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談古代天氣預測知識

2023-01-18 01:20韓吉紹
人民論壇 2022年23期
關鍵詞:氣象天氣預測

韓吉紹

【關鍵詞】天文 氣象 天氣預測 農業諺語 【中圖分類號】G633.5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長期領先于世界的科學技術體系,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這個璀璨的體系中,氣象學是十分突出的支脈之一。人類的活動與氣象息息相關,無論是最初的穴居巢宿、采摘獵捕,還是后來的擇地建屋、刀耕火種,以及更晚的封邦建國、鋒矢商旅,都脫離不了對天氣的依賴。上古的大禹治水傳說,本質上是大洪水災難在歷史記憶中留下的深刻痕跡。正因為天氣對人類活動具有制約性作用,所以人類自產生意識以來,就十分渴望能夠參透瞬息萬變的天象機密,預知未來的天氣變化,直到今天,仍在為此而不懈努力。

廣義而言,古人對天氣的預知分為幾個不同層次。首先是對宏觀天文規律的掌握。如晝夜更替、秋去冬來、寒來暑往等。距今約6500年的河南濮陽蚌塑龍虎、北斗墓的發現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期,人們已將黃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龍、虎、鳥、麟四象,有了觀象授時的觀念。其次是對長周期物候規律的認識,即發現某些動物、植物、鳥類、氣候等具有隨時間變化的固定規律。最后是對短期內具體天氣變化的預測,即本文重點介紹的內容。

由于文獻不足征,古人對短期天氣變化的預測始于何時我們無從知曉。但商代之時,甲骨文關于天氣現象的記錄已十分豐富。如甲骨文有氣、象、云、風、雨、霽、雹、雪、霜、霾、雷、霧等多個關于天氣的字,雨則能區分?雨、雷雨、洌雨、疾雨等多種形式,說明商人對天氣的認識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此基礎上,商人經常占卜預測天氣變化,卜雨和卜霽(雨止)因此成為當時最主要的占卜類型之二。

西周時期,天氣預測知識有了進一步發展?!吨芤住分谐霈F了天氣諺語。如《震》六三爻辭云:“震蘇蘇,震行無眚?!薄对ァ妨侈o云:“介于石,不終日?!薄缎⌒蟆坟赞o云:“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睂嶋H上《周易》的成書本身即與天氣知識密切相關,如陰陽為爻,組合成卦?!对娊洝穭t收錄了很多關于物候、節氣和天氣的詩篇,其中與天氣預測有關的如“終風且暴,顧我則笑?!K風且霾,惠然肯來?!K風且噎,不日有噎?!潢?,虺虺其雷?!保ā囤L·終風》)

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從觀象授時向推步歷法過渡,進入到精確計算階段,初步奠定了中國天文學的基本框架,此時常見根據天文現象來預測天氣的現象。湖南馬王堆出土漢文帝時期的帛書《五星占》和《天文氣象雜占》包含大量戰國資料,從中可管窺這種古老的傳統。譬如《五星占》說水星主正四時,“一時不出,其時不利;四時不出,天下大饑?!薄捌涑霾划斊湫?,其時當旱反雨,當雨反寒;當溫反寒,當寒反溫?!碑斎?,這個時期的氣象觀測水平也有了很大進步,《呂氏春秋》便匯總了很多相關資料。如《十二紀·季夏紀·明理》有關于云、日旁云氣、月旁云氣、氣等非常細致的觀察。這里雖然沒有出現根據云氣預測天氣的證據,但后來相關技術的出現無疑得益于長期觀測傳統。

竺可楨先生在《中國過去在氣象學上的成就》一文中指出,自漢代開始中國的氣象知識向三個方面發展,一是觀測范圍的推廣和深入,二是氣象儀器的創造和應用,三是大氣現象的理論解釋,這三個方面均有很多超越西方的偉大成就。就氣象儀器而言,漢代發明了專門的風向器和原始的濕度器。古人測風最初使用羽毛或旗幟。東漢時著名科學家張衡發明了相風銅烏,放置在長安宮南靈臺之上??脊刨Y料表明,旗幟和相風烏確實是當時的實用技術。原始濕度器首見于《史記·天官書》記載:“冬至短極,縣土炭,炭動,鹿解角,蘭根出,泉水躍,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逼湓硎前淹梁湍咎恐糜谔炱絻蓚?,根據傾斜情況判斷空氣濕度,即《淮南子·說山訓》所謂“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

漢代的相風銅烏在三國時被改進成木烏?!稌x書·五行志》載:“魏明帝景初中,洛陽城東橋、城西洛水浮橋桓楹同日三處俱時震。尋又震西城上候風木飛鳥(烏)?!边@種技術此后繼續使用,至唐代李淳風《觀象玩占》詳細介紹了候風羽葆和相風烏的制作方法,以及相風烏的適用場合和觀測場地等。李淳風還根據風吹樹木的程度將風力分為十個等級,除靜風、和風外,其他八級為“動葉,鳴條,搖枝,墮葉,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飛砂石,拔大樹和根”。這種風力分級法是氣象學上的重要創舉,較西方類似方法早一千多年。

天文與氣象預測相結合的傳統在唐代有進一步發展。如瞿曇悉達撰《開元占經》是中國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天文星占文獻,同時也有大量氣象學知識。其卷90到卷102包含對各種氣象現象的認識,尤其風占、雨占、霜占、雷占等篇匯總了很多唐前記載,部分內容屬于天氣預測性質。再如敦煌寫本文獻中有一種《占云氣書》殘卷,包括“觀云章”和“占氣章”兩部分,內容分為彩繪云氣圖和注釋文字,主要講述行軍攻戰時云氣的形態、顏色、濃淡以及占卜吉兇勝敗之事,屬于天文氣象與軍事融于一體的術數文獻。

唐代另一項天氣預測成就是黃子發撰寫了一部專業著作《相雨書》。此書雖然只有一卷,但內容豐富,包括候氣、觀云、朝辨雨法、察日月并星宿、會風詳聲、推時、相草木蟲魚玉石、候雨止天晴、禱雨、祈晴等十部分,涉及根據云的形狀、顏色、位置、行速來預報下雨的時間和雨量大小,根據候氣法預報天氣,根據虹、霧預報天氣,根據動物及周圍環境預報天氣等,可謂對此前天氣預測經驗和技術的一次階段性總結,具有重要的科學史價值。

宋元是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巔峰時期,在印刷技術、火藥火器、天文歷法、數學、醫藥學、航海技術等領域均有重大成就,在氣象學領域亦有不少重要創發,如對虹、梅雨、舶趠風成因的科學解釋,對海市蜃樓現象的記載和解釋,首創雨量和雪量的觀測技術和科學計算方法等。在天氣預測方面,出現像道經《雨旸氣候親機》和農業文獻《田家五行》這樣的專著。

宋元之際,道教符箓派興盛,“雷法”便是其中之一。通雷法的道士聲稱可以呼風召雷,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澇旱。雷法雖以宗教形態呈現,但如果沒有深厚的氣象學知識,它很難長久流傳?!队陼D氣候親機》是一部側重介紹天氣預測的雷法之書,分為太陽、太陰、天罡、北斗、龍炁、白虎、河炁、“雷牌”三十九圖、諸雷氣候、妙洞引以及先天一炁雷霆玉章等部分。其預測天氣的方法,包括觀測太陽、月亮、星辰等,有不少直到今天仍在民間流傳。如觀月法:“月色紅,明日大雷雨;色青赤,應明日。有圓光大如車輪者,明日大風,三日后方應。外有白云結成圓光,不甚(明),明日亦大風?!比绺鶕频拇笮?、位置、顏色等判斷法:“有黑云成塊,大者有風,其形如豬渡河。黑云如爛絮枯木,若霞,或遮太陰,或在月下,上應明日雷雨。白云如綿絮,小雨。鱗而自南至北者,明日南風至別方。同在日落后驗之?!比绺鶕游锏漠惓Ee動來預測天氣的方法,包括石潤水流、炎氣蒸薰、魚躍淵、螻蟻封穴、蜈蚣晝現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還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氣象符號,這便是“雷牌”三十六圖?!袄着啤北臼堑朗孔鞣ㄆ碛陼r使用的令牌,將氣象信息繪成圖有助于直觀認識。這些圖有關于太陽、月亮、星辰、云氣等周圍狀況所預示的天氣變化情況,大概是道教的特色發明,較明清時氣象云圖的出現早得多。

《田家五行》由元末明初婁元禮編撰,是一部太湖流域的農業氣象諺語和天氣預測經驗的匯總之作,主要反映南方的氣候特點。天氣諺語早在先秦便見諸記載,其后隨處可見,譬如漢《焦氏易林》說“蟻封穴戶,大雨將至?!薄墩摵狻氛f“朝有繁霜,夕有列光?!焙笪骸洱R民要術》說“天雨新晴,北風寒徹,是夜必霜?!钡鹊炔粍倜杜e。這類諺語是人們長期生活生產經驗的提煉,很多來自農業實踐,但專門匯總成書則是《田家五行》的創新。全書分為三卷,上卷為正月至十二月類,中卷為天文、地理、草木、鳥獸、鱗蟲等類,下卷為三旬、六甲、氣候等類,收集了天氣預測諺語一百四十余條,涉及天象、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等多個方面。這些農諺包括短期預報和長期預測,因為出自長期生活實踐,因而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如“東風急,備蓑笠”,“魚鱗天,不雨也瘋癲”,“春寒多雨水”,“鴉浴風,鵲浴雨,八哥兒洗浴斷風雨”,等等。

明清時期,天氣預測繼續重視農業諺語,出現徐光啟《農政全書》、梁章鉅《農候雜占》這樣的著作,但更具時代特色的在其他方面,如航海天氣預測。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非常繁榮,由于航海比陸行更加依賴天氣,因而具有豐富海洋經驗包括天氣經驗的人非常重要,故《西洋番國志》言,“始則子行福建廣浙,選取駕船民中梢有經慣下海者稱為火長,用作船師?!焙Q筇鞖忸A測經驗在宋代見諸匯集,如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二的“江海船艦”。元代朱思本撰《廣輿圖》,是一部水利工程、航海技術和航海氣象方面的名著,明代時由著名地圖學家羅洪先修訂重繪,得以廣泛流傳。該書卷二有“占驗篇”,包含占天、占云、占風、占日、占虹、占霧、占電、占海等不同方面的天氣預測知識。如占天云:“朝看東南黑,勢急午前雨。暮看西北黑,半夜看風雨?!泵鞔€有很多這方面的文獻,如張爾岐《風角書》收集了歷代占風候雨術,其中卷八諺語對海洋長期預報有相當參考價值。再如張燮撰《東西洋考》記述十六世紀東南亞各國的歷史地理和漳州地區的海外貿易情況,其卷九《舟師考》中“占驗”和“逐月定日惡風”兩節涉及航海天氣預測,尤其前者以韻文的形式總結了很多預測經驗。

清代時傳統的氣象知識和技術有進一步發展,如發明了人工消雹技術、制定了全國雨澤奏報制度等,但這已是傳統科學的尾聲了。隨著西方科學大規模傳入中國,西方氣象學開啟了對中國傳統氣象學的替代進程。在更加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面前,古代的天氣預測只能淪為經驗層面的知識和技術。但盡管如此,古人的科學探索精神永遠值得贊揚,因為這才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源泉。

(作者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文人畫與道家道教思想研究”(20BZJ04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謝世?。骸吨袊糯鷼庀笫犯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

②陳正洪:《氣象科學技術通史》,北京:氣象出版社,2020年。

③洪世年、劉昭民等:《中國氣象史—近代前》,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責編/李一丹 美編/楊玲玲

猜你喜歡
氣象天氣預測
無可預測
氣象樹
選修2-2期中考試預測卷(A卷)
選修2-2期中考試預測卷(B卷)
天氣冷了,就容易抑郁嗎?
《內蒙古氣象》征稿簡則
誰是天氣之子
盛暑天氣,覓得書中一味涼
Weather(天氣)
大國氣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