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蠶桑產業高素質農民培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建議
——以廣西河池民族農業學校為例

2023-01-28 16:32鄧惠文
廣西蠶業 2022年4期
關鍵詞:桑蠶蠶農蠶桑

鄧惠文

(廣西河池民族農業學校,河池市 546300)

蠶桑產業是河池市的特色農業優勢產業,2021年河池市獲得“中國絲綢新都”[1]的新稱號。截至2020 年,全市桑園覆蓋宜州、環江、東蘭等11 個縣區的129 個鄉鎮,桑園總面積6.2 萬hm2,鮮繭年產量13.98 萬t,產值約60 億元[2]。十四五期間,河池市將繼續推動蠶桑繭絲綢產業發展新布局,重點打造千億蠶桑繭絲綢產業集群[3],培育覆蓋生產、加工、研發、交易銷售、文化休閑旅游、服裝設計、教育研學、科技展覽等產業的桑蠶繭絲綢生態圈,促進一、二、三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力爭到2025 年實現全市桑蠶繭絲綢全產業鏈產值500 億元的目標。對位于蠶桑繭絲綢產業原料生產供應端的蠶農來說,種桑養蠶具有“短、平、快”的特點,雖高投入但是也高產出,已被列入“農民收入倍增計劃”范疇,成為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優勢特色扶貧主導產業。

河池市蠶桑產業前景廣闊,同時也面臨不少的挑戰,例如存在桑蠶繭各產業鏈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蠶農收益不穩定等短板。為提升蠶農種桑養蠶的產業經營和管理水平,自治區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通過組建鄉村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隊伍,將推廣優質高效桑蠶示范項目和蠶桑技術培訓常態化等措施[4]結合起來,取得了良好服務成效。但目前卻很少有人從高素質農民培育的角度,推動桑蠶產業鄉土人才的培育和農民職業發展研究。

廣西河池民族農業學校坐落于河池市桑蠶繭絲綢產業核心區域——宜州。作為廣西7 個農民職業學院之一,從2014 年開始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一方面充分發揮自身的地域優勢,以學校的桑蠶專業為基點,結合產教融合的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桑蠶產業高素質農民人才技能提升培育工作,為蠶農增收、脫貧致富、鄉村振興服務。另一方面從學校教書育人的角度,著力于以教育的視角整合師資資源,充分發揮中職學校育人功能的優勢。

1 研究方法

為了解高素質農民桑蠶人才培育的現狀,深化現有的高素質農民桑蠶人才培育模式,通過在河池市各桑蠶主產區如(宜州區、東蘭、環江等地區)進行問卷調查、參觀考察、主題訪談等多種形式獲取調研數據和資料。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62 份,回收率為92.40%,滿足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的要求?;谡{查數據,本文從蠶農生產經營現狀和培訓現狀兩個方面找出當前高素質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分析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為同行提供參考。

2 問題與分析

問卷主要從桑蠶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和高素質農民桑蠶人才培訓方面進行調查分析。

2.1 桑蠶生產經營中存在問題

2.1.1從業形式單一,以種養為主 蠶農參與桑蠶產業的形式中絕大多數以種和養為主,共占比98.2%(其中經營大蠶養殖的農戶占為74.4%,有小蠶共育技能的為8.9%,有桑苗繁育技能的農戶占7.7%,為養蠶大戶打工的占5.4%,從事桑葉銷售的占1.8%),而從事桑蠶加工、桑蠶用具銷售等第二、三產業的農民分別占0.6%和1.2%,可見蠶農參與桑蠶產業生產經營的形式較為單一。

2.1.3種養技能較弱,科技化程度不高 在種桑養蠶技能方面,隨著種養技術的進步和農機技術的發展,桑蠶產業向標準化、規?;?、省力化、智能化發展,養蠶機械得到推廣和應用,但調查發現不少蠶農舍不得投資養蠶設施和設備,僅在蠶室消毒這樣的必需環節進行投入,其他如自動上蔟省力設備投入比例僅占34.4%,桑田耕作機械投入僅占13.8%,而采桑、給桑、采繭、蠶房的溫濕度控制設備等更少,均不足5%。多數蠶農仍多以人工方式進行養殖,由于現代化機械程度不高,大大制約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能的提高。

2.1.4病蟲害發生率居高不下 在桑蠶病蟲害、人工費、農資價格、蠶繭市場價格波動等影響農民生產收益的幾大因素中,病蟲害的防治問題是多年來困擾蠶農最多的問題,是蠶農關心的重中之重。在病蟲害發生方面較嚴重的占78%,較少的占18.6%,無病蟲害發生的僅占3.4%。病蟲害多發造成蠶農收益不穩定,極大地影響著蠶農養蠶的意愿,是當前蠶桑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

2.2 高素質農民桑蠶人才培訓存著的問題

2.2.1培育機構多頭執行培訓,效果不佳 桑蠶人才培訓組織機構以農業學校、農技推廣站和專業培訓公司為主體,比例分別為43.3%、25.4%和20.3%。此外還有由蠶業站和培訓公司承辦的培訓,比例分別為8.5%和2.5%。各政府部門牽頭組織人才培訓班,初衷是希望充分利用培育機構各自的優勢對蠶農進行多渠道、多方位培訓。但通過與蠶農訪談了解到,由于各培育機構之間難以協同,培訓易形成知識重復或沖突,出現學員“吃不飽、吃不下、吃不好”的學習現象。

2.2.2農民培訓機會不足 當前農民獲得桑蠶種養技能培訓的途徑主要是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或其他短期桑蠶培訓班,比例分別是46.5%和33.0%,而接受過桑蠶專業學歷教育的僅為4%,還有16.5%的學員靠自學習得技能。接受培訓的蠶農中有64.8%的人接受過1~2次培訓,超過3次以上培訓的人僅有7.5%,說明大多數蠶農獲得培訓的機會是很少的,無法進行系統化的專業知識學習,很難根據生產需求進行技術和知識的組裝。

2.2.3培訓方式有待豐富 在農校組織蠶農培訓的方式中,大多數蠶農學員更喜歡課堂教學、現場指導、參觀考察這3 種,三者比例分別為27.7%、32.7%和32.1%,培訓中將3種形式進行統籌結合更能符合蠶農的培訓意愿,但線上培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蠶農的喜好度僅為7.5%,接受程度不高,有待加強培養。

2.2.4培訓精準性不夠 通過培訓評價調查發現蠶農學員中認為培訓時長較短的占88.2%,認為培訓時長較長的占11.8%。認為培訓內容少的占70.7%,認為培訓內容過多的占29.3%。認為培訓技術知識新穎的占66.7%,認為技術陳舊的占33.3%。認為授課理論多實踐少的占80.6%,而對種養理論有知識需求的占19.4%。說明學員對技術內容的學習需求具有明顯的差異性,而當前培訓缺少精準性,未能按需實行分層分類教學。

3 討論

3.1 蠶農技能知識結構單一,無力擴展產業

農民種桑養蠶的人力和物質資源主要集中在大蠶的飼養方面,很大原因在于蠶農對種桑養蠶的技能知識結構僅局限在種養方面,沒有其他知識和技能支持他們向二、三產業領域進行延伸發展。高素質農民培訓課程在應對河池市蠶桑全產業鏈的發展需求時,應該考慮增加加工、銷售、經營管理和農業休閑旅游等二、三產業的課程內容,擴大蠶農的知識面,增加蠶農對桑蠶全產業鏈的了解,才能激發蠶農發展桑蠶新產業的能力。

To check the radiotelephony read-backs in civil aviation ATC intelligently and automatically,a proposed model is proposed based on LSTM.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analysis described above,we can mak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3.2 蠶農生產經營組織水平低,缺少領頭羊

以小規模家庭飼養為主的桑蠶生產經營模式,因生產經營組織和管理水平低,一方面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進行集約化生產,致使蠶桑產業化整體水平偏低;另外一方面抗風險能力差,不利于形成共同防病、防災和抵御市場風險的意識。因此高素質農民培訓需要通過課堂教學指導和專家團隊培訓后的跟蹤服務指導兩方面雙管齊下,從思想上提升蠶農的合作經營管理意識,培養致富帶頭人,推動桑蠶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立,并指導提升蠶農的組織經營管理水平,提高蠶農的盈利能力,促進多元化的產業鏈條發展,提高桑蠶產業化程度。

3.3 養殖新技術宣傳推廣力度不足

蠶農較少投入省力化和智能化機械設備的原因包括3個方面:一是缺乏對新設備的了解。需要在培訓中加大普及對現代化種桑養蠶技能的培訓推廣。二是缺少見識,不敢亂投資??梢酝ㄟ^參觀考察、樹立典型示范等多途徑讓蠶農有機會到企業、到示范戶家里去看實物、看效果、學操作。三是缺少設備購買資金。需要在培訓中給蠶農算清經濟賬,向蠶農普及相應的農機購買惠農政策,引導蠶農通過科技產品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

3.4 蠶農整體的學歷素質不高

自開展蠶桑生產技能培訓以來,蠶桑病蟲害防治一直是培訓教學內容的重點,但至今桑蠶病蟲害發生率仍高居不下,蠶農學而不能用、用而不能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當前蠶農的學習能力不高。70.6%的蠶農年齡在40 歲以上,知識接受慢,技能培訓后知識易忘成為常態。88.9%的蠶農只有初中或小學文化水平。蠶農受教育文化程度低也是阻礙蠶農進行學習理解、有效吸收和利用知識的重要原因。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原則,因而高素質農民蠶桑人才培育需要從教師團隊、教材和教法進行“三教改革”[5]才能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技能傳授”和“育人”的功能,以提高蠶農學員的學習有效性促進學習內驅力的形成。

3.5 培訓機構的管理體系不夠健全

廣西自2014 年實施新型(高素質)農民培育以來,形成了由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主導,農業職業院校(農廣校)為主力,農科院所、農技推廣站、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等社會多方資源共同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格局[6]。經過多年的農民培訓,農民培育體系日趨完善,但仍不夠健全。例如培訓需求方對眾多培訓機構的教學資質、教學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學條件缺乏權威認證渠道,選擇培訓機構時帶有盲點。其次,與培訓機構共同制定培訓方案時,出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對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缺乏考慮,對培訓內容審核不嚴等情況,出現因多頭培訓導致培訓內容知識重復、沖突、缺失、不成體系等現象。

3.6 培訓途徑少

缺少參加受訓的途徑和平臺是很多蠶農缺少培訓機會的主要原因。目前農民培訓主要是由各級農業部門進行安排,各級村委進行宣傳和組織學員,得到培訓的蠶農主要集中在桑蠶發展比較集中和快速的區域,部分鄉鎮區域能夠1~2年安排一次培訓,培訓率比較高,而桑蠶生產較為分散的區域仍處于被忽視、缺少受訓機會的狀態。培訓途徑少、受訓機會不均衡,說明當地農民培訓學員信息管理系統仍有待健全,力爭實現培訓機會按需分配。

3.7 缺乏線上培訓引導

多數蠶農普遍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對使用電腦和手機操作學習系統的能力較弱,在無人引導的情況下基本上放棄使用線上學習的方式。但線上培訓作為一種新的遠程教學方式,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有利于后續自學,是面授教學的有益補充,亦是當下新冠疫情防控形勢下的一種重要學習手段,因此需要教師進行線上培訓引導,促進學員線上學習習慣的養成。

3.8 培訓的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未能實行按需分層分類培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對蠶農學員的培訓需求了解不夠,培訓方需要在培訓前期對學員加強“學情調查”評價,在培訓中進行“學習獲得”評價,在培訓后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價,以及時調整培訓方向和內容,力爭做到精準培訓。

4 對策建議

培訓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從中職學校作為培訓機構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層面提出可推進實施的綜合性對策建議。

4.1 對接蠶桑全產業鏈的發展需求建設桑蠶培訓課程體系

目前蠶農生產模式單一、競爭力弱的原因在于自身桑蠶技能知識結構單一,豐富蠶農的知識結構是幫助其擴大產業形態的前提。培育產業人才應基于“產教融合”的理念,以河池市蠶桑繭絲綢產業布局為風向標,對接產業鏈設置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7]。目前河池市蠶桑產業已形成了“?!Q—繭—絲—綢—服裝”[8]等產業鏈,未來還將延伸至休閑旅游、科普教育等產業。蠶桑培訓的核心課程設置應做出深化和建設,從當前的以種桑養蠶為主的單項課程,發展到圍繞蠶桑繭產業鏈,研發出一套融合一、二、三產業的具有蠶桑人才培養特色的課程體系(圖1),并通過不同課程的融合,培養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創新型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進行人才供給側的改革,提高農民的種養技術素養,有效保障高質量人才供給。河池農校在現有的涉農專業基礎上,已開設的部分課程如《桑蠶生產技術》《桑枝栽培食用菌》等與桑蠶產業鏈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可進一步開設和細化與蠶桑產業鏈相關的課程類型,如《農產品加工》應細化為《桑果(桑葉)食品加工》;《農業休閑旅游》可以圍繞桑蠶產業深化為農旅、文旅和研學課程,增強課程的桑蠶專業性等。校方亦可按照培訓需求方的“訂單式”[9]需求,配置培訓課程、教師和實訓基地;也可以根據學校的優勢專業可以提供“菜單式”課程,讓農民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點單學習,滿足不同蠶農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圖1 對接產業鏈建設桑蠶培訓課程體系

4.2 組建“蠶桑+”師資團隊,助推產業規?;投嘣l展

優質的師資力量對開展產業建設和技術推廣,引導學員發展優勢產業,補齊技能短板,提高蠶農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杠桿作用。通過對接桑蠶產業鏈需求,以種桑養蠶技術指導為核心,組成“蠶桑+”復合型農業優質師資培訓服務團隊,配置桑蠶種養、加工、銷售管理、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等多方面的專業教師,來實現師資團隊結構的優化,給予學員創業規劃、致富帶頭人培育、產業經營管理及產業鏈延伸發展等多方位的指導,促進農民多渠道增產增效增收。師資來源可以是優秀的院校教師、農業推廣技術員,給學員帶來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和經驗;亦可以是企業高管和行業能手,企業資源的加入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先進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還可以為培訓引入高質量的考察、觀摩實訓基地,豐富實訓實踐內容。

4.3 選編新教材,加強示范引領

選編高素質農民培訓新教材十分有必要。一是隨著種桑養蠶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可以解決培訓教材內容陳舊的問題。二是作為培訓內容的載體,教材是解決農民課堂知識易忘和課后自我學習的重要工具。教材選編上應注意:(1)核心課程“桑蠶種養”教材的選編內容應側重于新技術推廣和解決生產難點方面,如標準化、規?;?、省力化和智能化桑蠶養殖良法推廣、工廠化飼料養殖、一年多批次滾動養殖、蠶病的防治與處理、生產環境的管理等。(2)對接蠶桑繭絲綢全產業的發展需求,開發編寫與蠶桑產業生產經營相關的農業生產管理、農副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課程教材,避免教材內容過于寬泛,缺乏針對性。其次,為加強示范引領,可遴選一批優質企業,如宜州劉三姐桑蠶高效生態產業核心示范區等企業作為學員參觀考察的桑蠶科技示范企業,挑選一些蠶桑大戶、蠶桑專業村專業戶的技術骨干作為明星農民,收集整理他們的先進創業材料作為典型,在交流平臺進行積極宣傳推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學員積極投入。

4.4 優化教學模式,豐富教材形式

由于蠶農自學能力不強,培訓應采用由教師為主導的融合課堂教學、現場指導、參觀考察的3 種培訓方式為一體的教學模式,通過實地學習、實物展現的方式將理論知識和技能落實到生產實踐中,讓蠶農在看中學、在做中學,避免紙上談兵,有助于學員理解和記憶,從而形成有效的學習。目前由于新冠疫情防控的要求,教師送教下鄉,就近選取優秀農業企業和農戶養蠶示范戶作為參觀考察和課堂教學的示范點逐漸成為培訓的主要方式。其次,提倡教師走進學員的桑園和蠶房中進行“田間課堂”教學,以學員自己的生產條件和環境作為參照,通過對比學習、互動教學、差異性指導等方式,幫助學員認識到自己生產技術上的缺點和不足,從而主動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種養技術水平。此外,針對目前多數蠶農年齡大、文化水平不高的特點,教師應注意教材的形式的豐富性和語言的通俗性。方式和途徑有:(1)上課教案應圖文并茂易于理解。(2)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形式,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如制作微課教學小視頻,增強教材課件的“視圖+解說”技能展示效果,避免教材通篇文字晦澀難讀。(3)將書本知識點通過二維碼鏈接到微課、小視頻上,增加視頻提取的便捷性。(4)開發活頁式教材,以滿足不同分層分類學員的教學需求。

4.5 深化蠶桑產業高素質農民人才培養職業教育體系管理

應對農民培訓途徑少、受訓機會不多、多頭培訓的培訓質量不一、效果不佳等問題,農民培育工作需要從高素質農民人才培育體系的制度設計層面進行改革和深化,以擴寬農民培訓途徑、整合培訓機構資源,實現精準培育的目標??蓮囊韵聨讉€方面進行深化管理:(1)建立健全培訓機構和學員管理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不斷收集、整理和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機構、師資、課程信息和農民學員的人員信息,做好培訓信息細化記錄,如培訓次數、培訓內容、培訓效果等,并便于查詢和調配數據,有利于統籌運用好各類培訓力量資源,發揮好各培訓方的協同作用,避免多頭培訓造成的無序培訓和重復培訓情況,亦有利于安排學員培訓,實現教育機會均衡。(2)分層分類施教。按照初、中、高級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培育標準,堅持分層分類原則,逐級遴選學員參加普及行動、提升行動和先鋒行動的培訓項目,按蠶農的技術需求制定差異性的培訓方案,精確落實“菜單式”和“訂單式”培訓。(3)發展學歷教育。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石,桑蠶從業人員的學歷素質普遍較低,應做好高素質農民培訓等短期培訓向學歷教育的銜接工作,鼓勵學有余力的學員到中高職院校繼續進行學習以獲取學歷證書,促進農民的職業化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發展。

4.6 推廣線上教學平臺,促進培訓后期繼續教育學習

培訓結束后,線上培訓將逐步取代面授培訓,成為蠶農繼續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一方面教師可以在培訓中將線上教學平臺,尤其是農業部、農業農村廳等政府部門主推的助農平臺如“云上智農”“中國農業網”“智慧農業”和“耘眼”等推介給農民學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微信的便捷性和廣泛性,建立蠶農學員技能學習、信息互通的微信交流群。對于40~60 歲的蠶農學員來說,微信是最簡單、最實用、使用頻率最高的網絡溝通交流工具,可以實現教學管理、實時互動、經驗交流、在線答疑、發布農業信息和共享教學資源等多種功能。

4.7 建立有效的培訓評價機制,保證培訓效果

培訓評價是指導和優化農民培育工作,實現農民培育提質培優目標的重要參考指標。評價包括三方面:一是對學員培訓前的學情調查,了解學員的培訓需求,以此作為培訓方制定培訓方案、選編培訓教材、安排師資和考察基地的依據,有利于分類分層教學,提高培訓的精準性。二是對培訓方培訓結束后的“教學滿意度”評價,包括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態度、教學安排、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滿意度調查,是一種監督和促進培訓質量提高的保障機制。三是對學員的“學習獲得性”評價,可以通過卷面測試、學習總結、實操評價等方式對學員進行技能獲得性考察,也可以通過對學員培訓前后的產業創收情況進行對比,進行經濟效益分析,評價培訓效果。

猜你喜歡
桑蠶蠶農蠶桑
閬中蠶種場桑蠶智能系統研發簡報
南部縣蠶桑多業態發展探索
儀隴蠶桑園區化發展思考
普格縣蠶桑產業扶貧的實踐與成效
蠶桑產業 富民增收
夏秋用雙限性桑蠶品種“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蠶一代雜交種雜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躲雨
桑蠶 廣西“天蟲”占全國半壁江山
始興首批春繭鳴鑼開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