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主持人素養提升策略

2023-02-09 07:30蘭州財經大學任澤欣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3年24期
關鍵詞:類節目主持人素養

■蘭州財經大學:任澤欣

1. 融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發展現狀及特點

1.1 文化類節目發展現狀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的一種反映民族精神和思想的文化,是各民族歷經上下五千年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經過時間的沉淀,傳統文化多種多樣,具有豐富的內涵。當今社會,傳統文化日漸衰落,社會對于文化發展的狀況愈發關注,為促進文化領域的發展,提出許多政策和措施,積極對待在文化創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等方面問題。融媒體時代下,電視、廣播、短視頻等媒介載體成為節目宣傳的重要手段,國家更加關注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由中央宣傳部等六大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這些舉措加深了文化傳播和融媒體之間的聯系。一方面,融媒體的快速發展為文化傳承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提供了迅速便捷的途徑;另一方面,文化類節目的傳播發展必須充分利用融媒體。

近年來,多種形式的文化節目熱度持續升高,《典籍里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優秀節目紛紛上線。在新舊文化碰撞出火花的時代,雖然文化類節目繁多,但其收視率并不樂觀。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認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成為熱門話題,而文化類節目如何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快慢綜藝市場吸引觀眾視線,如何平衡節目的文化性與娛樂性以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也引起了廣大學者的深思。

1.2 文化類節目呈現特點

文化類節目,顧名思義是通過不同方式展現文化內容的一類節目,是講好文化故事、建構文化記憶的高效傳播渠道。它“以綜藝為表,以文化為里”,既有綜藝節目的娛樂性,同時又向觀眾傳播了文化知識。文化類節目運用多媒體、聲音、畫面等方法,通過戲曲、小品、相聲、朗誦等形式,將文化知識傳播給大眾,讓大眾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汲取精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文化類節目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化鑒賞,寓教于樂的方式,向世人展現出泱泱大國的文化自信。

在融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還運用現代科技展現古今文化,將民族文化的精粹通過現代的思維、技術和審美方式,加以不同的演繹,讓古文化與新時代無縫對接,推動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情懷和興趣,引導觀眾愛上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2. 文化類節目主持人應該具備的素養

主持人作為向大眾傳播知識、思想、文化的角色,既代表特定的政治立場,又代表一定的經濟利益,同時還要滿足大眾的需要。由于廣播電視的特殊性,它要求節目主持人應該在政治、思想等方面高于其他普通人[1]。特別是文化類節目主持人,應具備更高的文化、新聞等素養。

2.1 政治素養

廣播電視是黨和政府的宣傳機構,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和工具,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這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等要與時俱進,提高調查研究的能力,不斷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對黨和政府出臺的政策、法令、決策等有切身感受,與觀眾有同理心,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節目的選題和嘉賓的選擇,才能在屏幕前不出政策性差錯。文化類廣播節目內容應切實符合當前國內的形式,因此文化類廣播節目主持人自身也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能切實發揮廣播主持所具備的引導作用[2]。

2.2 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是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素養。從現實層面來看,文化類廣播節目的聽眾本身有著相對較高的文化素質水平,因此文化類廣播節目主持人必須有與其相當甚至更高的文化素質水平,才能滿足聽眾的需求[1]。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例如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由于主持人董卿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才能在節目中行云流水般地對接詩詞,對名句名篇也是信手拈來。觀眾對于董卿的表現都嘆為觀止,表示從中感受到了中華詩詞的魅力,以及學習詩詞文化的重要性。董卿也在節目后的采訪中表示,她每天都會在工作之余抽出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去讀書學習,慢慢積累知識,提高思想境界,努力讓自己的知識才學與節目的高度相一致。

2.3 新聞素養

文化類電視新聞節目的目的是傳播文化知識和文化價值,作為一檔文化類節目主持人也應當具備極高的新聞素養。具有極高新聞素養的主持人會擁有著極其敏感的心理,有利于他們在節目中進行文化知識的滲透[2]。

新聞素養還包括極佳的語言表達能力。面對篇幅較長的串場詞,文化類節目主持人應能流暢地表達出來,還要能和節目氛圍相結合,靈活運用含蓄和夸張的語言表達,掌握分寸、節奏、語氣等技巧。以節目《朗讀者》為例,面對每期不同的嘉賓和主題,主持人董卿不急不緩、錯落有致的表達為節目增添了不少色彩,使整個節目過程平實自然,起伏恰當[3]。

2.4 應變能力

應變能力是評價一名主持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類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也應當要具備極強的應變能力[2]。一般來說,文化類節目主持思維邏輯和語言運用要求比較嚴格。主持人作為串聯節目的關鍵人員,應該能通過語言藝術控制節目現場。這對于體現節目整體質量和個人文化魅力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4]。靈活巧妙的應變能力可以幫助主持人在節目中應對各種意外狀況,可以讓節目按照原定的軌道正常進行,對文化類節目的推進具有積極作用。例如在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是沒有提詞器的,主持人除需要應對臺上的各種狀況外,還要與現場的選手、觀眾、嘉賓等人進行互動,進行詩詞的對接。這些都需要主持人具有強大的應變能力,并且對詩詞張口就來,對任何問題都處變不驚。

2.5 實踐能力

優秀的文化類節目主持人一定是擁有著極強的社會實踐能力的,他們一定要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實際中去,去感悟和體驗生活,從而在生活中發現文化的價值進而將之運用到節目中去[2]。除此之外,擁有極強的實踐素養也可以讓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可以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發表正確的觀點,從而引導大眾。

3. 融媒體時代下文化節目主持人素養的提升路徑

融媒體,即“充分利用互聯網載體,把那些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融通、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融媒體時代對主持人的要求理應有區別于傳統主持人,這樣才能有進步。主持人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素養,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節目的變化。

3.1 加強政治素養,正確把握節目價值

主持人是整個節目的“門面”,其個人觀點、言論等影響著節目的效果和聲譽,因此政治素養要求主持人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思想水準[3]。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節目方向多為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節目的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這便要求主持人除基本的政治素養外,還能在非傳統的節目中正確把握節目價值,在節目中向觀眾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

例如,在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三季中,經典傳唱人那英演唱了由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改編的《山水又一程》,主持人應從這個演唱中正確理解詩的內涵,發現內涵與當代社會愛國主義的聯系,并準確生動地傳達給觀眾,幫助觀眾了解詩歌文化[5]。

3.2 提高業務素養,熟練掌握業務技巧

3.2.1 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文化知識儲備

文化類節目主持人最應具備的就是文化素養,主持人的文化素質水平直接決定著節目的成功與否。因此,文化類節目主持人應該注重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

融媒體時代,短視頻飛速發展,很多文化節目主持人也在各個短視頻平臺發布自己創作的視頻,進行文化宣傳。而主持人想創作出精彩的、吸引觀眾眼球的作品,大量的知識儲備猶如地基一般,是最基礎的要求。除此之外,主持人還應該與時俱進,掌握更多現代的文化知識,并能將文化與科技、經濟等相結合,向觀眾傳播正確、符合時代發展的文化知識與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文化類節目主持人必須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多讀書,多思考。積極了解國內外文化知識,深刻感受國內外文化底蘊,增強文化知識儲備,對文化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這些都是文化類節目主持人必不可少的功課。

3.2.2 提高新聞素養,將科技與文化緊密結合

文化類節目主持人歸根結底還是主持人,所以“新聞素養”也是其不可缺少的能力。新聞素養要求主持人除了有優秀的口播能力以外,更要求主持人對新聞內容有一定的敏感度,以及將新聞與科技結合起來的能力。

融媒體時代,很多文化節目運用VR(Virtual Reality)、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手段呈現歷史故事,所以這便要求主持人要具備將文化與科技協同起來的能力。即使在VR環境中,主持人也能迅速適應環境,控制好語速、語調,準確表達出文化內容與情感,并結合VR環境,用聲音吸引觀眾。在面對AI機器人時,要做到像與鮮活的人交流一般,對答自如。在表達與情感輸出上,不能太過生硬,要隨著現場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讓節目變得靈動、有趣。

3.3 提升心理素質,自如應對各種情況

主持人的心理素質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在節目中的行為表現,進而影響節目的質量[1]。主持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節目順利圓滿完成的關鍵。而融媒體時代,主持人除了主持常規的電視節目以外,還會參與直播和拍攝短視頻。

短視頻相較于電視節目而言,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比如平臺的審核、觀眾的審美、觀眾的評論等。電視節目有更系統的規劃、更完善的工作團隊,進而有更低的風險。而主持人自己拍攝的短視頻,更多的是由一個人完成腳本構思、拍攝、剪輯等工作,難免會有疏漏,而且在短視頻平臺觀眾的發言更為自由,主持人要獨自面對各種各樣的評論和質疑,這時候強大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所以,當主持人面對非議時,要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面對質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包容不同觀看者的審美態度,自如地應對各種情況,用“專業”去打敗質疑,將短視頻做到盡善盡美。

直播相較于短視頻會更加困難。無論是在直播晚會還是各個平臺的直播,觀眾看到的都是實時畫面,所以容錯率幾乎為零。主持人需要更強大的心理素質,在直播過程中做到“零”犯錯,即使出現意料之外的問題,也能在第一時間“化險為夷”,保證直播正常進行。

3.4 培養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廣播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文化類節目要與時俱進,在傳統的方式上加以“新花樣”,才能滿足觀眾日益變化的審美需求。而文化類節目主持人亦是如此。傳統的文化節目,主持人都是在娓娓講述文化內容,或者只是將戲曲、小品、相聲等節目串聯起來,調節節目整體的節奏并帶動現場氛圍。但是,隨著像《典籍里的中國》等節目的出現,一期節目中往往只講述一個故事或者幾個故事,節目方式也從傳統的串聯式變為以線性方式深入,這導致主持人發揮作用的空間也大幅度縮小,主持人這個角色被弱化。這時,主持人就需要一定的創新能力,在傳統的主持方式上做出改變,在幾乎不需要主持人的節目中增強存在感。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國》中,撒貝寧和王嘉寧除了串場以及采訪嘉賓、傳遞更多信息外,撒貝寧不單單局限于主持人的身份,他還擁有“讀書人”的角色。他以這個角色進行話劇表演,同時引導節目進程、烘托現場氛圍,加強了主持人與節目的黏性,完成了主持人從“傳統式”到“角色式”的突破[6]。

4. 結束語

在“人人都可以成為主持人”的時代,“優秀的主持人應該具備怎樣的綜合素質”“優秀的主持人應該怎樣提高綜合素質”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一個優秀的文化類節目主持人應該具備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對新聞的敏感度、極佳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解決突發狀況的能力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思想,可歸納為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新聞素養、應變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為提高個人能力和專業素養,主持人應該持續關注政治政策變化,不斷學習文化知識,努力提高思想境界,做好“新聞傳播者”“文化傳播者”的本職工作,在實踐中體驗生活,從生活中得到啟發,力爭在節目中達到完美的效果。為順應融媒體時代的潮流,文化類節目主持人還應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來增強核心競爭力,例如表演技能、唱歌技能等。打破傳統的講述式主持,通過演繹、歌唱等方式串聯起整個節目過程,給觀眾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的同時,解決“主持人角色弱化”的問題,讓主持人成為節目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猜你喜歡
類節目主持人素養
主持人語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主持人語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電視訪談類節目的提問藝術
芻議電視訪談類節目的主持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