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有無”看道家與禪宗
——以老子、慧能為例

2023-01-11 14:49胡忠舒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自性本性禪宗

胡忠舒

(蘇州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魏晉之際,隨著佛典的大量翻譯,佛教得到空前發展,般若學興起,此時,道家玄學又較為興盛。因而,許多深受玄學思想影響的中國佛教學者便從“有”和“無”的角度來闡釋般若的性空之義,其理解不一,因此玄學化的般若學派“六家七宗”由此形成?!皬囊欢ㄒ饬x上說,這些般若學派實際上是魏晉玄學不同流派的變相?!盵1]未能真正解釋般若空義。如本無宗,就把萬法空性當作“無”,以“無”來解“空”。這顯然,是受到了老莊玄學貴無論“以無為本”思想的影響。后僧肇寫《不真空論》,批評了本無、心無和即色三家。如僧肇批評本無家把無視為空性,執無為實有,實際上“有”與“無”皆空,因此本無宗并沒有真正看到“非有非無”即是空,從而將空的有無變成相離的關系?!氨緹o者,情尚于無多,觸言以賓無……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2]僧肇認為,“不真空”就是“非有非無”,就是萬物沒有真實性,都以假有的形式存在?!恫徽婵照摗穼盏年U發,推動了中國佛教理論的進步,對禪宗的壯大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勰芏U宗強調世人妙性本空,這種妙性本空也正是僧肇所說的“非有非無”的般若空性。關于“有”與“無”,僧肇言:“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域,妄想所存,故有無殊論,紛然交競者也?!雹伲ê笄兀┽屔?注維摩詰經(大正藏,第38冊)[M].石家莊:河北佛協,2000.是說有和無皆由心生,并不是真實的。而慧能禪宗也言“萬法盡在自心”,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自性(自心)派生,“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強調有和無都在自心即真如本性之中。并且,慧能在僧肇融合三教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自心頓現論,直指人心,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宗派之一。誠如方立天先生所言:“慧能的自心頓現論是深受中國固有的儒道兩家思想影響的產物,同時它又反過來深刻而強烈地影響了宋明理學的思想軌跡?!盵1]在道家思想中,《老子》短短五千言里就多次提及了“有”和“無”的思想,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擬從“有無”的視野下對道家與禪宗的思想略作論述,以求從一個側面來了解和把握道家與禪宗的思想。

一、從“有無”看道家的“道”與禪宗的“心性”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核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關于“道”,老子用“無”和“有”來表述?!独献印返谑恼聦懙?,“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盵2]這里“夷”是無形,“?!笔菬o聲,“微”是無形體。老子用這三個詞語來描述“道”,旨在強調“道”的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無邊無際,不可名狀,無形無象,完全超出感覺的范圍,不能為我們的感覺所直接把握?!暗乐隹?,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盵3]“道”無味、無形、無聲,無窮無盡,因此,不能知道它的名字,也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指稱它,因為任何的名字均不足以盡其實。正如講道不可道,不可名一樣?!暗馈彪m然沒有固定的形體,但絕不意味著“道”是絕對的空無、虛無。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東西,“道”是一個實有的存在體,有其實存性。在《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講“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盵3]是說“道”所表現出來的樣子,惟恍惟惚,搖擺不定,但它其中含有微不可見的最小原質“精”,這是生養萬物的精氣?!捌渚跽妗庇终f明其中有可以信驗的東西。因此,在老子的思想深處,“道”是真實存在的?!暗馈币獎撋f物,就必須是實有的。老子在第一章里講,無、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稱不同,都可謂玄妙幽深。王弼在注解老子的“道”時寫“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盵4]就很好地闡釋了“道”的這種似有若無、實有而無形的特點。

東漢末年,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與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不斷磨合與吸收,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借助道家思想的注解翻譯,才使得佛教傳播之廣,并且逐漸中國化,最終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自南北朝以來,道教更是深受佛教的影響,廣泛吸取佛教教義,使得兩者的思想互為相融。至北宋,佛禪興盛,當時更是出現“今人不學則已,如學焉,未有不歸于禪也”的社會現象。因此,從北宋時期的注《老子》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援佛解老的時代趨勢,在老學思想里往往滲透著佛禪的思想。[5]禪宗受道家影響,吸取并改造了道家“道”的觀念,把它作為內在佛性,為心性論奠定了基礎。[6]慧能強調自悟,注重體悟覺知本性,在《壇經》行由品第一,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盵7]這里的自性,意指自身的本性,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特征,顯然,這與道家的“道”的內涵多有相似之處。在《大智度論》卷六十三里講道:“畢竟空即是畢竟清凈,以人畏空,故言清凈?!雹冽垬淦兴_.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三)[M].鳩摩羅什,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因此,我們可以說自性是“空”的??张c凈,只是名字不同,而內容是一樣的。妙性本空,即是“非有非無”的般若空性。與道家“道”觀念不同,道是似有似無,惟恍惟惚的狀態,道化生萬物,道肯定現實世界。而禪宗心性則是非有非無,本來清凈的狀態,其否定現實世界。再者,在圣人觀上,道家言圣人是“要讓真正的自我從功名利祿、是非善惡乃至從自己的形骸和觀念的限制中解脫出來,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以獲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它的理想人格應該是通曉大道、自由自在、不受羈絆,即達到‘天人合一’狀態的‘至 人’。因為‘至人無己’,與萬物合一,同時也只有至人才做到了‘無已,無功,無名’?!盵8]《壇經》亦言名為丈夫、天人師和佛,皆是識本心見自性之人,能含萬法,卻又不取不舍??梢?,二者相似又不同。

二、從“無”到“有”看道禪的“化萬物”與“建萬法”

道家“道”的思想和慧能禪宗心性思想在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上有其相似性,也有其差異性,而理清和比較二者的異同,則更有利于我們從“有無”的角度來深入理解道家與禪宗的思想。老子的“道”既是本體論,為“天地根”,又是宇宙生成論,能化生天地萬物。[9]在本體論上,《老子》第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四章等章節中分別對道體進行了闡發,概括而言,老子所描繪本體“道”有不可言說,無形體;獨立而普遍的存在;是“天地根”,是“萬物之宗”;周行不殆,運動不止等幾大特點??梢?,老子的道并不是物質性的實體。在宇宙生成論上,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基礎?!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盵3]這里“一”是指天地未分的渾然一體的狀態,即“道”。道化生沖氣,沖氣又分為陰陽二氣體,陰陽二氣和合,天地由此產生,萬物就此孕育而出,這就是由“道”逐漸化生萬物的總過程。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的生長自然而然?!暗莱o為而無不為”[3]道創生萬物是無意識的,是“無為”的,而萬物又是道派生的,因而又是“無不為”的。萬物依道自然生滅。

而對于佛教禪宗而言,慧能認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7],一旦認識本心本性,就會頓然覺悟,當下解脫。為此,慧能特別強調在自心上下功夫,重視本性的作用,他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盵7]心性廣大,好若虛空,無邊無際,含藏世間一切形色,山川河流,草木大地,日月星辰,都在自性之中。一切客觀世界都是心的顯現,都依心而存在??梢?,慧能是把自心作為顯現一切事物的本體和成佛的依據。同為本體,慧能的心性說和道家的本體道有著相似之處,二者都不是物質性實體,卻都是萬物的總根源。不同的是,道生萬物是現實的、實在性的過程和結果,而自性建立萬法是在自心中頓見萬法的真如本體,并不是真實地能生成萬物。

老子在論“道”的章節中多次描寫了道與萬物的關系,道是萬物之母,道化生萬物,亦或天下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盵3]也就是說“有”是從“無”中生出來的。正如第一章所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盵3]這就是宇宙萬物從“無”到“有”的生成過程。另外,我們從道生萬物的關系上,也可以看出道的偉大,道的玄德?!叭f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盵3]道由不主宰萬物可以稱為“小”,由萬物都歸依又可以稱其為“大”,道的不占有不支配,最終成就了它的偉大。道化生、養育、區別、成就萬物,是萬物之母,雖然受到尊崇,卻不發號施令,不占有,不自恃,不主宰,一切順應自然,因而具有深妙的品德。

與道家的道生萬物從“無”到“有”的宇宙生成論思想略有不同,慧能禪宗認為緣起性空,世間萬物為心所生,并不真實存在,一切不過是假有。在敦煌版本的《壇經》里講道:“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凈。日月常明,只為云蓋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慧風吹散,卷盡云霧,萬象參羅,一時皆現。世人性凈,猶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忘念浮云蓋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法,吹卻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見(現)。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盵1]慧能認為,自性是清凈的,故能派生萬物,因而萬物包含在自性之中,“自性建立萬法是功”??梢?,自心顯現,即真如本性顯現,就能照見萬物,因而明了萬法皆空,世間一切不過是本心的顯現、幻化,并不真實,眼前的事物也都是假有的存在。如著名的“風幡之辯”就很好地闡釋了萬法唯心,風、幡皆是妄念,若照見真心,無一不在真如本性中,無一真實存在。世人本性是空,含有一切萬法,不減少一切法,正所謂自我本性是真空妙有,就是這個道理。常修此心此性,反照自我,而不流于口念,方能照見自身的般若智慧,看清世間萬有真相。

三、從“有”到“無”看道禪的“反樸”與“解脫”

“道”既是萬物化生的本原,亦是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由道而化生的天地萬物,最后還要回歸生命的本源,由“有”復歸于“道”(“無”),循環往復,永不停歇。老子用“反者,道之動?!盵3]來描繪這種自然規律。至于萬物與道的關系,正如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的描述,“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成千上萬條的川流溪澗都統統奔向無盡的大海一樣,歸順它,使萬物自然賓服。萬物回歸本根,即是復歸回本來的模樣,這是生命的本色,亦是符合道的自然規律,方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沒有窮盡。道生萬物,萬物再回歸道,這就是道與天地萬物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規律,循道則安全,不循道則兇險。同理,“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盵3]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從“有”到“無”的規律不僅體現在自然萬物之中,老子講,同樣也存在于為人處事之中,道法自然,方能趨利避害。在現實的生活人事中,應該做到當滿足了自身的基本需求之后,就應當盡量地去減少那種爭名奪利的心智,弱化各種貪念。自然而然地順其自然地過正常的生活,不攀比,不胡亂作為,不奸詐虛偽,不爭奪搶占??梢?,少私寡欲,堅持質樸,減少過多的私欲,懂得返璞歸真,人才不會有憂患。

禪宗雖然與道家不同,但道家思想對其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勰苤v一切萬法皆是虛妄,皆是空性假有。世上的萬事萬物,形形色色,都不過是真空妙有。如《心經》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7]。世間萬物因緣而生,不可長存,終將回歸虛無。在佛教中,頓見萬物歸一的方法便是識自本心?!岸U宗倡導‘即心即佛’‘心即是佛’的思想,強調眾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眾生能否成佛,關鍵在能否‘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即明了一切諸法,皆由心生,皆由心出,把一切都推及心源,直指本心?!盵10]而這個頓見的過程就是從“假有”到清凈本性(空)的過程。為此,慧能在《壇經》般若品第二里也提及過,在此不再敘述?!盁o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盵7]這里所謂“無念”,是指沒有是非黑白的分別心,沒有事物對比與比較的差異,不執著于任何事物,不分別任何事物。即生起心念,而又不執著于心念。所謂的“無相”即是離相,不落于形色世界的種種外在行跡與具體形象。世人如果能夠做到破相和離相,也就可以見自本心本性了,從而達到自性清凈。所謂“無住”便是人的心體自性。在印度佛語里,“無往”是講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流變之中,無法實存?;勰芨且浴盁o住”為根本實質,向世人強調不要把一切空性假有的萬法當作實有來看作,更不要執迷不悟,留念與執著于某一事物上。不然,無法頓現本心,無法解脫。

四、道禪的“有無相生”與“空有不二”

老子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盵3]“有”與“無”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圓融無礙,“無”可以生成“有”,同時,“有”也可以生成“無”。不僅如此,有無共存,還能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如在《道德經》第十一章講道:“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盵3]其意思是說,有了器物實體這個“有”可以帶來便利,而器物中空這個“無”才是發揮作用的關鍵。因此,有了門窗的中空,才能具有房舍的作用。顯然,老子更強調的是空虛不盈的作用,但“有”與“無”是辯證統一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既不能太多地執著于實有而忽視了“無”的作用,過度擁擠帶來的將是失去伸展的空間;也不可過分執守空無,那樣將無法繼續發展。

另外,老子在描述道的時候講:“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盵3]我們不難發現,說有又好像無,說無又好像存在,有為又好似無為,無為又好像有為,渾渾噩噩,混沌一體,不落兩端。

在禪宗中同樣具有“空有不二”的說法。如在《壇經》行由品第一這個章節里:“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盵7]這里“不二”有兩種解釋:一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萬法在自性,而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一是沒有分別,沒有對立,佛性并不存在南北上的差異,因而沒有根本差別??梢?,不假外求,各自觀心,自見本性,方能了知萬法盡在自心,本無分別。在刺史問慧能人是否真的能往生到西方時,慧能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7]就再次表明了佛在心中,不在他處,我心即佛,東西方無二,沒有分別。因此,慧能強調了成佛還需心行,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下功夫。同樣,即便知曉了萬物空性,也不能執著于空,“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盵7]因為空性也是一種妙有,空有不二。在擔柴挑水、飲食起居中,但用此心,亦能成佛。

作為中國化佛教宗派之一,禪宗的發展離不開道家的影響??贾T禪宗思想的發展,道家的思想皆留下了清晰的痕跡。在本體論上,慧能禪宗的“心性”與道家的“道”有許多共通性。一是慧能講的“直心”,即自然真心,亦即佛心,與道家“道”的自然無為性一樣都體現了自然之旨。二是無論從老子以“一”稱道,還是“道”化生萬物時的無私,都體現了“道”的齊一性。這一特征就道禪關系來看,它很可能是禪宗心佛平等說、眾生平等說的思想淵源之一。在修行方法上,慧能禪宗提倡隨緣任運,純任自然,這與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的修行方法相一致。另外,慧能所說的頓悟之人,相當程度上,與道家圣人的理想人格尤其相似,二者相通,表現出佛教的中國化特征?;勰芏U宗在吸收一些道家思想的同時也對道家的本體與禪宗的本體作出了不同的區分。道家的“道”置于宇宙萬物之上,萬事萬物包括人都處在“道”的自然軌跡之下,老子提倡無為,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能動性。不同的是,禪宗的“心性”“本來清凈”,本來就具有般若智慧,眾生人人都具備佛心佛性,因而在眾生成佛問題上就具有了堅定的更為積極的信念。

慧能禪宗就是這樣在與道家思想不斷碰撞、影響和融合中發展變化,正如洪修平在《儒佛道思想家與中國思想文化》中所說:“應該說,道家思想和自然主義人生態度對中國禪學發展的影響深刻,這也是禪宗能夠成為最具中國化特色的佛教宗派的重要原因之一?!盵11]

猜你喜歡
自性本性禪宗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
禪宗軟件
靈 山
如何讀《壇經》
保持本性方能異彩紛呈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作
落葉禪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天之驕女》中馬琳的悲劇
《八月之光》中喬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羊質虎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