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澤厚的“超-凡” 方法
——論《什么是道德?》 之哲學風格

2023-02-11 03:38德安博PaulAmbrosio楊彥
原道 2023年1期
關鍵詞:桑德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凡俗

[美] 德安博(Paul J.D'Ambrosio) 楊彥(譯)

[內容提要]李澤厚是國內外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當代思想家之一,其研究興趣甚廣,涉及從美學、薩滿教到本體論、倫理學等不同領域。他的部分著作聚焦于某些特定主題,如康德哲學或《論語》;而另一部分則著眼于更為廣泛的問題,包括中國思想史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本文重點介紹李澤厚鮮為人知的著作《什么是道德?》 ——這是一本李澤厚與全國各地學者的對話錄。如李澤厚的大部分作品一般,這些對話如何在方法論和現實理論兩個方面體現他“超-凡” 的哲學反思模式,將是我們探討的內容。這里的“超-凡”,既指“超越凡俗” 或對一切凡俗的超越,也有“超級凡俗” 或極為凡俗之意。與當今西方主流哲學研究相比,這種“超-凡” 模式優點眾多。

《什么是道德?》 一書于2015 年問世。書中收錄了李澤厚與全國各地的哲學、心理學及其他學科主要教授之間的會議討論。這次為期幾天的會議于2014 年5 月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該書并未受到包括專門研究李澤厚在內的眾多學者的關注。李澤厚晚年的視角依然十分獨特,由此來審視他的思想是令人興奮的。

幾十年來,李澤厚一直以“訪談” 的形式寫作。盡管對他的采訪眾多,但有些著作,如《回應桑德爾及其他》,則完全以采訪者與受訪者之間對話的形式寫成。李澤厚在此實際扮演了兩種角色。正如他的摯友,同時也是其多部譯著的贊助者鄧德隆所述:“李教授已把‘訪談’ 作為哲學寫作的一種方法。雖然通過論證的形式來‘證明’ 自己的想法對他而言更加容易,但他已經厭倦了這樣的方式。他年紀大了,對學界沒那么感興趣?!薄?〕私人交談:我與鄧德隆在2014 和2015 年進行過幾次這樣的私人談話?!妒裁词堑赖??》 則不同,該書并非以訪談形式寫成,而是李澤厚與一些主要哲學家,如楊國榮、郁振華,以及其他眾多頂級中國學者之間的交談。因此,這本著作也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以欣賞李澤厚與同事之間的對話。

《什么是道德?》 一書中有許多有趣的討論。例如,李澤厚在其早期著作基礎上,擴展講述了他對桑德爾、羅爾斯、康德等人的看法,回答了其他學者提出的相關尖銳的問題。李還被問及了他所提出的一些著名思想,如“和諧高于正義” “兩德論”,并以非常具體而易懂的方式進行了討論。本文將探討《什么是道德?》 里面一股普遍的潛在趨勢,即李澤厚在討論道德倫理問題時,不斷將其訴諸“超-凡” 之方法,這股趨勢不僅貫穿于這本著作,而且貫通李氏的大部分文集。

這里的“超-凡” 既指“超越凡俗” 或對一切凡俗的超越,也有“超級凡俗”或極為凡俗之意。換言之,我認為李氏依靠對日常經驗的分析以及經驗在演變為抽象概念過程中的發展,來理解倫理道德理論。此外,他不斷將最抽象的理論還原到日常生活的層面,同時探尋日常案例又是如何發展為復雜抽象之理論的。盡管無法將李澤厚復雜的哲學,簡化為更簡單或更熟悉的思想,但將李氏思考理解為“超-凡” 模式,卻有助于闡明在其思想領會過程中碰到的一些難點?!俺?凡” 也是哲學思維的典范,與當前的學術趨勢完全不同。

一、超-凡方法論

像許多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一樣,李澤厚是很難被理解的。閱讀李澤厚的作品的挑戰有時來自李氏對他人的誤讀。例如,在《回應桑德爾及其他》(以下簡稱《回應》)一書中,李回應的往往并非桑德爾本人,而是桑德爾對羅爾斯的批判。李澤厚在此看似是對桑德爾予以了糾正,但事實上這與桑德爾對羅爾斯的糾正如出一轍。李在一些地方錯誤地引用其他哲學家的話,也讓讀者和譯者驚訝萬分??创鲜鰡栴}的一種方式,便是通過李澤厚自身所處的傳統對大家和批評家的認識,來理解李氏的想法。中國哲學方法論并不側重對命題予以精確的論證,而是著眼于對思想進行評注,使其與當前社會政治形勢之特殊需求產生共鳴??鬃颖救司驮磉_過這種傾向,他的名言“述而不作”(《論語》 7.1)由于其中的悖論和反諷而長期備受贊賞——儒家傳統帶給人的靈感就是聲稱不會去做任何原創性的事情。

我們可以采用類似的方式來閱讀李澤厚的作品。雖然他有時會誤讀或歪曲從蘇格拉底、康德、馬克思到桑德爾的任何人,但他的作品仍然能激發人們的哲學反思。研究李澤厚并非由于他對哲學史進行了偉大的總結,而是因為我們從中可以發現一位學者對名著的原創性解讀或啟發性闡釋。然而,正是由于李的哲學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思想,所以按照目前(西方)的學術標準,我們會在其作品中發現瑕疵和不足。換言之,按照當代(西方)的標準,李澤厚還算不上一位偉大的學院哲學家。但是,中國傳統的大家和批評家的評判標準,是以運用哲學思想和啟迪人們反思為中心。如果以此為標準,那他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哲人。

《什么是道德?》 第一章很好地記錄了李澤厚的這種傾向。李直截了當地從他的《回應》 一書談起。在這一章,李與其他學者討論了桑德爾的著作 《公正》(2008)在開篇提到的兩個案例。桑德爾在某些地方被學者們曲解了,例如給他貼上“功利主義”〔1〕李澤厚《什么是道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11 頁。的標簽,或者說他并不理解情感在道德思考中的作用,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把一些不同范疇的東西混為一談”〔1〕李澤厚《什么是道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16 頁。。然而,李和同事們就中國和美國在某些法律問題、道德理解和哲學態度方面的看法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自始至終,李澤厚都采取了“超-凡” 的方法。

在討論的第一部分,李不斷把焦點轉向對道德思維復雜而抽象的認識。就不同的人如何處理“電車問題”,具體而言,即是否應該把一個胖子推下橋,以防失控電車撞死五個人——本質上,即是否應該故意殺死一個人,而不是讓五個人被撞死——的問題。在回應這一問題時,李澤厚轉向了抽象。例如,他問道:從對電車案件的研究分析中,“我們可不可能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結論?”〔2〕李澤厚《什么是道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17 頁。與他對話的同事甚至反駁道:“李先生,我不講理論,我講我將會怎么處理這件事?!薄?〕李澤厚《什么是道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27 頁。然而,在深入到更抽象的層面,考察了不同處理方式在理論和法律方面帶來的后果之后,李自己又回到了具體的層面:

我主張要歷史地具體地來分析任何一個道德問題。你如果從一個抽象原理馬上套到一個具體事例上,我是不贊成的……這一點我不怕人家罵,你說我是馬克思主義也好,是什么主義也好,反正我就是主張這個:要歷史地具體地分析,而且掌握好度?!?〕李澤厚《什么是道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32 頁。

最后,李自己對這一情況的回應,可能在哲學上顯得平淡無奇:“堵電車的問題,若你是旁觀者,你當然不應該推他;若你是司機,你要按照規則行事?!薄?〕李澤厚《什么是道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47 頁。

縱觀第一章,李澤厚及其對話者對桑德爾的描述是不準確的。他們有時依賴于簡單化的陳詞濫調,對美國和中國做出了過于寬泛的概括。毫無疑問,依據當代西方學術標準,這種討論是完全不合適的。但李澤厚采取的在具體和抽象之間不斷轉換的概括方式,使得我們能夠通過他們的對話去反思道德思維。李和同事之間對話的哲學意義并不在于其得出的結論。他們并不是為哲學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啟發人們去重新構想這些問題。他們的對話中最為精彩的部分恰恰是對話本身,而不是對話的結果。

二、“超-凡” 理論

李澤厚的哲學思想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其最具影響力的理論包括關系主義、情本體、情理結構、兩德論、一個世界、積淀說等。這些理論被視為西方哲學的對立面,并與西方哲學進行對話。因此,關系主義是對個人主義和西方主流思想中人的原子化概念的反對。根據李的說法,即使是社群主義,也認為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區別。關系主義認為,人是通過相互之間的關系而構成的。同樣,在西方思想中,個體通常被認為在根本上是理性的,理性支配著哲學思維和方法論。李提出“情本體” 來反駁這一看法。情感,而并非理性,可被視為我們思維的基礎,尤其是在道德和倫理的領域。更為全面的觀點是把情感和理性結合在一起,稱為“情理結構”,即情感“與‘理性’ 具體交織而言,突出的是‘情理’ 關系的各種不同比例、比重和變動不居”〔1〕李澤厚《回應桑德爾及其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年版,第12 頁。(注:此處作者在原文中的引文來自他與Robert A.CarleoⅢ共同的譯作A Response to Michael Sandel and Other Matters,該文發表于Philosophy Eastand West,October 2016,Vol.66,No.4,pp.1068-1147。此處的引文直接援引了中文原版中的內容,特此說明。)。

在認識社會結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社會準則、德行、道德方面,李澤厚提出了“兩德論”,具體而言,包括“現代社會性道德” 和“宗教性道德”。根據李的說法,這兩者在現代性社會之前是一體的。當理性和原子人的觀念占據主導地位時,善的概念(構成美好生活的一切,以及其他價值、信念、信仰)便與“權利” 分離了。權利更加抽象,以理性為基礎,以個人為本位——這就是“現代社會性道德” 所提倡的。而具體的價值觀以及對什么是善的思考,則被界定為“宗教性道德”。

在西方,“現代社會性道德” 的發展與對具體世界的抽象相關。李澤厚認為,這是西方“兩個世界” 思想的一部分。他將此與中國的“一個世界” 思想進行了對比:

中國和西方的不同,根本原因在哪里?一個是一個世界,一個是兩個世界。從柏拉圖的理想國開始,西方始終是有兩個世界的,它就有超驗,有超越于這個世界的另外一個世界,而且那個世界比這個世界更加重要,這個世界是從那個世界來的,本源、真理也在那個世界。當然我是不贊成有個超驗的東西在那里的。所以天賦人權也好,人皆平等也好,這都是在社會中產生的?!?〕李澤厚《什么是道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44 頁。

當李澤厚把西方的抽象思維稱作“社會產物”,并從柏拉圖到當代“天賦人權” 的進程中發現連續性時,便涉及他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積淀說”。李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社會和傳統中的某些情理結構會逐漸發展并慢慢固化。因此我們可能會發現,盡管某些行為在今天看來非常令人憎惡,但其在更早的時期是完全被允許的。人也如此:兒童可以做的事情對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來說可能是不被允許的。

在所有理論中,李澤厚都嚴重依賴于具體的經驗。例如,他著眼于薩滿教,并對其如何發展成為宗教思想以及后來的政治和哲學方式進行了理論分析。在《什么是道德?》 全書中,李鼓勵同事們談論他們自己的經驗,他也常常在討論中通過個人經驗來舉例。凡俗的經驗不僅僅有效,李澤厚還需從中進行道德反思:

我反對個人的抽象權利,權利是有具體內容的,是由具體的歷史情境所規范的權利。所以我認為,作為哲學的倫理學,要非常具體地關注現實?!?〕李澤厚《什么是道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251 頁。

同時,正是從這種凡俗的“具體內容” 當中,李澤厚的抽象理論才得以發展。

三、小結

李澤厚的工作在多方面都值得褒獎。從孔子到康德,從玄學思想家到桑德爾,他對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深刻的見解和新的思考。此外,他的理論引人入勝、令人信服——唯有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他的啟發,其理論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才得以長存?!妒裁词堑赖??》 可能是李澤厚迄今為止最鮮為人知的作品,但這一著作鮮明地體現了李的方法:從凡俗、具體的經驗中發展出抽象的思想和理論,同時又重新建立起超越凡俗的抽象。在李和同事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我們見證了一位大師級的哲學家如何就道德問題展開對話,既涉及具體內容又關乎抽象理論。這是一堂認識道德楷模、理解道德思想情感、體悟道德經驗的精彩課程,也是道德反思的起點。西方當代哲學通常淡化這樣的方法,李澤厚的《什么是道德?》一書卻對此給予了典型的反駁。

猜你喜歡
桑德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凡俗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虛谷探石
On Obstacles of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to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Reading Strategies
凡俗與高雅
The Beauty of Painting in English Writing
改變喬布斯的一句話
圖騰信仰:個體與社會連接的方式
——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桑德爾之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