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歌《黃河頌》中“你”的使用藝術

2023-01-05 04:27戴黎紅
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 2022年12期
關鍵詞:黃河頌黃河意象

我國現代詩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味,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現代詩的教學多側重于主題意涵和藝術手法的解讀,在審美類型上趨向于單一,不利于詩歌價值的彰顯和美學魅力的張顯,因此創新的教學和解讀思路急需要出現。為此,以光未然的現代詩《黃河頌》為案例,利用文本細讀的方式從細節出發,“以小見大”的挖掘出該詩歌獨特的藝術價值和魅力。通過閱讀和思考,該詩歌以第二人稱“你”進行創作,因此從“你”出發,探討更多有深度的話題不失為一個好的思路和切入點。更期望能從該層面的解讀,讓大家更好地了解該現代詩獨特的意涵,為現代詩教學提供一個新的案例借鑒。

一、以“你”統攝全篇,情感抒發更自然

光未然的《黃河頌》作為《黃河大合唱》中的重要篇章,與整體詩篇一樣,具有氣勢豪邁,意象恢弘,境界開拓的藝術特點,讓人讀完以后,具有一種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展現出該詩歌蓬勃的藝術生命力量?!饵S河頌》創作于特殊的歷史時期,是一首表現“抗日救亡”為主題的現代抒情詩歌,詩歌中以“黃河”為主要意象,展現了作者對黃河的贊美,對中華民族和英勇的中國人民的贊美,充分展示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優秀民族品格和時代精神,表達了當時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奮勇抗敵的決心和炙熱的愛國情懷。[1]因此,該詩歌的核心和重點就是充盈其中濃郁的情感塑造,這種澎湃而又真摯的詩歌情感,為該詩增添了無窮的魅力。為了讓這種情感全部發泄出來,在稱呼上,詩人用了很多的心思,來完成情感的宣泄。全詩從“我”站在高山上遠望黃河切入,以“你”來稱呼母親河——黃河,拉近了詩人與黃河的距離,也拉近了讀者與詩人和黃河的距離,讓飽滿的情感抒發更加自然流暢,富有生命力量。

作為一首現代詩歌,詩中的情感層次分明,通過對詩歌文本的解讀可知,全詩的情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層層推進,呈現一種婉轉復沓的藝術特色。詩歌的三次情感轉變中,每一次最后都是以感嘆結束,并且以類似對話的形式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仰慕等情感。詩歌的第一層情感爆發是以“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來結束,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也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共同的認知,她以母親般的偉大哺育了千千萬萬的子民,因此受到我們的贊美和愛戴。我們被稱為“炎黃子孫”就是因為黃河的原因,她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一條偉大的河流。但是,如果光未然說“啊,黃河,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雖然文字的意思沒有太多的改變,但是在語氣和情感上就變得單薄和生疏,因為使用第三人稱會讓詩歌情緒更加客觀,與黃河的距離就更加遠了,使用“你”這個第二人稱,總體上給人一種親切和自然的感受,同時就像是詩人作為一個兒子在對自己的母親說話一樣,拉近了自己與黃河母親之間的距離,呈現出一種血脈相連的詩歌藝術效果。所以,為了情感的增進,詩人在三個層次的情感中都使用了“你”來結尾,就像是與母親面對面的交談,讓讀者也更加的親切、自然,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之中,完成情景的交融。

當然,在教授該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整合教學資源,比如同樣以現代詩《長江之歌》進行對比教學和分析,長江和黃河都是我們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可以進行對比的分析,增強學生的理解?!堕L江之歌》同樣以第一人稱為視角,來直抒胸臆,贊美長江。但是由于《黃河頌》創作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中,因此與《長江之歌》相比,《黃河頌》的情感更加飽滿和深邃,所以兩首詩歌的對比教學,更增添《黃河頌》的情感內涵。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來增加詩歌學習的動力,比如通過兩首詩歌的對比,教師給出思考問題:“如果都將兩首詩歌換成第三人稱來寫,會帶來怎樣的情感變化?”然后,教師可以進一步的深化思考,“現代詩歌中,什么樣的體裁適合第一人稱抒寫;什么樣的體裁,適合第二人稱抒寫;什么樣的體裁,適合第三人稱抒寫?”帶著這兩個重要的問題,學生深入到文本之中,在感受文本意象的同時,探尋蘊含其中的獨特的情感內容,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感知能力,獲得更多精神境界的提升。

《黃河頌》全篇以第二人稱“你”來統攝,拉近了詩人與黃河的情感距離,拉近了讀者與詩人和黃河的情感距離,增加了該詩歌的藝術魅力和學習價值。

二、以“你”貫通全詩,激發讀者強烈共鳴

作為一首情感極度激昂的現代組詩,《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中的重要篇章,詩歌意象恢弘,境界遠大,極容易引起讀者的移情和共鳴,歷來是我國情感教育重要的資源,當然,該詩歌之所以有這樣的藝術效果,還與它獨特的創作環境密不可分。

1938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當時的武漢失守,詩人帶著抗日演出隊北上路過黃河,面對波濤滾滾,驚濤駭浪的黃河之水,詩人受到了極大的視覺沖擊和心靈的震撼,于是聯想到當時全國的斗爭和人民抗日的激情,心中感慨萬千,靈感乍現,于是回去以后就投入全部的精力創作了這首偉大的組詩。當時抗戰正如火如荼,詩人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也是當時抗戰積極文藝分子,所以面對這樣的景象,詩人有著更加直接和深刻的體悟,但是文藝創作畢竟不是自我欣賞,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播這首作品,并引起更多人的共鳴,為抗戰團結更多力量,用文藝的力量熏陶更多的人,所以詩人使用了“你”這樣的人稱,讓廣大的讀者更加具有代入感。

《黃河大合唱》是一首組詩,也是我國知名的民族音樂代表,深受人民的喜愛。該組詩創作于1939年初,當時我國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全面入侵,全面抗戰進入到開始階段,當時抗戰的形勢十分嚴峻,加之詩人當時所在地武漢又被侵占,在北上的過程中詩人見證了人民的疾苦和戰爭的殘酷,對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希望充滿了憂慮,因此當詩人目睹了奔騰而下的黃河之水,心中感慨萬千,想到全國人民需要心靈的鼓勵和激發,于是產生了創作的靈感。詩人打破傳統抗戰題材的寫作慣例,并沒有直接抒寫戰爭的殘酷,沒有寫當時抗戰的艱辛與曲折,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選擇贊美我們的母親河。除了因為詩人親眼見證了黃河的壯觀以外,更重要的是黃河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和獨特意象,她是中國人民母親的象征,也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對母親河的贊美就是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文明的贊美,在內在情感上是一致的,有效的團結了當時的抗戰力量,激發了民族團結心,也成就了同題材的典范。

為了更好激發民族情感和抗戰熱情,詩人在進行詩歌創設的時候,三個小節都以“你”來稱呼黃河,讓讀者與詩人有了共同的視角,讀者一下子就被拉進黃河之中,接著詩人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繼續刻畫形象和抒發情感,詩人將“黃河”與“民族的搖籃”“民族的屏障”“民族偉大精神”相勾連起來,激發當時人民的想象與聯想,于是很多人透過詩人的文字和語言,仿佛看到了黃河之水的咆哮,感受到澎湃的力量,引發當時人們強烈的移情和共鳴,對于當時的抗戰宣傳和力量團結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當然,作為一首優秀的現代詩歌作品,《黃河頌》具有強大蓬勃的生命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也賦予了其更多的精神內涵和時代意蘊。即使是今天,雖然已經遠離了戰火紛飛,我們已經不再經歷民族的苦難,但是見證歷史和罪惡的黃河依然奔流不息,學生在面對滔滔不絕的黃河之水時,再進行詩歌的品讀,“你”字的使用可以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親切感,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和視角去審視黃河,去感受我們偉大而又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可以更好地喚醒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黃河頌》的生命力是蓬勃的,它超越時空的限制,賦予了更多時代精神和價值內涵,成為當前學生精神教育的重要資源。詩人以“你”貫通全詩,學生通過對該詩歌內容的學習,可以感受到其中包裹著濃郁的民族情懷和愛國精神,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尊心,更好承擔起身上的責任與擔子,傳承優秀民族和文化精神。

三、以“你”完成虛實轉化,深化詩歌主題

《黃河頌》作為《黃河大合唱》中的重要篇章,從創作之日起就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因為該詩歌中有著獨特的意象——黃河,不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文化意蘊來看,黃河在我國文明體系和人民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我們也要辯證看待黃河這一意象,黃河是母親河,為我們整個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資源,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滋養了各種作物,是我們賴以生存和延續的依靠。同時,黃河也帶來了各種自然災害,帶來交通阻塞,帶來洪澇等災難,因此黃河利害關系要辯證看待,詩人也在詩歌中對這一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刻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這里對黃河的形象進行了刻畫,指明了黃河的位置、地形特點以及由此形成的波瀾壯闊的景觀原因,該描寫極具有畫面感,黃河的形象躍然于讀者的腦海之中,為下文詩歌情感的抒發鋪墊了基礎。

當然,這并不是一篇對黃河進行如實記錄和寫實刻畫的報告或考察,只有將黃河的形象進行虛化,變成一種虛化的“意象”才能更好地將情感融入其中,深化詩歌的主題。這種由實寫虛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手段,其中“你”的使用就巧妙完成了這種虛實的轉化,對于詩歌主題的營造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在詩歌的第二小節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展示黃河的圖頻資料,帶給學生直觀、真實的視覺感受,對于黃河的贊美以及對于蘊含其中的精神意蘊的營造,如果使用平鋪直敘的手法就無法體現出其中的魅力與價值,因此詩人巧妙的采用了第一人稱,打破前邊平鋪直敘的限制,第一人稱可以讓詩人與黃河產生一種對話的藝術效果。詩人代表全體中華兒女與母親河展開對話,將本是自然事物的黃河賦予了人格化的內涵,增加了黃河的靈性,就像是一位年輕的孩子與年老的母親對話,感受其中的精神與情懷。[2]那么,與第一人稱展開對話的“黃河”使用“你”更加貼合其身份,更具有親切感和真實性,讓讀者可以更好地走進詩歌文本,與詩人產生對話,與黃河產生對話,這樣黃河由意象又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物,虛實轉化自然而流暢,增添了詩歌的魅力。

也就是說,光未然對黃河的“稱呼”進行了精心的思考與設計,利用我國語言的奇妙和文字技巧,完成了黃河由事物到意象的轉變,完成了詩歌從實寫到虛寫的轉化,整個過程自然流暢,毫無人為打磨的痕跡,對于學生的理解和學習而言,可以把握住這一細節,洞察詩歌中詩人獨特的情懷和精神內蘊。情感和精神體悟是語文教學高層次的目標要求,對學生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弘揚優秀的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文學作品是中國精神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像《黃河頌》這樣的作品,充盈著濃郁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不僅對當時的人民有著重要的激勵,對當前的學生同樣有著強大的感染力量。但是畢竟該作品創作年代較遠,創作背景特殊,如果以第三人稱進行創作,會給當代讀者帶來一定的疏離感和陌生感,詩人為了打破時代的隔閡和時空的隔膜,在詩歌創作時,以第二人稱“你”來進行意象營造,完成虛實轉化,深化了詩歌的主題思想,賦予了該詩歌更加強大的生命力量。

黃河既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幾千年來養育著中華兒女,同時黃河也是一個意象,是我國文學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由事物上升為意象,完成由實到虛的轉變,這個過程需要詩人的構思與重組,并賦予意象文化內蘊,最終完成情感的融入。讀者通過意象與詩人和文本開展對話,并感受其中濃郁的情感及精神,完成移情和共鳴。

光未然的《黃河頌》雖然創作至今已經經過了幾十年,但是黃河之水依然在奔騰流轉;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也依然高漲;詩歌的生命力依然蓬勃旺盛,對于該詩歌的學習與解讀,不能僅僅從主題營造和藝術手法進行,還要關注細節,深度解讀文本,透過詩歌中的關鍵字詞窺探其中獨特的情感內涵和精神意蘊。詩歌中“你”的使用獨具匠心,“你”貫穿于詩歌的三個小節,讓詩歌中的情感抒發更加流暢和自然,更好引發讀者的移情和共鳴,更有助于虛實的轉化,完成詩歌主題意涵的升華,成為我國現代詩歌中的典范。

參考文獻:

[1]楊凱.民族抒情與象征性表達——關于光未然的《黃河頌》[J].語文建設,2003(09):20-21.

[2]馮大舟.《黃河頌》及其情懷[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36):32-33+81.

戴黎紅,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初級中學教師。

猜你喜歡
黃河頌黃河意象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
“玉人”意象蠡測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
《黃河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