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探索
——以貴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為例

2023-01-12 03:27陳秀波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2年23期
關鍵詞: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

□陳秀波

課程思政指的是在學科教育的過程中引入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讓學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共同發揮育人作用。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中,學科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是一項基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各個學科都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讓兩者共同發揮作用。因此,各個教育主體都應該深刻地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指示,時刻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含義。課程思政并不是單獨的學科,而是將思政教育普及到高校的學科教育中去,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一、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并不是填鴨教育,不是教師在課堂內對學生進行諄諄說教,而是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品質,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面對困難的時候不緊張、不氣餒,始終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而且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可以用思想政治的角度來觀察學科教育,在實踐中明確專業學科知識的應用方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感。

藝術類大學生承擔著發揚和創造社會主義藝術的使命,而高等院校的藝術類專業又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藝術人才的責任。在課程思政中,高等院校需要積極地發揮自身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

藝術類課程相對于其它課程而言,有著很強的特殊性。它對人的形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而且課程內容涵蓋的范圍比較廣,很容易在教育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藝術類課程的趣味性很強,一旦引入課程思政的元素,就能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獲得思政知識,培育其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而且藝術類課程思政能夠增強學生的道德感和欣賞水平,最終能夠培養出“德藝雙馨”的藝術類人才。

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入以培養“德藝雙馨”藝術人才為目標,引導學生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體現藝術始終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的理念,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等。

二、高校藝術類學生學情分析

在當今社會多元思維的影響下,就學科教育效果而言,學生很難對思政課內容產生熱情,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出現了多元化取向。自我意識占據主導,思想活躍,個性鮮明。普遍存在藝術內涵素養突出但人文基礎薄弱的問題,實踐性強,感性認識多。當多種渠道主動或被動讓學生接觸到低俗藝術時,內心世界容易被腐化。

三、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以貴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藝術類課程為例,從藝術類專業中的具體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實踐出發,深入發掘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資源,根據不同選擇合適的思政元素實現和學科內容的有機融合,并且對課堂效果進行評價,對教學的實踐進行回顧和總結,從培養目標、教學目標、課程目標的各個環節,探索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實現路徑,構建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式與實現路徑,構建藝術類課程網上教學資源庫,積累思政素材,針對教學不同環節豐富教學手段,建立多樣化、滲透化和嵌入式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調查評估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從認知層面、態度層面、行動層面內化學生的行為范式或習慣,深入對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圖1 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四、思政內容融入藝術類專業課程的實施策略

貴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現有學生3,800余人,設環境設計系、音樂系、舞蹈系三個專業。在教學中根據課程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資源支撐式、畫龍點睛式、專題嵌入式等,讓思政元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融入課程內容。課程資源庫的建設能將近期的政治新聞或者社會新聞囊括進來,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學科知識,增強其社會使命感和職業精神。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學院協助邀請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給學生講現實案例或經驗,這種經驗式教學更易教育學生。在《中外設計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的講解中國的藝術設計歷史,以及取得的輝煌成就,讓學生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以單獨一門課程為例:

《環境景觀設計》這門課程從景觀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設計體現民族性,原創性去融入思政元素,通過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吃苦耐勞精神。通過實踐設計作品讓學生用思政視角去領會專業知識的內在屬性。

《中國畫》作為一門專業實踐課,通過繪畫實踐,反觀寫意花鳥畫的審美特色和文化內涵;使學生掌握筆墨與造型的關系、章法特點等方面的技能,加深理解寫意花鳥畫獨特的觀察方法和寓意方式、表現手法和構成原則等中國傳統思維方式,豐富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和中國文化的認識。

《植物造景》作為一門重要課程,應該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原創性”的重要,要注重作品的創新。在實踐活動中,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作創新性的設計。作品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各有特色。同時,要利用信息化技術,展示優秀作品。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積極地同學生互動,鼓勵學生運用科技手段開展設計創新活動。本課程通過對植物文化的介紹深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很多學生會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植物景觀典型案例講解融入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理念體現文化傳承,引導學生樹立愛家情懷。

《聲樂》課程在演唱曲《血染的風采》中,除了保持基本唱法外,所有演唱情緒都體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課堂上給學生講述這首歌曲的時代背景及作家創作歷程,讓學生演唱的每一句歌詞都要發自內心情感,帶學生還原當時的畫面感,“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這句歌詞,想著戰士們臨要出征前一起吃下最后一頓飯,無法預料后面將要發生什么,做了最后分別的打算,讓學生們暫時換位,產生意境和作者共鳴,換成自己在那樣的場景中,在這樣情境下歌唱時會自然體會到融入特定時代的思想情緒,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幸福生活的不容易,培養學生珍惜當下的愛國愛家情懷。

五、結語

貴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一直致力于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把有效課堂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唯一目標。在教學上始終把“學生聽了多少,學生信了多少”作為評價課程思政效果的標準。始終貫徹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對學科知識和課程思政融合的效果進行了總結。

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課程內容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增進師生情感,促進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激發出學生學好這門課的內在動力。同時增進師生情感。整個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團隊合作、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專業能力、管理能力、人文素養、思想覺悟等),教學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教學主體。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使教師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式,拓展研究專業知識,精細教學過程等,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優化教學結構。

藝術學院始終引導學生創造優秀原創藝術作品,教學中向學生傳授課程知識的同時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讓藝術品走進人們中間,把藝術作品寫入大地。

猜你喜歡
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
汽車類專業課程混合式分層教學模式的實踐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素質培養目標下經管“專業課程鏈”構建研究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少先隊文學藝術類陣地
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以匯編語言與接口技術課程為例
2019年藝術類招生采用我省統考(聯考)成績的院校名單
藝術類專訪心得
2018年藝術類招生采用我省統考(聯考)成績的院校名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