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傳承類節目的創新表達與視野拓維
——以《新生萬物》為例

2023-02-09 07:30陜西科技大學倪培苗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3年24期
關鍵詞:楊瀾技藝遺傳

■陜西科技大學:倪培苗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活態流變。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最佳體現、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是要加大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這是中華文脈的薪火延續。習近平同志曾對非遺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非遺傳承已然成為社會熱點關注話題,本文從新視角、新場景、新形式、新啟示四個角度出發,融合多元視野,在“煥新”“煥活”非遺上進行破題,用年輕潮流的趨勢,多維立體的角度,豐富深刻的表達,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既“活起來”又“火起來”,為文化節目的創新表達提供了新思路。

1. 新敘事視角:融合多元視野,闡釋非遺鮮活生命

1.1 主觀視角親身體驗,拜師學藝從零開始

《新生萬物》發起人楊瀾邀請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以及其他在文化上頗有造詣的老朋友化身學徒,探訪并體驗了全國的11個非遺項目,打破了以往簡單的觀摩采訪,他們從旁觀者變成親歷者、體驗者,從主觀視角出發,親自拜師學藝,在真實、原味的活態場景下通過手工制作的方式,呈現其制作打磨過程,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評論,讓觀眾體驗非遺發源地人們的生活狀態,感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加深對非遺文化沉淀的民族情感、智慧和精神的理解與認同[1],直接有效地向觀眾展現了非遺技藝和背后的非遺“煙火味”。楊瀾在學習白族扎染時才明白,四五十多畝的板藍,最多也就夠做一缸染料,而且她驚訝地發現,這一大缸的染料,是要“吃”東西的,像是“吃”麥芽糖、大米和葡萄酒,才能讓它發酵。節目一路上伴隨觀眾感受非遺技藝是怎樣歷經時間的傳承而不朽。

1.2 同行者視角共探索,體會非遺傳人熱忱

節目還邀請新銳設計師和楊瀾、單霽翔組成新生學徒團同行探索,以參與者和助力者的身份挖掘中華文化的精粹,用雙手去體驗創造的偉大,這不僅豐富了節目內容和形式同時也搭建起一座橋梁,讓新銳設計師與中國古代偉大設計師們進行了一次靈魂對話,能夠有機會細致深挖、親自動手感受到非遺有韻味、有情感、有樂趣的文化傳承故事以及匠人身上的熱忱與堅守,這樣一來設計師可以在每期節目最后呈現非遺文創時做到真正的“煥新”注入更多有意義、有思想的表達。如黑一烊在對花絲鑲嵌進行了煥新設計,以“湖光山色”為主題,設計出一個香器,運用花絲鑲嵌工藝設計的立體山巒與透明的琉璃殼相配合,尤為雅致?;ńz鑲嵌的美與當下的生活方式相融,讓非遺技藝與追求品質生活的年輕人產生共鳴。

1.3 穿越者視角講故事,展現豐富情感價值

節目既有主觀視角的親身體驗、同行者視角的共同探索,同時還代入了穿越者的視角,在現實體驗場景之外又疊加了時空線,以歷史為線索,穿越時空揭秘傳奇非遺,演繹了生動鮮活的非遺故事。如此獨特的表現形式,讓人更加深入透徹地了解非遺的“前世今生”,令古老的非遺栩栩如生起來,也讓觀眾沉浸其中,展現了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勞動、匠心、熱忱、責任感和使命感。觀眾們從穿越者身上便能夠體會到,為什么在大浪淘沙的今天,這種純真的心態,依然可以讓傳承者們不受任何干擾地將其發揚光大,這就是非遺的感情價值,它給這個節目帶來了更多的溫暖、藝術和人文,讓它與現代的年輕人產生了一種心靈上的聯系。

1.4 多維視角解讀非遺,挖掘背后文化價值

傳承人視角傳非遺,主觀視角深體驗,同行者視角再創造,穿越者視角品歷史,豐富的多維度視角構成了節目全新的骨架,整體展現了一件非遺物品是如何在文明的長河中綿延傳承的,多重視角使觀眾不覺得枯燥乏味,同時融合了專業化、年輕化的看法及評論讓節目內容更豐盈,帶觀眾一同探訪、一同走進非遺技藝,既全方位呈現了非遺的獨特魅力,也在多維度探索、多維度推動非遺文化“活”態傳承發展,融匯古今,通過不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智庫式的服務,為非遺新生賦能。

2. 新場景打造:挖掘典故傳說,打破非遺古今邊界

2.1 現實場景展現非遺傳人使命擔當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富春茶舍的廚房里、在白族人民的染缸里、在仙山蜀地的竹海里、在洋河獨特的酒香里……學徒團一路學精湛技藝,品傳承匠心,每到一處便有新的感悟、新的創造,還把“一切偉大皆由雙手創造”的勞動哲學巧妙運用到節目內容中。他們親自去到非遺文化發源地,切身體會非遺傳人對傳承技藝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擇一業,終一生”的大國工匠精神,技藝的傳承是師傅傾囊相授帶徒弟,徒弟又成了師傅;是三丁包要包32個褶;翡翠燒賣要搟出荷葉皮;是“見人見物見生活”,這樣才是真正的傳承和保護,也是當今非遺傳承發展的共識。

2.2 歷史場景再現演繹動人非遺歷史

節目運用電影級的畫面、真實搭建的歷史場景、精彩絕倫的演繹、共同完成特別打造的非遺小劇場,豐富了節目主線劇情,將有關非遺技藝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典故和傳說幻化成故事,感受它們的生命力曾如何的澎湃鮮活,解決了綜藝節目內容乏味單調的問題,打破古今邊界,揭開非遺的神秘面紗。例如,在第一期中,年輕的徐永珍率領富春茶社漂洋過海,將中國茶點制作技術帶入日本的西武百貨,如今富春茶社雖已有百年的歷史,但我們仍然能夠看到時代縮影下,師傅們蘊藏在食物里的匠心,對品質的堅守。這劇場鏈接著一代又一代非遺傳人的赤子之心,不知不覺,非遺文化的歷史脈絡躍然眼前,為節目賦予了更多的精神文明價值。

2.3 “有技、有人、有意”加強情感連接賦能非遺新生

傳承人作為非遺的代表擔當著非遺傳播圓心的角色,非遺趣緣群體在傳承人的輻射下聚集,非遺傳播的參與者圍繞圓心形成大小各異的同心圓,儀式就在這些同心圓之間發生,從而形成共振[2]。楊瀾說:“非遺背后是中國人的世界觀,連接著人與人的感情?!惫澞吭趦热莩尸F上涵蓋非遺故事以及展現東方獨有的美學文化。有技,既是傳承人高潮精湛的技藝又是當代新銳設計師的新穎的設計以及當今的數字技術的發展與節目、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這都能讓非遺技藝煥發生機;有人,既是十年如一日堅守的非遺傳人,也應當是勇立時代潮頭的青年、推動非遺傳承的文化學者,是演員、歌手、舞者,是廣大人民群眾,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講好傳承故事,守護非遺技藝的傳承人,只有連綿不斷的賡續,才能使得文化發展贏得永續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習近平同志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3]?!惫澞恐谱魃蠄猿謨热萜焚|,深度挖掘非遺背后的人和事,如,非遺中的父子情、師徒誼、匠心精神等,以此激發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心,推動非遺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

3. 新傳播形式:提升藝術審美,激發非遺美育活力

3.1 深入淺出傳文化,保障節目深層內涵

節目開播時#楊瀾單霽翔的飯局文化含量超標#這一詞條沖上微博熱搜,網友們紛紛表示,他們吃飯吃出了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浪漫的詩詞名句而我只會說:“再來一碗!”的確,《新生萬物》深入到文化肌理中,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大族群里,品茶點、聊扎染、談竹編、嵌花絲……在揚州體驗富春茶點技藝時,單霽翔老師便給大家講解揚州文化產生的根源;聊到白族扎染,就必然要講到網狀的茶馬古道如何傳播文化的歷史;談竹編,則需要在150米的高空看四川的山川竹海、地理面貌等。節目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細節化、畫面化、趣味化并且純手工制作化,淺出傳遞,讓傳統文化潤物無聲地走進更多人的心田。

3.2 全新設計再創造,非遺煥發時代光彩

與非遺傳承人一同制作非遺激發了新銳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彼此雙向奔赴,從“新”出發,助力非遺煥發時代光彩,這個跨越時空的共創不單單是包裝上的新生,更是傳播形式上的新生,是傳統文化的再繼承再改造。新中式點心創始人于進江從模具出發探尋當地的歷史文化,挑選出叫“福祿壽喜財”五塊模具制成特色中式點心;設計師成福提出“把大漆穿在身上”,運用戰國時期的紋路制作鞋子、襪子,張國立開玩笑說他準備:“穿一雙定制款襪子、鞋子,再去買兩盒特色點心?!睏顬懶χf他真的把非遺融入了生活。這足以體現設計師正在用年輕化的視角激活傳統文化日?;谋磉_以及更具時代感的設計,帶給消費者多元體驗,讓觀眾們體驗到了非遺工藝的精美絕倫和中國文化真正的當代價值。

3.3 增強觀眾互動性,延展節目長尾效應

節目中,楊瀾和單霽翔兩位老師,以分隊競賽的方式,用細節和工藝匠心向觀眾們展示非遺是如何制作的,一方面體現節目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保障了節目內容主旨輸出的有效性。該節目不追求厚重感、不說教而是融入了輕松、真誠讓節目更具張力,在學習非遺技藝時,PK、互懟、接梗歡樂不停,幽默和反差感并行引人入勝。

在富春茶社學習完制作手藝之后,總經理還布置了額外的新任務,讓楊瀾老師親自去給老食客送包子,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揚州人傳統美食的機會,食客向楊瀾老師展示了特別的食材,這是一份她媽媽在2021年得知自己患癌癥后不放心她而特意準備的9兩絞的牛肉,雖然媽媽去世了但到今天這份特別的“愛”還是有被珍貴地保存。節目通過淡淡的講述,讓人不禁覺得眼眶濕潤,更是感受到富春茶社、食材和食客之間經久不變的情感鏈接,具有可看性,同時通過節目還可以去尋找自己心儀的物品、美食等去購買、品嘗,延展節目的長尾效應。

4. 新傳承啟示:堅持以人為本,活態傳承遺產資源

4.1 探尋非遺文化源流,呈現非遺制品魅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惫澞可钊胩綄っ總€非遺技藝的源頭,聆聽當代傳人的想法,通過設計師、手藝人的再創造讓“久居深閨”的非遺物品實現“自我造血”。設計師王猛濤以竹造物,提出了設計了理念——一款“君子杯”,從產品材質到外部包裝,均采用竹炭、竹絲等材料,打開外盒就能聞到一陣竹香,是極具國風的好禮。網友們也在社交平臺上紛紛點贊:“以前總覺得非遺離我們很遠,但節目讓我們感受到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習慣里,濃縮了樸素的人文內涵”。近年來,許多傳統的手工藝術重新煥發了活力,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去年的“雙11”購物節期間,非遺工藝在網上大受年輕人喜愛而銷量激增,“老字號”正在成為“新網紅”引領社會潮流。

4.2 煥新煥活傳統技藝,助推青年探索延展

非遺要煥新也要賦活,隨著越來越多的數字技術、融媒體平臺深入我們的生活中,以往傳承僅在師徒間展開的模式略顯單一?!丁笆奈濉蔽幕l展規劃》提出,加強非遺傳承人群培養,讓非遺人才發展有平臺有舞臺。如今,大、中、幼兒園也將非遺技藝納入美術課程和學前教育系統中,大學邀請非遺傳承人擔任客座教授,建立非遺研究基地,讓孩子們都能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用非遺情感價值喚醒年輕一代。與此同時,眾多“90后”“00后”年輕人苦練本領,爭當新生代非遺傳承人,通過新的巧思、接地氣的創意,青年群體與非遺雙向奔赴,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歷久彌新[4]。

4.3 豐富非遺傳承形式,增強中華文化自信

如今科技賦能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以新的“認識結構”呈現關于文化的記憶在新的環境中吸收養分,中華傳統文化也隨著節目的新呈現獲得更豐富的意義[5]。非遺技術從搶救性保護與展示傳播的溫室里,逐漸地回到了人們的生活實踐與人生經驗之中,此時,人們需要轉變思想,適應新的處境,加強與非遺文化的連接,進行有機融合,而不是觀望。非遺+文創、非遺+文旅、非遺+文娛等這種跨界的傳承融合已滲透進我們的日常。例如,通過節目和媒體平臺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去到云南專門體驗蠟染;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體驗蠟染、皮影、剪紙等非遺工藝品制作,展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青春活力和時代創新。

5. 結束語

一個節目的“出圈”離不開多方合力,但歸根結底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色和根基,在其基礎上進行內容創新,永遠不會失去文化應有的韻味[6]?!缎律f物》帶領觀眾沉浸式體驗非遺背后的故事與傳承,與觀眾產生深度的情感鏈接,在當今全球化視域下,我們更應該直觀了解,生動理解非遺背后獨特的文化標識,文化背后中國獨特的思想智慧,講好中國非遺文化故事,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猜你喜歡
楊瀾技藝遺傳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非遺傳承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什么叫金茂府?蔡瀾、楊瀾做客廣州告訴你!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技藝并舉 厚積薄發
楊瀾:形象永遠走在能力前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