虛,脾不統血,腎陰虧虛,虛火上浮,血不歸經,以虛證為主。小兒臟腑嬌嫩,衛外不固,易感外邪,六氣皆易火化,蘊于肌膚毛腠之間,風熱與氣血相搏,熱傷脈絡,邪熱妄行,滲于皮膚,溢于脈外,發為濕瘡;小兒為純陽之體,若嗜食肥甘厚膩炙煿之品,而致脾胃受損,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而化熱,濕熱泛于肌膚,氣血運行不暢,發為濕瘡;脾主運化,小兒素體脾虛,肌膚薄弱,調養不當,極易傷脾,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浸淫肌膚而生濕疹,脾虛則肝旺,故患兒易煩躁,脾主血,氣血不足,津液不充,肌膚失于榮養,以致皮損干燥脫屑、苔蘚樣變。

2 四妙散方解

任勤教授擅于運用四妙散化載治療小兒特應性皮炎。四妙散源于清代張秉成《成方便讀》,由蒼術、黃柏、牛膝、薏苡仁四味藥物組成,原方主治濕熱下注之痿證。黃柏味苦性寒沉降,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力強,專為清利濕熱而設,為君藥;薏苡仁味甘淡性涼,味甘能入脾補脾,甘淡能勝濕;蒼術味辛、苦,性溫,擅燥濕溫散濕濁,主入脾胃經,健脾祛濕作用強,亦可中和黃柏、薏苡仁之寒涼,兩者燥濕、滲濕并用,健脾、補脾同施,共為臣藥;牛膝引濕熱下行,通利小便,為佐使之品。中醫有異病同治之說,現代醫家運用此方化載治療多種疾病,如高尿酸血癥[2]、干眼癥[3]、腸息肉[4]、腎病綜合征、痛風、濕疹[5]、蕁麻疹[6]、系統性紅斑狼瘡[7]、類風濕關節炎[8]等。

3 經驗用藥

任勤教授認為濕熱蘊結證是兒童特應性皮炎最常見證型,久病易出現脾虛,臨床中以清熱、利濕為根本大法,且應重視益氣健脾、理氣醒脾、活血化瘀、祛風止癢等藥物的應用。風盛則癢甚,常配伍地膚子、白鮮皮祛風止癢;兼血瘀者,常配伍牡丹皮、赤芍活血化瘀;熱擾心神而致心神不安、煩躁,常配伍梔子、酸棗仁、遠志等清熱養心安神;邪熱迫血妄行,常配生地、玄參清熱涼血;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治療重視顧護脾胃,常配伍白術、茯苓健脾益氣;飲食失調,升降失常,脾胃氣滯,而見惡心、嘔吐、腹脹者,常配伍藿香化濕醒脾、陳皮理氣健脾。

4 驗案

患兒,王某,男,10歲,2019年3月2日以“反復皮疹1年余”為主訴前來任勤教授門診就診?;純?2018 年初周身開始出現紅疹,伴有瘙癢、滲出,顏面部尤甚,時輕時重,伴納差、惡心,夜眠欠佳,無發熱、咳喘等不適,大便粘滯,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外院間斷予外用糖皮質激素、抗過敏治療,停藥后易復發,既往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病史,血常規示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為15%,皮膚過敏原點刺試驗提示塵螨、花粉均為(++)。西醫診斷:特應性皮炎。中醫診斷:濕瘡(濕熱蘊結證)。以清熱、利濕為基本治法。方藥:蒼術10 g,黃柏6 g,茯苓10 g,陳皮10 g,地膚子10 g,白鮮皮10 g,白術10 g,牡丹皮10 g,赤芍6 g,薏苡仁10 g,杏仁6 g,牛膝6 g,藿香5 g,梔子10 g,甘草3 g。7 付,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二診(2019 年 3月 9日):患兒皮疹較前減少,色暗淡,瘙癢減輕,伴有乏力、盜汗,二便如常,予一診方去杏仁,加黃芪15 g,麥冬10 g。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三診(2019 年 3月 16日):患兒皮疹消失,偶有瘙癢,乏力、盜汗減輕,睡眠可。將二診方地膚子、白鮮皮均減為6 g,去梔子,余藥不變。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四診(2019 年 3月 23日):患兒皮疹、瘙癢消失,無盜汗,活動后有乏力,予方藥如下:黨參10 g,茯苓10 g,白術10 g,甘草3 g,蒼術6 g。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早晚分服。

五診(2019 年 3月 30日):患兒未再出現皮疹、瘙癢,無乏力、盜汗、納眠差等,停藥觀察,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按語:本案為特應性皮疹患兒,表現為反復皮疹、瘙癢。任勤教授辨證為濕熱蘊結證,一診方予四妙散基礎上加清熱涼血藥、祛風止癢藥、健脾益氣藥;二診時考慮患兒久病耗氣傷陰,遂重用黃芪,并予麥冬益氣養陰生津;三診時患兒皮疹消失,偶有周身瘙癢,減少祛風止癢藥地膚子、白鮮皮用量;四診時患兒無皮疹及瘙癢,濕熱已除,氣虛為主,以四君子散加味;五診時患兒諸癥已除,隨訪后未再復發。本案辨病辨證相結合,隨證加減,抑制濕疹復發,值得臨床使用。另外,應注意脫離過敏原,保持皮膚清潔,保護屏障功能,以防本病的復發。

5 小結

特應性皮炎為小兒時期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的特點[9],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西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遺傳、環境、心理等因素有關[10],多采用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等藥物來治療本病,雖可暫時控制癥狀,但長期反復應用會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而且停藥后容易復發[11]。中醫學有數千年的臨床實踐經驗,重視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治病求本,可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改善皮膚屏障功能,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降低復發率,值得臨床同道借鑒。

猜你喜歡
特應性皮炎脾虛
補中益氣湯體內外對脾虛證兩種特征菌數量的影響
淤積性皮炎知多少
野生木耳致植物日光性皮炎4例
空氣污染與特應性皮炎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發病機制及治療
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嬰兒特應性皮炎嚴重度的相關性研究
益生菌在防治兒童特應性皮炎中的應用探究
依巴斯汀三倍劑量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觀察
為什么那么多人“脾虛”
脾虛表現的五大癥狀不可不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