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門七代,代代名角

2023-02-13 05:05殷曉章
檢察風云 2023年2期
關鍵詞:譚鑫培老生京劇

文·圖/殷曉章

在中國京劇歷史上,譚家是一個傳奇,譚門七代,代代名角。他們中有人稱“譚叫天”的譚派創始人譚志道,有被譽為“伶界大王”的二代傳人譚鑫培。160多年來,譚家七代40多人,一脈相承,“嚴于作藝,以孝治家”,傳承和發揚京劇藝術,成為梨園佳話。

父子成為譚派奠基人

譚志道,1808年出生,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人,從小喜歡唱家鄉花鼓調,后來成為楚調演員,主唱老旦,兼演老生,在武漢及荊沙一帶演出。他的嗓音很像當地一種喚作“叫天子”鳥兒的鳴聲,因此人稱“譚叫天”。1853年,因太平天國運動波及武漢,社會動蕩,45歲的譚志道推著獨輪車帶著妻子及6歲的兒子鑫培,經河南過山西入河北,最后在天津安頓下來,在農村唱戲維持生計。此后,他帶領家人輾轉入京,改唱京戲,入程長庚的三慶班。

譚志道改演京劇后,仍口操鄂音,純唱漢調。譚志道突出的貢獻是將漢劇老旦藝術形式帶到北京,為京劇老旦行當奠定了基礎。他擅長《斷后》《辭朝》《釣龜》等劇目,曾與程長庚合演《朱砂痣》,時稱“雙絕”。1887年,譚門始祖譚志道去世,享年79歲。

譚鑫培是譚志道的獨子,他七八歲開始練功,17歲拜在漢派老生余三勝的門下,之后長期在三慶班演武生,又拜班主程長庚為師。程長庚,安徽省潛山市人,幼年隨父入京,憑借《文昭關》《戰長沙》劇目嶄露頭角,后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同治、光緒年間,其任三慶班主。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他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臺班的余三勝,并稱為“老生三鼎甲”,程長庚為“三鼎甲”之首,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程長庚曾預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氣候?!?/p>

1879年,譚鑫培首次到上海演出,結識了張二奎的學生孫春恒,看了他不少戲,啟發很大,對老生唱腔進行了改革。早期的京劇唱腔以高亢的氣勢為主,譚鑫培把直腔直調改得婉轉多姿,規范了老生行當的唱腔和表演,成為改革京劇唱腔第一人。之后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巖傳承了譚鑫培的衣缽,而成為“三大賢”。

譚鑫培

譚鑫培博采眾長,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并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始人,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他為京劇老生行當整理和改編了近百出劇目,流傳至今,被尊為京劇界鼻祖。國學大師梁啟超寫詩贊他:“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廿紀轟如雷?!?/p>

1905年12月28日,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的電影《定軍山》在前門大觀樓放映,片長30分鐘,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1907年,百代公司為譚鑫培灌制第一批唱片,包括“秦瓊賣馬”和“桑園寄子”兩段,由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操琴,李奎林司鼓,全部是舞臺上珠聯璧合的原班人馬,該唱片成為京劇老生唱腔中的極品,流傳后世。

1917年5月10日,譚鑫培在北京前門外鐵樹斜街大外廊營1號居所病逝,享年71歲,葬于戒臺寺栗園莊墓地,界樁上刻“英秀堂”。

武漢市江夏區紙坊城區以北,建有譚鑫培公園、譚鑫培紀念館、譚鑫培亭等。公園內有譚鑫培銅像和京劇文化長廊。公園一條河道上架有七座人行步橋,每座橋均以譚鑫培的京劇代表劇目命名。

四代傳人譚富英

譚元壽:《沙家浜》郭建光扮演者

譚派藝術傳承

譚鑫培去世后,譚小培承擔起了傳承譚派藝術,擔負全家生活的重任。出生于1883年的譚小培,是譚鑫培五子,譚門第三代傳人。1917年,譚小培與其父同臺演出《碰碑》,臺上臺下兩父子,傳為佳話。譚小培嗓音蒼涼渾樸,韻味十足,常演劇目有《二進宮》《黃鶴樓》《黃金臺》《碰碑》等,1925年灌制唱片《南陽關》曾流行一時。他長期與尚小云、程硯秋等名旦合演。1919年,他與楊小樓、尚小云同赴上海演出,并請荀慧生演出刀馬旦劇目,并稱為“三小一白”,引起轟動。

譚小培竭力培養兒子譚富英,使其成為譚門“京劇世家”中承上啟下的一位大家。譚小培和兒子演出《捉放曹》,新一代父子同臺。他把陳秀華等名師請到家里指導兒子,后又把譚富英送進富連成科班。富連成是京劇教育史上公認的辦學時間最長、造就人才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所科班。

1923年譚富英出科后,又投到余叔巖門下深造。余叔巖與楊小樓、梅蘭芳在當時京劇界并稱“三大賢”,代表了20世紀20至30年代老生、武生、旦角的最高藝術水平。余叔巖在全面繼承譚鑫培藝術的基礎上,對譚派藝術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

譚富英先與王蕙芳、徐碧云搭班,后又到上海與荀慧生合作,并先后與尚小云、梅蘭芳、程硯秋等人合作演出多年。譚富英扮相更有王者之氣,后來成為“大角兒”,曾任北京京劇團副團長。1934年以后,譚富英組班領銜主演。在上海天蟾舞臺與雪艷琴合作演出并合拍電影《四郎探母》,這是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于1935年公開放映。

譚富英、譚元壽父子合演《汾河灣》

譚富英作為譚門第四代傳人,在父親和老師余叔巖的教導下繼承“譚派”和“余派”的風格,發展創新了“新譚派”,他與馬連良、楊寶森、奚嘯伯并稱“四大須生”。1956年,他與馬連良、蕭長華、葉盛蘭、裘盛戎、袁世海聯袂合拍京劇藝術影片《群英會》《借東風》,為京劇藝術寶庫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轟動一時。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譚富英又與馬連良、葉盛蘭、李少春、袁世海等名家合作演出新編劇目《赤壁之戰》,譚富英飾演劉備,大獲成功。1964年,譚富英因病告別舞臺。

譚元壽是譚富英長子,6歲學戲,少年進入富連成科班,1947年和杜近芳在北京合演《紅鬃烈馬》獲得好評,1954年參加北京京劇團,代表作有傳統京劇《定軍山》《桑園寄子》《問樵鬧府》等。

1964年,他因在現代京劇《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而被全國廣大觀眾所熟知,當時無人能替。1965年,譚元壽在上海劇院連演了40場。譚元壽文武兼備,《打金磚》《上天臺》堪稱后無來者。20世紀80年代,譚元壽致力于恢復傳統戲,主演了大量京劇骨子老戲,并先后為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余叔巖、李少春等五位大師的近50部老戲錄音做了大量工作,一直到90多歲還在登臺唱戲。

1984年,譚元壽受邀參加央視春晚表演京劇《定軍山》,1990年受邀參加央視春晚再次表演京劇《定軍山》,2006年參加央視春節戲曲晚會。60歲時他還在演《打金磚》,72歲仍可以前空翻,快80歲時照樣演《連環套》。他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2015年,作為向中國電影百年獻禮的影片,《定軍山》依然由譚家后人譚孝曾、譚正巖完成,80多歲的譚元壽擔任重拍電影《定軍山》的戲曲顧問和民俗顧問。2020年10月9日12時,京劇譚門第五代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長期在北京從藝的譚門第五代還有中國京劇院的譚韻壽及其鼓師譚世秀。譚元壽的兒子譚孝曾,1949年生,畢業于北京戲曲學校,乃北京京劇院“九大頭牌”之一,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嗓音高亢洪亮,扮相清秀,臺風瀟灑,且文武兼備,頗具譚派神韻,代表劇目有《失空斬》《四郎探母》《群英會》《龍鳳呈祥》《將相和》等。100多年前,6歲的譚鑫培隨父親離開武漢江夏,開創中國京劇的第一個門派——“譚派”。2009年,第五代譚門嫡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率譚門三代人踏入譚門故里——武漢江夏,從此,“京劇譚門”成為江夏一張特有的文化名片。2017年4月23日,武漢市舉行紀念譚鑫培170周年誕辰系列活動,譚孝曾回到江夏故里,攜當天拜入門下的6名弟子一起,向譚門高祖譚鑫培銅像行禮。七代傳人譚正巖是譚孝曾的兒子,1979年出生,1997年畢業于北京戲曲學校,學習京劇表演,1997年至2001年在中國戲曲學院表演本科班學習,2001年進入北京京劇院,主要作品有《定軍山》《將相和》《失空斬》《四郎探母》《戰馬超》。他獲2004年中國戲曲“紅梅獎”大賽金獎,2005年第五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2010年10月,京劇老生流派經典演唱專場在京舉行,“譚門三代”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同時亮相舞臺。

譚門家風“以孝治家”

在京劇界,譚家與“余家”“梅家”是百年世交,源遠流長,傳為佳話。梅蘭芳之子、著名梅派表演藝術家梅葆玖曾說:“譚鑫培先生是與我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時代的人物。譚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100年前,65歲的譚鑫培就和19歲的梅蘭芳唱《桑園寄子》,直到譚鑫培最后的半年中還提攜梅蘭芳合作演出《汾河灣》《四郎探母》等,對梅蘭芳日后的成名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之后我父親又和譚富英先生有多次重要合作。譚梅兩家的淵源正是中國京劇史的縮影?!?/p>

譚志道、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這七代人,堪稱戲曲界的傳奇,流傳七代仍綿延不絕。譚門七代,代代名角,與譚門“嚴于作藝,以孝治家”的家風有關。

過去,在譚家開燈不看天是否黑了,而是看老祖的屋子是否亮燈了,晚輩一定不會比長輩先開燈。譚門家訓是“江河不擇溪流,泰山不棄土壤”。譚元壽生前常說,“父親譚富英的人品對他一生影響非常大,他總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戲要高調,做人要低調,要學會吃虧、讓人。對別人寬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孫的道。這些為人之道也指導了我一生?!?/p>

譚門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譚元壽(中)、譚孝曾(右)、譚正巖(左),都扮演了《定軍山》中的黃忠

譚元壽對后代的教誨是:“永遠不稱‘藝術家’,咱們譚家祖祖輩輩都是先做人,后作藝?!彼看蔚絼≡貉莩?,總是第一個到后臺,先給看門的大媽問好;等著樂隊、舞美隊到了之后,還挨個兒向大家道謝,感謝人家辛苦。譚孝曾對兒子譚正巖的教誨是:“忠厚傳家久,百善孝為先?!?/p>

譚門傳人還有濃厚的家國情懷。譚鑫培把自己收入的七成做公益,三成做家用。1952年,譚元壽在上海天蟾舞臺為抗美援朝募捐義演,連演了15場《野豬林》,3000多人的劇場天天爆滿。1953年譚小培臨終前,毅然決定讓兒子譚富英、孫子譚元壽赴朝鮮戰場慰問志愿軍戰士。

當年譚富英因義演未見父親譚小培最后一面,后來譚孝曾也尊“國事為重”的祖訓赴地震后的唐山慰問演出,拖延了婚期,以致于最愛自己的爺爺譚富英沒能看到自己成家。

2013年非典期間,70多歲的譚元壽帶著兒子譚孝曾、兒媳閻桂祥、孫子譚正巖一起,趕排了京劇《非常家庭》,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到各大醫院義演,慰問醫務人員。2011年11月,譚孝曾聯合上海戲劇學院成立了譚鑫培藝術研究室,以傳承京劇譚派藝術。

猜你喜歡
譚鑫培老生京劇
譚鑫培的“妙招”
Songs from the Past
京劇表演開始了
譚鑫培的“妙招”
京劇行當——老生
譚鑫培帶頭起哄
譚鑫培帶頭起哄
我的京劇之路
創辦少兒京劇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