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類節目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

2023-02-09 07:30河南大學王璇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3年24期
關鍵詞:類節目受眾內容

■河南大學:王璇

1. 文化類節目的發展與變革

1.1 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概述

中國文化節目的發展歷程是一個多元而豐富的過程,幾乎與各種媒體的發展相伴相生,而文化節目的創作與發展離不開節目的基本生產要素,即制作一檔文化節目所必需的要素,包括內容、形式、主持人、制作團隊和播出平臺等。首先,文化節目的內容是吸引觀眾的核心要素,包括節目的主題、話題、創意和呈現方式等。內容應該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獨創性,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和興趣,傳達一定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其次是文化節目的形式,包括節目的表現形式和呈現方式,如節目的節奏、構架、類型等。此外,主持人也是文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引導和推動節目發展的角色,主持人應具備較好的主持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夠與嘉賓和觀眾進行互動,使節目更具有親和力和趣味性[1]。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作為文化節目創作核心力量的制作團隊,其中包括編導、攝像、剪輯、燈光、音效等各個環節的專業人員。制作團隊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創作能力,協同合作,將節目的內容和形式完美呈現,制作團隊還需要根據不同的平臺特點進行節目的制作和推廣,使得節目更具有中國特色和個人特色。

上述要素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同決定了文化節目的品質和觀眾的接受程度。在文化節目的創作與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這些要素的協調和統一,以確保節目的傳播質量。了解文化節目的生產要素,將更有助于我們梳理文化節目的發展與變革。

20世紀50年代,電視媒體剛剛起步。當時的文化節目以宣傳為主,例如《人民藝術家》《紅旗頌》等節目。在后來文化節目有過一段時間的低谷期。但隨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80年代初,文化節目開始復蘇。此時的文化節目以大型文藝晚會為主,如《春節聯歡晚會》《中秋晚會》等。這些晚會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流行音樂等多種形式,成為觀眾熱愛的節目。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中國的電視市場開始放開,各種文化節目涌現。這一時期,中國的文化類節目以講述歷史、文學、藝術等內容為主。

進入21世紀,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文化節目開始趨于多樣化和創新化。其中,不僅有講述歷史、文學、藝術的傳統文化節目,還有音樂、舞蹈、綜藝等多種形式的節目。同時,一些節目開始引入明星、網紅等元素,以提高節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除了電視節目,互聯網也成為文化節目的重要發展渠道。

中國文化節目的發展歷程充滿了變革和創新的元素。從宣傳為主到娛樂為主,從電視為主到互聯網為主,中國文化節目始終在滿足觀眾需求和適應媒體技術變化中不斷發展。

1.2 新媒體生產模式下的文化節目

1.2.1 新媒體環境下文化節目的創新

新媒體生產模式下的文化節目是指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背景下,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進行創作、制作和傳播的文化類節目。這種模式與傳統的電視節目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互動性、個性化和創新性。

首先,新媒體生產模式下的文化節目在創作上更加靈活多樣。傳統的電視節目需要經過繁瑣的審查和策劃流程,文化節目在新媒體生產模式下能夠更加自由地創作和表達。創作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創意和想法直接制作節目,無需受到傳統媒體的限制。同時,新媒體平臺也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宣傳的機會,使得更多優秀的節目能夠被觀眾看到。

其次,新媒體生產模式讓文化節目在制作上更加簡便高效。傳統的電視節目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制作,而文化節目在新媒體生產模式下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制作和編輯。創作者可以通過簡單的拍攝、剪輯和后期制作軟件,就能夠完成一檔高質量的文化節目。同時,新媒體平臺也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工具,如音樂庫、特效庫等,使得制作過程更加便捷和高效,并且能以更好的呈現形式展現文化節目的內涵。

最后,新媒體生產模式下的文化節目在傳播上更加廣泛和快速。傳統的電視文化節目需要通過電視臺的播出和分發渠道才能觸達觀眾,并不是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收看,而文化類節目需要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內涵,這種不連續的文化節目收看難以增加觀眾的黏性。而新媒體生產模式下的文化節目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視頻網站等多種渠道進行傳播。觀眾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隨時隨地觀看節目,使得文化節目的傳播具有連續性而不會突兀地結束。同時,觀眾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與節目進行互動和分享,文化節目的參與感非常重要,而新媒體生產模式下的文化節目能夠使觀眾更好地感受文化的魅力并且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文化自信。例如網絡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就以新奇的視角和新穎的展現形式激起了觀眾對文化的求知欲,并以受眾更樂于接受的方式激發人們對文化的熱愛和對本國文化的自信。

新媒體生產模式下的文化節目正逐漸改變人們對文化節目的認知和觀看習慣。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觀看內容,與傳統電視文化節目相比,觀眾具有更多選擇權和主動性。同時,創作者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觀眾對于文化主題的反饋以及對各類文化知識的需求,通過互動和用戶數據分析,不斷優化節目內容和文化呈現形式。

總之,新媒體生產模式下的文化節目在創作、制作和傳播方面都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創新性。這種模式的出現不僅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創作空間和機會,也為觀眾帶來了更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節目。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觀眾需求的變化,新媒體生產模式下的文化節目也將不斷演進和創新,為觀眾呈現更多精彩的內容。

1.2.2 新媒體環境下文化節目的變革

在新媒體環境下,文化節目發生了許多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體現在內容多樣化。新媒體提供了更多元的傳播渠道,使得文化節目的內容更加多樣化。傳統的電視臺、廣播等媒體限制了節目的時長和內容,而新媒體平臺則可以提供更多自由度和創新性。在內容上讓小眾文化得到展示的機會。

其次,互動性增強。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功能使得觀眾可以積極參與到文化節目中,與主持人、嘉賓進行互動,表達自己對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的觀點和意見。觀眾可以通過評論、點贊、分享等方式對文化節目進行評價和推廣,對作者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

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具有跨平臺傳播的特點,文化節目可以通過多個平臺進行傳播。這樣可以將節目的受眾范圍擴大,節目增加曝光度的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將得以擴大。

最后,在新媒體環境下,文化節目的制作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線性節目制作模式逐漸向非線性發展,節目制作過程中使用的技術工具也發生了改變,比如采用云剪輯、實時直播等技術。這些新技術使得文化能夠更直觀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跨越時空的束縛與歷史中的人物相見。

總的來說,新媒體環境下文化節目發生了內容多樣化、互動性增強、跨平臺傳播、制作方式改變和個性化推薦等變革。這些變革使得文化節目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并且與觀眾的互動更加密切,推動了文化節目的創新和發展。

2. 文化類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困境

2.1 文化主題缺乏新意

文化節目普遍存在文化主題缺乏新意的問題。

首先是創作思維的保守。許多文化節目的創作團隊缺乏創新思維,對于傳統的文化主題和內容較為依賴。他們往往重復使用相似的題材和故事情節,缺乏新穎的觀點和獨特的創意,導致文化節目的內容缺乏新意。例如一些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或講座節目常常圍繞著相同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展開,缺乏對其他歷史主題的關注和探索。

其次,一些文化節目制作方在選擇文化主題時更傾向于選擇大眾熟悉且容易產生話題和收視率的主題,而忽視了對于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呈現。例如一些文化節目會選擇經典文學作品作為主題,但卻缺乏對這些作品的創新性解讀和呈現。只是簡單地重復原著情節,缺乏對作品內涵的深入挖掘,導致文化節目的內容呈現較為淺薄。

另一方面,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一些文化節目可能過于追求娛樂性和消費性,這種迎合觀眾口味的做法往往限制了文化節目創作者的創作空間,導致文化主題缺乏新意。

此外,文化節目的創作團隊缺乏專業人員導致內容質量下降,使文化節目在內容上缺乏準確性、深度和專業性,影響了觀眾的觀看體驗。且缺乏專業人員的參與,節目始終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挖掘文化主題的內涵和意義。

2.2 傳播主體單一化

文化節目傳播存在各類單一化問題,其中文化傳播主體的單一化現象需要引起重視。傳播主體作為文化傳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文化與受眾之間的重要橋梁,多元的傳播主體將讓文化傳播變得更加鮮活。但是,在當今的文化節目中,文化信息的傳遞大多由主持人負責,部分主持人對專業的文化知識了解有限,通常只對文化背景進行簡單介紹,也由于缺乏系統指導,無法準確傳達歷史文化的意義,未能解讀深層的文化內涵,無法進一步挖掘典籍或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導致觀眾對于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難發現,在一些文博類節目中,非遺傳承人、文化展館負責人等專業人員往往缺乏講解機會,只能在主持人和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完成片段講述,這也造成文化傳播不深入、文化講解不專業。如此一來,文化節目所想傳遞的文化知識與內涵將無法被觀眾所感知和消化。筆者認為,對于該類節目而言,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展館負責人是重要的嘉賓,他們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優秀的傳統技藝,應充分利用其身份的專業性,讓他們成為文化節目的主角,在節目中充當文化故事敘述者、文化歷史親歷者、文化遺產保護者的角色,如在節目中進行傳統技藝展示、與觀眾形成互動,節目內容將更加豐富,節目價值也將更為深刻。

3. 文化類節目的破圈之法

3.1 創新文化自信表達方式

在新媒體時代,文化節目通過創新的方式表達文化自信,以展現國家、地區或群體的獨特文化特色。

例如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通過比賽的形式,讓選手和觀眾一起回顧和傳承中國的傳統詩詞文化。該節目在創新中融入了現代元素,通過游戲化的方式激發觀眾的興趣,在詩詞原有的基礎上創新了文化主題。首先是除了傳統的古代詩詞,節目也挖掘出了當代或者一些非主流的詩詞作品,呈現出了更多樣化的文化藝術形式。其次是將現代的音樂、舞蹈、影像等元素融入詩詞表演中,創造出更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增加了觀眾的審美體驗。最后是節目選取了當下社會熱點問題作為創作素材,通過詩詞表達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關注,使詩詞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此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也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案例。該節目通過名人朗讀文學作品的形式,向觀眾傳達文化自信和價值觀。節目中的名人朗讀的作品既有中國古代的經典文學作品,也有現代的優秀作品。通過朗讀者的真情流露和細膩的演繹,讓觀眾感受到文學作品的力量和魅力。這種表達方式不僅讓觀眾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也讓他們更加自信地傳遞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這些創新表達方式,不僅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融入了現代元素,也更貼近觀眾的需求和審美。通過這些創新的方式,文化節目成功地表達了文化自信,也使觀眾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上述的文化主題的更新為文化節目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影響力。

3.2 平衡新舊受眾審美需求

在新媒體時代,文化節目需要平衡新舊受眾的審美需求,以滿足不同群體觀眾的喜好和追求。

首先是分析節目受眾:了解不同年齡、性別、地域、文化背景等受眾對文化的偏好。如老年人喜愛的戲劇和年輕人喜愛的短視頻等。通過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受眾群體,針對性地對各年齡段各階層的受眾感興趣的文化內容進行針對性提供。其次是多元化節目類型:推出不同類型的文化節目,涵蓋傳統文化、小眾文化藝術、流行文化等各個領域。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傳播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主持人,而是新媒體平臺上所有宣傳文化的主體,傳播主體的多樣化也同樣使受眾擁有了更多的選擇,不論是自媒體創作的自媒體人還是各類官方賬號出鏡的展館負責人等都引發了受眾的收看興趣,更廣泛地對文化進行了傳播。并同時通過在線視頻平臺、社交媒體、衛視等多個渠道同時推廣,增加節目的曝光度。

通過以上方法和策略,文化節目可以在新媒體時代中平衡新舊受眾的審美需求,提供多樣化、創新化的內容和新的傳播主體,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和參與。

4. 結束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文化類節目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適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加強互動性和個性化推薦,將是文化類節目在新媒體時代成功傳播的關鍵。同時,文化類節目在新媒體時代也需要注重內容的質量和創新,提供更加有深度和獨特的內容,以吸引觀眾的關注和留存。只有不斷適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才能讓文化類節目在新媒體時代保持生機與活力。

猜你喜歡
類節目受眾內容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主要內容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電視訪談類節目的提問藝術
芻議電視訪談類節目的主持技巧
電視社教類節目編輯的幾點思考
如何主持好廣播談話類節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