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環境傳播與生態治理研究

2023-01-06 04:06武怡華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24期
關鍵詞: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西北地區

摘要:文章探討新媒體視閾下陜西環境傳播與生態治理的互動關系、變化及其環境傳播引導規律,通過研究得出,陜西省環境傳播機制對本土公眾認知方式有一定影響,對社會公眾認同具有一定的理論提升與引導作用,對陜西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發展建設有直接的信息連接作用,對激發全省人民的綠色環保精神和建設家鄉熱情有一定的宣傳教育作用;但陜西媒體在關于環境議題傳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單向傳播凸顯、新媒體語境下對社會公眾動員不足、傳播手段單一、回應社會關切被動等問題。因此,傳播手段應多元、傳播內容應接地氣、有關環境議題的新聞發布制度建設應加強。

關鍵詞:環境傳播;生態治理;陜西;生態文明建設;西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4-0133-03

近年來,隨著陜西省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也備受省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和熱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戰略、新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

黨的二十大關于“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戰略擘畫,更是為全面推進生態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行動指南。在此背景下,公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更高,陜西省相關部門亦更加重視戰略思想轉變,積極探索一條可復制、可借鑒的陜西生態空間治理模板?;诖?,本文的關切點在于:陜西環境傳播與生態治理的現實實踐邏輯是什么?如何能夠進一步提升環境傳播效力、改善環境傳播效果?

環境傳播學作為一個多學科交融的新興領域,與環境科學、傳播學、生態學、社會學等都有所關聯。我國環境傳播研究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環境傳播的研究內容不斷呈現出豐富、深入的趨勢,視野越發開闊,理論發展異彩紛呈、各具特色;二是環境傳播向多學科發展,諸如跨文化傳播、民族志、政治學、國際關系學等[1]。劉濤、劉向陽、郇慶治、薩其爾、郭小平、王莉麗等人開拓環境傳播學領域,如劉濤的《環境傳播的九大研究領域(1938—2007):話語、權力與政治的解讀視角》、曹順仙的《中國傳統環境政治研究》、郇慶治的《環境政治學研究在中國:回顧與展望》等都開闊了學術視野,也增強了環境傳播學科的多樣性。

但從總體上來看,關于環境傳播的研究還處于總結國外理論的初級階段,郭小平、劉濤、賈廣惠等人均為此作出過顯著貢獻。整體而言,此前研究更偏向于對某些區域典型案例的個案研究,如對廈門、云南、杭州的偶發性研究,缺乏對地方系統、深入的多元探討。

事實上,目前關于環境傳播的研究雖然成果頗豐,但在其定義這一邏輯命題層面上,眾多國內外學者說法不一,截止到目前仍未形成廣泛、統一的共識。綜合來看,對于環境傳播的定義,學者主要從以下兩個維度加以闡釋。一是將環境傳播置于整體社會這一大背景之下,考察環境傳播與社會風險的關系。劉濤、賈廣惠分別從話語修辭、風險社會的角度對其在政治生活中產生的影響加以分析[2],但兩位學者均未對環境傳播這一定義進行正面注釋。二是將環境傳播的定義建立在環境信息在新聞報道過程中的文本呈現這一載體基礎上,將環境傳播視為環境新聞進行解釋[3]。中國環境報社前社長許正隆,學者程少華、林涵、童兵等人分別對環境新聞這一概念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定義,他們普遍認為,所謂環境新聞,就是不同機構和組織通過新聞媒介這一渠道對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環境議題進行的各種信息的傳遞。

在筆者看來,以上關于環境傳播的定義均有偏頗與狹隘之處?;诖?,筆者認為,所謂環境傳播,即是不同的組織與群體通過對環境議題的組織與傳播,使社會不同階層的公眾形成生態保護、和諧構建綠色公共領域的一致意見,并從不同角度促使政策實施、公民集體參與的流向性過程。

(一)陜西媒體環境新聞報道分析

筆者通過對陜西日報就環境議題的報道內容進行比較分析,梳理得出以下結論。

1.報道形式分析

陜西日報做環境報道時,會將其置于專版之中,尤其是對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均會通過頭條或要聞版面予以凸顯、醒目化處理。近年來版面設置變化不大,且一直有生態欄目專版,大多環境新聞均在此版報道。由此可見,生態版面的設置強調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體現了傳統媒體對此議題的重視程度。

2.新聞體裁以通訊居多

更注重對新近發生的環境事件和現象進行解釋、說明、還原,而非簡單的事實播報。具體到新聞體裁來看,此類報道體裁隸屬于通訊這一大類,其中以事件、工作通訊最多,以1000字以上的篇幅居多。

在此類報道中,側重對中央政策以及陜西省關于環保方面的具體舉措進行挖掘,通過深度報道的形式、多元豐富的角度,對新聞的解讀更加立體。從某個具體的實例出發,對某個區域在環境治理方面的經驗、模式加以整體描繪,運用特寫、側記等報道形式向社會公眾介紹陜西省的環境風貌,還原和報道陜西各地在生態治理與結構轉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呈現方式:文字為主、圖片為輔

陜西日報作為傳統紙媒,環境新聞報道均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文字承擔介紹經驗、風貌及成就的重要職責,圖片則為內容服務,通過風光、細節特寫來輔助其報道內容。

在文字方面,大多采用“華爾街”式報道結構,先從細節入手,引入報道人物,接著引入報道核心主題,通過不同角度的分析和采訪,完成有關環境新聞報道的敘述邏輯。值得一提的是,關于政策、舉措等“硬”信息,均會作不同程度的淡化和弱處理,更多是通過新聞背景(包括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兩個方面)進行補充說明,這樣的呈現方式不會使讀者在閱讀時感到生硬和沉悶。

在圖片呈現方面,陜西日報關于環境報道的配圖多為現場新聞環境,如環境治理前后的風貌對比呈現,而領導的發言照片很少,這樣的處理方式會使受眾更容易接受。

4.報道議題設置:環境整治為主

關于環境新聞的報道議題可分為問題曝光、環保督導、環境整治及具體措施四個方面。陜西日報對以上報道主題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體現了媒體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從主題配比來看,更側重陜西在環境整治方面的作為及改善現狀的報道,通過不同個案的深入報道,對陜西不同區域在環境整治方面的行動力和措施成效進行集中展現。

5.報道傾向:正面引導為主

報道傾向方面,以正面報道為主,即對有關環境保護、企業結構轉型、宣傳環保理念、綠色公共領域建構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展現,對轉型過程中涉及的相關地區和組織路徑基本持正面、積極的態度,雖在報道正文中無激烈的言辭及明顯的感情傾向,但通過不同的話語修辭設置,能使社會公眾感受到作為主流媒體在宣傳、輿論引導方面的理性、克制規范的成熟態度。

陜西日報作為陜西省形象輸出的重要渠道之一,承擔著促和諧、維穩定的重要職責,其在報道過程中,關于負面新聞的報道處理更為謹慎、柔化,內容涉及諸如“鐵腕治污”“藍天保衛戰”“排污行為”“綠色發展”等方面時,報道言辭均以正面態勢分布,這體現了作為黨報的陜西日報在重大環境新聞報道時濃厚的人情味。

除以上五點外,筆者還對消息來源和報道關涉主體兩個方面予以相應關注。研究發現,陜西日報的消息來源以中央及陜西省的政策引領居多,其環境報道的消息大多來自陜西省政府和環保部門;在關涉主體方面,報道對象更多是政府、企業,而涉及公眾部分較少。

(二)陜西公眾對陜西環境傳播與生態治理的認知分析

筆者運用半結構訪談法,對環保組織成員、普通社會公眾等不同社會群體的50名人員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再逐一分析訪談內容,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超六成受訪者對環境保護方面的信息比較關心,對生態環境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全面。其中,高學歷人群對政策的理解度更高。但他們普遍反映,對政府在環境傳播過程中所做的具體工作“不太清楚”。

第二,在節約能源方面,50名受訪者均表示自己有節約能源的日常習慣,自己對于環保的踐行度較高,認為自己“知行合一”。

第三,在綠色消費行為方面,受訪者表示高度認可綠色消費理念,但受質量及價格等方面的因素所限,踐行程度較低。

第四,在垃圾分類意識方面,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自身因垃圾分類知識比較匱乏,所以執行度不高。

第五,在減少污染方面,社會民眾普遍踐行度較高,但城市、鄉鎮還存在個體差異。

第六,在保護自然生態方面,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表示不會購買與食用野生動植物和其他制品。相較而言,此條是眾多條目里受訪者踐行度最高的行為體現。

第七,在參與環保實踐及參與監督舉報方面,不到三成的受訪者表示曾向政府建言獻策并參與過政府組織的監督管理過程。

第八,在有關評價陜西生態治理能力如何這一問題時,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支持和認可陜西目前的生態治理方式,同時表示,在與市民互動方面可進一步加強。

(一)陜西環境傳播與生態治理話語機制創新

第一,堅持理性主義話語,在報道話語修辭、話語主題、話語框架、話語傾向等方面保持客觀、中性的話語方式,在對個案進行報道時,應以政策為引領,通過專題策劃、新聞載體選擇、話語呈現等手段,努力構建陜西在環境傳播中的理性、積極的良好形象;

第二,在民間話語形成及輿論引導方面,陜西在環境傳播過程中應持大方向鼓勵、引導,小范圍規避及預防的方針,在對環境議題進行組織引導時,應注重對民間理性話語的篩選,對出現的不文明話語表達,可通過非常規手段進行規避和預防。

(二)陜西環境傳播與生態治理實踐創新

1.在傳播來源方面

陜西應充分考慮所在區域的不同群體的消息源頭,及時、敏銳地捕捉信息,合理篩選信源,特別是對關于環境議題的舊有問題進行整理與匯總,最終呈交相關政府決策部門,從而形成一系列的合理對策及傳播措施。

2.在傳播過程方面

應形成政府主導、多媒體渠道廣泛參與、不同環保組織有序響應、促成社會公眾普遍認知與行動這一閉合效應。不同政府部門應加強溝通,確保環境信息不缺失、關鍵決策不矛盾、彼此傳播職責不重疊,在這一主導要領之下,針對不同環境議題選題,聯合不同的傳統媒體、新媒體及其他信息發布平臺,多部門、多媒體聯合出動傳播,形成高效、統一的傳播機制。

3.在傳播手段方面

應更加注重新媒體手段的使用。當前陜西對新媒體的使用并不充分,與受眾互動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因此,在以后環境傳播的進程中,應考慮到新媒體影像傳播、釋放民意這一民眾訴求。

4.在傳播平臺建設方面

應加強相關基礎建設。如對于捐贈平臺的建設與完善、陜西省生態環保廳官方網站與其他眾多省級傳統媒體及新媒體信息輸送平臺的完善、相應APP關于生態欄目的加設等等,都需要進一步優化與重組,最終打造一個類似中央廚房的融媒體發布平臺。

5.在關于環境議題的傳播過程中

陜西政府應在現有新聞發言人隊伍基礎上,從更廣泛的范圍遴選社會認可度較高、社會形象良好、社會地位較高的精英人士,根據環境議題的設置與傳播,在不同環保傳播階段通過權威人士的發言,應用多元傳播手段,從而引發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彰顯更強大的傳播影響力。

6.在社會聯動方面

陜西在環境傳播過程中,應注重與環保組織、社會民眾的廣泛聯系,傾聽不同利益方的聲音,考慮到個體及群體差異,形成集中、統一的環保意見,進一步提升生態治理能力。

陜西生態治理能力的提升、政府環保形象的構建,其環境管理績效是關鍵。針對近年來陜西大眾非常關注的空氣污染、節約能源、水污染等熱門議題,陜西政府除了進行日常污染指數信息發布外,還必須拿出亮眼的環保成績,只有這樣,其形象的塑造過程才更具說服力。

其次,環境管理主體應更加豐富、多元。除了政府作為主要參與主體之外,其他非政府性組織的力量與聲音同樣不可忽視。截至目前,雖然關于環保的措施及規定眾多,但在環境管理主體上,政府層面仍然處于“一枝獨秀”的地位,筆者認為,只有將這些非政府群體組織起來,將他們的環保熱情及問責意識激發出來,使他們對政府高度信任,形成良性信任機制,才能在主導環境議題的過程中,最大限度改善現有的環境狀況。

最后,陜西需要持之以恒建立價值信任。在筆者看來,普通個體難以憑借個人力量解決環境問題,必須通過政府層面加以實施和解決。陜西在環境傳播與生態治理過程中,應建立和加強價值信任感,通過制度建設、信息透明化等措施,促成社會公眾對其的完全信賴。同時,加快生態平臺建設的步伐、完善反饋機制,仍然需要不懈努力。

在當代風險社會語境下,陜西在環境傳播與生態治理這一理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環境群體事件中出現的對抗性、情感性力量的作用與影響,作為主導者的陜西各級政府,在治理進程中也需要考慮到這一點,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武斷方式,應在話語構建層面采取更柔和的方式予以協商。當然,對于該項議題、對于其他地區更系統、更深入的研究,還有待更多研究者加入。

參考文獻:

[1] 戴佳,曾繁旭.環境傳播:議題、風險與行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3-10.

[2] 劉濤.環境傳播:話語、修辭與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20.

[3] 郭小平.環境傳播:話語變遷、風險議題建構與路徑選擇[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2-18.

作者簡介 武怡華,博士在讀,研究方向:媒介與社會變遷、環境傳播。

猜你喜歡
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西北地區
近60年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變化分析與思考
三集一體機在西北地區適用性分析
發展綠色經濟背景下的中日能源與環境合作社會發展與法律多元
論周秦生態倫理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文化產業生態治理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西北地區首屆課博會在寶雞召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