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年與《西江月》的點滴往事

2023-01-20 17:59何德新
西江月 2022年4期
關鍵詞:西江月筆會梧州

何德新

《西江月》雜志創刊已經半個世紀,50年的風雨走過,作為梧州唯一一份純文學雜志,見證著梧州文學事業發展歷程,我作為《西江月》的讀者和作者之一,很應該在它創刊50周年的時候寫點文字,只是,幾十年過去,原先那些生動的影像至今在腦海里留下的只有殘碎而模糊的畫面。

1978年我畢業后分配到梧州一所中學當教師,那時候生活單調,沒有什么娛樂活動,也沒什么人際交往。單身宿舍里,看書打發時間便成了生活的唯一樂趣,無奈那幾本書是從大學搬回來的,有的已看過幾遍了。讀書時的那種對文學的愛好這時候開始發酵起來,空泛的業余時間就是看書、舞弄點文字。自己擁有的書看得沒興致了,于是在晚上和節假日,我就騎著自行車跑去大中路的市圖書館。市圖書館訂有很多雜志,全國各地的都有,其實我去市圖書館主要就是到閱覽室看雜志。雜志不外借,可以在那里自由閱讀。也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梧州文藝》(《梧州文藝》也就是后來的《西江月》)?!段嘀菸乃嚒钒l表的大多是本地作者的作品,于是我對這本雜志就格外地關注,甚至認真閱讀每一篇文章,讀完后就盼望著新一期的出版。那時每年才出四期,等得實在有點漫長。

后來我發現《梧州文藝》編輯部就在市圖書館旁邊,有時候很想進去看看那里是什么樣子、看看編輯們怎樣工作。但是我根本沒有那種勇氣,思想斗爭了好幾回,也還是不敢做出決定。心想,罷了,等到寫出點東西再說。

1980年春,我的散文詩《書房絮語》在《梧州日報》刊登,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豆腐塊”文章,文字得以見報,自然信心大增,寫作就愈發勤快起來。

那時候什么都嘗試著寫,詩歌、散文、小說、雜文、評論、童話,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開始是寫在筆記本里,密密麻麻的,后來才用稿紙寫。我的同事中也有幾個喜歡寫作的,詹宗佑、韋澤方、車作漢、潘湛等,他們都發表過不少作品了,我經常與他們交流,也得到他們的不少指導和鼓勵。

不久后我把一篇稿寄給了《梧州文藝》,題目是《雜文四題》,這是我第一次不知天高地厚地向這個雜志投稿。記得當時向所有的報刊投稿都是用信件的形式,不用貼郵票,只需把信封的右上角剪開一點,寫上“稿件”二字即可。稿件寄出去就是希望發表,因此就有一份迫切的期盼,睡不著的那種期盼。于是我去市圖書館就更勤了,到那里第一時間就是看看新的一期《梧州文藝》出了沒有。我以為出雜志也像出報紙那樣快捷。期盼了大半個月左右,我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說他是《梧州文藝》的楊劍峰,他告訴我,我的稿件將被采用。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得只顧著說“噢噢噢”,忘記了怎樣感謝。

《雜文四題》發表在《梧州文藝》1979年第3期。接著在1979年第4期,又發表了我的隨筆《沉思二題》,這是《梧州文藝》給予我的最初的鼓勵。1981年,《梧州文藝》更名為《西江月》,裝幀設計、欄目設置、印刷質量都提升了新的檔次,更受廣大讀者喜愛。

自那以后的幾年里,我每年都有文字在那里發表,或詩歌,或小說,或散文,或評論。由此也認識了楊劍峰、羅戈鼎、梁振偉、杜志海、吳江、吳偉樑、熊國永等編輯以及文友。

1983年暑假期間,自治區文化局、自治區文聯、廣西少兒出版社聯合在南寧舉辦了一次兒童文學創作講習會,經《西江月》推薦,我和寫詩的譚智基老師參加了講習會。那次講習會邀請了全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來講課,會期一個星期,其中印象較深的有陳伯吹、郭風、蔣風、胡景芳、洪汛濤等。我的創作經歷還很短,能夠在短時間內集中聆聽到當時的大咖們的講課,受益自然不小,也使我對文學創作的信心又增加了一點。

從南寧回來后一個星期左右,我去了《西江月》編輯部,剛好楊劍峰副主編也在,我向他簡要匯報了南寧創作講習會的情況,他聽后覺得很好,并要求我在8月5日晚舉辦的文藝沙龍上詳細傳達。

20世紀80年代初,梧州的文藝創作很是活躍,當時《西江月》的一個日?;顒泳褪俏乃嚿除?,每個月都準時進行,地點就在《西江月》編輯部。我喜歡這個活動,沒有什么特殊情況,我都前往參加。在那里,大家談創作體會、創作計劃,互相交換作品閱讀,有時候也聽編輯老師講創作的要求以及在編輯中發現的問題。沙龍活動激發著大家的熱情和創作的積極性。有時,沙龍也成了改稿會,編輯老師把大家帶來的作品閱讀后逐一提出修改意見,這對于初學寫作的新手有很大的幫助,我的小說《不要褻瀆圣潔的愛神》、童話《林林歷險記》《有這樣一個孩子》等就是經過這樣的修改后發表的。

那些年,梧州舉辦過多次文藝筆會,《西江月》自然是主辦單位之一。每次的筆會都比較大型,國內許多著名作家、詩人都應邀來梧州參加筆會,如賀敬之、柯巖、趙大年、蘇叔陽、仇學寶、申力雯、吉狄馬加、陸地、黃神彪、凌渡、葉宗翰等等。

梧州第一次舉辦文藝筆會是1983年11月底,我由《西江月》提名推薦有幸得以參加。記得開會前一天熊國永編輯打來電話問我能不能參加,我答應可以,他便代我報了到。

那次的筆會開了四天,第二天聽《廣西文學》編輯李竑講課,講課的內容是寫作與生活。他還講到了編輯與作者的關系,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他說,編輯與作者的關系,是一種戰友的關系,他自己既是編輯又是作者,知道創作的甘苦。編輯有時候一天看幾十篇稿,沒有一篇出色的,會感到煩惱,若發現一篇好的稿子,頓時會神清氣爽。他說,有的作者作品發表不出來,怨編輯,這是片面的,某些編輯編風不正,這有可能,但全國幾百家文藝刊物,只要你的作品寫得出色,總不至于被埋沒的。

他的這些話也讓我明白了,寫作首先要對自己嚴格,能不能發表,要從自己的作品找原因。那時我的詩文,寄給報刊之后,就老想著發表,結果多是泥牛入海,原來是作品并沒有寫好。

我第二次參加文藝筆會是1984年11月,那年梧州市舉辦首屆藝術節,市文聯與《西江月》主辦的文藝筆會是藝術節的主要組成部分。那次筆會邀請了區內外多個作家、藝術家前來講學和表演,其中藝術家有陳述、葉惠賢、程之、曹鐸、李家耀、杜熊文、帥立志、萬軍等;作家有仇學寶、黃漢強(澳門《華僑報》副總編)、哈華(《萌芽》雜志主編)、王寧宇(《萌芽》雜志詩歌編輯)、王偉軒(花城出版社編輯)、卓戈云(旅美華人作家)、陸地、吳三才、潘大林等。

藝術節進行了十天,除了看演出,就是參加講座討論,當然對于我來說,最有收獲的就是聽了幾個作家的講座,諸如仇學寶講小說的創作,王寧宇講詩歌的創作,陸地講純文學的創作,王偉軒講外國文學,潘大林講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關系,黃漢強漫談澳門文化,卓戈云談美國的生活現狀與文學。這些講座,讓很少有機會走出去的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會后,《梧州日報》的編輯讓我把黃漢強的講話整理成文在報紙發表。

記得在藝術節期間的一次所有與會作者參加的座談會上,當時任自治區文聯秘書長的吳三才在發言中專門談到了《西江月》,肯定了《西江月》的成績,尤其對《西江月》堅持每月一次的文藝沙龍表示贊賞,他說:作者之間要加強聯系,彼此要經常交流,看了什么好的作品也可以交流,文學寫作也要經常聊聊天的。

作為梧州本土的一份文學期刊,《西江月》團結了一批作者,也培養了一批作者。我作為文學愛好者的一員,也得到了《西江月》各位編輯的鼓勵關照,我的那些作品大都是在他們的指點、修改之后得以發表的。1984年秋,羅戈鼎不再兼任《西江月》詩歌編輯,副主編楊劍峰向當時的市文化局局長譚路推薦了我,但當時教師隊伍人員緊缺,教育局沒同意調出,我終究沒有成為《西江月》的一員。但我與《西江月》的往來一直沒有停止,近年來也還有文字在那里亮相。

現在,《西江月》依然承擔著培養、扶持青年作者的重任,期望有更多的文學新秀通過這本雜志脫穎而出,走向全國;期待它在挖掘本土文化、推動本土文學發展和繁榮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歡
西江月筆會梧州
中共梧州城工委
西江月·農家早春
西江月·新秋寫興
金秋筆會
金秋筆會
???(辛棄疾)─???·?? ????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金秋筆會
梧州工人運動的急先鋒
金秋筆會
《西江月·鄉思》創作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