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比較效應與內卷傾向的關系:基于勝任需要滿足的中介模型

2023-02-22 09:29張萌劉惠軍李亞云
心理學通訊 2023年3期
關鍵詞:內卷勝任個體

張萌,劉惠軍,李亞云

1引言

“內卷”是當今年輕人日常使用的高頻詞匯,常常用來描述自己或他人在社會比較環境中,因為資源短缺或社會壓力所呈現出的過度努力的競爭行為(張雯 等, 印刷中)。這一狀態的動力來自哪里?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學術問題。

“內卷”原本是一個學術概念,人類學、經濟學和社會學都曾在宏觀層面使用這一概念來描述各自領域內的特定社會運行狀態——內卷化。這是一種在外部結構(或模式)固化條件下,人們在結構內部所進行的精細化操作。這種操作在“內卷文化”氛圍下被鼓勵被褒獎,進而會形成一種高投入低效能的發展困境(紀志耿, 2021; 盧曉雯,2021)。

從個體層面看,內卷離不開兩個要素:一是資源短缺,二是社會比較壓力。由此呈現出的過度努力的競爭行為即稱為內卷,它既可能產生積極結果也可能導致消極結果。有學者將學生學習的內卷傾向描述為一種被動的學習、低產出的精益求精以及高投入的形式化學習行為(金尚可, 王泗通, 2021)。在內外部環境制約下,青年為改變現狀、向上晉升而努力,但實際結果似乎并未達到預期(盧曉雯, 2021),導致年輕人出現無力感和無意義感,容易進入一種“躺平”狀態。大學生的內卷傾向會造成個體壓力提升,并誘發亞健康問題,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產生盲目競爭等不良后果(林揚千, 2021)。

宏觀層面的內卷受制約于社會結構或社會系統的固化,而個體層面內卷的動力來自哪里?這是需要深入探究的理論問題。為了更清晰地了解個體層面內卷傾向的動力來源,本研究從社會比較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的視角,探索內卷傾向的預測模型。社會比較理論強調社會比較的動機效應,能夠揭示個體情緒和行為傾向的人際誘因;自我決定理論通常從個體的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出發來揭示個體情緒與行為的內在動力。本研究希望借助這兩個理論框架探索青年學生內卷傾向的人際誘因和個體內在誘因。

經典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個體存在評估自身觀點和能力的動機,當缺乏客觀信息時,會通過尋求社會信息,與他人的觀點和能力進行比較,獲得對自身的認識(Festinger, 1954)。此后,研究者拓展了社會比較的理論,提出了上行比較和下行比較的理論內容。上行比較就是個體喜歡和比自己等級高的他人進行比較,通過彌補與他人的差距,實現自我進步(Suls &Wheeler, 2013);下行比較是指當個體面臨挫折或不幸時,傾向于和比自己處境差的人比較,以此來提高主觀幸福感(Gibbons et al., 2002)。個體通過社會比較可以獲得更加清晰的自我概念,面對相似的比較對象、比較環境,不同的個體可能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應,即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同化效應是指當個體與他人比較時,其自我評價水平朝向比較目標的現象,即個體進行上行比較時會提高其自我評價水平(上行同化),或進行下行比較時會降低其自我評價水平(下行同化)。對比效應是指個體與他人比較時,其自我評價水平背離比較目標的現象,即個體進行上行比較時會降低其自我評價水平(上行對比),或進行下行比較時會提高其自我評價水平(下行對比)(Blanton,2001; 邢淑芬, 俞國良, 2006)。作為自我評估的動機,社會比較的方向及其效應是否影響內卷傾向,不同的社會比較效應是否與內卷傾向存在不同的關聯,這尚待探究。

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動力來源,美國心理學家Deci和Ryan(2000)提出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類個體擁有三種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勝任需要和關系需要。自主需要指個人行動的自我啟動及自我調節需要,它所關注的核心是擁有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的空間。勝任需要指的是一種有效地開展活動并獲得預期結果的需要。在勝任需要的作用下,人們總是希望自己把事情做好,以證明自己有能力和有價值。關系需要是與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紐帶與附屬關系的需要,類似于歸屬需要,反映了人們在情感上渴望與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親人、朋友、同事等)建立親密關系的需求?;拘睦硇枰碚撜J為,在滿足基本心理需要的過程中,人們不斷在進行著整合,戰勝挑戰,使成長得以繼續,健康得到維持。但如果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受挫,機體本能地會對環境中的挑戰作出最有效的可能實現的適應,比如產生新的目標和需要,作為基本心理需要的替代品(吳才智 等, 2018; Deci & Ryan, 2000)。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替代性目標的實現會帶來明顯的價值感,使人獲得滿足和快樂的感覺,但是卻無法帶來內心的整合,也無法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劉惠軍,2012; Carducci & Nave, 2020),進而體驗到需要的受挫。這種挫敗感會導致個體的不適(Ryan et al., 2019),出現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包括抑郁癥狀、焦慮癥狀等(Levine et al., 2022; Schiffrin et al., 2019)。探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青年人內卷傾向的關系,對于理解內卷的內在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研究基于社會比較理論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論,探索內卷傾向的預測模型,為解釋青年學生內卷傾向的動力來源提供參考。另外,基本心理需要是每一個人內在的本源性需求,其滿足程度取決于周圍的環境特征,除了客觀的外在環境條件,人際比較也會構成個體的微觀環境。社會比較可以影響個體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認同,從而影響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水平。有研究發現,社會比較傾向越高,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程度越低(田仕靜 等, 2021)。這些來自人際比較的微觀環境是否會通過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間接影響內卷行為,目前還沒有答案。本研究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期待獲得有價值的結果。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對天津市、北京市兩地高校的全日制青年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分為線下實地調查和線上調查兩種形式。共回收有效問卷555 份,平均年齡為21.4(2.1)歲,男性占46.3%。本科生451人,研究生104 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社會比較認同-對比效應量表

采用Van der Zee 等(2000)編制、楊露等(2011)修訂的中文版社會比較認同-對比效應量表(The Identification/Contrast Social Comparison Scale)。該 量表有4 個分量表:上行同化(如“當我看到別人成功時,我會欣喜地意識到自己也是有可能取得進步的”)、上行對比(如“想到別人比我做得更好,我有時會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沮喪”)、下行同化(如“當我看到別人表現得不好時,我會害怕自己也有差勁的表現”)、下行對比(如“當我看到別人遇到更多的困難時,我很高興自己的事進展得還算順利”)。每個分量表3 個題目,共12 個題目。采用5 點計分,從1 分 “完全不符合”到5 分 “完全符合”。本研究中總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47,上行同化、上行對比、下行同化、下行對比4 個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分別為0.850、0.859、0.860 和0.821。運用AMOS 結構方程模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良好。

2.2.2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量表

采用Gagné(2003)編制的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量表(Basic Needs Satisfaction in General Scale,BNSG-S),該量表評定的是個體現實生活中基本心理需要獲得滿足的程度。共21 題,包括勝任需要滿足(如“在絕大多數的日子里,我感到圓滿完成了我所做的事情”)7個題目、關系需要滿足(如“我與我所接觸的人相處和睦”)6 個題目和自主需要滿足(如“我感覺我能自主決定自己怎樣去生活”)8 個題目的滿足程度。7 點計分,1 表示完全不同意,7 表示完全同意,分數越高表示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總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05,勝任需要滿足、關系需要滿足和自主需要滿足3 個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39、0.808 和0.738。

2.2.3 內卷傾向問卷

該問卷為自編問卷。采用訪談法和專家評價法進行題目編制,具體步驟為:(1)對“內卷”“內卷傾向”進行文獻檢索,并結合對10 名研究生的訪談將青年學生內卷傾向定義為“內卷是指個體在資源稀缺和外界壓力情境下所呈現出的過度努力的競爭行為”。(2)依據該定義編寫以青年學生為對象的兩個內卷傾向的題目:(1)當我需要上交期末作業時,我會要求自己超過老師給的達標標準,努力得更高的分數來超過別人。(2)如果考研,即使壓力大我也會選擇更好的學校,并為之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超過競爭對手。(3)由12 名心理學教師匿名對修改后的題目進行準確性評定,即“你認為以下題目有多大程度上屬于內卷傾向”,應用Likert 10 級評分方式,應答項“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別對應1 ~10 分。匯總專家評分結果,計算出專家意見的肯德爾和諧系數(Kendall’s W)為0.661,這意味著專家對內卷傾向問卷的評分具有一致性。

該問卷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方式,應答項“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有點符合、比較符合、完全符合”分別對應1 ~5 分,總分在2 ~10 之間,得分越高表明內卷傾向越嚴重。在本研究中,內卷傾向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606。兩個題目的因子載荷系數均為0.847,當載荷系數都大于0.5 時則說明有效度。內卷傾向問卷信度和效度均達標。

2.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和AMOS 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利用Person 相關分析社會比較效應、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內卷傾向之間的關系,用AMOS 建構社會比較效應、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和內卷傾向之間的結構方程模型(混合式),中介分析采用偏差校正Bootstrap 法。Bootstrap 次數設置為5 000 次,如果Bootstrap 95%的置信區間不包含0,則說明參數估計值存在統計學意義;反之,則說明參數估計值無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采用Harman 單因素檢驗法對問卷數據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未旋轉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提取出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有5 個,最大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26.16%,低于40%臨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3.2 社會比較效應、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和內卷傾向之間的相關分析

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考察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四種社會比較效應和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均與內卷傾向呈正相關,上行對比和下行同化均與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呈負相關,上行同化與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呈正相關,下行對比與關系需要滿足呈正相關(表1)。

表1 社會比較效應、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和內卷傾向的相關分析

3.3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社會比較效應和內卷傾向之間的中介作用

根據理論假設,本研究以四種社會比較效應為預測變量,內卷傾向為結果變量,以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為中介變量建立結構方程模型(混合式)并進行路徑分析。其中四種社會比較效應和內卷傾向問卷采用的是潛變量,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采用的是顯變量(圖1)。

圖1 以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為中介的結構方程模型(混合式)

模 型 的 擬 合 指 標( 表2),χ2/df=2.352、RMSEA =0.049,GFI、CFI、TLI、NFI、IFI 均大于0.9,模型擬合良好。各變量關系結果如下(圖1):(1)上行對比和下行同化負向預測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上行同化正向預測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下行對比與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無直接預測關系。(2)在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中,只有勝任需要滿足可以正向預測內卷傾向,自主需要滿足和關系需要滿足與內卷傾向沒有直接關聯。(3)在四種社會比較效應中,上行對比和上行同化正向預測內卷傾向,下行對比負向預測內卷傾向,下行同化無法直接預測內卷傾向。

表2 模型的擬合指標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顯示,三條路徑(上行對比→勝任需要滿足→內卷傾向,上行同化→勝任需要滿足→內卷傾向,下行同化→勝任需要滿足→內卷傾向)的中介作用顯著(β=-0.110,95%CI:-0.209 ~-0.050;β=0.198,95%CI:0.102 ~0.315;β=-0.097,95%CI:-0.190 ~-0.040),其余路徑皆不顯著(表3)。其中,路徑2:上行對比→勝任需要滿足→內卷傾向和路徑5:上行同化→勝任需要滿足→內卷傾向為部分中介,路徑11:下行同化→勝任需要滿足→內卷傾向為完全中介。

表3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效應檢驗

4 討論

4.1 社會比較效應與內卷傾向的關系

本研究考察了青年學生社會比較效應、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內卷傾向的關系。結果表明,四種社會比較效應與內卷傾向存在不同的關聯:認為自己“像優秀者那樣”和“不如優秀者”的青年學生可能會更多地參與到內卷中。這說明個體越是向上比較,參與內卷的意愿越強烈。這一結果提示我們可以從社會關系層面解釋青年學生內卷傾向的動力來源。雖然以往研究尚未探討社會比較效應與內卷傾向的關系,但已有學者發現上行社會比較能夠正向預測忌妒(洪幼娟 等,2021; 李舒欣, 2020)和焦慮情緒(陳晶晶, 陳宇蝶,2021; 張珊珊, 劉致宏, 2022),所以內卷傾向很可能是個體為緩解社會比較帶來的壓力而產生的應對方式。

4.2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內卷傾向關系

從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內卷傾向的關系來看,研究結果只顯示勝任需要滿足(即認為自己能夠達成目標)的青年學生會更多地選擇加入“內卷”的隊伍,自主需要(即擁有自由選擇權)和關系需要的滿足(即與重要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與內卷傾向沒有關聯。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能夠激發個體的內在動力,促進個體調動內外資源尋求更高層次的發展。勝任需要的滿足使人們能夠在逆境之下保持較高水平的認知和努力行為,有助于增強個體的內在動機水平,對自身能力的認同會促使個體主動參與挑戰(Deci & Ryan, 2000)。本文研究結果發現內卷傾向與自主需要滿足和關系需要滿足并無關聯,但由于自主需要滿足和關系需要滿足與個體的內部動力密切相關,因此可能會出現內部沖突的問題。研究發現,自主需要滿足更能激發個體的內在動機,如果個體在工作中遭受自主需要挫敗,往往伴隨著較低的內在動力(Deci & Ryan, 2000),持續的挫敗會降低個體內在的自主動機水平(Fang et al., 2020)。自主需要得到滿足時,個體會傾向于根據自己的意愿去選擇自己的行為,因此擁有更強的自主動機,而關系需要未被滿足所帶來的歸屬感缺失也是內在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自主需要滿足、關系需要滿足和勝任需要滿足與個體的內部動力緊密相關,但本研究僅發現勝任需要滿足與內卷傾向有關,這意味著青年學生只有勝任感的驅動而參與內卷,具有內在動力不充分的特點,從相關分析結果來看,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都與內卷傾向相關,但同時考察三種基本心理需要與內卷傾向的關系時,僅勝任需要滿足與內卷傾向有關系,這意味著個體很可能存在“內心的整合困境”,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感以及存在被動加入內卷的行為傾向。

4.3 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效應分析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表明,有“像優秀者那樣”“不如優秀者”和“像能力不足者那樣”這三種想法的青年學生,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達到目標,從而更積極地加入內卷中。所不同的是上行同化通過提高勝任需要滿足、助長內卷行為,這意味著,“像優秀者那樣”,通過“感覺自己也能行”強化了內卷行為。相比之下,上行對比和下行同化卻負向預測勝任需要的滿足。青年人社會比較產生的負性評價會影響認知和行為,對自我消極評價會降低個體的勝任感,進而減少了內卷行為。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勝任需要滿足是社會比較效應與內卷傾向的中介變量,擁有自由選擇權和與重要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這兩種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青年學生參與內卷的意愿沒有直接關聯,存在“內心整合困境”的青年學生難以在微觀系統中得到情感交流和支撐,或不具備自由選擇做事的條件,又或者兩者都不能被滿足,則努力尋找替代性方式(內卷傾向)彌補在建立關系和自主掌控事物方面的缺失,從而獲得新的目標,這與基本心理需要理論一致(劉惠軍,2012)。

4.4 研究意義與不足

研究從社會比較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的視角出發,以青年學生為研究對象,首次探討與我國國情相符的青年學生內卷傾向的動力來源,采用訪談法與專家評價法自編的內卷傾向調查問卷,探討社會比較效應、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和內卷傾向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內卷實證研究的不足,對于理論的拓展有參考意義。

本研究也為減少青年學生內卷傾向提供以下啟示:勝任需要滿足是上行對比、上行同化、下行同化與內卷傾向之間的中介變量。上行對比、上行同化、下行同化以及勝任需要滿足都可以通過環境的影響來實現。因此,可以通過家庭和學校來幫助個體樹立合理的比較觀念,獲得恰當的自我評價,達到自我認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自主需要和關系需要的受挫,或者在受挫時引導正確的補償方式。

本研究還存在許多不足,如研究收集的數據僅來自北京、天津高校,其他地區青年學生可能會存在差異,未來研究需補充其他地區樣本,使研究結果更具一般性。在測量工具選擇上測量被試內卷傾向的題目較少,后續研究可以結合更多的實證結論,增加題目數量,提升內卷傾向問卷的結構化。另外,本研究僅從人際比較與個體動機傾向角度討論了青年學生的內卷傾向,今后研究中可以增加一些調節變量,如人格特點、專業特點和家庭狀況等,從多角度探究個體內卷傾向的內在和外在動因。

5 結論

上行對比和上行同化可直接正向預測內卷傾向,上行對比和下行同化負向預測勝任需要滿足,上行同化正向預測勝任需要滿足,勝任需要滿足在上行對比、上行同化、下行同化與內卷傾向之間起中介作用。

猜你喜歡
內卷勝任個體
莫陷內卷空焦慮,有益努力最可取
擺脫內卷焦慮,你只需要做這一件事
擺脫內卷焦慮,你只需要做這一件事
軟件工程勝任力培養及實現途徑
遙遠的未來要以現在為代價,究竟值得嗎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新形勢下如何增強會計從業人員職業勝任性
基于勝任力的人力資源管理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