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視域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研究
——以《朗讀者》為例

2023-02-09 07:30邯鄲新聞傳媒中心吳雅雯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3年24期
關鍵詞:朗讀者電視節目語境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吳雅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類電視節目基于傳統文化的內容創作,巧妙地將傳統文化與電視節目制作模式相結合,以文化教育為宗旨、以電視傳播為手段、以傳播知識為目標,在文化領域實現電視節目的垂直深耕。過去七年來,中央電視臺陸續推出“現象級”文化類電視節目作品,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其中《朗讀者》以最平實的情感讀出了文字背后的價值,將文化類電視節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對同類節目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但該類節目仍存在一些問題,望通過共同探討來推動其創新發展。

1.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價值探索

1.1 傳遞主流價值觀,發揮文化宣傳和社會教育功能

文化類電視節目中融入了文化元素,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傳遞了主流價值觀。

《朗讀者》第一季第十期的主題是“味道”,談到文學作品中的味道之最,董卿首先想到的是《紅樓夢》字里行間的人生況味,緊接著又說到“味道,落到筆上就成了風格,吃到肚子里就成了鄉愁,刻在心里就成了一輩子都解不開的結”,通過“味道”一詞,帶出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進而引出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親情觀、愛情觀、友情觀、群體觀等主流價值觀。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題為“初心”,在卷首語中提到“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拋開一切世俗的附加,那些堅守的信念和本心,是最為寶貴的,它存在于向善、向美、向真的追求當中?!蓖ㄟ^圣賢孔子引出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真善美。同時節目的每個主題單元承載了人文情感,拓展了對于夢想與生命的理解,在溫情中也有對環境保護、器官捐獻等社會議題的討論。以最真摯的情感、最動聽的文字來撫慰人心,使其文宣、社教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1.2 迎合生態市場的變化趨勢,滿足受眾的高層次訴求

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大背景下,電視媒體行業要發展,必然要抓住文化類電視節目這一突破口。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描述到,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安全和歸屬等需求后,就會開始求知和審美等更高層次的需求?,F如今,觀眾們希望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可以讓心靈多一份從容,而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出現,恰可以滿足大家更高層次的情感、文化、審美需求,激發觀眾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独首x者》的朗讀,不僅僅是讀文本,也是讀山川湖海、讀心路歷程、讀人生四季、讀念念不忘的回響,讓受眾在欣賞朗讀的過程中找到能讓自己產生共鳴的文學一隅。

1.3 有利于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費孝通在“文化自覺”這一概念中指出“生活在某種特定文化中的人,要對自己的文化有清醒的認識,明白它的來龍去脈、歷史進程和發展方向”。

在全球媒體生態環境中,我們一直在嘗試通過推出高質量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在世界上樹立起中國的文化品牌,在國際舞臺中增強話語權、弘揚民族文化,展示一個大國和強國的真正實力。

美國學者霍爾在《超越文化》一書中,把交際文化分成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在低語境文化中,人們往往被要求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最好不要拐彎抹角;在高語境文化中,則被教育要婉轉其辭。中國文化屬于語義復雜、語境龐大的高語境文化,在與低語境文化產生碰撞的過程中,極易因為信息傳播的不對稱產生價值觀層面和認知層面的錯位,而這種錯位是不容易被接受和認可的。而文化類電視節目,將文化元素進行拆分,與日常生活和人類普遍的情感共鳴相結合,摒棄以往說教意味的展現形式,更易被外國受眾接受。同時電視節目《朗讀者》被延伸成書籍《朗讀者》,譯成八個語種,與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朋友們交流、合作,傳播了中國文學之美,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2. 文化類電視節目現存困境

2.1 大眾對于文化類電視節目存在認知偏差

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與同期許多熱門的娛樂節目相比,收視率仍有一定差距。這主要是由于觀眾們普遍認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內容相對深奧、難懂,廣告商也認為其經濟效益一般、并不看好[1]。但市場的真實反應卻不是這樣,比如《朗讀者》播出時,關注度和口碑都遠遠超過了其他同時段播出的電視節目。因此,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2.2 主題同質化、內容模板化現象嚴重

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的生存法則是以收視率為核心,依靠商業競爭,優勝劣汰。在一批文化類電視節目取得成功后,一些媒體急于制作類似的節目以提高收視率。其實我國文化類節目內容同質化這一問題很早之前就已經存在,早在1998年益智問答節目《幸運52》進入大眾的視野,之后2000年《開心辭典》又火爆熒屏,馬上就有一批大同小異的電視節目接連涌現;到了2001年講座式節目《百家講壇》紅極一時,隨后各電視臺紛紛制作了同模式的“講座類”節目。當主題同質化、內容模板化的節目扎堆播出,不僅讓創作陷入思維窄巷,也讓觀眾的新鮮感和滿意度大幅下降。而部分文化類電視節目為了迎合用戶生態體系,更注重節目的商業性而忽略了文化性,導致核心故事內容文化底蘊不足,降低了故事吸引力,造成內容扁平化。節目所展示的文化內容大多集中于詩詞、書信、文博三者的鑒賞,對于其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還有待開發;在呈現形式上,大部分節目采用表演、朗讀、演唱等幾種較為單一的形式,在迅速迭代的電視發展環境下略顯單薄,必然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2.3 曲高和寡、不接地氣

“在后現代的語境中。宏大敘事沒落并且變得不可信,而宏大敘事將會被細小敘事所取代”,法國后現代理論家利奧塔在《后現代狀況:關于知識的報告》中提出了這一觀點。這一觀點值得商榷,但也顯示了在這個具有后現代特征的網絡時代,宏大敘事正在遭遇一場挑戰,而一些主流文化類電視節目習慣于宏大敘事,在某一階段會稍顯不接地氣。同時,也有許多文化類節目,偏重知識本身,僅重視傳遞內容,而忽略了要延伸到情懷方面,便極易走向高冷化,使受眾群體變得狹小。例如一些早期的讀書類電視節目皆難以為繼,大多由于解讀的內容只停留在文學本身,無法和“人”的情感進行連接,也很難和觀眾產生共鳴,再加上如果選取的文章片段過于高深,則自然曲高和寡;同時呈現形式略顯枯燥,僅是主持人手持一書直接朗讀加上簡單點評,再或者兩人對聊,完全沒有體現出電視的視覺化優勢?!独首x者》正好釋放了示范效應,巧妙地與朗讀者的親身經歷相結合,讓整檔節目風格“接地氣”,更容易將情感故事、美文傳遞到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打動觀眾的同理心,彰顯其與眾不同的價值。

3. 文化類電視節目創新對策

3.1 挖掘精品內容

習近平同志提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強調了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統一性。

3.1.1 關注傳統與現代的連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也是新時代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需要提煉出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進而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形態和文化類型豐富,電視節目可以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文化元素與節目創作進行融合,在大文化主題中篩選音樂、非遺、戲曲、時令節氣、書法、美食、服飾、漢字、國畫等小切口,大小結合豐富創新效果。已有一些電視節目創新這些文化元素,并在市場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通過武術元素創新的節目《武林風》、通過戲曲元素創新的節目《梨園春》、通過文學元素創新的節目《朗讀者》。精耕傳統文化中的可利用元素,進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3.1.2 采用共情敘事

通過低語態、生活化語境、溫潤化等方式達到共情的作用。伽達默爾曾說過,“理解和闡釋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建立在讀者(觀眾)與(創作)作者之間的‘詮釋學對話’”。共情是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橋梁,也是同步高效傳播文化的有效途徑。應通過普通人的視角和故事,展現日常生活中的溫情和感動,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類電視節目在共情敘事方面的優勢。

《朗讀者》的節目定位為“高而不冷”,以期既展現文學氣質的“高”,又體現人世間的“不冷”。董卿談到節目環節設計時說到:以“訪談+朗讀+解析”的模式,首先通過訪談將個人的情感體驗完整地構建起來。當情感共鳴達到一定的飽和度后,朗讀的文本順勢而出。所有嘉賓最終都還原成真誠的朗讀者,在“我想讀”的狀態中完成了“以文通情”的使命[2]。同時,一切可以打動人心的文字都可以入選讀本,“選擇”“第一次”“告別青春”“遇見”等第一季節目的主題詞無不凝聚著生命的情感與張力。

3.2 創新表現形式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通過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完全可以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能否打動觀眾,固然要看故事的核心內容,但也受制于以怎樣的方式呈現故事。單一枯燥地敘述和呈現故事內容,已經很難再引起觀眾的觀賞興趣。必須在故事表現形式上大膽創新,將聲音、圖像、游戲、動漫、短視頻、VR等形式綜合運用,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多元視聽體驗,使節目更具感染力?!独首x者》在《我們能改變世界嗎》這一期節目中邀請了張桂梅校長來做客,她在講述自己創辦女子高中的初衷和經歷時不禁感慨落淚,在節目中張校長所講述的內容、展現出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談話氛圍結合主持人為之動容的鏡頭特寫,激發了現場觀眾的情感共鳴,喚起了觀眾們對張桂梅無私奉獻精神的敬仰之情。同時,這些所表達的情感和鏡頭特寫通過屏幕也感染了線上觀眾,構成了彈幕形式的數字互動,真實場景和虛擬場景的觀眾都感悟到相同的內容,通過電視產生了共鳴效應,群體認同感得到了強化[3]。

3.3 拓展傳播渠道

3.3.1 線上多平臺立體傳播

要巧妙運用新浪微博、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眾多平臺,借助新媒體擴大傳播影響力。比如將節目的精彩片段、花絮、彩排的小插曲進行剪輯,使其不超過60秒,從而適應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傳播特點,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可以在短時間內打造熱點,促進節目快速傳播。與此同時,更多的新媒體賬號也會追隨熱點,篩選節目內容進行再創作,通過不同形式的二次傳播維持了節目熱度。節目組為了提高觀眾的場外參與度,還依托微博、知乎、豆瓣等平臺創新互動方式,比如部分節目在官微上設置相關話題,鼓勵公眾參與討論,不少話題還一度登上熱搜,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和觀眾覆蓋面[4]。

新媒體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大屏與小屏之間良好的互動性,它打破了“大屏”傳統媒體單一、線性的傳播模式;觀眾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小屏”設備參與并影響信息的“編碼”;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可以時刻通過彈幕、留言等方式與節目組或其他觀眾互動,表達自己的感受,營造一種“虛擬劇場”的氛圍,覆蓋全屏的彈幕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刺激。此外,還可以通過境外社交媒體賬號加強節目宣傳,從而在境外也起到一定的宣傳效果。

這些都是節目傳播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造廣闊的立體傳播場域是實現“破圈”的關鍵。

3.3.2 線下大眾體驗式傳播

全新媒體時代到來,信息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那么如何真正貼近大眾、提高節目關注度、擴大影響力、有效傳播優秀文化,不僅僅要在節目質量上下功夫,也要走到屏幕下去,“線上線下”有效互動、整合營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独首x者》為了增強線下互動,在一些城市設置了流動錄音棚——朗讀亭。朗讀亭只有“一平方米”的面積,外觀像一個精致的電話亭,可以容納2到3人,每個預約成功的“朗讀者”逐次進入其中,亭子里面有高清攝像、錄音設備。在這樣一個封閉的靜謐空間內,時光仿佛穿梭回故事中的那段時光,按照“讀什么?為誰讀?為什么讀?”的內容結構,素人們講述著自身的經歷與故事,喚醒了朗讀者的情感與回憶,激發了大家的參與積極性和朗讀熱情[5]?!独首x者》也將采集到的數萬人的情感故事匯聚到“一平方米”特別節目中,呈現的內容都是身邊百姓的自身經歷,觀眾收看時會深切地感受到朗讀者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使節目更具吸引力。

4. 結束語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百姓的需求不僅停留在物質層面,同時也在于精神層面、心理感受層面的提升。傳統文化為電視節目的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源泉,各媒體機構、平臺和媒體人應把握好時機,借著媒體融合、新媒體發展壯大的東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大放異彩,給觀眾帶來視覺和心靈的同步盛宴。

猜你喜歡
朗讀者電視節目語境
評小說《朗讀者》中《奧德賽》的隱喻
一封關于《朗讀者》的信
《朗讀者》:冰冷的歷史沉思與深刻的人性寓言
周五廣播電視
電視節目
關于電視節目創新的幾點思考
第二場:品鑒《朗讀者》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電視節目的移植與創新
跟蹤導練(三)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