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融水苗族蘆笙舞的身份辨析及其藝術特征

2023-02-28 03:55付宜玲劉雨佳
歌海 2023年6期
關鍵詞:蘆笙苗族廣西

●付宜玲 劉雨佳

蘆笙舞又稱“踩堂舞”“踩歌堂”等,是流傳于西南民族地區的民間舞蹈,蘊含著豐厚的蘆笙文化內涵。廣西融水和隆林兩地的苗族蘆笙舞,雖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可是動作形態如出一轍,但二者在形式特征上卻各有所異,即技巧性與表演性的差異。

關于蘆笙舞的緣起,至今尚未確考,《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西卷》及《中華舞蹈志》中《苗族舞蹈》記載,苗族蘆笙舞產生于母系社會,且有春秋時期銅蘆笙實物出土,書中對苗族蘆笙舞的民間傳說、舞蹈動作、服飾道具形式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從點切入,基于廣西苗族蘆笙舞的社會功能、藝術特色、風格特點等視角,眾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多維度研究,如孫健的《廣西苗族蘆笙舞的社會功能與舞蹈技術性分析——以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各苗族支系為例》①孫?。骸稄V西苗族蘆笙舞的社會功能與舞蹈技術性分析——以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各苗族支系為例》,《大眾文藝》2017年第24期。、曾智暉的《淺談廣西融水苗族蘆笙舞藝術特色與傳承發展》②曾智暉:《淺談廣西融水苗族蘆笙舞藝術特色與傳承發展》,《音樂時空》2015年第18期。、鄒宛彤的《淺談廣西隆林苗族蘆笙舞的特點》③鄒宛彤:《淺談廣西隆林苗族蘆笙舞的特點》,《大眾文藝》2014年第24期。等。筆者認為當前學術界對蘆笙舞的典型性形態研究較多,且多依附于蘆笙文化的“他者”,缺乏對舞蹈本體的關注和考究,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聚焦于廣西苗族蘆笙舞的獨立形態,以自身的采風、搜尋、研究等途徑,嘗試對廣西苗族蘆笙舞的特殊身份進行辨析,并以點帶面,探求蘆笙舞蹈動作形態下的藝術文化特征。

一、多元融合:苗族蘆笙舞蹈的身份辨析

蘆笙具有雙重性作用,主要表現為舞蹈的可舞性和音樂的獨特性。在中國西南地區,苗族、瑤族、侗族、壯族等民族居住地都有蘆笙的身影,其中苗族人民視蘆笙為民族吉祥物,蘆笙舞蹈孕育于苗家兒女的原始文化和傳統文化遺存之中,是苗族人民生活、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苗族蘆笙文化的產物

蘆笙舞是苗族蘆笙文化的象征。苗族文化源遠流長,民間風俗和民間文藝包羅萬象,由神話、童話、寓言、諺語、舞蹈、音樂、敘事長歌、蘆笙詞等多種形式構成,反映了苗族人民歷史的悠久和生活的多彩。

苗族已有數千年之歷史,擁有系統的苗語支,屬于漢藏語系。苗族蘆笙舞主要流傳于廣西、貴州、云南、湖南等少數民族居住地,在歷史長河中盛行不衰,具有深厚的民間民俗底蘊,但其產生時間學界尚無確考。據出土文物考證,云南有春秋時期的銅蘆笙實物出土,西漢銅鼓上有蘆笙樂舞的形象?,F如今少數民族還保留著蘆笙文化的民俗民風,由此可知,苗族蘆笙舞不僅歷史悠久,還生生不息、世代相傳,苗族蘆笙舞的獨特性和娛樂性孕育于本土民族文化之中。在苗族蘆笙文化中,蘆笙既是舞蹈的道具,又是舞蹈的伴奏樂器,笙舞共情,舞蹈的可舞性體現在蘆笙舞的形式形態上。在廣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坡會中可以看到笙舞融合的盛景,苗族人民齊聚廣場上,邊吹蘆笙邊跳蘆笙舞。文獻記載,這種舞蹈被稱為“嘎坐舞”,即“踩堂舞”,屬于民間節慶習俗的舞蹈,“嘎坐”就是邊吹蘆笙邊跳舞的意思,是一種男女共舞,且不限人數,眾蘆笙手(男舞者)逆時針方向走成圈(內圈),達配(苗語,意為姑娘)自成一列,依次進場,面向順時針方向站成圈(外圈)①藍凡、胡勖主編《中華舞蹈志·廣西卷》,學林出版社,2004,第295頁。,屬于圍圈作舞的舞蹈形式。苗族蘆笙舞在民間廣場的場域下構成了原生態形式的空間結構,笙曲不斷舞不斷,突出了舞蹈的社會交際功能,由此可以認定蘆笙文化是以吹蘆笙、譜蘆笙詞、跳蘆笙舞等多種形式構建的少數民族文化載體,蘆笙舞蹈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產物和表征,是苗族蘆笙文化主要的文化性質,是苗族人民傳承兩千多年的民風民俗。

(二)苗族蘆笙舞蹈的差異

作為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之一,廣西境內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苗族的分布也形成桂北和桂西兩種苗族蘆笙舞蹈文化形態,體現出苗族蘆笙文化發展的多元性。由于地域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二者在舞蹈形態上也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但基于苗族蘆笙文化的民俗,兩者間亦表現出蘆笙舞蹈整體的綜合性特征。

苗族是一個古老且龐大的民族,其居住環境差異大,苗族蘆笙舞的發生、發展也因此迥乎不同。在苗族地區,苗族蘆笙舞等綜合的文化藝術形式,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意識。桂北一帶的蘆笙舞在社會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和參與性,舞蹈動作形態粗曠、質樸,以“嘎坐舞”“嘎蘆舞”為典型,氣勢磅礴,置身其中能感受到精神抖擻、民族團結、強有力的民族氣魄。而桂西一帶的蘆笙舞則極具技巧性、表演性和敘事性,舞蹈動作嫻熟、精湛,花樣繁多,以《初機舞》《織布滾麻舞》為經典,該類型舞蹈敘事性、戲劇性較強,以完整的故事情節扣人心弦,使得觀眾贊不絕口,產生共鳴。由此可見,桂北和桂西兩地的苗族蘆笙舞蹈在舞蹈審美上具有明顯的風格化差異,其因地域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舞蹈形態上也具有一定的肢體語言差異。

二、形神兼備:苗族蘆笙舞蹈的藝術特征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舞蹈是不同國家、民族、地區文化形式的“代言人”。長期以來,舞蹈的自律性常常依附在其他藝術門類的他律性中進行邊緣化發展,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族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發展進程。追溯苗族蘆笙舞的歷史,可發現蘆笙舞受稻作文化的影響,羅雄巖曾在《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指出:“鼓舞、蘆笙舞開農耕舞蹈文化之先河?!雹倭_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第126頁。概言之,蘆笙舞的動作形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常表現為推磨、播種、插秧、收割、曬谷、紡紗、織布等勞動生產形象,由此可知,苗族蘆笙舞的每一個舞蹈姿態的背后都飽含著苗族人民對稻作生產的豐收愿望、對祖先的熱愛與懷念、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②劉遠林:《苗族蘆笙舞的稻作文化價值》,《大眾文藝》2012年第5期。,它是稻作崇拜、動態意象的產物。

(一)笙舞共情的民族風韻

蘆笙一響,歌舞相隨,自吹自演,形態萬千。蘆笙舞是苗族人民的藝術瑰寶,蘆笙舞蹈的民族特性受眾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民族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等都影響著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體現了苗族的民族風韻,再如苗族長者會教授孩子吹蘆笙、譜蘆笙詞、跳蘆笙舞等技藝,讓他們耳濡目染,以此習得苗族蘆笙文化,傳揚本土文化,這體現了苗族兒女的民族氣韻。

在苗族的民風習俗中,蘆笙舞代表著吉祥和歡樂,象征著幸福和美滿,它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產物。首先,從地理方位觀蘆笙舞,苗族主要以大分散小聚居為特點,苗族人民常年居于山區、村落等偏遠地區,苗家與外界分離的地域造就了該民族自主自強的韌性,蘆笙舞蹈在民族聚集地內流傳,且凡是苗族居住地,便有蘆笙,因此形成了跨文化、跨地區的舞蹈形式。苗族百姓以圈為形、以舞相伴,褪去城市的喧鬧和俗事的繁雜,以蘆笙舞本土化為產業,有效地促進地域文化發展,并夯實了少數民族文化的歷史底蘊。其次,從非語言文字文化層面觀蘆笙舞,舞蹈雖不受語言文化的制約,卻有語言一樣的功能,蘆笙舞彌補了苗族無文字的不足。苗族蘆笙舞由“擺、顫、蹲”等基本動律組成,動作基調隨蘆笙的演奏變化,舞步輕盈、舞姿柔和、形式多樣,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在苗族的民俗節慶中,人們常常在木鼓、銅鼓等樂器伴奏下,和著曲調起舞,同時也會以群舞的形式,邊吹奏蘆笙邊起舞,體現了舞蹈的民族性特征,也為少數民族舞蹈風格奠定了民族文化基礎。最后,從社會生活方式的視角觀蘆笙舞,蘆笙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例如,在節日慶典或正月坡會時,苗族人民會自發組織團隊表演賽蘆笙、跳蘆笙舞、吹蘆笙、蘆笙踩堂等娛樂活動,且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入隊伍,歌、舞、樂三位一體,以此來歡慶蘆笙節。

(二)祈福禳災的祭儀歌舞

起初,舞蹈并不是以審美為需求,而是生存使然。在蘆笙舞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祭祀性樂舞,將苗族蘆笙舞作為喪葬祭祀的主要禮儀環節,應當透視其原始社會的舞蹈形態,以舞蹈本體論為基點,探求蘆笙舞蹈的祭祀性遺風。

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能力和科技水平低下,原始先民對萬能的神持有崇敬感,認為神能主宰一切,因此他們常常將情感、愿望寄于神靈或祖先,并且認為“萬物皆有靈”。深入探索原始舞蹈遺跡,從舞蹈內容上看,可發現有表現狩獵、生殖崇拜、征戰生活、原始祭祀的舞蹈,因此祭祀祭祖求興旺,自然崇拜、宗教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沉積于百姓心底,巫舞同源,表現形式豐富,現如今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仍然盛行原始舞蹈的巫術巫風。

在苗族地區,蘆笙舞不只在節慶、婚戀、求偶、集會、年節、宗教儀式中表演,苗族人家舉行“白事”時也會吹蘆笙、跳蘆笙舞?!鞍资隆奔磫试醿x式,苗族人民在舉行喪葬儀式時都離不開吹蘆笙、敲皮鼓和跳蘆笙舞,人們通過吹奏蘆笙、跳蘆笙舞來表達對逝者的緬懷和悼念之情,在此音樂與舞蹈有機融合,使得吹笙擊鼓、跳蘆笙舞成了苗族喪葬習俗的重要內容。在廣西隆林苗族聚居區,苗家人辦喪事時,會邀請一位技藝高超的蘆笙手來靈堂表演,蘆笙手通過邊吹蘆笙邊跳蘆笙舞來超度亡靈,以求得生者平安。苗族蘆笙舞蹈的“鍋轉舞”“掃棺舞”“地步舞”“踢桿舞”等都屬于祭祀性舞蹈,蘆笙手在舞時,不受任何節奏的限制,動作技巧性極高,笙曲不斷舞不斷,以此展現出苗族民間的祭祀禮儀。圖騰崇拜是原始祭祀儀態的表征,朱天順在《原始宗教》中說:“圖騰崇拜,實際上是自然崇拜或動植物崇拜與鬼魂崇拜或祖先崇拜互相結合起來的一種宗教形式?!雹僦焯祉槪骸对甲诮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56-57頁。人們常常為了獲得先祖的庇佑和避災避難,舉行重大的祭祀儀式,圖騰作為苗族原始社會的一種宗教形式②李菁:《淺論巫文化對苗族蘆笙舞的影響》,《民族論壇》2009年第11期。,亦是氏族時代人類與自然化生萬物的物證,例如“地龍舞”,該舞蹈以自吹自舞為特點,舞者雙手持笙于胸前躺于地面,頭頂撐地,以“跪蹲步”“滾龍步”為特色,技巧性強、動作難度大,疑似模仿蛟龍求得風調雨順、消災解難。

(三)盡歡盡興的表演娛樂

“聽見蘆笙響,苗家腳板癢”③楊東:《淺談馬關民族民間舞蹈——苗族蘆笙舞》,《戲劇之家》2019年第7期。,蘆笙樂舞最直觀的特性莫過于它的娛樂性,笙不離嘴、曲不斷調、腳不離地,從而形成了蘆笙舞獨特的舞蹈風格。

藝術源于生活,在原始社會,人類以擊地踏足表達內心情感,手牽手肩并肩,腳跟踏響節奏,《毛詩序》:“情動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雹芤t選編《古人論詩創作》,中國書籍出版社,2020,第3頁。在春秋戰國時期,女樂的興起增強了舞蹈的娛樂性功能,其將舞蹈表演作為職業,為統治階級享樂服務。隨著時代的發展,舞蹈逐漸走向民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蘆笙踩堂是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重要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其因蘆笙曲和踩堂舞同時演奏而得名,《廣西融水縣志》卷三“風俗”中描述道:“初一至十五各門俱懸燈放炮,笙歌鑼鼓,或演故事賽龍燈供人游賞?!雹輳V西壯族自治區戲劇研究室、中國戲劇家協會廣西分會編印《廣西戲劇史料集》,1982,第242頁。由此可見,熱鬧非凡的苗節,吹蘆笙和跳踩堂舞等民俗成了苗族的主體娛樂活動。在這期間,方圓十里甚至以外的民眾都會歡聚一堂,感受當地坡會的民俗風情,大家身著苗族服裝出行,在坡上賽蘆笙、跳蘆笙舞、賽馬、斗馬、斗鳥、對歌、舞獅和進行鳥槍射擊比賽,盡情娛樂?!澳凶哟刁?,女子踩堂,是十分和諧的配搭。女子要著盛裝才可以踩堂?!雹揄f婷婷:《廣西融水苗族坡會的調查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廣西師范大學,2010,第15頁?;顒娱_始,舞者紛紛圍圈攜手,踏地起舞。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錘鄉大田村,觀察舞者肢體動作可發現,女子踩堂的步伐動律簡單,幅度較小,但隨著舞蹈編創的介入,道具成了踩堂舞的點綴,其在不改變原始動律的情況下,添加了扇子、手絹和鮮花等道具,為蘆笙踩堂注入了鮮活色彩。

蘆笙節是苗族青年男女傳統社交活動的盛大節日,以節慶民俗類的苗族舞蹈為代表,舞蹈的交際功能架設起人們交往、溝通的橋梁,是聯結人們思想情感的紐帶。此節日是苗族青年男女尋偶戀愛、定親結友的盛會,人們尋歡追樂,男女通過對山歌、跳蘆笙舞、斗馬、武術等娛樂活動尋得配偶。在節日期間,十分注重道德文明,長幼有序,晚輩不允許和長輩對唱情歌,因此節日構建了婚戀交流的平臺,蘆笙舞的娛樂性亦是苗族文化藝術中最典型的特征。

三、守正創新:苗族蘆笙舞蹈的保護傳承

蘆笙舞蹈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以自吹自演、圍圈而舞為主要形式,極具民族性、地域性特征。2006 年,蘆笙舞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蘆笙舞常見于南方少數民族中,是苗族慶典節日、集會坡會的重要舞蹈形式。但隨著社會變遷、民族遷徙以及生產方式的改變,苗族蘆笙舞蹈動律的單一性和舞蹈形式的固定性導致其傳承與發展較為緩慢。為加強對苗族蘆笙舞蹈發展現狀、“非遺”保護、傳承人繼承等方面的了解,筆者通過考察、調研、觀察等方式,調查了苗族蘆笙舞蹈在民間的應用、保護與傳承情況,并找出其實際應用中的特點及存在的不足之處,為蘆笙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

(一)增強形態保護的意識

苗族蘆笙舞具有獨特的舞蹈、音樂、唱詞、服裝、道具等綜合的形式形態,是苗族人民生活方式、審美情趣、思想感情等的重要體現,可從民間舞蹈的形式形態、儀式語境等方面加強保護與傳承。

民間舞的創作者是人民,民間舞蹈形態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樸永光在《舞蹈文化概論》中指出:“原生態民間舞蹈由普通民眾負載,是相對課堂民間舞蹈和舞臺表演民間舞蹈,未經藝術家加工、改變的,與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依舊按照傳統方式進行的民間舞蹈?!雹贅阌拦猓骸段璧肝幕耪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第97頁。對待苗族蘆笙文化的形式形態需進行綜合的保護,例如在跳蘆笙舞時,舞者是徒手而舞還是持道具而舞,服裝樣式、音樂伴奏等形態都應當作為整體的記錄加以保存。面對苗族蘆笙舞蹈形態與儀式語境的關系,應當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收集原生態民間舞,了解舞蹈形態的緣起和流變,并根據民間舞蹈功能和內涵簡化的緣由,探求舞蹈形態與儀式語境淡化的內因。為增強苗族蘆笙舞蹈的形態保護,還需持續提升其原貌保護,以此來提高對舞蹈儀式語境的保護意識。

(二)健全保護與傳承方法

苗族蘆笙舞蹈存在多種表現形式,如群眾性蘆笙舞、表演性蘆笙舞、風俗性蘆笙舞等,各類蘆笙舞依據應用場域不同具有自娛性、祭祀性、競技性、禮儀性等方面的功能,因此舞蹈種類不同,其所表現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亦不同,故應先歸納、總結出各類蘆笙舞的應用特點,并撰寫舞譜、保護舞蹈資料,及時發現不足之處,補充理論漏洞。在后續的傳承環節中,可運用文字、錄音、影像、口述等方式將搜尋、匯總到的苗族蘆笙舞蹈資料通過互聯網、數字化多媒體進行傳播,亦可舉辦藝術節、培訓班等活動進行推廣、普及,以此弘揚苗族蘆笙舞傳統文化。

(三)重視民間傳承人的保護

民間藝人是民間文化最直接的傳承者,繼承著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①韋金玲、蔣李卉:《談廣西馬山縣壯族扁擔舞的傳承與保護》,《歌?!?019年第2期。重視對民間老藝人的保護,也是對“非遺”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政府應當制訂相關政策,在經濟上大力扶持,更好地推進中華舞蹈文化的發展。

以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現狀來看,關于苗族蘆笙舞蹈的體系大多以村鎮縣、團隊的形式進行民間匯演,通過選舉的方式選擇負責人來對蘆笙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通過民間傳承人傳承是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最直接、最快速的途徑之一,但民間傳承人普遍年紀偏大,后繼無人成了苗族蘆笙文化保護的瓶頸。雖然近些年在政府的支持與扶持下,苗族蘆笙文化有了一些好轉,但對于蘆笙文化民間傳承人的培養還需更加重視。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保護民間老藝人是實地保護“非遺”項目的必要所在,政府需合理地給予當地財政支持或經濟補助,重視對蘆笙文化民間傳承人的培養,積極建立蘆笙文化藝術人才培訓基地,開展全面而系統的培訓活動。政府還可以考慮定期開展一些有關蘆笙舞蹈的文藝匯演活動,定期邀請民間傳承人到各地開展傳授、宣傳活動,在理論上使得各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對守正傳統文化有跡可循、有據可證。重視民間老藝人、傳承人的保護,完善相關制度,可為地方縣志乃至民族文化提供直接性的依據。

結語

苗族是一個古老且遍布全世界而存在的少數民族,苗族蘆笙文化中有關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文化遺存較為豐富。在廣西苗族蘆笙節中,苗族蘆笙舞是貫穿始終的動態載體,蘆笙作為民族簧管樂器具有雙重性意義,即道具之形、伴奏之音,笙曲不斷舞不斷,使得蘆笙舞、蘆笙詞、蘆笙曲、蘆笙樂等融于其中,展示了蘆笙文化綜合性的藝術形態。

苗族蘆笙舞蹈集民族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于一體,構建了跨文化的文藝橋梁,它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民族“圣物”,是民族法器的象征,是蘆笙樂舞的表演形式,是苗族蘆笙文化演變發展的綜合產物。因此,多維度多視角地探究苗族蘆笙舞蹈是守正傳統,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推進本土文化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猜你喜歡
蘆笙苗族廣西
苗族蠟染
岜沙蘆笙節
你好,蘆笙
盛大節慶——苗族牯藏節
廣西廣西
廣西尼的呀
苗族民歌
蘆笙戀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蘆笙制作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