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作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組成部分的北疆文化

2023-03-02 14:20納日碧力戈
關鍵詞:北疆交融內蒙古

納日碧力戈

(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一、北疆文化是時代的超越創新發展

“北疆”一詞具有相當的延展性,它既專指內蒙古,也泛指我國北部超出內蒙古的廣大地域,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整個北部邊疆,也可以細化到東至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至河北、山西北部和河套南部,北至外興安嶺以西由漠北向西延伸至阿爾泰山一帶。 本文涉及的北疆文化地理范圍限定在內蒙古。 這里地貌復雜,物產豐富,民族眾多,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漁獵文化交融互嵌,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北部邊疆是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是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也是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和向北開放的橋頭堡。 北疆文化是北部邊疆精神和物質的黏合劑,它有機結合了物質資源和政治精神,突出了政治文化導向,呈現出新時代特色,正確處理了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意識與各民族意識、主干與枝葉、一與多的關系,全面呼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連續性、統一性、創造性、包容性、和平性。 時至今日,內蒙古各族人民守正創新,積極建設充滿超越性和創造性、能深度融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北疆文化。

二、連續性的北疆文化——后修前史和漢字文化

北部邊疆的人類歷史悠久,有舊石器時代的“大窯人”、新石器時代的“紅山人”、青銅時代的“夏家店人”,后來又有北狄、匈奴、東胡、鮮卑、突厥、回鶻、契丹、黨項、女真、蒙古、滿、漢等民族人群,先后或者同時登上歷史舞臺。 北部邊疆是各族人民繁衍生息、世代傳承、碰撞協商、交流融合的地區。 各民族的發展為北疆的發展打下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 在中國歷史的朝代更迭、文質代革、民風流變的過程中,有繼承有發展,形成縱向時間軸上環環相扣、遞進演化的態勢。 以二十四史為例,多是后朝為前朝修史,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領域,通過承認前朝是正統,表明本朝繼承前朝,故也是正統。 再以漢字文化為例。 漢字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象形即“畫成其物”,視識察意,比類合誼,事名取譬,同意相授,依聲托事,具象和抽象兼顧,視覺與聽覺結合,形氣神一體,天地人一統,為日后知行合一的中國傳統提供了持久的思想資源和價值導向。 有數千年歷史的漢字文化超越地域、超越民族,播化四方,不僅將古代的日本、朝鮮、越南等納入漢字文化圈,還深深融入北疆文化。 從女真文字、契丹文字、方塊壯文、方塊布依文、方塊侗文、方塊仡佬文、方塊瑤文到《蒙古秘史》(元朝秘史)、《詩經》《木蘭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表現得栩栩如生,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需要在傳承發展的歷史積淀中,為北疆文化的連續性提供重要的勢能和動力,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和統一的象征。

三、創新性的北疆文化

以二人臺和漫瀚調為例,它們體現出了北部邊疆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培育出了守正不守舊、遵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各族人民不斷迎接新的挑戰,作出變通,接受新事物,讓區域文化充滿活力,以區域文化充實、發展和推動整體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新性。 漢蒙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共同創新發展出來的這些藝術形式,正說明了北疆文化互嵌交融的創新性。 二人臺別稱“蒙古曲兒”。 蒙古曲兒在蒙古族民間流行,后有漢族文化元素融入,并受到漢蒙民族的普遍喜愛,有時漢語歌用蒙古語唱,有時蒙古語歌用漢語唱,蒙漢雙語兼用。 這種跨民族跨文化交融的表演形式被稱為“風攪雪”。 這種形式不僅存在于漢族與蒙古族中,它也是多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是由二生三的創新,不僅是北疆文化的特色,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色,以各具特色、互嵌交融的形式,增強和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創新性的北疆文化是在日用而不覺中自然形成的,滿足了各族人民的日常需要,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北疆文化的歷史統一性——以北朝元魏為例

拓跋氏從建立北魏到融入漢文化并改為元氏的過程,例證了中華民族以團結統一為始終追求的目標。 多民族國家的形式貫穿于整個中國歷史進程中,無論哪個民族問鼎中原,都以正統自居,擴展視野,追求廣大,努力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拓跋氏于4 世紀初建立代國,于376 年為前秦苻堅所滅。 386 年,拓跋珪復國,稱代王,同年改稱魏王,建立北魏,以國號“魏”向江左東晉表明自己是“神州正統”。 拓跋珪以“魏”作為國號,以區別于異域殊俗的遠祖,“將以德撫民,為中華之主”[1]。 北魏馮太后和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確立漢族禮儀文教制度,修建孔廟,建立學校,制定樂章,將黃帝確定為拓跋元祖,下令改鮮卑服為漢服,用漢語取代鮮卑語,用漢姓取代鮮卑姓,完全融入漢文化。 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禁胡服,衣漢服,將漢語作為通用語言,鼓勵鮮卑人和漢族人通婚,把鮮卑人復姓改為漢族人單姓,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 北魏自詡西晉的正統繼承者,不承認東晉為正統,稱其為“僭晉”,否定南朝的合法性和正統性。 北魏吸收漢族文化,國力日強,于439 年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動蕩局面。

五、北疆文化的包容性——漢蒙通婚,人民楷模都貴瑪,齊心協力建包鋼

北疆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各民族的人口和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頂針續麻的關聯體,其人口基礎是高比率的漢蒙通婚。[2](163-183)在內蒙古可以找到許多擁有由多個民族組成的家庭,各民族通過通婚組成的家庭人口元素,彼此相連,形成環環相扣的人口連續體。 從昭君出塞的歷史紀錄到奶茶飄香的飲食文化,從漫瀚調到三空李氏正骨,從蒙藏學校的革命火種到都貴瑪的先進事跡,北部邊疆真實存在于各民族交融的連續體中。 2021 年3 月5 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齊心協力建包鋼”的佳話[3],全國動員、凝心聚力、民族團結、建設北部邊疆,包鋼見證了全國一盤棋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偉大精神。

六、北疆文化的和平性——俺答封貢

自16 世紀達延汗統一蒙古部分地區,北部邊疆中興促進了漢蒙藏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明朝通貢互市的要求日趨強烈,俺答汗無歲不求貢,其意懇切。 隆慶五年(1571 年),俺答汗被封為順義王,明蒙雙方保持了60 多年的和平共處。 俺答汗為了開放漠南地區,大量收留漢族兵民,給予他們牛羊、帳幕、耕地和農具,這些來自中原的兵民也帶來了農業生產技術和各種工藝;采取土地利農政策,鼓勵外來兵民從事農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生產技術、軍事技術、科學、建筑、醫藥、思想和文化知識等”;在大青山腳下另建城郭,明朝賜名“歸化城”,擴建后稱“庫庫河屯”,即呼和浩特舊城。 這也是“呼和浩特”名稱的由來。 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接管多半遺部,按習俗與俺答汗長子僧格都楞完婚,僧格都楞襲封順義王。[4](481-484)

北疆文化是在黨中央關于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 內蒙古具有豐厚的人文社會資源,在發展實踐中要把這些豐厚的人文社會資源轉化為新時代資本,創造出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產品和理論產品,全面推動融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北疆文化”的品牌建設。

猜你喜歡
北疆交融內蒙古
真美
在內蒙古,奶有一百種吃法
這是美麗的內蒙古
可愛的內蒙古
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
北疆紀行
中外藝術精品展覽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愛在內蒙古
鑄夢北疆
——軍旅寫生作品展
北疆情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