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滅吳”與“隋滅陳”之戰比較研究

2023-01-17 13:37劉錫濤
關鍵詞:戰爭

李 昆, 劉錫濤

(1.南京大學 歷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2.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六朝歷史,始于孫吳在江東立業,至陳朝亡于隋而終。這一首一尾兩朝都是在六朝興亡更替中被北方政權發動戰爭攻滅的,即覆滅于自北向南的兩次滅國戰爭。三國末年,在滅蜀代魏后,晉廷平定內亂,屯兵造船籌謀數載,發動滅吳之戰。南北朝末年,隋代北周,內安朝政,北定突厥,同樣磨劍十余年,終揮師滅陳。兩大北方政權南下的戰略準備以及進程因時而變,在面對北方軍隊南下時,吳、陳二朝之局勢與動態亦存在異同。通過兩次一攻一守的博弈,南北終重歸統一,筆者認為對其應作進一步的探究和比較。

關于“晉滅吳”與“隋滅陳”之戰,此前學界已有一些研究。孫海石認為軍事突破長江實屬壯舉[1];崔敏對“晉滅吳”之戰戰前晉廷形勢與決策的反復進行了探討[2];胡阿祥對孫吳的基本國策和江防體系作了系統梳理,認為孫吳防線的整體部署和調整對戰爭局勢影響重大[3];宋杰對“晉滅吳”戰爭的軍事部署和過程予以詳細再現[4]243-253;李碩從軍事史角度對“晉滅吳”之戰進行了再書寫[5]214-224。關于“隋滅陳”之戰,施建中認為“隋滅陳”是因為戰前隋廷形勢良好,上下準備較為充分[6];李碩則同樣從軍事史角度再書寫了“隋滅陳”之戰[5]243-249;白立超對整個滅陳之戰的戰前準備——北定突厥以及具體戰爭部署與渡江決戰進行了較為通俗的闡釋[7-8]。

古人對六朝時期南北戰爭的比較研究尤以南宋為盛。李燾詳述了六朝都城建康形勝以及決定戰爭勝負的攻守得失,對其興衰緣由加以評斷[9]。陳克、吳若以六朝戰事為鑒,強調建都建康可坐擁天時、地利、人和,以江淮為藩籬門戶,可守江淮一體;再制衡吳楚,收戍荊襄,休養于蜀,出兵于陜,以天下半搏之[10]。李舜臣對周瑜“赤壁之戰”、祖逖“譙城之戰”等十次戰爭加以比對,得出江左莫能偏安、當進取中原的結論[11]729-735。對這些戰爭的比較成為南宋及后世在南北軍事對抗的經驗。

今人研究則以田余慶分析“淝水之戰”和“晉滅吳”之戰異同為代表,前秦的南進戰爭以“晉滅吳”之戰為借鑒,在軍事上也以之為藍圖,但最終“晉滅吳”之戰畢其功于一役,而“淝水之戰”則功虧一簣。這既是對戰前形勢認知上和準備上的區別,也是戰爭本身性質的差別[12]219-243。胡阿祥、孫遠方、楊天亮等學者也從較為宏觀的地域和時段等方面對影響六朝戰爭勝負的原因進行了比較和總結,認為南北對立背景下戰爭的勝負是多元因素造成的[13-15]。

綜上,前人圍繞六朝時期的南北戰爭及勝負背后的成因展開的研究成果豐碩,值得借鑒。但對“晉滅吳”與“隋滅陳”這兩次滅國戰爭的比較研究還有待進一步補充。故筆者擬從軍事角度進行時空上的橫縱比對,以期加深對該時期歷史進程的理解。

一、 軍力之比較

“晉滅吳”與“隋滅陳”之戰在戰前都經歷了較長的緩沖時段。從蜀亡代魏(265)至滅吳(280),醞釀長達15年之久;而北周亡(577)至滅陳(589),時間稍短但也有近12年。一方面,西晉疲于應對西北方禿發樹機能之亂以及北部邊境的匈奴與鮮卑動亂,而隋更是因突厥襲擾而不得不將先南后北的國策更改為先北后南;另一方面,滅國之戰需要積攢足夠的實力,軍力是戰爭最直接的支撐和保障,人口和兵力以及戰斗力都是軍力的表現。

(一) 雄踞江東倡六朝之首

作為秦漢統一以來江東第一個長期存在的割據政權,孫吳的國力不容小覷。其立足江東,輻射兩淮,染指荊交,依托長江天險構建了江防體系,經過幾代人經營,統治穩固。孫盛謂之“地方幾萬里,帶甲將百萬,其野沃,其民練,其財豐,其器利”[16]1089。即使是在孫吳亡國之際,尚有“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谷二百八十萬斗,舟船五千余艘,后宮五千余人”[17]177的實力。此外,《晉書·地理志》也記載了孫吳在孫權統治鼎盛時期的人口數量,“孫權赤烏五年(242),亦取中州嘉號封建諸王,其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二百四十二萬”[17]414。從中足見,雖然孫吳末期經歷了吳主孫皓之暴虐,民心浮動,但總體國力不差。

反觀西晉,據《后漢書· 郡國志》記載,景元四年(263),西晉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 ,男女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由此可知,西晉與孫吳的戶籍和人口數量差距在此時并不大,當然北方戰亂導致的戶籍隱漏混錯及南遷也是重要原因。但當時畢竟是北方人口的低谷期,直到西晉太康年間才逐漸進入一個較為快速的增長期[18]。西晉伐吳時的軍隊規模為“東西凡二十余萬”[17]70,總兵力也只有20余萬,雖與孫吳之總兵力差距不大,但也只能在孫吳千里江防分散兵力背景下的局部區域內形成兵力上的優勢。

(二) 殘喘南國延末世余暉

相較于孫吳政權,據《北史·隋本紀上》記載,隋開皇九年滅陳時,陳朝僅有州四十、郡一百、縣四百、戶五十萬、口二百萬。有學者認為這是沿用劉宋時期該地人口戶數記錄之舛誤,隋亡陳時,實際應為106萬戶、670萬人左右[19]。然而相較于北面敵國,這一數字卻并不樂觀。

當北周滅北齊時,北方便有戶約426.27萬口[19],加上從北周到隋此后約12年的增長,所以隋滅陳時雙方紙面上的戶口數差距較大。此外,隋伐陳之規模也遠超前代,“合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晉王節度。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里”[20]31,總兵力達51萬,遠超晉滅吳時的20余萬。而陳方面不僅總兵力與隋懸殊,且更為分散,正如隋方面的薛道衡所言,“量其甲士不過十萬,西自巫峽,東至滄海,分之則勢懸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20]1407。在戰斗力方面,且不說經歷前朝侯景之亂后江東之地已是“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20]2009,在經歷陳宣宗時期吳明徹的呂梁之敗后,江東之地更是出現了如《北史》描述的“陳之銳卒,于是殲焉”“江左削弱,擬此之由”的狀況。

一場戰爭是交戰雙方國力較量的一個縮影,而一國之國力,雖并非完全是由人口戶數之多少、兵力之多寡、戰斗力之強弱所代表的軍力決定的,但軍力往往能更直觀地反映一場戰爭的勝負走向,國力則更多是為軍力提供保障,決定著戰后的恢復速度以及支撐國家能再次發起戰爭的次數,因此軍力更具有說服力。晉、隋明顯優于吳、陳的軍力是兩次戰爭取勝的基本保證。但筆者在上文的比較中發現,在滅國戰爭展開之際,無論是在人口基數方面還是在投入的軍隊規模以及戰斗力方面,陳與隋的軍力差距都遠遠大于晉與吳之間的差距。這直接導致了兩次戰爭戰前輿論導向不同,進而對后續戰爭的具體部署和進程產生了影響。

二、 戰前輿論之比較

戰爭本身也時常受到輿論的影響,敵我對于一場戰爭的認識和看法有時甚至能左右統治者是否發動戰爭或對戰爭的態度以及戰前的準備情況。正是由于在不同時空中各不相同的局勢以及交戰雙方在軍力上的差距,再加之國力上的懸殊,“晉滅吳”與“隋滅陳”之戰從戰前到開戰,雙方誰占主動亦或是爭鋒相對,以及對待戰爭的態度和輿論走向都截然不同,應當予以關注。

(一)力排眾議終伐吳

晉吞吳之志當追溯到伐蜀前。司馬昭在朝廷上商議戰略,“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并進,此滅虞定虢,吞韓并魏之勢也”[17]38?!跋仁窈髤恰笔菫榧榷▏?。

雖說司馬昭定計滅吳多有豪邁,但在整個伐吳過程中始終存在不同的聲音,可見朝廷上下的伐吳決心并沒有前后一致的堅定。因此,晉武帝司馬炎在正式提出伐吳之初便遇到重重阻力,尤其是群臣的反對意見更是占據上風,如“初,帝與羊祜謀伐吳,而群臣多以為不可,唯(張)華贊成其計”[17]1070,以至于“唯(杜)預、羊祜、張華與帝意合”[17]1028。這主要是因為前線領軍武將更支持伐吳,朝中之臣則涉及爭功之事甚至黨爭[21]。杜預言“其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計不出已,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故守之也。自頃朝廷事無大小,異意鋒起,雖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慮后難,故輕相同異也”[17]1029。由此可見,時人對此各執一端,因各種利益交錯,思想并不統一。就連杜預自己也承認,伐吳帶有一定的賭博成分,“若或有成,則開太平之基;不成,不過費損日月之間,何惜而不一試之”[17]1029。面對輿論的反對,晉武帝選擇盡快開戰,以行動暫時壓制反對的聲音。在戰爭取得階段性勝利之時,仍有許多動搖的聲音,“或曰:‘百年之寇,未可盡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將起,宜俟來冬,更為大舉’”[17]1030。

與此相對應的,反而是孫吳末期不再僅僅“限江自?!?,而是主動出擊,不僅在蜀亡時與晉積極接觸,在交州戰事中也與晉軍反復糾纏,且在步闡投敵的“西陵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一度出現了“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的預言,“吳主喜,不修德政,專為兼并之計”[22]2525。吳人依舊對自身賴以成名的江防和水軍實力充滿信心,如“戊辰,陶濬從武昌還,即引見,問水軍消息,對曰:‘蜀船皆小,今得二萬兵,乘大船戰,自足擊之’”[16]1176。而實際上,吳人的盲目樂觀與現實不太相符,關于西晉方面戰船規模的史料有載,“武帝謀伐吳,詔浚修舟艦??D俗鞔蟠B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又畫鹢首怪獸于船首,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17]1208。

(二)上下一心始滅陳

同樣,隋文帝楊堅在剛剛奪取政權時便有吞并江南之志,“高祖受禪,陰有并江南之志,訪可任者”[20]1344。內外朝臣對伐陳都積極響應,幾無反對之聲。如高颎推薦伐陳人選,以朝臣之內,文武才干無若賀若弼者。文帝親自委以韓擒虎平陳之任,得賀若弼獻平陳十策。此外,李德林、王頒、崔仲方等人也都紛紛爭先獻策。當蕭琮的叔父蕭巖和其弟蕭瓛奔陳時,隋文帝自道,“‘我為民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戰船。人請密之,隋文帝曰:‘吾將顯行天誅,何密之有!使投柿于江,若彼能改,吾又何求’”[23]307。由此可見,隋文帝早已視南土為己土。而朝中對滅陳的態度如崔仲方言,“若當此分發兵,將得歲之助,以今量古,陳滅不疑”[20]1488。

對于大江以南的陳,隋廷上下可謂是志在必得。隋的統一決心與南弱北強的局面密切相關,“南北朝對峙,其國勢強弱之分界線大約在北朝乘南朝內爭之際而攻取青、齊之地一役”[24]。自劉宋時期盡失淮北以來,北對南的壓倒態勢逐漸明朗化,這與孫吳時期南北強弱態勢的不確定不同。且建國后不久,隋文帝就在開皇元年(581)九月命左仆射高颎率兵攻陳。隋本已取得優勢,卻因突厥侵擾北邊,便借陳宣宗之死以“禮不伐喪”為由暫時停止了伐陳。這次出兵可以說已明確展露了隋滅陳之心,只是迫于突厥來犯,不得已才將先南后北的國策改為先北后南。

而陳朝明顯對此反應過于遲滯,在隋忙于突厥之患時也無所作為。一方面,隋假意示好,“(開皇七年)甲戌,遣兼散騎常侍楊同、兼通直散騎常侍崔儦使于陳”[20]25。陳對隋友好通使持續到戰前,卻遭遇了“辛酉,陳遣兼散騎常侍王琬、兼通直散騎常侍許善心來聘,拘留不遣”[20]31。另一方面,由于隋高颎提出“量彼收積之際,微征士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賊以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我乃濟師,登陸而戰,兵氣益倍”[20]1181之策,陳疲于應對隋,以至于開戰良久,因迎接新年而“故無備御”[25]。

從上述來看,在戰前階段,兩次戰爭的交戰雙方對戰爭的發生及勝負的看法是大不相同的。西晉滿朝以反對意見居多,對伐吳戰爭多持消極態度,卻在晉武帝及一干前線武將的堅持下開戰。而孫吳得益于尚存之國力、軍力以及“西陵大捷”之余威,不僅主動在戰前多次于益、交邊境主動出擊,統治者更抱有一舉攻入洛陽并意欲不久后滅晉的幻想和狂妄。

而隋自滅陳計劃提出以來,無論是朝中文臣還是領軍武將大多贊成,且多有勢在必得之默契,無論假意與和還是選擇開戰都占有絕對主動。而陳則是被動地接受并向隋示好以求無事,保全東南一隅是其主要目標。但顯然,只依賴“王氣在此,齊兵三來,周師再來,無不摧敗”[22]5501的歷史經驗是無法做到保境的。再加之陳后主缺乏政治頭腦和眼光,不僅毫無進取之心,甚至在隋忙于應對突厥之亂、整頓國力之際也毫無作為??梢哉f在整個戰爭過程中,隋幾乎是以一種壓倒性的勝利者姿態完全掌控戰爭進程,而陳則基本處于無準備的被動狀態。由此可見,交戰雙方的戰前輿論對于戰爭本身的發動和應戰的影響重大,是戰爭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三、 戰爭進程之比較

相較于戰前的長時間緩沖,“晉滅吳”與“隋滅陳”之戰的戰爭進程卻是異常迅速?!皶x滅吳”之戰自咸寧五年(279)晉武帝下《伐吳詔》,十一月出兵,次年(280)三月孫皓便出降?!八鍦珀悺敝畱鹗加陂_皇七年(587)。當年三月,隋文帝詔告后主陳叔寶的二十條罪狀,宣布討伐。十月發兵,次年(589)正月便直入建康。兩戰皆不超過半年,除去行軍所需時日,幾乎是月余便突破了長江天險江防體系。筆者對其間的戰略戰術以及實況出入進行了比對。

(一) 順江東下破王都

正如羊祜所謀,“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蕩”[17]1008。西晉滅吳的主要戰略部署是:以賈充為總指揮,杜預自襄陽出江陵,胡奮出夏口,王戎出武昌,王渾自壽春出江西,司馬伷自下邳出涂中,王浚等自巴、蜀順江而下[17]70。本來孫吳方面構建江防體系的主要思路是守住江北的西陵、沔口、江陵等重地以封鎖敵軍,使其難以進入長江水運干道,以防其走水路東進或南下[4]707-731。而此次從上游而來的敵軍是直接進入長江水道,再配合江北陸上的攻擊予以牽制,可以說是水陸結合。且王浚攻至建平后開始接受杜預指揮,等臨近建業時再接受王渾調遣,針對江防體系的上、中、下游三段作出了完備部署。該部署既協同作戰又予以分段突破。

而主力自上游順流而下是西晉最初謀劃伐吳時就已預想的戰略,“初,(羊祜)祐以伐吳必藉上流之勢……密令(王濬)修舟楫,為順流之計”[17]1017。這一方面是因為西晉占據蜀地后擁有順江而下的優勢,另一方面也與此前魏軍在下游江北地區的多次作戰失利有關,西晉對于強行橫渡天險的計劃明顯信心不足。正所謂“吳緣江為國,東西數千里,唯有水戰,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保,還趨城池,去長入短,非吾敵也”[26]。對于孫吳水師,西晉還是有所忌憚的,再加之群臣戰前的反對意見,因此主力自上游順流而下的部署使得西晉能夠在穩步推進的同時亦能在勢頭不對或戰敗時即刻中止戰爭以止損。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當王浚攻克武昌時,賈充便趁機上書“表曰:‘吳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濕,疾疫必起,宜召諸軍,以為后圖’”[17]1169,希望在取得階段性勝利后停止進攻以保全戰果,避免在接下來與孫吳水師的決戰中功虧一簣,重蹈赤壁覆轍。好在有部分武將堅持,如“(杜)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以并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熘甘谌簬?,徑造秣陵。所過城邑,莫不束手”[17]1030。最終,王濬不受王渾節制順江直入的致命一擊成為大戰略下意料之外的加速劑,推動了戰爭的迅速結束。

孫吳方面在戰爭之中并非完全沒有取勝或延續國祚的機會,尤其是在面對王濬順江長驅直入時也有過阻擋的機會。且不論民心向背及國力強弱,單其在戰略、戰術層面就主要存在以下失誤:

首先,戰略部署失當。對于整個江防體系來說,在與蜀為鄰的階段,固守中下游而輕于上游尚可稱道。但在蜀漢亡后,尤其是在“步闡之亂”、西陵重鎮面臨軍事威脅的背景下,孫吳在上游仍未有大的增兵,于是杜預上表陳計,“自閏月以來,賊但敕嚴,下無兵上。以理勢推之,賊之窮計,力不兩完,必先護上流,勤保夏口以東,以延視息,無緣多兵西上,空其國都”[17]1028-1029,從而為西晉大軍順流而下的戰略實施減少了許多障礙。就連西晉方面也認識到這一失當之處,“若今中止,孫皓怖而生計,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諸城,遠其居人,城不可攻,野無所掠,積大船于夏口,則明年之計或無所及”[17]1029。若等孫吳有所反應,再去調整戰略加固中上游的防守,伐吳必將更難。

其次,急躁逆江擊敵。在戰爭的后期,吳丞相軍師張悌、護軍孫震、丹楊太守沈瑩率眾三萬濟江,可以說這是孫吳方面的最后決戰力量。沈瑩曾建議“晉治水軍于蜀久矣,今傾國大舉,萬里齊力,必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我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邊江諸城,盡莫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于此矣!宜蓄眾力,待來一戰”[16]1175。張悌卻以“吳之將亡,賢愚所知”[16]1175如此荒唐之理由,率軍逆江而上與之進行決戰。從兵力來看,西晉伐吳總兵力不過20萬,但在局部有兵力優勢,而孫吳方面兵力分散于千里防線,需要時間集結。況且由于西晉內部對伐吳存在分歧,本就期待速戰速決,一旦孫吳方面能夠有效固守亦或待夏至疫病暴發導致西晉進軍遲緩,西晉伐吳未必能夠一蹴而就。張悌因其對朝政腐朽之不滿而葬送了吳軍與吳國的最后希望。當然,張悌無從知曉西晉內部的動向,唯恐敵軍集結而己方潰散錯失決戰機會,這也是他對孫吳民心盡失之絕望的真實寫照。

再次,接敵納降不明。孫吳方面主帥張悌屢犯兵家大忌。當時吳軍“圍成陽都尉張喬于楊荷橋,眾才七千,閉柵自守,舉白接告降”[16]1174,諸葛靚勸曰,“若舍之而前,必為后患”[16]1174,而張悌猶豫不決,放任降軍,繼續推進。結果,當吳軍交戰不利時,“退引亂,薛勝、蔣班因其亂而乘之,吳軍以次土崩,將帥不能止,張喬又出其后,大敗吳軍于版橋,獲悌、震、瑩等”[16]1084。作為文官之首的張悌在戰場上殺伐不果決為吳軍埋下了隱患,吳軍因此一敗而潰。當然這一事件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戰而降的張喬成為了孫吳的終結者。

(二) 強渡天險入南國

“隋滅陳”之戰大的戰略方針也基本如崔仲方所獻之策,即在下游地區“今唯須武昌已下,蘄、和、滁、方、吳、海等州更帖精兵,密營渡計”[20]1449;而在上游地區,“益、信、襄、荊、基、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張形勢,為水戰之具”[20]1449,從而使陳方面首尾難顧,“若賊必以上流有軍,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諸將即須擇便橫渡。如擁眾自衛,上江水軍鼓行以前。雖恃九江五湖之險,非德無以為固,徒有三吳、百越之兵,無恩不能自立 ”[20]1449。在此方針指導下,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出信州,劉仁恩出江陵,王世積出蘄春,韓擒虎出廬江,賀若弼出吳州,燕榮出東海[20]31。

面對隋上下游齊發的大舉進攻,陳方面犯下的明顯失誤即疏于對下游江北的防御。一方面,這是受了晉滅吳的影響,陳對于順流而下的推進模式更警覺,因此才有了都官尚書孔范“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南北,今日虜軍豈能飛渡邪!邊將欲作功勞,妄言事急。臣每患官卑,虜若渡江,臣定作太尉公矣”[22]5502的盲目自信。另一方面,陳方面也有將領認識到這一問題,如“護軍將軍樊毅言于仆射袁憲曰:‘京口、采石俱是要地,各須銳兵五千,并出金翅二百,緣江上下,以為防備?!瘧椉膀婒T將軍蕭摩訶皆以為然,乃與文武群臣共議,請如毅策”[22]5500。但因施文慶一己之私,此建議被搪塞以“此是常事,邊城將帥足以當之。若出人船,必恐驚擾”[23]1939的借口,最終導致下游江北失守。其實,當敵軍逼近下游江北時,陳方面仍有補救機會,“隋軍臨江,間諜驟至,憲等殷勤奏請,至于再三。文慶曰:‘元會將逼,南郊之日,太子多從;今若出兵,事便廢闕?!墼唬骸袂页霰?,若北邊無事,因以水軍從郊,何為不可!’又曰:“如此則聲聞鄰境,便謂國弱’”[22]5501。這既是陳兵力缺乏的表現,也足見其朝野之荒唐。

從表面上看,自長江上游順流東下和自下游強渡天險是戰爭布局不同,但其實是西晉和隋針對孫吳和陳的江防部署量身打造的同款戰略方針。兩種方式看似不同,實則都是在上下游齊進的大戰略下,欲達到讓江左政權首尾難顧的目的。孫吳于下游面對江北牽制卻又主動逆流西向迎戰而敗北,在部分武將的堅持下才有王濬順流長驅直入。陳于上游受阻無法回援,卻又自恃下游江北天險難渡而疏于防范,終有賀、韓奇襲功成。這兩次成功的選擇都使得晉、隋以較小的代價迅速結束了戰爭??梢?,交戰雙方應在大戰略下根據戰局因敵制宜。

四、結語

筆者從軍事研究角度切入,通過對“晉滅吳”與“隋滅陳”兩次戰爭始末的梳理和對比發現,在戰前軍力和兵力上,隋與陳之差距遠遠大于晉與吳,而這也使得南北時人對整個戰爭的輿論和態度截然不同。當然,這與南北局勢強弱的演變不無關系?!皶x滅吳”之戰自始至終都是在戰與不戰的爭論下展開的,是一次力排眾議的嘗試,戰爭前后孫吳方面主動求變而不限江自保,雙方呈爭鋒態勢。而“隋滅陳”之戰則是在交戰雙方力量懸殊情況下進行的,陳方面處于只求自保的被動狀態。晉軍自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破吳,隋軍自下游江北強渡亡陳,二者看似不同,實則皆是上下游齊進,以達到使江左政權首尾難以兼顧的目的。只不過晉、隋都做到了隨戰況變化而因敵制宜,雖進程有所不同,但最終都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兩次自北向南的統一戰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北方政權均藉此突破長江防線,不僅為六朝的一首一尾兩代畫上了休止符,更為之后歷代的數次南北對話留下了經驗與教訓。

戰爭本非僅由一個模子鑄就。通過對兩次戰爭的比較研究,不僅可以明晰其戰略部署、戰術選擇的異同,更能發現其背后所反映的六朝時期南北整體強弱差異的變化,陳在戰爭中的相對無力正是這一演變的表現之一。凡此種種,有助于加深對古代軍事戰爭研究以及六朝歷史脈絡演進的認識。但本研究始終難免掛一漏萬,有待方家的指正和完善。

猜你喜歡
戰爭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節日與戰爭
兩只豬的戰爭
被風吹“偏”的戰爭
誰是戰爭的幸運之子
他們的戰爭
假如戰爭今天爆發
戰爭
兩伊戰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