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2023-02-19 15:32孫靜靜王憶南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精準互聯網+育人

孫靜靜 王憶南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 江蘇南京 211200)

0 引言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當代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個性鮮明、自我意識較強,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學生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開展工作?;ヂ摼W的快速發展拓寬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陣地,為思政工作信息化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保障。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將思政工作與互聯網相融合,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創新思政教育工作發展模式。

1 “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意義

1.1 適應時代發展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2017年2月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加強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是互聯網中的活躍群體,對互聯網依賴度較高?;ヂ摼W為大學生信息獲取、資源共享方面提供了便利,互聯網開放、共享、互動、聯通的特征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于上述背景,大數據、人工智能、AR、5G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高校要打造“互聯網+思政”融合的教育模式,讓互聯網成為思政工作發聲的“聚集地”、思政工作效果的“倍增器”、思政工作創新的“推動器”。

1.2 滿足學生差異化的需求

“互聯網+”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課堂教學、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前在校大學生多是“00后”,是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中成長的一代,自我意識強、個性鮮明獨立,強調自我目標、自我價值的實現。每位學生個體成長背景、理念認知、思想價值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大學生群體的差異化特征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化特征,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服務,把學生所需所想作為工作的中心和重心[2]。例如傳統知識傳授是單向的、直線式的“輸入—輸出”模式,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已不適應現有的教學環境。高校應順應時代背景,建立雙向的、互動的、多維度的教學模式。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日常工作平臺延伸至互聯網平臺,對學生反饋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回復,并協調相關部門予以解決,把服務落到實處。

大學生群體性格各異、成長環境差異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深入思考存在問題,針對大學生的個體情況進行教育引導,對大學生的需求進行高效、精準的回應,促進思政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1.3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在思想觀念、行為養成、知識體系、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資源、學習本領、掌握技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但是,互聯網信息資源較為繁雜,有正面信息,也不乏負面言論,而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不足,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干擾和誤導。新時代的大學生必須要有明是非、辨真理的本領和能力[3]。

“互聯網+”背景下思政教育出現了“去中心化”的特點,教育教學不再以某一個體為中心,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是網絡信息的“發聲者”。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進行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及時轉變,從單一到多元,樹立主動性思維,建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交流體系,對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后勤保障進行全面服務,做到思政教育時時開展、處處開展、人人開展[4]。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順勢而為,發揮網絡思政的價值引導作用,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升。

2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點

2.1 雙主體性

思政教育的“雙主體性”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學生在平等、互助的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討論、辯論、合作等,達到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互惠共利的局面,發揮雙方在思政工作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積極性?!半p主體性”轉變了傳統單一的思政工作直線輸入理念,強調教師、學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和主體建設的能動性。傳統思政教育中教師是實施主體,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育?;ヂ摼W的快速發展,為雙方獲取資源提供了便利,為雙向交流溝通提供了實時平臺,改變了傳統教師單向的信息知識傳輸。

“互聯網+”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體性體現在全局統籌、思路引領、路徑規劃等內涵建設上,具有統領性、前瞻性。教師積極主動地了解學生需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對不同學生群體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以學生需求為先,從學生群體實際出發,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主動性、實效性和針對性[5]。

“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積極加入思政教育活動中,進行思考、梳理、反思和質疑,主動與團隊探討關鍵點、存在問題、改進措施,自主性比以往明顯增強,還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學業規劃、班級管理、活動策劃等,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當代的大學生群體渴望與思政工作者進行雙向的、平等的溝通,愿意在學習中、在思想碰撞中發揮自身主體作用。

2.2 便利性

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學化、數據化、規范化,提升了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如在新生入學線上報到中,可借助智慧校園管理系統收集學生的數據,包括學生生源地信息、聯系方式等。在新生入校前,輔導員對學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便于后續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在教育教學方面,教師借助學習通、智慧云平臺等創建班級及課程,上傳相關學習資料、拓展性資源,為學生提供綜合性、個性化的支持。教師對智慧系統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問題等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為學生提供精準的指導和服務。智慧校園系統可以根據部門、學生需求來定制具體服務,實現“私人定制”,相關部門在獲得授權后,可以抓取系統內需要的學生數據,避免重復性、機械化的勞動,不僅降低人工成本,也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優化學生的辦事流程,推動思政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2.3 精準性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中提到了“精準思政”,體現了國家從戰略的高度對思政精準化的期許。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共享、實時傳播,進一步凸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同質化、單一化的弊端?!盎ヂ摼W+”背景下,思政教育主體及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依托互聯網平臺賦能大學生精準思政工作,對于增強高校思政工作的時效性、科學性和協同性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思政教育“精準化”是指借助互聯網平臺,依據學生成長規律,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生涯規劃、職業發展等,對學生在校期間思政教育全過程進行精準化判別,實現培養目標精準化、需求識別精準化、養成教育精準化、育人困境精準化、反饋調整精準化,對思政教育精準施策,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精準思政注重日常思政工作的開展,將思政工作做在日常細微處、學生需求處,滿足學生個體個性化需求。精準思政從對學生的管理轉為側重對學生“一對一、點對點”的服務,借助互聯網平臺,讓思政工作貼近網絡、依靠網絡、善用網絡,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理解學生的認知差異,讓思政教育和互聯網相互融通。

3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3.1 構建“三全育人”協同體系,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從“育人主體、育人時間、育人空間”三維度開展,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6]?!叭恕毕隆按笏颊备窬謶搶猿贮h的領導作為首要原則,突出以立德為根本、以樹人為核心的中心環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打破思政教育的邊界和限制。

3.1.1 全員參與,多方主體協同

全員思政育人模式,強調網絡思政的多主體協同育人?!盎ヂ摼W+”背景下思政工作參與者廣泛且多元,除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專任教師、家長外,學校相關服務部門也是參與主體,如信息技術處、后勤管理部、宣傳部等,還有由學生群體組成的部門,如學生會、學生社團、宿管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等。

網絡思政教育的發展,需要形成網絡和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社會、家庭等主體多方互動、協同推進、共同發展的模式。高校要整合育人主體資源,實現“人人參與”育人的局面,從頂層設計上做好統籌、協調、分配工作,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全校整體發展,健全思政教育規章制度體系,明晰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學校頂層設計統籌規劃、職能部門保障服務、輔導員班主任示范引領、專任教師教育引導、家庭積極參與的多方主體的協同育人機制[7]。

高校一般設置了不同部門負責相應事務,便于開展日常工作,這可能會導致部門之間工作的交叉,開展活動時存在分散性、碎片化現象。學校需建立以“互聯網+”為中心的學生服務平臺,部門間協同共建參與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多部門進行數據收集、資源共享、活動開展、校內治理,實現校內外資源數據的互通共享,構建協同育人機制。

3.1.2 全過程滲透,多階段銜接

全過程育人是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育人全過程。入校前通過QQ群、微信群、智慧校園系統等互聯網平臺摸排新生基本信息,便于新生輔導員在開學報到時對學生做到針對性施策,對有班委經驗的學生可以提前鎖定為“潛在班委”,幫助輔導員在入校之初與學生建立聯系;可以提前發掘有才藝或愛好的學生,為新生主持人等比賽準備“種子選手”。在校期間,根據各年級側重點及學生個體需求,因材施教、精準施策。入校后,做好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銜接,通過班會、講座等讓學生了解大學中的重點事件、重要節點,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的生活,做好大學生涯規劃。大二、大三階段,重點強調專業知識的獲取、專業技能的培養、職業素養的養成,通過抓班風、強學風建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內生動力,筑牢理想奮斗信念。大四階段,根據學生需要重點關注就業和升學,為即將升學的學生提供就業政策的咨詢服務,為就業學生做好簡歷制作、面試、就業崗位地域信息等方面的建議、引導和服務,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多階段的精準銜接。

3.1.3 全方位聯動,多維空間聯動

在高校思政工作管理機制、隊伍建設、服務保障、素質養成等方面開展深入調研,推進政治理論制度化、心理輔導系統化、服務保障溫度化、走訪調研具體化、談心談話常態化,全方位、多維度地提高思政工作育人的空間和質量。

思政教育在發揮課堂教育主渠道、把握育人主陣地的基礎上,要發揮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心理育人、文化育人、資助育人等多方聯動的育人作用,將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課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活動結合[8]。團委可以將“國潮”“國風”等蘊含中國文化的主題元素和校園文化活動結合,開展民族歌舞服飾展演、傳統美食品鑒等活動,讓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民族元素的認同感、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在心理咨詢、團體輔導等常規事務性工作上,通過互聯網智慧平臺對學生心理健康數據進行動態監測、實時采集、有效分析,實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思想波動、突發情況等,為心理健康輔導的精準化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借助互聯網智慧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如“云分享”“云講座”“云義診”等,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咨詢等服務。

3.2 依托“互聯網+”數據平臺,提高精準思政的實效性

3.2.1 基于學生群體畫像,進行精準思政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將個性化、精準化理念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推動思政教育的內涵式、持續性發展。依托“互聯網+”記錄學生日常學習、思想、心理、擇業等方面的信息,對數據進行分類、分級和分析,精準構建學生群體畫像、宿舍畫像及個體畫像。依據精準畫像所反映的學生情況,動態、全面地掌握學生群體和個體信息,進行精準施策,達到精準思政的育人成效。

對班級學情進行分析時,可以通過大數據掌握學生學風相關數據,如進出圖書館次數、自習室學習時間、借閱圖書次數、四六級和專業技能證書獲取情況、獎學金等,分析班級學生學習習慣、班級學風學情。對學業困難學生,分析其學習成績、宿舍氛圍、日常時間消耗占比等,綜合分析原因,針對性開展講座、線上線下學業幫扶;對學生體質測試成績、體育鍛煉出勤率等數據整理匯總,分析學生身體素質,針對性開展體育類活動;對家庭經濟困難類學生群體,通過大數據對學生在校園內的消費頻率、消費金額、生活費進行統計,實現困難生群體的精準資助。

首先,通過智慧云校園平臺學生大數據的分類、分析,得到直觀、可量化的數據,如學生行為特點、養成習慣、興趣愛好,思政工作者可依據數據進行精準的學生需求識別、行為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其次,互聯網收集的數據客觀性較強,避免了主觀人為因素的干擾,對學生思政工作的開展更具參考價值。再次,互聯網平臺信息的實時傳播性,縮短了以往數據傳遞的滯后性,可實現學生學業數據、思想動態、教學評價信息在學生管理者、職能部門間的及時傳輸,從而優化學生思政工作的效率。最后,“互聯網+”讓思政工作者實現了一些日常事務的智能化,如評獎評優、宿舍查寢等,讓思政教育工作者從機械的、重復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有較多的精力聚焦于學生的學業指導、就業規劃和思想引領,開展精細化、專業化的教育引導服務工作,實現精準施策。

3.2.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精準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領校園文化建設關系“如何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將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思想政治建設中,可以提升思政工作的覆蓋面、生動性和感染性,理論與實踐融合,形成推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助力和合力。校園建設要突出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體驗、實踐、參觀等活動,增強師生文化自信。

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和廣度。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熱點話題和思政教育的切合點,明確校園文化和思政融合建設目標,并且制訂具體的計劃路徑,將校園文化、思政教育和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用身邊鮮活的內容增強思政的感染性。例如,在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展“全國千萬大學生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可以突破以往線下教學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全國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共上一堂課?!凹t色足跡的云參觀云打卡”“云畢業典禮”等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開展,可以促進“互聯網+”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深度融合。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活動時,舉辦《長津湖》《金剛川》等愛國主義電影展播、“紅色故事我來講”演講比賽,開展大學生青年實踐團“尋訪紅色足跡”、紅色“微視頻”制作大賽等,通過深入的、系統的、生動的愛國主義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愛國主義的精神和力量,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轉化為將個人理想和國家命運結合的堅定信念,并矢志不渝地進行實踐。

4 結束語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遵循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性、時代性、系統性的特點,將“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合,建立思想引領、網絡賦能、精準思政、協同推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提高思政教育的精準度,夯實思政教育的基礎,推動思政教育在“三全育人”協同育人機制下,在“精準施策、精準思政”的助力下繼續提質增效,構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和新業態。

猜你喜歡
精準互聯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精準的打鐵
精準扶貧 齊奔小康
精準扶貧二首
“珠”育人
他們用“五招”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