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態的有效路徑研究*

2023-01-08 13:41曾進吳玉婷
智庫時代 2022年16期
關鍵詞:思政時代生態

曾進 吳玉婷

(1.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2.重慶對外經貿學院)

新時代召喚新思想,新思想指引新時代,高校作為當前青年培育的前線陣地,緊抓思政教育成為當務之急。探尋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態,有利于開創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高校思政教育生態是由多種要素共同構成,包括主客體、環體和介體,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是一個由思想、輿論、文化和制度四個生態構成的整體[1]。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態中的“新生態”并不是指全新的生態系統,而是動態的、有機的生態結構[2]。它強調高校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響應師生全面發展的新訴求,在高校思政教育生態系統中添加時代進步的創新要素,從而實現思想、輿論、文化和制度四個生態之間互聯互通,最終全面而系統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一、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態的迫切性

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迫切需要響應學生學有所獲、教師教有所得的新訴求,并重新把握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

如今,隨著“00后”正式進入大學,大學生群體也呈現出更年輕化、更有活力的特征?!?0后”屬于網絡技術飛速發展下長大的一代,網絡技術的普及使他們接收信息時更為主動;分析、思考問題時也更加獨立和全面。新時代大學生面臨著激烈的社會競爭,具有更強烈更清晰的自我意識,這有利于他們積極探索。所以,新時代大學生更渴望打破以教育主體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希望建立起互動、雙向、多元的思政教育教學新模式。

在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下,新時代大學生已然具有了更強的創新意識,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更加新穎,認識世界的方式更加多樣。我們可以了解到:新時代大學生面對課堂教學,他們更樂意主動加入到其中。因此,教學的過程需要摒棄原有的“一言堂”教學模式,通過強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新時代大學生渴望學習到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講解角度新穎、教學理念超前的思政理論知識。為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迫切需要激勵思政教育創新[3]。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生態的現狀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生態研究作為一個新興研究方向,我們需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去分析當下高校思政教育生態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對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態的路徑有更加理性和全面的認識。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態推進中主客體的不平衡

在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態系統中,教育主客體是其重要的生態要素,承擔著各自獨特的功能。生態學強調生態系統中諸要素的循環交流,生態系統不是封閉、固定的生態圈子,而是流動、多變的生態鏈條。但在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教育主客體往往處于相對固化的位置,導致要素之間相互抵觸[4],制約了思政教育生態系統整體效果的發揮。

在當下教育生態中,教育者的中心位置明確,受教育者往往處于從屬位置,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往往被忽略。由于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觀念復雜的特點,教師不能很好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與質疑,因此,教育主體雖然占據著中心地位,學生卻對教師的中心地位產生了質疑。教師一方面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一方面又害怕學生在社會環境日益復雜的影響下出現偏激甚至錯誤的觀點,這就使得教育者在教學環節中十分矛盾,從而導致了教育主客體的協調失衡。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態發展中輿論的不充分

隨著網絡技術的逐漸成熟、新媒體的不斷更新,高校鞏固和壯大主流輿論也迎來了空前的挑戰。高校思政教育生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客體、介體和主體這些多方要素內外互動不足,協同較弱。這些“非生態”問題的影響,使得高校難以完全建立起健康向上的輿論生態。

新媒體出現后,一方面,高校普遍都采取將思政教育內容和新媒體進行整合,想通過視聽化的教學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現實情況是高校對各種新媒體缺乏有效且廣泛利用,使得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中展示的優勢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另一方面,當前各大高校想借助于大數據的整合,讓新媒體給思政教育帶來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但現實情況是部分高校教學設備落后,軟件更新速度過慢、教師難以及時學習并掌握使用軟件技能,導致教師既不能完全利用新媒體開展教學,也不能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引導學生的思想動向;同時,學生也無法順利通過新媒體進行討論和學習。因此,目前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媒體這一介質作用下并沒有得到有效結合。

(三)高校思政教育生態循環中資源配置的不合理

當前高校針對思政教育投入了大量教育資源,但效果卻并未達到預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態循環中資源配置出現問題。有些高校在教育過程中雖發揮了教育主客體功能,但并沒有很好地利用校園思政文化對學生的精神產生影響,比如學校圖書館書籍的育人功能和大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對于思政課程,學生不能將學到的思政理論與社會生活實踐相聯系,使得所學理論不能真正影響學生、改變學生、發展學生。學生課余時間,圖書館成為主要的學習場所,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圖書館書籍育人功能沒有完全得到發揮,圖書館在書籍配置中以專業性、文學性書籍為主,思政類的相關理論書籍相對不夠;同時,學生群體在思政教育系統中非常關鍵,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共同進步,而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實踐中沒有完全發揮學生群體相互作用的功能、群體學習氛圍還不夠。

(四)高校思政教育生態構建中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雖然黨中央明確了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高校的實際教育過程中卻沒有完全匹配相應的制度保障。

第一,沒有完全建立和落實思政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比如思政教育工作缺少投入保證機制、獎勵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等眾多長效機制。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專兼職教師幾乎擔負著全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功能,這就讓思政教師深陷于教學之中,沒有多余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中;同時,高校往往強調思政課堂建設,導致教師只停留在對書本知識的研究上,而缺乏對思政教育形成系統的認知;在學術研究方面,除了學校規定的教育研究經費外,思政教師缺乏申請經費的途徑等。第二,沒有完全建立和落實組織聯動機制。由于部分學校領導沒有完全落實以思政教育為中心、服務大局的意識,導致全校師生對思政教育重視不夠、參與思政教育工作不足的局面;同時,全校相關部門共同參與思政教育工作協調不足,以致思政教育工作得不到切實推進。

三、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態的有效路徑

為了解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生態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我們需要重新在生態學的視角下探析高校思政教育,辨析思政教育系統中各個介質的復雜關系,從而開創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樹立思政教育生態“學習共同體”理念

思政教育生態“學習共同體”理念是在生態學視角下將思政教育視作一個整體的文化生態環境,思政教育是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展開,因為共同的目標而結成了“學習共同體”。教育的共同目標也就是教育所面對的共同愿景,愿景可以把不同的人聯結在一起[5]。不同的個體因為共同的愿景進入到共同體的學習活動之中,是教育生態系統中各個介質協商、交流的結果。

生態“學習共同體”強化內部介質和外部環境的溝通和互動,系統之間的互動性推動著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在思政理論的學習活動中,關注思政理論學習內容和任務的同時,還需要關注思政理論學習的社會環境,包括政治、文化、法律、哲學、倫理等,因此,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都需要樹立整體意識和全局觀念,構建思政教育生態“學習共同體”。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深入有效地對思政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內容等方面進行調整。

第一,教育目的上,教師需要摒棄傳統而單向的“向學生傳遞切實有效的思政觀念”,與學生形成互動性學習交流模式,引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待熱點新聞和社會現象,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第二,教學內容上,教師需要與學生展開溝通對話,根據學生的思想,結合當前的社會、媒體、網絡等多方面的教育資源進行綜合有效的融合。第三,教育手段上,教師應調整以言語傳遞為主的單一教育方法,綜合運用直觀感知、實踐作業、情感陶冶、探索發現的教育手段,與學生進行“生動”的教學互動。

(二)打造新媒體引領的思政輿論生態

近年來,教育行業正在加速轉型升級,高校以專業性高素質人才培育為根本,同樣需要緊隨時代發展,持續進行教學手段優化。思政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起著“基石”作用的一部分,需要借助于生態中的介體。新媒體具有傳播領域廣、速度快、影響大的特點,很容易推動輿論的導向,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發揮教育的隱性功能。

第一,高??梢哉闲鹊男旅襟w資源,如學校網站、微博、班級群、QQ空間、校內表白墻等新媒體平臺,定期發布有關思政教育的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信息,可在學校校園中形成相關的思政輿論風向。第二,各高校也可以利用新媒體建立互動討論區,針對時政新聞熱點讓學生開展討論;再由學校思政老師、輔導員、黨員干部進行專業點評,在互動討論中形成正確的思政輿論場,營造良好的風氣。第三,高校通過新媒體平臺,結合互聯網技術,在學生發表錯誤言論、受不良思想誘導的情況下,可以及時進行管控教育,防止不良影響的擴大化,維護健康的輿論生態環境,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與引領力[6]。第四,高校要及時更新教學設備和教學軟件,定期對教師進行教學技能的培訓,讓教師及時掌握使用各種教學軟件的技能,完善輿論生態硬件條件,最終建立起健康向上的輿論生態。

(三)建設符合新時代特點的校園思政文化生態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流行文化,作為時代文化的前沿陣地,高校應該結合新時代學生的特點,通過完善生態循環中資源配置,建設起更加“年輕”的校園思政文化生態。校園思政文化發揮著隱性的思政教育功能,是直接影響學生思政素養的關鍵部分。高校加強校園思政文化建設,需要迎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審美特點,選擇更貼近學生的習慣用語,采取“接地氣”的形式去開展與思政相關的主題活動,從校風、學風、校園人際關系以及其他行為準則上對學生進行隱性的思政教育。

第一,思政課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實踐,讓學生步出校園、踏入社會,從周圍的人和事當中了解社會,增強自身社會責任感;第二,學校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正能量相關主題比賽,比如辯論、演講等比賽,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了解思政知識,提升自身理論水平。第三,學校社團在傳統節日和紀念日組織相關主題活動,提倡和鼓勵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美德、展示大學生充滿朝氣的精神風貌,比如辦板報、畫畫、微視頻、觀影等活動,吸引學生參加并從中有所收獲,最大程度實現校園思政文化對學生的陶冶。

(四)健全思政教育制度生態保障

構建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態,需要優化制度結構,運用生態學思維,整體全面設計,實現制度的系統化;要發揮思政教育生態體系內部不同介質的功能,讓制度可以呈現多樣化;根據生態學理論的“物質循環說”,進行制度的多層次設計,力求系統之間的層級交流與循環,逐漸實現工作制度和組織制度的協調統一。

第一,在工作制度上,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設立和落實黨委的一致領導、相關單位各盡其責、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的局面。一方面,高校應該優化思政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建立和落實思政教育工作的投入保證、獎勵和資源共享等眾多長效機制。比如落實教學中的合理師生比,增強思政教學效果;完善思政教育專項研究,推進思政學科的長遠成長;完善并落實思政教師科研經費、鼓勵思政教師利用新媒體進行創新教學。只有落實完善好長效工作機制,才能保證更好地激發教育的活力,充分利用所有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高度重視隊伍建設,挑選政治態度端正、工作經驗豐富、樂意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高素質人才,加入到思政隊伍中;要更廣泛地開展思政教育的學習和培訓工作,強化隊伍的理論基礎,全力培養一支本領高、政治硬、能打仗的思政教育隊伍。健全高校思政教育制度生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參照生態學相關理論,整合思政制度中的各個介質,通過制度結構優化,達成教育合力強化思政教育制度的規范化建設。第二,在組織制度上,設立思政教育組織聯動機構,由學校領導組織、協調學校各工作部門的力量與資源,完善領導機構,推動形成協調各相關部門共同重視、支持、參與思政教育工作的局面。創建組織聯動機制,優化各項領導機構,統一調配各部門一起加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建立交流聯動機制,實現信息自由流通;建立信息聯動機制,進一步規范校園內外的新媒體,使信息傳遞符合主流意志;完善素質提升系統,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專業團隊,努力做到全方位、科學化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探尋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態的路徑是在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響應師生全面成長的新訴求基礎上,將思政教育系統內部諸要素以及生態情景、生態方法之間進行有機整合,促進思想、輿論、文化和制度生態的互聯互通,這不僅能有效改善思政教育的系統,使其切合以人為本的要求;還能幫助我們以動態的視角觀察與理解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過程,深化對其內涵、本質及其方式方法的理解,從而開創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猜你喜歡
思政時代生態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生態養生”娛晚年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