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孩子的成長助力,是親子旅行的意義

2023-02-28 10:58米娜朱怡穎
教育家 2023年3期
關鍵詞:親子旅行家長

文|米娜 朱怡穎

近年來,隨著大多數家庭的生活條件日益提高,許多家長選擇在節假日帶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認為帶娃旅行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豐富他們的人生體驗。但是,也有部分家長對此持反對態度。帶娃旅行,會止于觀光還是能助力孩子成長?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出行期間遇到的新問題?據此,我們邀請有相關經驗的專家學者發表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對抱有疑惑的家長有所啟發。

嘉賓丁如一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嘉賓常亞慧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教育家》:當帶娃旅行成為越來越多家長的選擇,一些家長發出“從中產到破產只要一個暑假”等聲音。在您看來,對帶娃旅行為何會產生兩極分化的態度?

丁如一:家長對于帶娃旅行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長教育理念的差異??梢源笾路譃槿N。一些家長認為,帶娃旅行對于開闊孩子眼界、接觸和體驗不同事物、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乃至心理和情緒的正向調節都是大有裨益的,與此同時,自身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條件都允許進行這項活動,這部分家長就成為帶娃旅行堅定的支持者。而在另外一部分家長的認知中,帶娃旅行本身并不具備重要的教育意義,與其將時間和經濟成本投入這項活動,還不如報輔導班、興趣班來得實在,因此并不熱衷于帶娃旅行。

當然,介于這兩種涇渭分明的觀點之間,還有一部分持“中立”態度的家長。于他們而言,當對帶娃旅行的認可受制于經濟、時間、精力等客觀因素以致無法實現,不得不臣服于現實時,這種無法達到內心的目標與期待的落差感甚至會生發出“有心無力”的負面情緒。

《教育家》:選擇帶娃旅行的家長中,還存在一種聲音——明明一切很完美,但孩子更像在被迫接受。旅途中孩子表現被動,家長應該怎么做?

丁如一: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如果在旅途中家長依舊不肯“放權”,始終將孩子置于被控制的地位,那么孩子有抵觸的情緒是難以避免的。在我們的咨詢中,很多孩子在父母長期的管控下所表現出的“被動”和“順從”,其實是一種對自我權利的“放棄”,這一點投射在親子旅行中亦是如此。此時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從觀念上“去自我中心化”,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換位思考。比如,孩子真正喜歡的是怎樣的旅行;如果我是孩子,對父母這樣的安排會有怎樣的感受和想法等。進而將權利交給孩子,提高孩子的參與感和積極性。

此外,家長也要理性認識到成人與孩子之間的認知水平差異,提高自己的情緒覺察能力和控制能力,在旅途中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孩子的“負能量”,減少家庭成員間負面情緒的蔓延。

《教育家》:一些家長認為“娃太小,帶出去了也記不住”。如果孩子因年齡太小而記不住旅行過程,家長還有必要帶他們出行嗎?

常亞慧: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帶娃旅行與帶娃旅游是不一樣的。帶娃旅游是親子一同出游,重在“游”,過程多是觀光、娛樂等;帶娃旅行,則偏重于“行”,更多的是強調親子在活動過程中的交流及感受,它可以是促進親子關系、親子共同成長的一種方式。區分清楚二者的重點后,可能會發現帶娃旅行與孩子的年齡沒有必然的聯系。當然,如果孩子年齡較小,需要家長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以應對旅行途中發生的突發狀況。若孩子的年齡與家庭的實際情況滿足自駕的條件,也可以選擇親子自駕游,放慢腳步,在合適的地方多做停留,加深對這場旅行的印象。

其次,家長需在制定計劃時明確誰是旅行的主體,即想清楚是自己要單獨旅行還是想帶孩子出行。若是想帶孩子出行,需要將孩子作為核心主體來計劃整個行程,重心放在孩子的體驗與親子情感的加深上;若是家長自己想游玩,那不該將孩子作為出行的借口,開啟一場以自己為主體的并不適合孩子的旅行。

《教育家》:從出游前的制定計劃到旅行結束,如何科學分工,做到既能提升孩子的參與感,讓他們享受這場旅行,又能保證活動順利進行,達到預期效果?

丁如一:對于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旅行之前家長首先要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做好他們的心理建設。比如告訴孩子我們要去哪里、坐多久的飛機、去玩什么東西等。通過這樣反復的“解釋”給予孩子充分的確定感和安全感,使他們面對冗長的旅途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預期,從而保持情緒的穩定,讓旅行順利進行。

對于年齡比較大的孩子來說,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將目的地的選擇、旅行計劃的制定乃至機票和酒店的預訂等事項交給孩子去嘗試、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適時從旁協助。這不單是鍛煉孩子處理事情能力的一次絕佳機會,同時在過程中獲得的參與感和成就感也會成為孩子愛上旅行、享受旅行的重要原因。此外,家長之間做好分工,明確每個家庭成員的職責,觀點不一致的時候互相理解和協商,對孩子來說也會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對于家庭關系的穩定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教育家》:一些父母在社交平臺分享了他們更為獨特的親子旅行方式,比如走到哪兒就在當地上學的“流浪”模式。但也有不少父母對此表示反對。在您看來,這種“流浪”模式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哪些影響?

常亞慧:萬事皆有兩面性。有的父母不太能接受“流浪”模式,在他們看來,現代社會有系統化的組織制度,他們選擇學校教育,就是想融入系統化的組織制度,是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有序的成長空間。而有的父母選擇“流浪”模式,可能是他們有能力為孩子創造更加自由、選擇面更廣、成長空間更大的生活環境,擔心學校的組織制度與孩子的家庭生活安排之間產生沖突。對于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而言,也許這就是最適合他的成長方式,不僅有助于鍛煉孩子面對外界不確定性的能力,還能讓他們見識到生活的多樣性。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張力結構,在于我們如何平衡學校依靠組織制度的生活和家庭以個體自由與幸福情感為主的生活之間的關系。當然,考量與平衡的過程非??简灱议L和孩子??傊?,適合家庭與孩子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教育家》:親子旅行必須出遠門嗎?后疫情時代,該如何開展安全有效的親子旅行活動?

常亞慧:親子旅行不一定要出遠門,一同在小區內活動,轉轉家門口的公園,也是不錯的方式。人類學家項飆提出我們需要關注身邊500米之內的人和事,將注意力收回較近的生活圈,我贊同這個觀點。親子走進社區,觀察周邊環境的變化,與他人進行交流,家長適應孩子的節奏,陪他們玩花壇邊的沙子、看草叢中的蟲子等,見識家門外的世界,以不同的方式達到旅行的目的。

面對生活中不可預測的變化,我們需要積極接納并調整狀態,而不是消極的等待。比如,若需長期居家,我們首先要與家人進行充分的情感溝通,以保證和諧愉悅的家庭氛圍。其次要堅持運動,運動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找回輕松和愉快的情緒。與此同時,可以適當開展親子閱讀活動。父母應以孩子為中心,選擇適合孩子成長的讀物。我的孩子即將步入中學,居家期間我們為他選擇了人物史、科學史方面的書籍,想讓孩子理解歷史發展脈絡和社會文化形成理路,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待他看完這類書籍,我們再系統地開展專輯閱讀。此外,親子還可以一同玩桌游。有許多適合親子的益智游戲,可以在游戲中開發孩子的智力,鍛煉他們的思維。以上幾種方式,與帶娃出游一樣,雖不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立竿見影的影響,但它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旅行,也能促進孩子的成長。

猜你喜歡
親子旅行家長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小黑的旅行
家長請吃藥Ⅱ
夏日旅行
近8成家長不認同只要學習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親子臉
親子臉
親子臉
親子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