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好中華文明故事要有“整體史觀”

2023-02-24 10:17顧亞奇
綜藝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史觀中華文明紀錄片

顧亞奇

擺脫給自己人講自己故事的慣性,《遇鑒文明》的“整體史觀”值得紀錄片借鑒

日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季播文化節目《遇鑒文明》,以電視端超3億觀眾、全網跨媒體觸達38.6億用戶的驕人成績收官?!队鲨b文明》以“中外文明互鑒”為主題,精心選擇中外文明的典型載體作為話語中介,如茶與咖啡、古琴與鋼琴、京劇與歌劇等,托物寄情、喻理、明道,點亮中華文明璀璨之光,構建文明互鑒視聽新場域。

值得關注的是,首季十二期節目中除了34位中國嘉賓,還有23位外國嘉賓。筆者參與了《遇鑒文明》的策劃并擔任撰稿,節目如此匹配中外嘉賓既是觀點平衡之需,更是為了落實用“整體史觀”解讀中華文明的理念?!罢w史觀”又稱“全球史觀”,是把人類歷史視作一個整體,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統一中考察不同文明的互動。正是基于“整體史觀”,《遇鑒文明》突破了只美“己”美的單一視角,讓不同文明在互鑒中“美美與共”,賦予中華文明當代闡釋的世界性。

近年來,一批中華文明題材的紀錄片,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中國》等獲得國內觀眾好評,但“走出去”的過程并不順暢。單就技術、影像語言來說,中國紀錄片堪比世界先進水平,亟待破解的依然是跨文化傳播的難題。紀錄片如何 “面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繞不開如何把握“中國與世界”的命題。今日之中國,是中國之中國,也是世界之中國;今日之世界,是中國人之世界,更是地球人之世界。擺脫給自己人講自己故事的慣性,《遇鑒文明》的“整體史觀”值得紀錄片借鑒。

以整體史觀講清楚“何以中國”。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物質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乃是全人類共同財富。由是觀之,長城不只是戰爭防御設施,兵馬俑更不簡單等同于帝國霸業,國畫與油畫相映成趣,故宮與盧浮宮皆為藝術寶庫,凝結的都是“人類”這一共同體特定歷史階段的汗水與智慧。這種認知視角的拓展與提升,并非無差別地“去異求同”,而是平等觀念下的文明映照。這樣的中華文明故事,嵌在人類文明故事之中,有著鮮明的中華文化標識,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在故事深處悄然流淌,自然能生發溝通中外的蓬勃力量。

以人心相通彰顯人類共同價值。對中華文明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歷史,中華文明的延續體現為行進中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凝結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征程中。紀錄片要客觀、生動地展現“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但紀實影像對現實的書寫不能陷入內向視角的自矜自贊。紀錄片是人類歷史與現實的 “生存之鏡”,表現的主要對象是“人”,人心相通在于共情。讓個體的“人”登場,從人性的視角關注“人”本身,生死愛戀、悲歡離合、奮斗希望本無民族、國界、膚色之分。從人的群體性、社會性角度看,紀錄片在凸顯民族特色的同時,尤其要注重人類共同價值的傳播。因此,講述中國人的故事,回歸 “人”本身、傳遞人類共同價值,中國故事才具有 “世界”意義,方能有力地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就具體選題而言,如能選擇《與全世界做生意》這類涉及中國人與外國人交集的故事,或許更樂于為世界所聆聽。

以國際合作推進文化自強自信。文化自強絕不意味著“自主生產”。20世紀80年代,中日聯合拍攝 《絲綢之路》《望長城》,極大地推動兩國文化交流。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領域的合作尤須進一步增強。吸引外國紀錄片人創作中華文明題材作品并推向國際,是大國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塑造可信、可愛、可敬國家形象之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英國廣播公司聯合推出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就是個典型案例。此外,移動互聯時代,新媒體平臺跨國傳播的能量不容小覷。比如,騰訊視頻、芒果TV分別與海外媒體聯合制作了《與古為友》《功夫學徒之走讀中國》等作品,抖音國際版、小紅書國際版為自媒體短視頻搭建了國際傳播新平臺等。

嚶其鳴矣,遐邇一體。用整體史觀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故事,時之所趨、勢在必行。

猜你喜歡
史觀中華文明紀錄片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一個不容忽視的高考考察維度——比較史觀
全球史觀在初三歷史復習中的運用
和而不同 學以致用——近兩年各地高考歷史試題中的多元史觀芻議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