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OT分析視域下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策略

2023-02-06 05:37毛春合夏柏林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海東西寧都市

□毛春合,夏柏林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1 引言

都市圈作為城市地域空間形態演化的高級形式,是城市群的核心,也是推進城市群健康發展的有力抓手。發展都市圈亦是完善我國城鎮化總體格局的關鍵環節,是順應大勢、治理問題兩手并舉的戰略應對,填補了我國城鎮化戰略的最后一塊拼圖。然而,我國都市圈從地緣和發展程度上來看呈現出建設類型多樣與發展特點各異態勢,且因地緣、經濟、科技、人才要素等差異,都市圈建設越發呈現發展速度極化、建設質量差距甚大、整體水平參差不齊等特點,而西部地區尤為明顯。因此立足實際,深度剖析都市圈內、外優劣條件,準確把握發展機遇,綜合考量發展瓶頸制約,探索高質量建設的發展之策日趨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

黨的二十大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在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十四五”重要實施階段,青海、甘肅兩省明確提出培育發展西寧-海東都市圈。作為蘭西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以西寧、海東為主體城市,以構筑“兩核一軸一高地[1]”區域發展新格局為目標指向,以青海省“十四五”規劃為發展契機,積極引進外部要素資源,不斷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實現圈域內外互動合作良性循環,持續打造經濟生態文脈共同體,著力構建互聯互通互促的現代都市圈運轉體系,推進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本研究以SWOT分析為鏡像基調,深度分析西寧-海東都市圈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四個維度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立足區域實際,科學論證和優化各要素戰略組合,有效破解發展難題,著力探索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可行之策。

2 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SWOT分析的戰略意義

西寧-海東都市圈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沿線的重要節點,是推動青海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大西寧戰略的重要抓手和平臺,但由于西寧-海東都市圈各城鄉主體地理區位、經濟發展、資源稟賦、人才科技等發展要素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都市圈建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多問題。此情況下,應用SWOT分析方法對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進行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1 推動實現都市圈跨越式發展

立足西寧-海東都市圈區域特色,有效應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剖析西寧-海東都市圈內外優勢特色,準確把握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階段,建立健全都市圈一體化共融發展新機制,推動實現西寧海東一體化跨越式發展新格局。遵循開放共享、深度融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準確分析當前都市圈發展體制機制壁壘,科學論證設立省級協調機構,建立由省級領導主持,西寧、海東及省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創新都市圈區域主體合作機制,科學制定府際合作框架,明確主體城市各自發展定位,積極推進都市圈一體化共融發展?;赟WOT分析區域發展差異,有效厘清都市圈發展瓶頸,準確把握區域主體在發展要素層面各自存在的比較優勢,不斷增強城鄉區域發展互補性,加速推進西寧非省會城市功能疏解,高水平建設海東核心區,有效破解域內主體各自發展瓶頸,促進優勢資源稟賦充分整合,凝聚合力加速構建西寧-海東都市圈跨越式發展新格局。

2.2 促進城鄉融合高質量建設進程

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以及傳統鄉村不斷向現代化演進,城鄉融合發展已是時代的必然,西寧-海東都市圈作為推動實現區域城鄉融合高質量建設的重要載體,借助SWOT理論分析,找準內外癥結,有效破解發展難題,著力探索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結合方式與實現路徑。以穩定為前提,催生城鄉融合發展新動能。穩字當頭,科學配置區域發展要素,打破生產要素以城市為中心的舊有成規,實現城鄉發展整體謀劃,推動人才、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加快、加深、加強城鄉融合雙穩循環建設,有效激發城鄉融合發展內生動力,著力推進城鄉融合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實現從形式上的普惠向實質上的公平轉變。以質效為基礎,著力提升城鄉融合新高度。堅持以城鄉融合提質增效為目標引領,不斷向改革要動力,深化城鄉發展模式改革,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2],提升城市包容性,以提質增效為基礎,用改進與突破,喚醒和盤活城鄉融合發展活力,全面激發城鄉居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凝聚強大合力,推動實現西寧-海東都市圈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2.3 實現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既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路徑,更是推動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立足西寧-海東都市圈內外發展要素實際,充分利用SWOT分析方法,科學有效組合圈域內外戰略發展條件,有效推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進程??茖W規劃生態產業布局,夯實區域協調發展基礎。充分利用區域資源稟賦優勢,著力構建以數字技術為支撐載體的現代生態產業集群,在動態平衡中不斷加深區域合作深度與力度,深度優化產業流通要素配置結構,切實提升區域資源利用率,深化社會主體分工,推進打造現代、穩定、高效的區域發展環境,實現規模生態產業經濟效益,推動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以人才和科技為核心關鍵,全面激發城鄉協調發展內生動力[3]。立足高層次人才和現代科技核心競爭力建設這一關鍵,以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為引擎,不斷加大教育與科技投入,培養多元化高層次科技與實用性人才,堅持引進來、培養好、留得住的人才隊伍建設長效機制,切實提高科技創新內生能力,不斷優化人才引進政策與保障機制,有效聚集院校、研發機構、企業、人才等科技資源,為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內生動力。

2.4 推進各族人民發展成果共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由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當以凝聚各族人民合力為根本動力源泉,以域內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為建設指引,以推動實現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凝聚各族民眾建設合力,構建互促互通發展新機制[4]。以實現資源共享、產業共促、信息共通為載體,深度聚合各族民眾人心合力,充分發揮城鄉共享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帶動作用,在城鄉融合動態發展中,逐步縮小各族民眾收入差距,著力構建區域各族人民互促互通互融發展新機制,筑牢各族民眾共享發展成果基礎,著力提升整體共享水平。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應建立健全發展成果共享互促機制,構建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以有效實現域內城鄉共建共治共享效應為初心使命,不斷提升各族民眾共享發展成果水平,而經濟發展模式的適時轉換調整更將夯實各族民眾有效共享發展成果基礎,成果共享將沿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續、更為安全的道路行穩致遠,加速推進實現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

3 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SWOT模型分析

SWOT模型是針對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內外部競爭環境、條件的狀態分析框架。該模型將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機遇、威脅等按照矩陣形式排列,通過綜合分析得出結論,為決策提供幫助[5]。本文利用SWOT模型分析現階段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內外部現實因素,以期為其高質量發展提供對策建議。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SWOT分析矩陣如圖1所示。

圖1 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SWOT分析矩陣

3.1 生態資源稟賦: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獨特優勢(S)

西寧-海東都市圈地處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地理區位獨特,得天獨厚的氣候、水文、光照等條件,為區域生態資源的孕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是生態資源豐富多樣,能源稟賦優勢凸顯。域內擁有豐富的風光水資源,且區域分布較為廣泛,為發展清潔能源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加之依托湟水河網互聯貫通水系資源,為現代綠色生態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自然條件基礎。二是生態綠色產業互促融合,極具高原區域發展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基準,將區域豐富生態資源有效轉化為多元生態綠色產業,如鹽湖產業、光伏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并以科技創新為抓手,不斷提升鹽湖鉀、鈉、鎂、鋰等產業融合開發水平,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緊密協同聯動,逐步構建規模領先、創新能力較強、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態產業發展新格局[6]。三是生態文旅資源底蘊深厚,彰顯“多元”相融生態價值。作為河湟文化的發祥地,域內生態文化底蘊深厚,多元民族文旅資源豐富多彩且獨具區域特色,文旅產業開放潛能巨大。同時,依托現代化交通網絡、信息科技等支撐載體,有效激發區域生態文旅產業巨大活力,推進構建具有民族區域特色的“多元”生態文旅發展之路。

3.2 數字賦能有限: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梗阻因素(W)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數字賦能越發成為現代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但從整體來看,西寧-海東都市圈數字賦能區域協調發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特別是數字系統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尤其在5G、數據中心、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重點領域投入不夠,體系化建設緩慢,數字基礎設施仍舊是孤島化的“信息煙囪”,政產學研全鏈條建設滯后,這些均成為區域發展信息數據互通的嚴重制約。在這種情況下,數字技術賦能限制城鄉融合發展越發明顯,目前域內城鄉主體數字建設還處于“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狀態[7],區域數字技術建設與應用尚處于不平衡狀態,加之數字化建設缺乏統一組織,域內各城鄉主體對數字技術賦能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視程度尚處低位,均成為數字技術賦能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藩籬?;谝陨习l展掣肘,城鄉數字信息聯通共享不暢越發凸顯,特別是以城鄉融合發展要素信息流通平臺體系建設亟須健全最為典型,當前域內城鄉要素流轉平臺尚處于探索階段,呈現出城鄉局部獨立建設、流轉平臺單一化、建設水平參差不齊、資源配置效率低位發展的狀態,加之城鄉數字信息聯通共享體系尚不健全,嚴重制約了發展要素在域內的高效動態流轉。

3.3 “一帶一路”發展倡議: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戰略機遇(O)

“一帶一路”是我國順應世界發展大勢,以“五通”為世界發展注入新動能的重要倡議,作為實施這一倡議的區位節點,西寧-海東都市圈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其建設將緊扣戰略政策舉措,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形成域內統一市場,并發展更高層次的外向型經濟。從地理區位來看,西寧-海東都市圈地處內陸與中亞、南亞國家通衢位置,在“向西開發”中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為加強與中亞、南亞國家經貿交流帶來便利條件,“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必將進一步拓展西寧-海東都市圈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從區域深度合作來看,國家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并在長江經濟帶、蘭西城市群、對口援青等領域不斷釋放新的政策機遇,這將有效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在基礎設施、人才、科技、資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將資源稟賦與轉化媒介有機結合,加快構建都市圈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加速圈層建設提質升級,著力實現內部協作包容與外部聯動發展,打通行政區域壁壘[8],堅持對內開放與優勢互補相銜接,攜手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

3.4 人才資源緊缺: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T)

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組成要素,更是現代都市圈建設的最強驅動引擎。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建設過程中人才資源的可持續性建設尚面臨嚴峻挑戰。高層次人才緊缺嚴重制約了都市圈優質、穩定、高效、持續推進的建設,特別是相對中東部地區在經濟水平、人才機制、地理位置等方面都缺乏比較優勢,高層次人才引進難問題越發凸顯,嚴重阻礙了都市圈高質量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步伐,遲滯了城鄉區域的協調、快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此外,人才供需結構與發展所需不相匹配的情況更加突出。人才供給結構上,一般性人才較多,外部引進高端人才占比較大,本地戶籍人才比例相對不高,特別是能夠突破重大關鍵技術、攻克重大技術難題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偏少,領軍型人才和團隊則更加缺乏,加之中心城市對人才的“虹吸效應”[9],城鄉之間人才資源配給鴻溝日趨增大,致使區域發展克難攻堅全鏈條建設中人才這一核心要素供給不盡合理,嚴重遲滯了西寧-海東都市圈可持續發展。進而引發人才共治合力效應不甚明顯的同頻現象,加之人才增加指數與區域供需尚不吻合,使得域內人才培養體系結構失衡,產學研協作培養不足、人才培養周期過長、人才激勵機制滯后等也極大制約了人才資源凝聚整體共治合力,遲滯了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建設步伐。

4 SWOT分析視域下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發展策略

基于當下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發展策略的SWOT模型分析,本研究提出質效型、扭轉型、創新型、內驅型四種策略,為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策略的切實落地提供路徑參考,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策略的SWOT分析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策略的SWOT分析矩陣

4.1 S-O:質效型發展策略

習近平在青海調研考察時提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應當立足區位生態和資源優勢,以生態資源保護為前提,著力推動綠色能源、農牧特色優勢產業、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等產業聚集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優質高效”字號的綠色產品、品牌,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有效提升西寧-海東都市圈核心競爭力。同時以“一帶一路”倡議為發展契機,立足生態文明、地緣區位、產業發展、民族文化、投資貿易等優勢,推動構建都市圈對內對外開放窗口,不斷增強開放型發展的內生能力,深入融入“一帶一路”國際性開放平臺,深入加強交流合作、貿易洽談,為助推生態產品加速進入國內外市場增添羽翼。此外,更要立足圈層發展實際,建立健全對外合作交流質效并重保障機制,全面落實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和加深對外合作領域和力度,加強對外合作要素配置合法權益保障、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建設[10],為全面提升西寧-海東都市圈外向型發展核心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4.2 W-O:扭轉型發展策略

在國家大力推進“智慧城市”與“數字鄉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作為現代都市圈核心支撐媒介的數字系統與服務平臺建設越來越提上重要議程。尤其在西寧-海東都市圈數字城鄉系統建設中,基礎設施依然是圈域內外互聯互通的基石,重點應著眼于5G基站、數據中心、云計算、數字政務等基礎性數字化建設領域,通過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彌補城鄉區域發展短板,推動圈層更多主體釋放經濟發展動能,不斷提升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充分利用重要基礎設施推進西寧-海東都市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內外地區、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和數字技術交流,有效實現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資源的聯動互通。同時,牢牢把握中國-中亞合作交流新契機、西部陸海新通道、信息高速路等,打造經貿合作新通道,全面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拉動區域經濟長期增長的能力。城鄉數字系統建設與圈層內外合作交流的扎實推進,暢通了城鄉區域各族民眾參政、議政的數字化渠道,推動實現城鄉治理要素資源的自由流通,有力推進“智慧城市”與“數字鄉村”數字治理的互動互聯互通,使得城鄉數字化治理能力不斷得到加強,有力推動打造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圈層數字治理新格局。

4.3 S-T:創新型發展策略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增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根本著力點[11]。高效推動西寧-海東都市圈創新型發展,首先要充分利用生態資源稟賦優勢,全面激發生態產業集聚效應。圍繞高原特色新能源、新材料、農牧業、光伏產業、鹽湖化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和生物產業等,牢牢把握低碳、循環、生態、綠色發展方向,以發展園區經濟為載體,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要途徑,以生態產業集聚發展為動力引擎,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其次要著力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相融合的發展模式。依托獨特的高原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等資源,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層次招商、高質量發展,提升生態文旅特色融合發展內生動力,同步完善市場、服務、管理和政策法規四大體系,全面提升文旅融合發展保障水平,推動其高質量發展。最后要積極調整軟硬環境,優化引才育才留才服務機制。立足區域發展實際,做到人才引進、培養和更新機制的與時俱進,著力打造育才留才的硬軟環境,建設良好的公共設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從創新育才文化環境、留才政策機制、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方面營造服務人才的軟環境[12],不斷優化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保護、留用、吸聚創造性人才,夯實西寧-海東都市圈構建創新型發展格局的人才基礎。

4.4 W-T:內驅型發展策略

習近平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首先,高位推進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當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抓手。立足區域人才供需實際,職能部門適時調整引才育才機制,打破原有人才引進壁壘,加速推進有關生態民生、生態科技、新興產業等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供給,不斷創新人才使用機制,著力培養“本土化”高層次人才干部隊伍,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層次人才不僅留得住,還能用得好,打造西寧-海東都市圈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全新格局。其次,要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載體,著力強化數字技術發展,推動數字技術在賦能城鄉區域發展中不斷優化升級,重點在數字技術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與應用上下功夫,實時根據區域發展需要,動態調整數字技術運用方式,最大程度與都市圈建設實際相結合,迸發強大發展合力。最后,推動數字空間技術的有效聯通,基于圈層內外發展需要,深度整合域內數字空間技術要素資源,以高層次數字人才為核心動力,著力搭建區域數字空間技術交互平臺,統一城鄉數字空間技術使用標準與評價機制,真正打通城鄉數字空間技術聯通的奇經八脈,推動西寧-海東都市圈數字共享空間的一體化建設。

5 結語

都市圈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對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有力推進,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需要。本文基于SWOT理論的分析框架,探尋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策略。研究發現,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以“一帶一路”倡議為發展機遇,以提升數字技術、人才戰略、生態圈、內外合作為實踐路徑,總體呈現出“數字引領、分層推進”的發展態勢。但尚存在數字賦能有限、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體制機制創新滯后、高層次人才緊缺等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研究認為,基于新的戰略發展時期,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應從質效型發展策略、扭轉型發展策略、創新型發展策略、內驅型發展策略著手,高質量推進圈層建設進程。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重在挖掘自身生態資源稟賦優勢,破除引才育才留才體制機制壁壘,積極引進各型各類高層次人才,凝聚多元民族群眾奮斗合力,以數字技術平臺為戰略支撐,適時優化資源要素配給,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以期實現域內各族人民群眾共享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成果,加速推動實現各族民眾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

猜你喜歡
海東西寧都市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女性多練深蹲好處多
潛行水下 暢游都市
筑夢海東,遇見未來
筑夢海東,遇見未來
輕輕松松聊漢語——“中國夏都”西寧
青海西寧蘭州格爾木往來更暢通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