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都蘭縣肉早某日地區物化探異常特征及成礦遠景分析

2023-01-17 08:15李建龍李定武
中國錳業 2022年6期
關鍵詞:斑巖熱液銅礦

李建龍,李 豪,李定武

(青海省有色第一地質勘查院,青海 西寧 810000)

0 前 言

該區域成礦地質條件良好,相續發現了一系列金、銀、鉛鋅等多金屬礦產,例如有坑得弄舍金多金屬礦床、那更康切爾溝銀礦床、各瑪龍鉛鋅礦床、帕龍溝鉛鋅礦等[1-4]??辈閰^位于各瑪龍鉛鋅礦床西側,同屬昆中西段成礦帶,與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位于同一異常區內。通過1∶2.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查證,圈定3處綜合異常(GA1、GA2、GA3),早期探礦工程對3處綜合異常找礦效果較差,隨后開展1∶5 000土壤測量及物探查證,進一步縮小了找礦靶區,圈定6處綜合異常(HT01~HT06),發現礦體12條,礦化體21條。通過物化探異常及區內銅多金屬礦資源潛力進一步評價,該勘查區具有較好的找礦遠景,有望獲得好的找礦效果[1-3]。

1 區域成礦地質背景

1.1 區域地質概況

勘查區位于東昆侖弧盆系東段,昆中斷裂褶皺帶北側[1-7],區域地質構造復雜,早元古代中-深變質巖系構成了區內的結晶陸殼。晚古生代以來,表現為強烈的巖漿活動及以近于相互平行的北北西向斷裂組為主的右旋走滑作用,使得花崗巖沿北北西向侵位或錯位,特別是新生代以來,北北西向斷裂體系作為陸內匯聚調整機制下的側向走滑-剪切擠壓和橫向拉張,沿右旋走滑斷裂兩側形成一系列新生代拉分盆地、隆起及弧形斷裂構造[2-6]。

1.2 區域成礦規律

勘查區位于東昆侖Fe-Pb-Zn-Cu-Co-Au-W-Sn-石棉成礦帶,受昆中深大斷裂影響,成礦類型多樣,以熱液交代成礦作用為主,形成了與花崗巖類有關的鐵、銅、銀、鉛、鋅、金、鉬礦成礦系列,印支期末-燕山期為重要的成礦時期,以中-低溫熱液型、熱水噴流型銀多金屬礦為主[1-5]。區域主要礦床(點)有坑得弄舍金多金屬礦床、那更康切爾溝銀礦床、那更康切爾北銀礦點、尕之麻金礦點等。

2 礦區地質概況

2.1 地層

勘查區出露地層有古元古代金水口群,巖性為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晚三疊世鄂拉山組,巖性為英安質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安山巖、角礫巖及流紋巖,礦化蝕變帶主要分布于該套地層中;第四系分布于溝谷中,以沖積、殘坡積為主。

2.2 構造

勘查區處于昆中斷裂北側,構造活動強烈,壓扭性斷裂與張性斷裂不同期次交織在一起,使得區內構造較復雜,發育北西向、北東向、近東西向、近南北向等斷裂,在區內形成了不同的構造形跡,斷裂構造發育順序北西向-近東西向-近南北向-北東向。斷裂構造為成礦元素的遷移富集創造了良好條件,已發現的礦化帶、礦體基本受構造控制,其中,北東向、北西向次級斷裂構造為本區內主要控礦構造,勘查區內斷層特征見表1。

表1 勘查區內斷層特征

2.3 巖漿巖

區內巖漿活動主要發生于印支期、燕山期。普查區內侵入巖發育,根據測年和相互間侵入關系分析認為,由早到晚依次為:晚二疊世花崗閃長巖-早三疊世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脈→石英斑巖脈→侏羅世鉀長花崗巖。

3 物化探異常特征

3.1 地球化學特征

3.1.1 1∶2.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特征

勘查區內圈出1∶2.5萬水系沉積物綜合異常3處,分別為GA1、GA2、GA3異常。

GA1綜合異常:異常區面積約10 km2,異常元素以Au、Ag、Cu、Pb、Zn為主,且元素套合較好,其中Ag元素最高值1 140×10-9,Pb元素最高值651×10-6,Zn元素最高值748×10-6(見圖1)。異常區巖性有晶屑凝灰巖、火山角礫巖及安山巖,北側發育斷層,沿斷層侵入花崗閃長巖體。通過異常查證,發現5條礦化蝕變帶(Fs1~Fs5),多條銀銅多金屬礦體,證實該異常為礦致異常。

圖1 GA1號異常剖析

GA2綜合異常:異常區面積約4 km2,異常元素以Au、Ag、Cu、Pb、Zn為主,且元素套合較好,其中Au元素最高值60.7×10-9,Ag元素最高值300×10-9,Pb元素最高值171×10-6,Zn元素最高值145×10-6(見圖2)。異常區巖性有晶屑凝灰巖、安山巖、火山角礫巖、流紋巖等。通過異常查證,發現了1條礦化蝕變帶(Fs6),圈出2條銅礦體及多處銅金礦化顯示,異常為局部礦化及破碎帶引起。

圖2 GA2號異常剖析

3.1.2 1∶5 000土壤綜合異常特征

1∶5 000土壤測量圈定了6個綜合異常(HT01~HT06),其中,HT01~HT04號異常與1∶2.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GA1北部濃集中心對應性好,HT05、HT06號異常與1∶2.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GA2西部對應性好。

HT01:位于GA1號異常西部,呈北東向帶狀分布,長1 450 m,寬110~550 m,元素組合為Ag、Au、Pb、Cu,Ag元素含量最高為2 790×10-9;Au元素含量最高>500×10-9;Pb元素含量最高為989×10-6;Cu元素含量最高為3 480×10-6。在異常南西部發現Fs1、Fs5礦化蝕變帶,帶內發現2條Cu礦體,1條Pb礦體,8條銅礦化體,1條金礦化體。

HT02:位于GA1號異常中部,呈北東向帶狀分布,長1.5 km,寬350 m,元素組合為Ag、Au、Pb、Cu,Ag元素含量最高為4 920×10-9;Au元素含量最高>500×10-9;Pb元素含量最高為4 630×10-6;Cu元素含量最高為373×10-6。異常區內發現Fs2、Fs3礦化蝕變帶,圈定了2條銅多金屬礦體,2條銀礦化體,2條鉛礦化體,1條金礦體,1條金礦化體。

HT03:位于GA1異常東部,呈北東向帶狀分布,長650 m,寬60~270 m,元素組合主要為Ag、Au、Pb,Ag元素含量最高為1 030×10-9;Au元素含量最高為15×10-9。異常區巖性為晶屑凝灰巖,發現Fs4礦化蝕變帶,圈定了1條銀礦體,1條鉛礦體,2條鉛礦化體。

HT04:位于GA1號異常東部,總體呈近東西向橢圓狀分布,長750 m,寬40~400 m,元素組合為Cu、Ag、Au,Ag元素含量最高為1 060×10-9;Au元素含量最高為69.4×10-9;Cu元素含量最高為1 180×10-6。發現4條銅礦化體。

HT05:位于GA2號異常北部,長1 700 m,寬30~650 m,元素組合為Cu、Au,Cu元素含量最高為1 010×10-9;Au元素含量最高為126×10-9。發現Fs6礦化蝕變帶,圈出2條銅礦體,2條銅礦化體。

HT06:位于GA2號異常北部,長1 500 m,寬30~500 m,主要為Au元素異常,Au元素含量分別為5×10-9~64.7×10-9,最高為500×10-9。局部發現Au礦化顯示。

3.2 地球物理特征

3.2.1 1∶1萬地磁異常特征

圈出1∶1萬地磁異常1處(M1),與1∶5萬地磁異常C3-12異常對應,位于勘查區東南角,長約1 500 m,寬約1 500 m。該異常為一正負值相伴的異常,異常正值區基本上在南部,負值區在北部,整個異常內出現多個峰值,ΔTmax為490 nT,ΔTmin為-275 nT。負值區地表巖性為鄂拉山組晶屑凝灰巖、二長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正值區地表巖性為鄂拉山組安山巖、晶屑凝灰巖,此2種巖性的磁性均較弱,不足以引起如此規模異常,推測磁性體有一定的埋深和規模。磁異常與化探異常對應關系見圖3。

圖3 圍繞M1磁異常成礦元素分帶

該異常東部與肉早某日1∶2.5萬水系異常GA1對應,西部與各瑪龍1∶2.5萬水系異常GA15南部、GA18北部對應;異常中圈出2處1∶5 000激電異常,分別為與東部肉早某日JD1西部套和,西部各瑪龍JD1套和;異常中圈出2處1∶5 000土壤異常,分別為東部與肉早某日HT01套和,西部與各瑪龍AP2套和;異常內已發現肉早某日Fs1、Fs5銅礦化蝕變帶及各瑪龍Ⅴ號礦化蝕變帶。通過異常查證,認為異常與晚三疊世巖漿活動分異形成的淺成次火山巖有關,次火山巖為石英斑巖,其為各瑪龍礦區及肉早某日普查區礦帶提供了熱液和物質來源,從而形成了斑巖型加淺成低溫熱液型銀多金屬礦床。

3.2.2 激電剖面異常特征

勘查區整體屬于中低阻中高極化異常,異常較平緩。異常極化率自西向東具明顯減弱的趨勢,電阻率東西兩側呈現低阻,中部呈現中高阻,可能由于東西兩側礦種以銅為主,硫化物含量較高,呈現低阻高極化異常,而中部以銀金鉛為主,含礦圍巖硅化較強,呈現中高阻高極化異常。

GA1異常內視極化率>7%的異常,視電阻率272~372 Ω·m,該異常段西部結合土壤異常驗證發現Fs1、Fs5礦化破碎蝕變帶,蝕變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局部孔雀石化,發現銅鉛礦體,證實異常由破碎帶引起。

GA2異常內視極化率>4%的異常,視電阻率349~378 Ω·m,激電異常局部與發現的銅礦化帶及礦化體套和較好,異常區內發現銅礦化體。

GA3異常中發現1處高阻異常,視極化率1.23%~2.74%,視電阻率990~1 786 Ω·m,地表出露花崗閃長巖,深部可能存在高阻體。

4 礦體(層)特征

4.1 礦化蝕變帶特征

勘查區內共發現6條礦化蝕變帶,編號為Fs1~Fs6。GA1異常中發現5條(Fs1~Fs5),GA2異常中發現1條(Fs6)。其中銀多金屬礦化帶2條(Fs2、Fs4),金礦化帶1條(Fs3),銅礦化帶3條(Fs1、Fs5、Fs6),礦化帶長400~1 100 m,寬5~86 m。礦化蝕變帶位于鄂拉山組火山巖地層中,受層內斷裂構造控制,與激電高阻高極化異常及土壤AgAuCuPb等元素異常高值套和較好,帶內共發現礦體12條,礦化體21條。

4.2 礦(化)體特征

勘查區礦體嚴格受礦化蝕變帶形態的控制,主要賦存于Fs1~Fs6號礦化蝕變帶中,共圈出12條礦體,其中銀金鉛銅復合礦體2條,銀礦體1條,金礦體1條,鉛礦體2條,Cu礦體6條(見表2)。

表2 肉早某日地區礦體特征

4.3 礦石質量

勘查區礦體以銀、金、鉛、鋅、銅為主。礦體中銀品位在40~640 g/t之間,金品位在1.3~18.1 g/t之間,鉛品位在0.3%~4.5%之間,銅品位在0.2%~3.56%之間。Ag、Au、Pb元素含量呈正相關關系,Cu元素含量與Ag、Au呈弱正相關關系。

依據光薄片鏡下鑒定結果及野外觀察(見圖4),銀多金屬礦體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白鐵礦、毒砂、磁黃鐵礦、銀黝銅礦。金屬礦物呈微細浸染狀分布,或沿石英脈分布,金屬礦物含量占光片表面積的3%左右,主要載銀礦物為輝銀礦,輝銀礦大多分布于黃鐵礦和毒砂中。銅礦體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銅藍、磁黃鐵礦、褐鐵礦,金屬礦物含量4%左右。大致推斷金屬礦物生成順序為:毒砂→黃鐵礦→磁黃鐵礦→白鐵礦→(閃鋅礦-黃銅礦)→銀黝銅礦→黃銅礦→方鉛礦[6-7]。

圖4 含礦破碎帶鏡下照片

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長石、方解石、絹云母、綠泥石、綠簾石等。

5 控礦因素及找礦前景分析

5.1 控礦因素

5.1.1 鄂拉山組火山巖與成礦的關系

根據土壤樣和探槽、鉆探中巖石樣結果分析,鄂拉山組火山巖Ag、Pb、Zn含量較高,現認為鄂拉山組火山巖層為區內成礦提供了一定的成礦物質,但起不到決定性作用。另因該地層巖石物理特性較脆,節理等發育,構造活動強烈,致使鄂拉山組陸相火山巖形成了大量的導礦及容礦構造,為熱液的運移及富集成礦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5.1.2 巖漿巖與成礦的關系

工作區巖漿活動強烈,南部形成很厚的火山碎屑巖,北部見有花崗閃長巖體出露,FS1蝕變帶發現含礦石英斑巖,從成礦作用推斷,巖漿期后熱液引起了銀金鉛鋅硫化物的富集成礦作用。

5.1.3 構造與成礦的關系

礦體嚴格受北東向、近東西向斷裂構造形成的構造蝕變帶控制。構造為含有大量金屬成礦物質的熱液就位提供了有利空間,熱液在外界壓力、溫度變化的作用下成礦物質發生結晶作用而形成金屬硫化物,從而形成礦區發現的脈狀礦體。

5.2 找礦前景分析

1)勘查區鄰近昆中斷裂,區內出露三疊紀鄂拉山組火山巖及二疊紀—侏羅紀中酸性侵入巖,位于區域1∶5萬北西向磁異常及化探異常帶上,為構造-巖漿巖-熱液活動集中區,具有形成構造熱液型及斑巖型礦床的有利條件。

2)礦化富集地段磁異常明顯,激電剖面上對應低阻高極化異常,認為M1磁異常與晚三疊世巖漿活動分異形成的淺成次火山巖有關,工作區西部Fs1銅礦帶附近發現石英斑巖,認為次火山巖為石英斑巖,其為各瑪龍礦區及肉早某日礦區成礦帶提供了熱液和物質來源,從而形成了斑巖型加淺成低溫熱液型銀多金屬礦床。

3)區內圈出3處1∶2.5萬地球化學異常(GA1、GA2、GA3)及6處1∶5 000土壤異常(HT01~HT06)。結合各瑪龍工作區分析,化探異常主要分布于M1磁異常及周邊,異常元素圍繞M1磁異常具分帶性,具體為Cu、Sn、Bi等中高溫元素異常集中分布于M1磁異常區,Ag、Au、Pb等中低溫元素異常擴散范圍較遠。其中1∶2.5萬水系異常GA1內圈出的HT01土壤異常與JD1激電異常西部套和好,已發現較好的銅礦找礦信息。

4)區域已知的哈日扎、那更、各瑪龍、坑得弄舍、什多龍等中大型礦床位于普查區周邊,區域多金屬礦產形成與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巖漿活動關系密切??辈閰^共圈出6條礦化蝕變帶,圈出礦體12條,其中銅礦體6條,銀銅多金屬礦2條,鉛礦體2條,銀礦體1條,金礦體1條。但發現的礦體規模不大,品位較低,礦化蝕變帶仍有找礦潛力[5-7]。

5)圍繞M1磁異常由遠至近具青盤巖化、硅化、泥化、黃鐵絹英巖化的面狀蝕變分帶,成礦元素從遠至近具低中溫-中高溫的分帶性。具體為從工作區Ⅰ含礦蝕變帶Pb,Ⅲ含礦蝕變帶Ag、Au,Ⅳ含礦蝕變帶Pb、Zn,Ⅴ含礦蝕變帶Ag、Au、Pb,到肉早某日Cu、Au含礦蝕變帶。

6)綜合分析,普查區西部M1磁異常具有較好的斑巖型銅多金屬礦找礦前景,結合物化探異常對區內銅多金屬礦資源潛力進一步評價,有望獲得好的找礦效果[8-11]。

6 結 論

1)勘查區內圈出3處1∶2.5萬地球化學異常(GA1、GA2、GA3)及6處1∶5 000土壤異常(HT01~HT06),土壤異常與1∶2.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重現性較好,指導找礦效果較好,經對土壤異常高值段工程驗證查明部分為礦致異常。

2)勘查區西側有一處正負值相伴的磁異常區,激電測深屬于中低阻中高極化異常,激電異常規模、形態均與磁異常相似。根據已知磁性參數數據,利用磁法剖面擬合反演,磁性體埋深為295~500 m,推測磁性體還在深部。

3)勘查區內共圈出6條礦化蝕變帶,礦化蝕變帶長400~1 100 m,寬6~86 m,共圈出礦體12條,礦化體21條,礦體長60~498 m,厚0.82~3.95 m,控制斜深20~104 m,礦體銅品位為0.26%~1.91%,Ag品位為41.4~644 g/t,Au品位為1.3~18.1 g/t,Pb品位為0.3%~4.5%。

4)通過物化探異常綜合分析,圍繞磁異常由中心向外圍具中高溫-中低溫的成礦元素分帶;圍繞磁異常由遠至近具青盤巖化、硅化、泥化、黃鐵絹英巖化的面狀蝕變分帶;二疊紀—侏羅紀中酸性巖及巖脈的侵入,為各瑪龍礦區及肉早某日礦區成礦帶提供了熱液和物質來源,從而形成了斑巖型加淺成低溫熱液型銀多金屬礦床。

猜你喜歡
斑巖熱液銅礦
玲瓏金礦田煌斑巖與礦脈關系的探索及應用
全球十大銅礦公司
東天山赤湖地區原生暈異常結構特征對尋找斑巖型銅鉬礦床的指示意義
西部礦業邁向國內銅礦“新巨頭”
遼寧調兵山西調斑巖型鉬礦床特征及找礦標志
塔里木盆地奧陶系碳酸鹽巖熱液蝕變類型及蝕變流體的分帶特征
特大型井下銅礦山采選工程管理與實踐
巖型礦床含礦斑巖與非含礦斑巖鑒定特征綜述
熱液鋯石鑒定特征及在熱液型金礦床年代學研究中的應用
氧化銅礦硫酸攪拌浸出工藝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