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技術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現實審思與實踐進路

2023-02-23 18:32張丹鳳
寧波工程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思政數字課堂

張丹鳳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馬克思主義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1],并明確提出了“推進教育數字化”[1]的具體要求。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加快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是時代所向、大勢所趨,也是實現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應主動適應當前技術發展潮流,敏銳感知數字時代思政課教學生態的新變化,理性認識數字時代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挑戰,密切關注數字技術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發展的新態勢,重新審視數字技術條件下思政課教學的組織形態、師生關系和評價維度等,積極防范化解數字時代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風險和新矛盾。 通過構建更加科學的思政課堂,有效破解數字技術去中心化取向與思政課教學統一性要求的矛盾、數字技術工具屬性與思政課教學價值理性的矛盾、數字技術碎片化傳播特點與學生系統化學習需求的矛盾等數字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現實難題。 為了把數字技術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本研究在分析數字技術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態勢、應堅持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探討了數字技術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進路。

1 準確識變:數字技術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態勢

當前,以大數據、智能媒體、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智慧教學平臺等新興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已全面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 數字技術融入思政課教學延展了思政課教學時空,重構了思政課教學場域,變革了思政課教學范式,重塑了思政課教學生態,使高校思政課教學從總體上進入了現代化轉型的新的發展階段。 但與此同時也給思政課堂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不同思想觀念、意識形態和話語權利的較量和競爭更加激烈,對大學生進行政治引導、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1.1 數字技術的融入重塑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生態

數字技術的融入使高校思政課教學由單線程、平面式、封閉式向多線程、立體式、開放式轉換,傳統思政課教學中師生單向平面型連接被立體式、交互式的數字課堂架構取代。 學生從旁觀者、接受者向參與者、探究者轉化,從以往更多是被動接受狀態轉為自發參與、主動探求狀態。 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手段、組織模式、交互方式和評價工具等均發生數字化轉變,新的思政課教學生態正在形成。

1.1.1 數字技術的融入重構了思政課教學場域

數字技術的融入突破了傳統實體思政課堂的時空限制,為構建全時段、全地域、全員參與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形成了更加開放、多元、包容的思政課教學新生態。 通過數字教學平臺,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完成教學資源投放、布置及批改作業、解答學生困惑等教學工作;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知識掌握情況“自助式”“點單式”學習,在學習時間、空間和內容的選擇方面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 在數字空間中,師生都可以既是教育者也是學習者,在數字世界里相互傾聽、平等對話、協同共融。 師師、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交互更加方便快捷,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教學信息的互換互通、教學手段的互融互促、教學效果的互評互議得以順暢進行,富有時代特色和情感溫度的思政教學課堂在師師、師生、生生交互過程中動態生成。 數字技術為學生充分參與思政課堂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改變了傳統思政課堂師生間單向度的信息流通關系,打破了師生間涇渭分明的絕對化身份界限和相互割裂的層級化身份位置關系。 數字技術的融入使思政課教學的感知空間、教學慣習、交互形式等均發生數字化轉變,大大增強了思政課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構建出全員參與、民主平等、開放包容的立體化和復合式的思政課教學新場域。

1.1.2 數字技術的融入變革了思政課教學范式

“新技術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教學實踐和教學理念的更新。 ”[3]數字技術的進步打開了高校思政課教學新的實踐空間,極大地改造了思政課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形態,變革了思政課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推動了包括思政課敘事方式、組織形式、互動模式、評價體系等各方面在內的整個思政課教學范式的革新。 傳統思政課教學中教師總體上處于支配地位,在教學環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方法的設定、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學評價標準的制定等方方面面決定和把控著整個教學活動全過程。學生總體上處于遵從地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被動配合多,自主參與少?!靶路妒綇娬{師生共同建構教學過程”[4],傳統的師生單向平面型連接被立體式、交互式的數字課堂架構取代。 開放性數字化教學生態拉近了師生的心理和情感距離,使師生的交往模式和互動關系得到了優化升級。 教學范式“從知識傳遞型教學轉向知識建構型教學”[5]學生從以往更多是被動接受狀態轉為自由選擇、主動探求狀態,由旁觀者、接受者向參與者、探究者轉化。 “虛擬與現實的融合為大學教學范式發展打開了新維度”[3],師生在多維時空中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思想交鋒、知識交匯、情感交流和心靈交互,在教師的主導和引領下逐步實現思想共通、知識共建、價值共融和情感共鳴。 思政課教學范式從“思想、價值、知識的單向傳輸”向“思想、價值、知識的雙向建構”轉變。

1.2 數字技術的融入使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新矛盾

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傳統以點帶面,自上而下、單向流動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多元化、碎片化、分眾化信息傳播模式取代。 新的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有利于促進個體自由發展、釋放多元個性。 但與此同時,數字時代淺層化、彌散化的信息呈現方式將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思政課的明確性、權威性和嚴肅性;感性化、娛樂化的信息表達方式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思政課理論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完整性。

1.2.1 數字技術去中心化取向與思政課教學統一性要求的矛盾

思政課教學理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但這并不表示可以放任個人化導向肆意發展。 思政課的意識形態屬性決定了“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有統一要求”[2],思政課教學首先要保證其規范性、準確性和權威性。 然而,數字技術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去主體化功能取向意味著思政課教師部分課堂權利的讓渡和下放。 在數字化教學生態中,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參與權,可以通過深度參與教學、交往互動潛在地影響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生成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數字技術在賦予學生更平等的參與權、更自由的話語權的同時也增加了思政課堂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師的課堂影響力和掌控力,給教師的教學主導權、課堂話語權和信息把關權帶來挑戰。 在寬廣的數字世界中,多元價值同步交織、各種思潮交相雜陳,“統一”被“多樣”取代,“權威”被“草根”瓦解,“主題、主流、主線、主調”被淹沒于多元雜糅之中,思政課的權威性、話語權和引領力遭到沖擊。

1.2.2 數字技術工具屬性與思政課教學價值理性的矛盾

“思政課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這一點必須牢牢抓住。 ”[2]人工智能、數字教學平臺、智能媒體等雖然可以幫助思政課教師完成部分教學工作,但無法完全取代思政課教師。 因為現實中每個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價值觀念并非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而是一直處于變動發展中,始終與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環境動態關聯著。 思政課教師需要在多維互動中洞察學生思想動態,發覺其細微的思想變化,實時捕捉教育契機,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數字技術作為一種工具,看不見學生的情感情緒、感知不到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和價值訴求,無法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陪伴,也就難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 事實上,學生政治意識的提升、道德規范的養成、價值觀念的確立、情感態度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都需要在師生間反復的思想碰撞、 情感互動和精神交往中得以實現,其復雜性、曲折性、長期性決定了教師無法將此項工作簡單交付給技術。 過度依賴冰冷、機械的數字工具可能導致師生間的關系疏離和情感淡漠,消解思政課本身應富有的情感溫度和人文氣息。

1.2.3 數字技術碎片化傳播特點與學生系統化學習需求的矛盾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傳統自上而下單向流動的信息分發模式被簡短化、碎片化、草根化和分眾化傳播模式替代。 新的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有利于學生快速獲取有效信息,也有利于個體自由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可能面臨信息被過度裁剪、過濾、重組或肢解等問題。 思政課是學科綜合性極高,理論性、思想性和專業性極強的一門課,“其學術深度廣度和學術含金量不亞于任何一門哲學社會科學”[2]課程。 碎片化、快餐式的傳播模式下,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常常通過各種媒體平臺以簡單化、淺層化、割裂化的方式支離破碎地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分散的、破碎的、混雜的信息極易對學生的整體性、邏輯性和連貫性思維造成破壞,使學生難以認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進而在無所適從中陷入思想困惑和價值迷失。多元化、自由化、彌散化的數字生態削弱了思政課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邏輯性。碎片化、淺表化的教學信息供給與系統化、學理化的學生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在數字時代進一步加劇,以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為中心的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2 科學應變:數字技術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原則

數字時代海量信息蜂擁而至,非主流意識層出不窮,各種思潮相互交鋒,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愈發激烈。 思政課既要堅守鑄魂育人的初心和使命,真正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到實處,也要不斷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回應學生成長需求,利用數字技術拓寬思政課教學路徑,在守正中實現創新。

2.1 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雖然數字技術本身不具備意識形態屬性,但技術一經掌握在具體的人手中就難免被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潛藏著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的政治立場、價值偏好和審美情趣等。 在虛擬、隱匿、開放的數字環境下,個體的話語空間大大提升,不同思想文化得以自由表達,多元價值觀念融匯交鋒,話語權利的博弈和抗衡越發激烈,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形勢更加嚴峻。 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借助數字媒介對青年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敵對滲透和認知顛覆,企圖影響青年學生的情感認知、文化認同和價值判斷,誘使青年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 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必須進一步強化思政課的時代責任和使命擔當,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價值旨歸和目標導向,充分發揮思政課所承載的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功能,牢牢握緊課堂主導權這個“方向盤”,借助數字技術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強化對青年學生的政治引領、思想引導和價值塑造。

2.2 堅持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統一

數字技術的“入場”并不意味著思政課教師可以“退場”。 相反,在思想交鋒更加激烈、價值取向更加多元的數字化教學場景中應進一步強化思政課的價值指向。 思政課教師應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數字技術,既反對“技術萬惡論”,也反對“技術至上論”;既要密切關注數字技術融入思政課可能帶來的問題并主動加以防范,也要積極探索思政課與數字技術共生共融之道,確保數字技術為思政課教學所用;既要牢牢守住思政課教學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也要通過教學實踐持續探尋數字技術融入思政課的最優路徑,促進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和融通。 教師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優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價值取向、行為習慣和學習需求等,為更精準地制定教學策略、更高效地開展個性化、多樣化和分眾式教學提供保障;同時還要積極承擔起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守門人”“把關人”“引路人”的角色,防止智能媒體、算法等侵奪教學主導權,防范技術凌駕于教學之上導致教學目標的偏離。

2.3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2]。 數字技術為思政課教師更全面地落實以學生為中心提供了實踐工具,有助于思政課教師更系統地了解學生認知水平,更準確地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更深入地把握學生成長規律,更有效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更精準地開展教學活動。 依托數字技術思政課教師可以更好地尊重和關照學生的知識基礎、思想困惑、學習偏好和學習體驗。 通過挖掘、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教師能夠針對學生所需、所求、所惑,快速、準確地找到教學切入點、著力點和契合點,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指導和個性化的干預。 數字技術為高校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注入強大動能,為實現更高水平的因材施教、精準育人提供科學依據。 高校應借助數字技術推動思政課走向精細化、個性化和多元化,促使思政課堂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發展。

3 主動求變:數字技術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進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 ”[6]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思政課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創造了有利條件,應以積極開放的態度迎接數字時代的到來,通過打造高質量思政課堂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3.1 構建更有“精度”的思政課堂

數字技術為開展精準化、個性化和分眾式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撐。 第一,數字技術助力思政課教師全面掌握學情。 學情分析是精準化教學的基礎。 通過大數據和智能算法等可以形成每個學生或整個班級的“數字畫像”,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思想動態、行為傾向和價值訴求等進行深度挖掘和科學分析,在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和學習狀態的基礎上打造更有“精度”的課堂。 第二,數字技術助力思政課教師精準制定教學策略。 通過實時化的教學數據監測、智能化的教學效果反饋、動態化的教學問題診斷,思政課教師可以更精準地制定教學策略。 教師能夠在充分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和所惑基礎上找準教學切入點、契合點和著力點,還能為不同學生群體提供多樣化的指導和個性化的干預,真正實現“對癥開方”、精準育人。 例如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知識水平和能力基礎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設置不同類型的“任務包”、創建不同難度的“題庫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資料包”等,促進思政課教學“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動態平衡。 第三,數字技術助力思政課教師科學實施教學評價。 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為思政課教學評價從傳統平面型、靜態型、經驗型和滯后型走向立體化、動態化、科學化和前瞻化提供了算法支持和技術保障,能夠幫助思政課教師準確診斷教學問題,動態評估教學質量、科學優化教學要素配置,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動態、完整和多維的數據能夠更加精準地反映出教學活動的質量和規律,促進教學評價與教學優化之間的良性循環。

3.2 營造更有“溫度”的思政課堂

高校思政課本身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理論性和抽象性,如果一味采用說教式、勸導式講授,難免出現“教師苦口婆心,學生漫不經心,難以入腦入心”的問題。 數字技術以適應學生接受方式和貼近學生話語特點的表達方式,架構起立體交互和鮮活生動的思政課堂,改變了傳統思政課堂給人留下的古板、沉悶等固有印象。 依托數字技術,師生得以在更加民主平等的教學場域中實現話語同頻、思想共振、情感共鳴、生命共通和心靈共融。教師可以通過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 MR)等技術將思政課的文本空間轉化為虛擬現實空間,讓原本“高冷”的思政課以感性化、具象化和實景化的方式走進學生內心世界。 “數字場景的廣泛應用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體驗,強化了教育內容的感染力,降低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難度。 ”[7]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數字博物館、紀念館和展覽館,體悟國家一系列重大事件發生時驚心動魄的場景;連線英雄、勞模和先鋒人物等進行“面對面”交流對話,讓學生從“置身事外”轉為“置身其中”;引導學生領略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成就,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幸福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浸潤式、交互式的教學場景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感官沖擊、思想洗禮和心靈震撼,更容易引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具有時代感、在場感和參與感的新的思政課“打開方式”無形中拉近了師生的心理和情感距離,使原本抽象、深奧和枯燥的思政課堂變得可親可愛、喜聞樂見,增強了思政課的人文色彩和情感溫度,為思政課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提供新的路徑。

3.3 打造更有“深度”的思政課堂

隨著數字技術的融入,思政課教學方法日漸多樣,教學手段層出不窮,教學模式不斷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突破傳統思政課“深刻而不生動”的困境。 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生動并不等于深刻”,花樣繁多卻缺乏深度的教學終究是轉瞬即逝的“過眼云煙”,無法真正實現對學生的精神引領。 “只有在真實的參與與思考中所捕獲的知識、激發的情感、體悟的價值,才能深刻地烙印在學生的頭腦之中。 ”[8]為此,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運用數字技術將思政理論與生產生活實踐連接起來。 一方面,要將理論講深講透。 思政課教師要通過幫助學生梳理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引發學生深度思考與主體建構,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教師可以借助數字媒介和數字資源發掘學生的“疑惑點”“關切點”,繼而以此作為教學的“突破點”“切入點”,靈活運用數字教學平臺等開展議題式、探究式教學,以深厚的理論贏得學生。另一方面,要將理論落腳于實踐?!俺浞掷脮r代發展的社會資源,讓青年學生所身處和熟悉的社會成為鮮活的大思政課”[9],引導學生通過親身感受現實中一個個具體實踐命題的破解,體悟到理論的現實解釋力和說服力。 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數字手段將真實生動的實踐案例引入課堂,呈現鮮活豐富的圖景,開展體驗式、互動式教學,帶領學生近距離感受時代脈搏,親身體驗我國改革發展歷程和成就,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感悟理論的偉力,在深度參與課堂中完成內部自我與外部世界的對話與轉換,在理論追問和實踐探究中確立行為準則、提高思想認識、建構價值信仰。 以數字手段強化學生課堂體驗,積極拓展思政課教學的深度,思政課才能真正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和精神生命,最終凝聚為牢固、深刻、持久的情感認知和價值認同。

4 結語

本文在分析數字時代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生態、新矛盾基礎上,提出數字技術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應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統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構建更有“精度”的思政課堂、營造更有“溫度”的思政課堂、打造更有“深度”的思政課堂,探索數字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有機統一和深度融合的具體路徑。

由于當前數字技術應用于思政課教學仍處于探索階段,新的問題將在具體實踐中不斷產生,因而后續研究可結合數字化教學實踐的最新成果,把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有機融合,繼續探索以數字化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猜你喜歡
思政數字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美在課堂花開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答數字
數字看G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