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下高中《論語》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

2023-02-19 17:34林意林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關鍵詞:論語新課標生活化

林意林

摘要:新課標強調學科核心素養,重視語文與生活的融通。在此視閾下,如何引導學生破除語言文字障礙,做好章句解讀,用心靈、生命真正與孔子相遇是高中語文《論語》教學的重難點。從問題入手,依據新課標要求,抓住《論語》與生活的契合點,基于文本,提出應用于高中語文《論語》教學的生活化實踐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 生活化 《論語》 高中語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新課標”)強調學科核心素養,重視“文化傳承與理解”。在核心素養上,新課標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著重于培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并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進行了闡釋。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重點論述了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發揚,通過學習運用母語感受綿延的“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1],自然而然地“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2],從而真正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

在具體操作路徑方面,新課標重視語文與“生活”的融通。在課程目標上,要求學生在語言表達與交流中,能將具體可感的語言文字作品放入“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3],在增強形象思維能力方面能夠在閱讀和欣賞、表達和交流、梳理和探究中通過聯想和想象等方式,豐富自身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4];要求學生在必修課的學習中多讀、多思、多寫,多視角地觀察切己的生活,在多方面增進語言文字積累的同時,“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5];在選擇性必修與選修的學習要求中,倡導啟發學生“在生活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語文、用語文……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6];在教學建議強調,打通“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世界”[7];在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命題建議上,提出所選的語言材料在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的前提下,須具備“時代性、典型性和多樣性,貼近學生生活”[8],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材料時,應注意啟發、點撥學生“從中獲得對當代文化問題的思考”[9]。

《論語》作為漢語早期的經典作品,是“漢語的語匯母體之一,是漢語語匯的重要語源”[10]。教師引導學生用心體味《論語》選篇,掌握古人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方法,進而讀懂古人語言文字背后鮮活的生命,是對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的回應。同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元典,《論語》書寫著中國人民的仁德智慧和兩千年的風骨性格,是“生命面向生活”(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語)的思考,鋪就著中國人的生活底色,是民族的根和當代文化的由來。如程翔所言,中學生之所以要讀《論語》,是因為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孔子思想的智慧主要體現在《論語》中”[11],不論是出于對中華文化的傳承,還是對古今文明的尊重,抑或是對個體生命的健康發展,中學生都應學習《論語》?;诖?,依據課標要求,打磨高中《論語》選篇教學,將其與當代生活勾連,在尋文化之根的同時面向現實世界,提出新課標下高中《論語》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觸摸文字,用心誦讀《論語》

(一)多讀多悟,增強文言語感

《論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破除語言文字障礙,只有讀懂文字,才能進一步理解文意。破除語言文字障礙并不等同于實詞、虛詞的記誦,它需要學生自主深入字里行間,對《論語》選篇產生基本興趣。否則,《論語》的課堂就只會剩下干巴巴的重點文言字詞而了無生氣,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也無法得到提高。

在具體策略上,教師教學《論語》選篇時,不必急于讓學生先看課下注解、查閱工具書,以免剝奪了學生結合選篇語境、個人知識積累與生活體驗去感受、猜想、領悟的機會。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誦讀選篇,讓學生帶著感性去多讀幾遍,慢慢地讀出選篇的文言韻味、虛詞的特別、節奏的美妙,對選篇形成初步理解,即使這份理解是朦朧、不準確的也無傷大雅。之后,再指導學生結合課下注解、工具書來印證自己的猜讀。這樣,學生才能切實參與到破除語言文字障礙的學習任務中,形成文言語感。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學生帶著感性多讀幾遍,自然會體會到若沒有這個“也”,就不可能有如此肯定的分量和親切的談話氛圍。至于“居則曰”的“居”,學生也不難在多次的誦讀中,根據語境猜出其含義,再查閱注解印證。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前后文的語境,思考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方式,使學生既能感受到孔子發問前學生侍坐的靜默,又能看見孔子“以吾一日長乎”之主動放低姿態、循循善誘后弟子們的暢所欲言。學生在探尋前后文語境的基礎上,結合平日鮮活生活中的語言習慣、真實生活中的師生對話情境,真正進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語言現場,進行大膽的猜讀,就不難發現“居則曰”有“你們平日就說”之義。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感性去誦讀選篇,對選篇形成感性的理解,再結合課下注解、工具書來印證,使學生獲得在文言文閱讀中破除語言文字障礙的樂趣。如此,自主獲得的文言知識與文言語感才能扎根在自己的生命中。

(二)融通生活,把握文體特征

《漢書·藝文志》中,班固對《論語》的命名作了闡釋:“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盵12]可見,《論語》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語錄體作品。這樣的言說方式缺失場景、語言簡約、意蘊細密,學生很難把握其內涵,學習《論語》的信心不足。教師在教學《論語》時,就需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難以把握《論語》的內涵,知曉“語錄體”因為“語錄場景的缺失與思維感應的發散性本身容易導致闡釋的多維多向”[13],從而平心靜氣地面對《論語》闡釋的多種可能性,重拾學習的信心,沉下心來品讀文本。

在此基礎上,當面對富有歧義的詞句時,教師也不妨把握住這珍貴、深入文本意脈的研討機會。王丹霞老師在執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14]時,就讓學生基于文本、結合生活體驗、自由地探求夫子“喟然嘆”的原因。王老師首先引入課外資源,給學生提供關于“曾皙之志”的幾種代表性觀點,以及有關孔子生平、后人評價的代表性資料,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生活體驗,分組討論曾皙之志的內涵與孔子“喟然嘆”的原因;學生對照自身生活對太平盛世、治國理想的理解,或認為孔子的嘆息是不得志之嘆,或認為是視曾晳為知己的欣慰之嘆;在學生有理有據地表達觀點后,王老師并沒有賦予學生標準答案,而是保留著《論語》文本的開放性,同時,向學生總結了閱讀《論語》的方法。在此課例中,教師既尊重了《論語》闡釋的多種可能性,又給予了學生鮮活的學習資源、自由而有文本支撐的闡釋空間。學生通過細讀文本,結合個體生活體驗與課外資源,還原語錄現場,對照自身生活,探索簡短語錄背后多維多向的深層意脈,這一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沉浸。

(三)對照古今,開拓語言學習

《論語》作為漢語語匯的重要語源,包含著“數百個成語、名言警句和對各種世態人心人情物理的經典表達”[15],兩千多年來,它們不斷被引用,活躍于漢語言的歷史長河中,凝聚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如《論語》十二章選入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的“見賢思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等就是后人擇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意義的部分所構成的成語,內蘊著個體品格修養的要求。在漢語歷史的發展演變中,它仍保留著原書的意義,常常在當下的生活中、鮮活的語言里出現,契合學生的生活積淀,可見《論語》成語強大的生命力。

對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點撥、啟發學生留意契合自身生活積淀的語言現象,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好自己的生活積淀,發現文本與自身生活的勾連,以此加強對文本的理解,夯實自己的語言積累,更好地感受漢語言在生活、時間之流中生動的樣貌。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的“文質彬彬”,其意義在漢語言的發展演變中發生了變化,原指人的文采與質樸配合適當,后指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從容。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生活化地引導學生發現古今成語的異同,認識到“文質彬彬”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語言的發展,在原義的基礎上產生了引申義,使學生能夠通過融通日常生活中的成語積淀,從語言發展的視角對照古今,體會漢語言的變化發展規律,開闊語言學習視野。

即言,教師可以從《論語》成語的視角切入,引導學生觀照古人語言文字運用生活的同時,結合自身生活積淀,對照當下鮮活的生活語境,用具體的成語引發學生對古今漢語一脈相承的演變規律與漢語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認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透過生動的語言文字現象,“提升對漢語特點感受的敏銳性”[16]。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用所學豐富、建構自己獨特而飽滿文化積淀的語言世界,提高母語運用能力。

二、調動體驗,化解共鳴之難

(一)調動生命體驗,勾連自身生活

《論語》承載著中國人過去、現在、未來為提升道德境界、收獲美好生活的努力與追求,蘊藏著鮮活的心靈和生命力量。無論是暮春時節自由自在的人生追求,還是學《詩》時充盈的心靈,都與我們生動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學《論語》選篇,教師須啟發、點撥學生充分調動自己類似的生命體驗,讓學生的生命體驗與文本發生關聯,進而感同身受,走進孔子及其弟子的內心世界,實現與文本的共鳴共感。比如《論語》十二章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保ā蹲雍薄罚┛坍嬃它c滴行動的意義,也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續,正如我們置身其中的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靈公》)書寫了推己及人的善意和共情力,兩千年來都是溫良的中國人的處世待人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從中重新發現、反思自己的過去與現在,更加珍視周遭的人事,在當今快速的時代獲得一種與他人連接的安慰與幸福,一種與傳統文化的聯系與慰藉。以此,讓學生在調動自我生命體驗的過程中體會文本與自身的關聯,更好地與文本共鳴共感。

肖培東老師在教學《論語》時,就安排了讓學生在《論語》章句中“選擇你的座右銘”[17]的學習活動,將《論語》章句與學生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的生命生活聯結起來,并不斷向學生追問“為什么”,引導學生思考《論語》之于自我生命的勾連、意義,體會到每個人對文本的感受是獨特、珍貴的,文本對每個人的生命而言,也具有獨特、珍貴的意義。在這樣的語境下,《論語》自然而真切地融入到學生的精神生活中。

由此,教師通過設置恰當的教學環節,展開有效的課堂對話,喚醒、激發學生與文本有關的自我生命經驗和審美體驗,讓學生在調動生命體驗的過程中體會文本與自我的關聯,并且珍惜自己真切、細微的發現,嘗試沉浸在孔子與弟子的話語中,感受不同的話語傳遞出的不同思考,與文本同呼吸。

(二)關注社會百態,思考當代價值

綿延而廣闊的傳統文化既是民族安頓生命的根,亦是“當代文化的由來”[18]。面對傳統文化經典,還應關注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當代文化。在《論語》選篇的單元導語中,也都提到《論語》教學,要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經典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當代價值,并從中向內反思當代文化問題。

如,從“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中尋得切實生活的脈絡,通過仁與禮這兩個儒學系統中不可分割的方面,去化解當今時代工具理性泛濫的負面影響,在生生不息的時代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實踐里實現生命和心靈的和諧完整。這是一種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生長出來的,包容、理解、和而不同的天然本色,以及努力尋求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的天地境界、審美理想。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討論或辯論式的學習方式”[19],以自由交流和專題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從歷史和現代的視角,自由地探討“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時代意義和局限等問題”[20]。如設置相關議題:“有人說‘克己復禮是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所表明的恢復周禮的歷史態度,屬于政治范疇,于當代文化生活無益。你贊成這種說法嗎?請結合你真實的生活體驗進行辯證地思考?!边M而引導學生深入勾連自身生活體驗,追問、反思《論語》作為傳統文化經典,究竟能為當代文化生活帶來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對當代文化問題的思考必須從文本出發,緊扣語言文字,挖掘傳統文化經典中富有語文人文溫度的當代價值,而不是將語文課變成政治課,忽視了語文作為母語課程的根本性質。

三、深入其中,與孔子相遇

(一)品讀鮮活口語,走近可愛的孔子

“《論語》中孔子和學生的對話,都是當時的口語,是典型的大白話。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孔子口中的語氣詞”[21],如,“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中的“哉”,“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的“也已矣”等。這些語氣詞都在《論語》短短的對話中頻繁出現,不難發現,其中有一種內在的情緒、情感在涌動。例如“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若沒有“也已矣”的語氣助詞連用,就無法表現出循循善誘的溫度。

而同樣是對語氣詞的解讀,教師不同的處理又會有不同的指向:

教師A:(出示“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請同學們解釋“也已矣”的含義。

教師B:(出示“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各言其志”)請同學們注意這兩句話的不同含義,并表達你讀這兩句話的不同感受。

教師A和教師B同樣都注意到了“也已矣”作為語氣詞的文字表達,但教師A的解讀僅停留在認識“也已矣”是語氣詞的文言基礎知識上,而沒有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感受、理解“是什么”背后的“為什么”,發現“也已矣”帶來的不同情緒與溫度。教師B的解讀則注意引導學生深入字里行間去發現文本有無“也已矣”的不同,并讓學生自己去組織語言來表達讀“也已矣”之語氣詞的真實感受,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進行文學審美,發現“是什么”背后的“為什么”,讓千年前的語氣詞與學生當時當刻的生活、心靈相碰撞,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文字中涌動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情感。這樣一來,“也已矣”就不是一個抽象、空洞、乏味的語氣詞,而是生動鮮活的現場話語,讓人可以想象到孔子那時那刻的神態、情緒與情感。

因此,教師教學時,不僅應引導學生體會語錄中的口語方言,談論文言現象,而且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感受語氣詞中人物的神態、情緒與情感,使學生能夠看見語錄現場中生動可愛的孔子形象,以心契心,把孔子看成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在遙遠的當代生活中也生動可愛、真實可感的“人”,一個親近每一個人生活的“人”,而不只是一種儒家思想符號。

(二)拓展教材內容,了解相關的人與事

《論語》語錄體的言說方式往往指向闡釋的多樣和不確定,面對意蘊豐滿的章句,學生容易茫茫然無法把握其內蘊,喪失學習信心。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時,梳理《論語》中的重要概念,用這些概念串聯學習內容,明確學習邏輯,以概念為主題拓展相關篇目,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過程中深入學習章句,讀懂《論語》。例如,教學《論語》十二章,可以以“學”“詩”“君子”“仁”這四個重要概念串聯教學內容,增補相關的課外章句。就“詩”來說,引入《論語》中“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短┎罚?、“《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ā栋速罚┮约翱鬃雍妥酉恼勗姷孽r活論述,引導學生把握孔子不同回答的側重點與角度,自主探究不同章句中“詩”之內涵的異同,發現儒家對詩歌于人的教化作用的重視,以及其中蘊藏著的儒家仁政禮治思想體系的和諧之道,如此才能對儒家的“詩教”傳統有切己的理解。

再次,正如特級教師程翔所說,“《論語》一書涉及的人物有160個左右,還有很多歷史事件。要讀懂這部書,需要了解這些人物和事件?!盵22]只有了解了相關的人事,學生才能明白當時當刻的孔子及其弟子在說什么、為什么這么說,進而讀懂文字背后的靈魂,真正地與《論語》相遇。如,“孔子一生的起伏順逆與三桓的關系非常密切,尤其是與季氏的關系,閱讀時不可繞行?!盵23]教學《侍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中自讀《季氏將伐顓臾》,在孔子與冉有生動的對話中,看見孔子對季氏討伐顓臾做法的譴責,感受其激昂的情緒與對“仁”的堅守、追求。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涌動著真實情緒情感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公冶長》),讓學生發現孔子在堅守、追求理想過程中的無望、無奈。這樣,學生就能多角度地品讀《侍坐》,切入文本思想和情感的脈搏,看到師生涌動著激情的理想背后,還有深刻的現實和人生的無奈,更重要的,是在無奈之后,仍追求不息的心靈、生命力量。而這,又是與每個人真實而靈動的生命、情緒、情感脈絡相契合的,它體認著現實與無奈,亦飽滿著激情與追求。

(三)觀照自身生命,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與精神

經典文學作品富有觸及心靈和生命的文化思考。要使學生真正地用生命與心靈與孔子相遇,教師還須引導學生在閱讀《論語》的同時深入文字,內省自己的心靈,觀照自身,把“《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24],這種身臨其境的向內思考就是在觀照自身、內省自己的心靈。

教學《論語》,教師應引導學生置身現場,用生命和心靈與孔子面對面,展開對話。例如教學《侍坐》,教師可以在學生讀至“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時,適時引導學生在羞于談論理想的時代語境中真誠地面對這個問題,向內問問自己的志趣;當學生了解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以及孔子的人生追求時,教師還應啟發學生反思自我的志趣追求,在反思中回歸文化傳統,入乎其中,了解古人在追求社會和諧的目標中展開的理想志趣、士人情懷,從而通過士人理想的文化之根面向現實生活,更新對理想志趣的認識,以自我之理想觀照圣賢之理想,實現今人心靈與古人心靈的碰撞。廖瑾老師在設計《侍坐》的教學設計時,就設置了“問志——名志——品志——析志——啟志”[25]五個教學環節,并且,以面向同學們真實生活的“我們應該如何‘立志與‘求志”[26]導入新課,在引領學生品讀孔子及其弟子志向的同時,強調古人之“志”與學生今人之“志”的關聯。在“啟志:聯系自我,暢談啟悟”[27]這一學習環節,教師更是在幫助學生體悟儒家理想志趣的過程中,直接啟發、點撥學生聯系自我,結合時代,樹立與自我生命、當下時代密切相關的志向。教師抓住文本呈現的核心概念發問,讓學生從傳統文化的經典中走來,在內省自我心靈的同時,關聯廣闊的社會生活,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體認文化經典,塑造、豐滿自我的心靈、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種生命和心靈的自我對照不僅止于課堂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依據自己的課內所學所悟,到課外靈動切己的生活中去體察、體知、體認,不斷地把生活世界轉換成鮮活的語文資源,在生活中更新對文本的理解,在文本中汲取生命、心靈和文化的力量,學以致用,構建自己的生活世界。

依據新課標教學《論語》選篇,應把破除語言文字障礙作為首要任務,引導學生深入語言環境和生活情理中去用心體味,進而真正學透古人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方法;圍繞文化之根,將文本與當代生活勾連,引導學生在尋文化之根的同時面向現實世界,內省自己的心靈,知道我們當下的生命緣起何處,知道我們未來的腳步邁向何方。

參考文獻:

[1][2][3][4][5][6][7][8][9][2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0][15]鮑鵬山.《論語》——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元典[J].上海教育,2014(34).

[11][22][23]程翔.《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9(08).

[12]李澤厚.論語今讀[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13]劉偉生.語錄體與中國文化特質[J].社會科學輯刊,2011(06).

[14]王丹霞.細微處有無限煙波[J].語文學習,2021(06).

[16]王寧.談談語言建構與運用[J].語文學習,2018(1).

[17]肖培東.教讀也是為自讀——《〈論語〉十二章》教學思考[J].語文建設,2018(25).

[18]王意如等.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教師指導(語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19]樊新強.先秦諸子散文教學的重點與策略——以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J].語文學習,2021(06).

[21]孫紹振,孫彥君.中國古代思維方法和語言模式的源頭——讀《季氏將伐顓臾》[J].語文建設,2012(21).

[24](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5][26][27]廖瑾.品讀儒者之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25).

猜你喜歡
論語新課標生活化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初中生活化寫作教學實踐
歡迎訂閱4-6年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如何讀懂《論語》?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歡迎訂閱4-6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如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初探
如何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論語·為政第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