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蠟原油管道化學防蠟劑研究進展

2023-01-12 07:14王首德劉德俊馬遼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活性劑沉積原油

王首德,劉德俊,馬遼

(1.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石油天然氣工程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1;2.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連石化分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0)

蠟沉積問題在含蠟原油的采輸過程中十分常見。通常由于周圍環境的變化,原本溶于原油的蠟分子易以蠟晶體的形式析出,并通過不同的方式遷移至管壁發生沉積。蠟沉積會導致輸油管道的流通面積減小,增大管輸系統負荷,產生額外損耗,增加運輸成本,并且對管線安全產生威脅,有時甚至發生卡泵現象而造成停產[1]。因此,清防蠟問題一直是含蠟原油管道安全技術研究的重點。

對于管道的蠟沉積問題,清管器清管是目前最為廣泛和有效地去除管道沉積層的方式,但頻繁清管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可能產生管道安全問題[2]。由于防蠟技術具有降低蠟沉積速率、縮短清管周期、降低清管頻率等優點,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防蠟技術主要有強磁防蠟、冷流防蠟、微生物防蠟以及化學防蠟技術,其中化學防蠟技術具有較好的經濟性以及操作簡單等優點[3-6]。因此,為了延長管線的清管周期以及保證采輸過程的安全高效運行,探究高效、經濟、環保、適應性強的防蠟劑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綜述了近年來不同類型化學防蠟劑的研究進展。首先,討論了化學防蠟劑的作用機理;其次,詳細描述了近年來不同類型化學防蠟劑研究取得的成果;最后,對化學防蠟劑未來的研究進行了展望。

1 化學防蠟劑作用機理

化學防蠟劑一般通過抑制蠟晶的析出、聚集、沉積等過程而發揮作用。對于化學防蠟劑的作用機理研究,國內外學者得出一致結論,作用機理主要分為水膜理論和蠟晶改性理論兩類。

1.1 水膜理論

水膜理論認為化學防蠟劑主要從兩方面抑制原油中的蠟沉積于管壁。一方面,化學防蠟劑分散于原油油流中,能夠吸附在管壁等表面形成一層水膜,使非極性的壁面變為極性,從而導致由非極性烴組成的石蠟難以沉積在上面?;瘜W防蠟劑作用機理示意圖(水膜理論)如圖1所示。M.N.Maithufi等[7]合成了一種雙子表面活性劑,并研究了其對蠟沉積的抑制效果。結果表明,合成的雙子表面活性劑能夠改變管壁的潤濕性,對蠟晶的沉積過程產生阻力。另一方面,化學防蠟劑分子吸附于蠟晶表面,使原本非極性的蠟晶表面變為極性表面,使蠟晶的聚集減少,降低蠟沉積的概率。秦建昕等[8]在研究一種高密度化學防蠟劑的過程中發現,化學防蠟劑分子(硬脂酸鈉)可以使蠟晶的表面發生潤濕反轉,使原本親油的蠟晶表面變為親水表面,大大降低蠟晶之間的聚集,起到一定的防蠟作用。

圖1 化學防蠟劑作用機理示意圖(水膜理論)

1.2 蠟晶改性理論

含蠟原油在管道中沉積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成核、生長和沉積。當原油與管壁接觸且溫度降低時,原油中的石蠟分子成核為蠟晶體,此時管道中的蠟分子逐漸向成核處聚集,使蠟晶不斷生長。這些晶體不斷生長、相互聯結和重疊,形成一個網絡結構,最后沉積在管壁處。蠟晶改性理論認為,化學防蠟劑通過改變蠟晶的結構,使其不易生長和聚集造成沉積,其防蠟過程主要分為分散、共晶及吸附等三個過程[9]?;瘜W防蠟劑作用機理示意圖(蠟晶改性理論)如圖2所示。

圖2 化學防蠟劑作用機理示意圖(蠟晶改性理論)

分散一般發生在含蠟原油溫度高于析蠟點時,此時蠟晶尚未析出,防蠟劑分子優先析出形成膠束狀聚集物,使石蠟晶體的飽和度降低,形成不易聚集的結構,呈分散狀,不易沉積;共晶發生在蠟晶析出的過程中,防蠟劑分子與石蠟分子能夠以共晶體的形式共同析出,阻礙蠟晶形成網狀結構;吸附發生在蠟晶析出后,防蠟劑能夠吸附在已成型的蠟晶表面,改變其原有結構,使蠟晶無法長大并發生聚集。

近年來,學者們逐漸把研究角度從防蠟劑對原油中蠟晶的影響轉為防蠟劑對蠟沉積層的影響,這樣能更加直接地討論防蠟劑對含蠟原油管道蠟沉積的影響。田震等[10]通過對比加化學防蠟劑前后蠟沉積中蠟晶晶格參數和蠟晶微觀大小的變化發現,蠟沉積物中的蠟晶微觀形態由羽毛狀變為準球形,蠟晶顆粒變得細小分散,且分布較密集。李傳憲等[11]利用流變儀研究了加化學防蠟劑前后蠟沉積層的屈服特性。結果表明,與加化學防蠟劑的原油相比,同等條件下空白原油(未加化學防蠟劑)的蠟沉積層具有較強的抗剪切特性,這也是導致加化學防蠟劑原油的蠟沉積層厚度小于空白原油蠟沉積厚度的原因。

綜上所述,化學防蠟劑對含蠟原油的影響包括對蠟晶和蠟分子的影響,還包括對管壁和蠟沉積層的影響。因此,對防蠟劑的作用機理還應該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2 化學防蠟劑研究進展

2.1 稠環芳烴型防蠟劑

稠環芳烴主要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共用兩個相鄰碳原子的苯環組成,例如萘、苊等。稠環芳烴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低于石蠟,所以在環境變化時稠環芳烴優先析出,為石蠟分子提供大量晶核,使蠟晶的排列無序,晶核扭曲變形,從而導致蠟晶不易長大,減少沉積[12]。秦建昕等[8]進行了動態模擬實驗,結果發現XD-3防蠟劑能夠有效降低在管壁的結蠟速率,防蠟率為46.7%。稠環芳烴型防蠟劑通常來源于煤焦油餾分,一般使用混合稠環芳烴。由于稠環芳烴通常具有較大毒性,并且可使原油稠度增大,導致采輸難度增大,現在應用較少。

2.2 表面活性劑型防蠟劑

表面活性劑分子同時具有極性基團和非極性基團。當原油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型防蠟劑時,防蠟劑分子的非極性鏈能夠包裹在蠟晶表面,極性基團向外排列,在蠟晶表面形成一層水膜,防止蠟晶之間相互粘連。此外,表面活性劑型防蠟劑還能在管壁等設備表面形成水膜,防止蠟晶沉積在其上面。表面活性劑型防蠟劑主要有傳統表面活性劑型(離子表面活性劑)、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型、雙子表面活性劑型和天然表面活性劑型。

傳統的表面活性劑型防蠟劑還被稱為蠟分散劑。I.M.El-Gamal等[13]在研究中發現,蠟分散劑能夠使原油中蠟晶的尺寸降低至5 μm。D.Groffe等[14]開發了一種表面活性劑型防蠟劑,當將其加入到原油中時,沉積量可降低到原來的1/4,這是由于防蠟劑分子吸附在油管表面,使蠟晶難以沉積在上面,從而降低沉積量。但是,研究發現,原油的含水率低會使離子表面活性劑失效。因此,含水率對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影響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近年來,為滿足防蠟劑的高效性以及環境友好性,開發新型表面活性劑成為了研究熱點。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雙子表面活性劑以及天然表面活性劑均屬于新型表面活性劑。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在溶液中不發生電離,因此原油的酸堿性對其性能影響不大。此外,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通常是黏性液體,因此在下游煉廠更好回收。T.T.Khidr等[15]探索了幾種乙氧基化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在原油中的性能。結果發現,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通過共晶改變蠟晶的形態,阻礙蠟三維結構的形成,且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與聚合物降凝劑之間存在類似的作用機制。Z.H.Lim等[16]通過冷指蠟沉積實驗,研究了硅烷基非離子表面活性劑(S3)、生物表面活性劑、離子表面活性劑對印度重質原油蠟沉積量的影響。結果表明,S3的防蠟效果優于生物表面活性劑和離子表面活性劑,這可能是由于S3具有優異的潤濕性能,能夠在管壁上形成水膜從而防止蠟沉積。T.T.Khidr等[17]對比了不同鏈長的非離子乙氧基化表面活性劑在原油中的防蠟效果。結果表明,C16防蠟效果優于C12和C14,這可歸因于較長的烷基鏈能夠增強表面活性劑與蠟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使烷基鏈與石蠟分子更好地共晶。

諸多學者對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研究結果表明,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對原油具有較好的防蠟性,對不同碳鏈的蠟具有不同的防蠟效果。但是,對油水兩相流防蠟沒有進行深入研究,這一點應該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雙子表面活性劑含有兩個親水基和兩個疏水基,與其他表面活性劑相比,它具有較強的表面性能(降低表面張力)和較低的臨界膠束濃度(CMC)。雙子表面活性劑最早是在柴油中應用的,通過膠束結構降低了低溫柴油中蠟晶的數量和尺寸,并且阻礙了蠟晶之間的聚集,達到了防止蠟沉積的目的。但是,其在含蠟原油和重質原油中的防蠟效果直到最近才被探索。N.Ridzuan等[18]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和冷指蠟沉積實驗,研究了雙子表面活性劑(2,5,8,11-四甲基-6-十二烷基-5,8-二醇乙氧基化物)對馬來西亞含蠟原油蠟沉積的影響。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表明,雙子表面活性劑的加入使蠟分子之間的范德華力減弱,降低了蠟分子的相互聚集,這主要是由于雙子表面活性劑中的氧原子可以改變蠟分子的氫鍵。蠟沉積實驗結果表明,雙子表面活性劑可以降低蠟沉積量。

天然表面活性劑主要分為生物基表面活性劑和植物基表面活性劑,天然表面活性劑因具有毒性小、可降解以及可再生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19]。Z.H.Wang等[20]使用活性酶、脂肪酸和甘油制備了一種生物基表面活性劑,并通過實驗和實際應用對其性能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當生物基表面活性劑質量分數為50 μg/g時,原油中的蠟晶尺寸顯著變小,原油析蠟點從40.02℃降至36.67℃,生物基表面活性劑還可以通過創造抑制蠟沉積環境降低蠟與冷管壁的黏附,從而有效地抑制蠟的沉積。O.P.Akinyemi等[21]提取麻瘋樹和蓖麻的種子油,通過冷指實驗探究了其防蠟效果。結果表明,蓖麻種子油的防蠟率高達77.7%,麻瘋樹種子油的防蠟率為73.5%。雖然不同的原油往往具有不同的特性,但種子油中不飽和脂肪酸所含的雙鍵和極性基團在抑制石蠟沉積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能夠對由不同碳氫化合物組成的各種原油樣品的流動具有積極的影響。此外,O.P.Akinyemi等[22]還進行了靜態冷指蠟沉積實驗和動態環道蠟沉積實驗,將麻瘋樹和蓖麻種子的提取油進行復配,探究了復配后防蠟劑對尼日利亞高含蠟原油蠟沉積的抑制效果。結果表明,麻瘋樹種子油和蓖麻油種子體積分數為0.1%且復配體積比為2∶3時,防蠟效果最佳,此時防蠟率可達到79.1%。

天然表面活性劑具有較好的防蠟效果,但工業化生產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應對天然表面活性劑進行成分分析,得出防蠟效果較好的成分后再進行工業化生產。

2.3 高分子聚合物降凝劑型防蠟劑

高分子聚合物降凝劑型防蠟劑(高分子類防蠟劑,下同)是一類含有與蠟晶相似結構的聚合物,在蠟晶析出時高分子類防蠟劑能夠與石蠟以共結晶的形式一起析出,防止其形成網狀結構而發生沉積。此外,高分子類防蠟劑在原油中能夠形成網絡結構,防止蠟晶間相互粘連,從而抑制蠟沉積。目前研究較多的兩類高分子類防蠟劑為線性聚合物和梳狀聚合物類防蠟劑。線性聚合物主要由乙烯聚合而成,包括聚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乙烯-聚乙烯丙烯(PE-PEP)、聚乙烯丁烯(PEB)等;梳狀聚合物主要包括馬來酸酐共聚物(MAC)、聚丙烯酸酯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2.3.1 線性聚合物防蠟劑 EVA是應用最早和最廣泛的線性聚合物之一,由乙烯和醋酸乙烯酯(VA)共聚而成,其結構式如圖3所示。該聚合物從兩個方面抑制蠟的沉積:一方面,EVA中的極性部分(VA)含有甲基和亞甲基兩個官能團(官能團中含有活性氧原子),兩個官能團可與蠟晶之間產生較強的范德華作用,使原油中石蠟的溶解度增加,同時使石蠟的膠凝結構強度降低,從而抑制蠟的沉積[23];另一方面,非極性部分與原油中的石蠟相互作用,改變石蠟的結晶過程,從而降低原油的析蠟點,達到防蠟效果[24-25]。

圖3 聚乙烯醋酸乙烯酯的結構式

靳文博[26]研究了EVA類聚合物對蠟沉積的影響。結果發現,加入線性聚合物防蠟劑后蠟沉積量最多降低37.5%。XRD測試結果表明,蠟晶結構發生了變化,由于線性聚合物防蠟劑使蠟晶結構發生改變,蠟晶的結晶度和晶面間距均增加,降低了石蠟晶體的聚集。N.Ridzuan等[27]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了EVA共聚物與蠟晶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發現,EVA在原油中能夠改變蠟晶的形狀和不同方向(x軸、y軸和z軸方向)的生長形態,從而抑制蠟晶的沉積。N.Ridzuan等[28]通過動態冷指實驗評價了七種不同類型防蠟劑對馬來西亞原油的防蠟效果,結果發現EVA聚合物防蠟效果最好,防蠟率為36.6%,高于其他六種防蠟劑。李傳憲等[11]采用Coutto結蠟裝置研究了EVA聚合物對長慶原油防蠟效果的影響。結果發現,當油溫為19.00℃時,防蠟率高達74.0%;當油溫為34.00℃時,防蠟率降低至58.4%。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發現,VA的質量分數和原油中瀝青質的質量分數是影響EVA防蠟性能的重要參數。A.Machado等[29]通過研究發現,一般EVA中VA質量分數為25%~30%時,EVA對原油中蠟晶的改性效果最佳。楊飛等[30]進一步研究了EVA中VA質量分數對含蠟原油改性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EVA中VA質量分數為28%時,降凝劑才具有一定的結晶性能和溶解性能,能夠與石蠟分子較好地作用,取得良好的改性效果。程梁[31]使用結蠟裝置研究了模擬油中瀝青質對EVA聚合物防蠟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瀝青質的加入降低了模擬油蠟沉積速率,增大了聚合物的防蠟效果,但并未解釋瀝青質使蠟沉積速率降低的原因。

PE-PEP和PEB是另外一類線性聚合物防蠟劑,這種聚合物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作為晶體部分的聚乙烯,另一部分是作為非晶體部分的聚乙烯丙烯或聚丁烯[32-33]。W.Leube等[34]進一步研究了燃料油中蠟分子與PE-PEP的相互作用,觀察到蠟晶體直接在聚乙烯表面成核,隨著溫度的降低,蠟晶在聚合物表面的成核效應加劇,進一步阻礙石蠟在低溫狀態下沉積于管壁。目前,學者們針對線性聚合物在模型油或燃料油中改變蠟晶形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對實際原油中的應用進行的研究較少[35]。這主要是由于單一的線性聚合物防蠟劑防蠟效果不理想,使很多學者失去了研究的動力。今后應該從防蠟劑復配方面著手進行研究。

2.3.2 梳狀聚合物防蠟劑 梳狀聚合物具有靈活性,因此梳狀共聚物通常被認為是最有效的防蠟劑[36-37]。與線性聚合物不同的是,梳狀聚合物的主鏈由非極性基團和馬來酸酐或丙烯酸酯聚合而成,支鏈可以靈活地添加烷基側鏈。由兩種不同單體制備的梳狀聚合物結構式如圖4所示。當梳狀聚合物作用于原油時,聚合物中的極性部分能進入瀝青質分子內部,減少瀝青質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抑制瀝青質的聚集,從而增強原油的流動性,達到抑制蠟沉積的目的[38];聚合物中的極性部分還能促進蠟晶與瀝青質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為蠟晶提供更多的成核中心,從而抑制蠟晶的聚集[39]。聚合物中的非極性部分與蠟晶結構形似,能與蠟分子以共結晶的形式析出,還能嵌入到蠟晶結構中,影響其生長方向,阻礙蠟晶在原油中形成三維網絡結構[40-41]。

圖4 由兩種不同單體制備的梳狀聚合物結構式

MAC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梳狀聚合物防蠟劑。一般情況下,聚合物分子的烷基側鏈越長,鏈長與石蠟分子鏈長越接近,共聚物性能越好,因此鏈長是影響其防蠟性能的重要因素。J.Xu等[42]合成了三種支鏈上碳數不同的馬來酸酐梳狀聚合物(MAC12-12、MAC12-18、MAC18-18),并且通過偏光顯微鏡觀察了三種聚合物對含蠟原油中蠟晶的影響。結果表明,MAC18-18的防蠟效果優于MAC12-18和MAC12-12;當MAC18-18質 量 分數為0.1%時,能夠有效控制蠟晶的大小和形狀,從而達到防蠟效果。L.Li等[43]通過流變學、光學顯微鏡、差示掃描量熱法和X射線衍射,研究了MAC對原油中石蠟結晶的影響。結果表明,MAC分子結構中的羧基和酰胺基團與瀝青質相互作用,抑制了蠟的沉積。R.A.M.EI-Ghazawy等[44]合成了支鏈上碳數分別為12、16及22的十八烷烯馬來酸酐共聚物,發現當支鏈上碳數為22時,抑制蠟沉積的效果最好。

由丙烯酸酯單體制成的梳狀聚合物在防蠟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現。F.Yang等[45]研究發現,聚丙烯酸十八酯(POA)能有效地將蠟晶改性為更規則的球狀結構,增加原油的流動性,從而抑制蠟晶的沉積。李傳憲等[39]使用丙烯酸酯和十八醇合成POA,通過結蠟實驗研究了POA對模擬油蠟沉積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同一沉積時間、不同蠟含量的模擬油中,隨著POA濃度的增加,蠟沉積質量大幅度下降。

梳狀聚合物防蠟劑主要是通過分子中的極性分子與瀝青質分子結合限制瀝青分子聚集,使油品中粒子數增加,從而降低油品的黏度,增加油品的流動性。今后應主要研究碳鏈長度對防蠟效果的影響和極性分子排斥力對防蠟機理的影響。

2.4 新型納米粒子防蠟劑

納米粒子是一種納米級尺寸的復合型材料,具有獨特的尺寸以及超高的表面吸附性能,能夠改變蠟晶的形貌并達到防蠟效果,因此納米粒子防蠟劑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目前,在防蠟劑應用方面常用的納米材料主要包括納米SiO2、黏土、金屬氧化物、石墨氧化物以及人工合成的納米粒子等。F.Wang等[46]研究了納米粒子對含蠟原油蠟晶的影響,并通過偏光顯微鏡觀察了蠟晶的變化。結果表明,原油中加入納米粒子后,蠟晶的尺寸減小并且其聚集行為受到阻礙,從而降低了原油的析蠟點。N.Ridzuan等[18]通過分子動力學軟件分析了納米粒子(納米SiO2、納米ZnO和納米Ni2O3)對原油中蠟分子的影響,認為納米顆粒的含氧基團可以與蠟分子中的氫鍵相互作用,減小蠟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加蠟分子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并通過冷指蠟沉積實驗驗證了納米粒子對原油蠟沉積的抑制效果。

單一的納米材料在原油中分散性較差,因此通常對其進行有機改性以提高其在原油中的分散效果。當納米粒子和表面活性劑混合使用時,防蠟效果較二者單一使用時更好。Z.H.Lim等[16,47]研究了硅烷基表面活性劑(SN3)和納米SiO2在輕質原油中的防蠟性能。結果表明,與單獨使用SN3相比,在原油中加入SN3和納米SiO2混合物時防蠟效果更好;單一SN3使原油黏度降低51%,而SN3與納米SiO2的混合物的降黏率高達67%。N.Ridzuan等[18]通過冷指實驗研究了納米粒子和雙子表面活性劑混合物的防蠟性能,并與兩者單獨使用時的防蠟效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混合物的防蠟效果好于兩者單獨使用時的防蠟效果,這主要是因為雙子表面活性劑增大了納米粒子對蠟晶的吸附作用,減少了蠟晶的相互聚集,從而抑制了蠟沉積。

此外,在近年來的研究中還發現,聚合物與納米粒子聯合使用時防蠟效率更高,能夠有效縮短清蠟周期,提高管道運輸的經濟性和安全性。新型聚合物-納米粒子防蠟劑(NPPD)的使用已得到學者們的普遍認同。NPPD主要通過共晶作用和異相成核而達到防蠟效果[48-49]。NPPD中的聚合物通過共晶作用改變蠟晶的形狀并減小蠟晶尺寸;納米粒子通過異相成核作用,增大蠟晶之間的靜電斥力,從而使蠟晶的三維網絡結構強度下降。N.Ridzuan等[50]混合聚合物降凝劑和納米粒子制備NPPD,并通過冷指結蠟裝置研究了NPPD的防蠟性能。結果表明,與單一聚合物相比,NPPD對馬來西亞原油的防蠟效果更好,并且在油溫為50.00℃、冷指溫度為15.00℃時,防蠟率最高,為88.3%。這是因為:相比于單獨使用聚合物,NPPD中的納米粒子使蠟晶的結構強度更低,蠟沉積層更軟。黃輝榮等[51]通過環道實驗研究了NPPD對含蠟模擬油蠟沉積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NPPD使蠟沉積層的厚度顯著減??;隨著NPPD濃度的增加,蠟沉積量先減少最后趨于穩定;流速對NPPD的防蠟效果有一定影響,NPPD的防蠟性能隨著流速的增加而加強,這可歸因于油流的剪切強度與流速正相關。B.Yao等[52]以聚甲基硅倍半氧烷納米顆粒(PMSQ)和EVA為原料制備了復合防蠟劑(PMSQ-EVA),并使用Coutto結蠟實驗裝置研究了PMSQ-EVA復合防蠟劑對長慶原油蠟沉積的影響,同時與單獨使用EVA時的防蠟效果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實驗時間為24 h時,EVA的防蠟率為62.4%,而PMSQ-EVA復合防蠟劑的防蠟率高達77.9%。

新型納米粒子防蠟劑通過納米粒子與蠟晶的結合降低油品的黏度,增加油品的流動性從而減少蠟的沉積;納米粒子與蠟晶結合抑制蠟晶的生長和聚集,從而達到防蠟的目的。但是,納米粒子與蠟晶的結合力不夠強,因此需要加入與蠟晶結合力好而與納米粒子結合力更好的極性分子提高防蠟效果。

3 結論與展望

(1)在化學防蠟劑作用機理方面,目前已存在兩類成熟的防蠟機制,但防蠟劑在實際應用中的防蠟機制十分復雜,并不應該把研究方向局限于防蠟劑對原油析出的蠟晶中。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結合防蠟劑對管壁處蠟沉積層內部結構的影響,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2)聚合物防蠟劑具有分子量大(難以被下游煉廠分解)、加劑后管道中形成較硬的蠟沉積層、防蠟率高度依賴原油組成、生產成本過高等缺點,因此尋找更清潔、通用的小分子聚合物作為防蠟劑,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3)應進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劑在含蠟原油化學防蠟劑方面的應用。近年來,天然表面活性劑因具有無毒、提取成本低、在煉油環節能夠恢復等特點被學者們廣泛關注。因此,天然表面活性劑的應用探索將成為化學防蠟劑的一個研究方向。

(4)在實驗室進行的研究中,納米材料的加入使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劑的防蠟性能有所提高,但目前對復合納米防蠟劑防蠟機制的研究并不充分,因此需要今后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歡
活性劑沉積原油
Gallium-incorporated zinc oxide films deposit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and its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活性劑對不銹鋼A-TIG焊接組織及性能的影響
生物表面活性劑鼠李糖脂研究概況
幾種表面活性劑的去油性能研究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llium Magnesium Zinc Oxid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Thin Films
天然表面活性劑在空間站洗浴中發泡性能的初步研究
含蠟原油非牛頓流變特性
SiN_x:H膜沉積壓強與擴散薄層電阻的匹配性研究
大數據是“原油”,不是“汽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