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當代傳承

2023-02-26 15:31孔令平
上海工藝美術 2023年4期
關鍵詞:印花布印染技藝

孔令平

Blue Calico Printing and Dyeing Skill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 which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our country's ancient folk printing and dyeing Skills. Although Blue Calico Printing and Dyeing Skill has gone into extinction in history, it is being integrated into modern life with strong vitality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generations of inheritors.

“青出于藍:吳元新藍印花布收藏暨設計作品展”于2023年8月22日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隆重開幕,展品主要為吳元新個人收藏和設計制作的近400余件作品。本次展覽通過對藍印花布工藝品的展示,一方面提升了觀眾對藍印花布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強調了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是我國古代民間印染技藝中影響較為深遠的一種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技藝傳承經歷了漫長的時期。雖然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在歷史中幾經步入消亡的境地,但在一代一代傳承人的守護下,正以極強的生命力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藍印花布以藍白素雅為世人所喜愛,集實用性和藝術性雙重屬性于一體。實用性主要體現在藍印花布主要用來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包袱布等;藝術性主要體現在藍印花布具有豐富多變、反映產出地民俗風情的圖案,其色彩主要運用藍白二色,具有樸素自然、和諧美觀、明快大方的藝術特點。本文試圖通過對印染技藝的歷史發展脈絡、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特點,以及展覽中藍印花布的傳播方式進行探究,進而闡述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

一、印染技藝的歷史印記

我國織物類印染技藝歷史發展久遠,從未間斷。古人對衣物或織物用品的著色涂染,可以追溯到距今5500年前的河南青臺遺址所出土的絞經羅紋織物,被涂染成絳色;距今4800年前的浙江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帛和絲繩,也有涂染過紅色的殘跡?!对娊洝分刑峒啊半ヒ氯?,毳衣如”“縞衣綦巾、縞衣茹藘”,是對古代人衣物著色的生動描述?!吨芏Y·天官》記載“染人,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染人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周代已設立“掌染草”官職,染人掌管染絲和帛,春季煮曬絲帛,夏季染纁色和玄色,秋季染五色,冬季呈獻染成品,印染工藝在此時期已見雛形,而且已形成了以政府主導的生產管理模式。春秋戰國時期的練絲技術及印染技藝已較為成熟,1974年湖南長沙左家塘戰國楚墓出土的對龍對鳳紋錦,為經二重組織,一種經絲用朱砂染成,緊靠在它一起的另一種經絲用淡褐色植物染料染成,兩種色絲上下交織,互不相染,同類染色織錦在湖南長沙左家塘戰國墓中有相同發現。秦漢時期是染織業發展的空前繁榮階段,其成就為后世印染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漢代的印染技術已經相當完善,有浸染、套染、媒染等方法。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金銀色印花紗”和“印花敷彩紗”,證明了漢代已在使用印花和彩繪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印染。隋代工匠發明創造了雕空花紋木板夾布印染的方法,即為“夾纈”,在當時多套色鏤版印花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唐代的防染印花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促使了夾纈、絞纈、蠟纈、拓印及堿印等印染方法流行于世。宋代的印染工藝雖在技術上未取得重要革新,但印染風格一改前代的富麗華貴,轉為以典雅穩重為主。明清的印染工藝特點是做工精細、色彩明快多變,且染料品種極為豐富。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發明了“拔染法”(“拔染”是指利用某種化學藥品褪去染色而得到白色花紋的方法),從此改變了傳統單一的防染技術,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明清時期,染織品所展現的圖案極為豐富,常常以含有象征意義的表現手法來表達吉祥的寓意,在印染品中,“藍印花布”(又稱藥斑布、澆花布)尤其受到當時百姓的喜愛。清代后期進一步將“藍印花布”印染形式發展為彩印花布。在彩印花布、絞纈、蠟纈、夾纈、藍印花布等傳統印染技藝中,藍印花布因其生動活潑、藍白相間、自然質樸,而獨具特色。

二、南通藍印花布的特點

2006年5月20日,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Ⅷ-24。2018年5月24日,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珍貴文化財富。江蘇南通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自古以農耕經濟為主,是江南主要棉產區,進而帶動了織布手工業的興起。隨著棉花種植業和織布手工業的不斷發展,為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傳承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融合了豐富的地方文化元素,展現出了多元的主題和多樣的圖案。在主題上,主要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審美觀;在圖案紋樣上,突出了造型活潑、形象生動、構圖巧妙等特點。藍印花布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說等,匠人們以藍白色為主色調,勾勒出方圓結合、點面相間、簡繁對比的整體效果,充分體現出南通藍印花布圖案造型的雅韻之美。

作為純手工制作的印染品,南通藍印花布制作過程也較為復雜,常以植物為染料,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采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板、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制成。這反映了南通藍印花布最重要的特點:一是始終堅持用植物染料染色,缸中染液必須經過灰酒調整,成熟后方可染色;二是在生產性保護中始終堅持手工技藝的本真性和完整性,堅持手工刮漿、手工刻版、手工染色及手工刮白等。這也是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能夠代代相傳最有力的保障。

三、藍印花布的傳播實踐

無論是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還是藍印花布相關工藝制品,都需要有效、精準的傳播途徑。傳播一般包括線上傳播和線下傳播兩種模式,線上傳播方式如新聞播報、自媒體、網絡等,但都無法滿足人們對于事物深層次體驗認知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作為線下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就顯得尤為重要。博物館可以通過展覽、教育、研究等功能實現藍印花布工藝品的展覽展示、印染技藝的講解和互動,以及非遺保護的相關問題探究等,滿足人們對藍印花布以及印染技藝的深層次認知。近年來,博物館已成為人們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網紅打卡地,是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陣地,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知識、展演觀賞,另一方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等等?!侗Wo非物質文化公約》的第十四條“教育、宣傳和能力培養”中表述:“各締約國應竭力采取種種必要手段,以便:

(一)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主要通過:1.向公眾,尤其是向青年進行宣傳和傳播信息的教育計劃;2.有關社區和群體的具體的教育和培訓計劃;3.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管理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培養活動;4.非正規的知識傳播手段。

(二)不斷向公眾宣傳對這種遺產造成的威脅以及根據本公約所開展的活動。

(三)促進保護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需的自然場所和紀念地點的教育?!?/p>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宣傳和傳播等作了重要的指引,博物館擁有社會教育職能,自然同時承擔宣傳和傳播任務,而且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傳播路徑。另外,《國際博協2000遠景規劃》中也指出:“博物館必須成為傳播知識、交流思想的積極參與者?!庇纱丝梢?,國際博物館協會早已將“傳播”作為博物館的重要職能。

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主辦的“青出于藍:吳元新藍印花布收藏暨設計作品展”就是對藍印花布的一次傳播實踐。本次展覽主要展示吳元新收藏和設計創作的藍印花布作品四百余件,其內容主要以“終朝采藍”“斑斕萬象”“五彩彰施”“生生不息”四個板塊,展現藍印花布的歷史源流、審美價值、印染技藝、傳承與發展四個方面。此外,展覽采用藍印花布作品實物陳列、文獻佐證資料查閱、多媒體動畫演示、藝術裝置展示等展陳手段,以及在展廳區域內設置觀眾現場互動體驗區(觀眾可親自動手體驗傳統印染工藝中的一個環節:“漏漿刷印”),令觀眾深刻感受到藍印花布的藝術魅力。

綜上,“青出于藍:吳元新藍印花布收藏暨設計作品展”本身是對藍印花布的有效傳播,主要傳播藍印花布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魅力,進而實現藍印花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令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在不斷的發展中得到創新。

四、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作為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融入的地方民族風情特色,在我國傳統手工藝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在國際上有著很高的知名度。隨著全球化、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導致存續千年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其主要體現在:一是工業化代替了傳統手工業的生產方式,利用機械批量生產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模式普遍存在,正擠壓著手工技藝的生存空間;二是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存在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三是手工產品形式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等。如何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提高對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保護的認識,加強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搶救、保護、研究、傳承工作力度。另外,政府應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例如通過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資金支持、建立健全保護機制等方式,推動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實際上,我國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工藝美術史論家對傳承近千年的民間藍印花布進行全方位調查研究,對藍印花布進行收集、整理并出版了藍印花布的相關書籍和圖冊,搶救、保護了流傳在民間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為弘揚和傳承我國藍印花布藝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遞者,是直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沿襲最重要的活態載體。因此,在保護好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同時,還要重視傳承人的保護,如解決傳承人的實際困難,提供相應的經濟資助和社會保障,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等,從而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提供不竭的動力。

五、結語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近年來,藍印花布廣泛運用于藝術作品創作和日常用品中,如裝飾品、服飾、窗簾、箱包、鞋帽等,還有用于文創產品和旅游紀念品中,如博物館藍印花展覽期間進行售賣的各種文創產品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傳統手工藝制品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在此情況下,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需在遵從傳統工藝流程的同時,不斷地進行創新,研制和開發新產品,適應不同的消費人群,方能彰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猜你喜歡
印花布印染技藝
黃梅君作品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歡迎訂閱2022年《印染》
歡迎訂閱2022年《印染》
藍印花布:南通獨具特色的非遺傳承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印染書香
從林棲的《青出于藍》,看藍印花布的借衣還魂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技藝并舉 厚積薄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