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三重向度
——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視角

2023-03-03 12:25楊麗艷高學義
關鍵詞:二者中華文化中華

楊麗艷, 高學義

(東北林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提出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的偉大論斷。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又將這一論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論高度[2]。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鄭重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盵3]這是黨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關鍵節點,把握歷史,著眼當下,放眼未來的真知灼見,深層次地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內涵。學習并踐行習近平這一偉大論斷,必須剖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邏輯與現實意義,進一步探索出新的歷史條件下二者結合的實踐路徑。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容向度

弄清楚有著遙遠的時空距離、民族差異、文化區別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原因,是回答二者融合發展釋放出驚人的時代偉力的“前提性”問題。深入剖析后不難發現,二者在社會理想、內在特質、哲學基礎、價值導向等方面有著內在契合的一面。

(一)社會理想契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包含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殷切向往

社會理想反映了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共同追求與目標向往。馬克思主義追求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華文化向往的大同理想都是對未來社會的超前建構,均包含著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殷切向往。

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人類社會的最終歸宿。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未來社會,社會各階層的人將從勞動異化中解脫出來,實現向人自身真正的回歸。人們也將“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4],以改變犧牲大多數人利益來滿足少數人私欲的資本主義狀況?!吧a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5],富裕也不再是資產階級的專屬,而是成為包括無產階級在內的所有人的共同目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實現著對人類美好社會的關照。彰顯中華文化價值理念的大同理想就寄托著古代人民擺脫剝削與壓迫,實現人人平等的理想愿景?!抖Y記》首次提出“大同”這一概念,描述出大同社會互助性、公有性的特征??涤袨闃嬒肓艘粋€沒有階級、沒有邦國、沒有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一家的社會。孫中山從時代特征出發,在追求國民解放、民族獨立中提出“三民主義”,賦予大同理想新內涵。此外,古代勞動人民也開展了以農民起義為主要形式的“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雖然誕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生成自不同的社會制度,但是在社會理想上具有強烈的互融互通性,共同熔鑄于當代中國的社會理想與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確立的最高奮斗目標,實現了對二者理想追求的直接繼承;黨的二大對階段性目標之最低綱領的確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正逐步立足中國革命實際探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在理想追求上的結合點;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特征的“小康”描述,再一次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立足發展實際,推動二者融合的努力。中國共產黨人以科學社會主義彌補了傳統大同理想缺乏理論上的科學性與實踐上的實操性缺陷,將二者有機結合,既承接了共產主義的基本要義,又融合了大同理想的文化元素,以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實踐和共同富裕的代際追求,踐行著二者在理想社會的契合上的探索。

(二)內在特質相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呈現開放包容的可貴品格

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文化本質特征的共性為立足點。馬克思主義內在的開放性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具有內在一致性,這為二者的交融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馬克思主義不是憑空產生的脫離人類思想文化之外獨自發展的理論,而是在對資本主義本質批判的革命實踐中,吸收借鑒人類思想精華而創立的科學思想體系。立足蘇聯實踐,與蘇聯歷史文化相結合形成的列寧主義,以及立足中國國情,同中華文化相結合形成的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均突顯了馬克思主義內在的文化包容性、理論開放性和實踐適用性特征,這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放包容性的內在特質構建起了融合的交點。通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是不斷與周邊各民族開展文化交流溝通、融會貫通外來先進文化的結晶。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學說融會貫通;漢代儒學借鑒黃老之學陰陽尊卑學說,實現了“三綱”的條理化、系統化、合理化,并借用黃老學說中“元”“陰陽”等概念,賦予“天”本體意蘊,以道家自然法則理論建立起儒家的天道體系。此外,佛教中國化之禪宗的發展,宋明理學之儒學體系的日臻圓融,以及古代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馬可 · 波羅游歷中國等文化交往均彰顯了中華文化強大的開放包容性。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內在特質,為二者克服語言不通、思維相異、背景不同等差異,實現理論層面上的有機融合奠定了基礎。在中華民族身處低谷,中國人民困苦不堪,中華文明黯然失色的近代中國,“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6],唯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在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各種“主義”與各類“思想”中脫穎而出,這正是因為其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內在特質上具有強烈的親和性。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借助這一共性,立足“兩個大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中華文化“美美與共”的世界情懷,致力于打造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彰顯了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訴求。

(三)哲學基礎相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具有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意蘊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重要體現,中華文化也包含著豐富的樸素唯物辯證法思想,這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哲學依據。

唯物辯證法思想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現實存在,謀求無產階級之自由解放與全面發展的實踐中發現的思想武器和實踐依據。在唯物論視域中,它完成了意識活動相較于物質活動具有先進性、決定性、本源性的徹底否定,實現了傳統哲學對意識與物質關系之顛倒的徹底再顛倒。在辯證法視域中,它終結了脫離人和現實而陷入抽象本體泥淖的“形而上學”思想,將抽象上升為具體,運用聯系、發展、全面、矛盾等觀點重新認識人的社會關系本質及其存在發展的客觀世界。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蘊涵著豐富的樸素唯物辯證法思想。在唯物論方面,荀子以“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的思考,實現了對“天”這一客觀存在的肯定;老子之“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關于“道”這一客觀規律演進的闡述,進一步印證了中華文化中樸素自然的唯物觀能夠同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建立聯系的可能。在辯證法方面,《周易》之“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論斷,不僅強調了世間萬物變化發展的陰陽之氣辟翕相成的根源,也闡釋了其運動軌跡的陰陽二氣之動態統一,以“變易”“變化”的主題透視著古代哲人對天地規律可預見性的探索精神。從“陰陽”“闔辟”的雙重視角探究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

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的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典型的樸素性與直觀性,但這沒有阻礙二者在哲學場域的互融發展。就如同馬克思對于中國的社會主義與古代哲學的肯定,“中國的社會主義跟歐洲的社會主義像中國哲學跟黑格爾哲學一樣具有共同之點”[7]。毛澤東的“實事求是”思想是按照馬克思“從實踐中理解問題”的思維方式,吸收中華文化中的“唯實”哲學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觀實現符合中國特征的再創造、再描述。習近平的“兩山論”從馬克思主義唯物本體觀出發,審視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之間的關系,蘊含著“天人合一”的中華文化哲學意蘊。中國共產黨人將中國古代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融會貫通,推動著中國傳統哲學的創造轉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化發展。

(四)價值導向相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重視并肯定了人的主體價值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更是中國朝代更迭道出的歷史規律。中華文化涵養出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共同構成了二者結合的價值導向基礎。

馬克思指出,資本的運轉使得人的自由與個性被消解,勞動者被異化為資本的工具,無產階級陷入精神和生活的兩難困境。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物統治人”的資本實質,以革命的手段著手關注被資本壓迫的現實中的人,強調人只有擺脫自然的驅使、逃脫資本的壓迫、開脫自身的羈絆,才能真正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8]。中華文化中也蘊含了尊重人的主體地位的民本思想?!渡袝分小懊駷榘畋尽钡乃枷胝蔑@了中國古代對人的主體價值的初步肯定??鬃雨P注“仁”的價值;孟子首倡“民貴君輕”的主張;漢代賈誼認為“民無不為本”,應做到以民“為命”“為功”“為力”。中華文化對人的主體價值的肯定以不同的理論形態展現出來。此外,中華文化還倡導“從心所欲,不逾矩”,強調追求順心而為的精神自由和心靈解放,以實現知、仁、勇的“三達德”為根本旨歸,同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思想有著切合之處。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在人民主體價值的肯定和解放上有著廣泛的互通之處,鑄就了中國共產黨鮮明的人民底色。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建構、制度建設、現實踐行中以人民性為基準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文化的結合。毛澤東將“為人民服務”視為黨對人民最基本的準則,鄧小平將“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9]作為黨的一切理論與實踐的基本尺度,習近平將“我將無我,不負人民”[10]上升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人生境界。中國共產黨人立足百余年間不同的時代背景,既實現了對中華文化民本思想的代際傳承,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鮮明品格,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這一最靚麗的底色。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價值向度

弄明白遠隔山海的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產生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是推動二者縱深結合的“必要性問題”。這不僅是檢驗人們推動二者融合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而且能夠增強人們開放融合、兼收并蓄的文化信心,為二者的深層次融合提供指引。

(一)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既是中國人民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的“應然”,更是中華民族秉持理論自覺與文化自覺,跳出“興淳亡忽”的周期律的“必然”。最為科學的理論與最為源遠流長的文化的融合,在理論繼承中創造發展,在文化賡續上歷久彌新,引領著新時代不斷向前推進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建構性力量,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11]。馬克思以整體觀、系統觀視角來把握世界歷史的運行與發展規律,指出了人類社會正處在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大歷史時期。雖然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當今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革,資本主義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的存在形態,但是其資本運行邏輯、剝削壓榨的本質依舊存在。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沿著馬克思所指明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軌跡前進所取得的成果,也正是立足社會主要矛盾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變與不變的總依據,將馬克思主義運用到新的歷史實踐中,創造出全面小康社會在中華大地的赫然矗立等偉大奇跡。中華民族向著科學社會主義所指明的“自由王國”以及中華文化所憧憬的“桃源勝境”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以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實際行動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印證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

中華文化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起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文化定力。沒有中華文化的沃土,中國特色就是逸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是鏡花水月。1945 年的“窯洞對”道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進程中朝代更迭“興淳亡忽”的周期律,闡明了中華文化中的人民主體對歷史演進的內在推動力量?!敖裉斓闹袊菤v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12],而這一發展既實現了對五千多年文明古國歷史文化傳統的生命延續,又跳出了朝代更迭的周期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就是依存這一文化定力,對中華文化民本思想進行批判繼承與實踐踐行,實現了歷史性與時代性的高度凝練、階段性與發展性的高度統一,深化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責任擔當與使命任務,延續著民族的精神命脈,引領著時代真理的潮流奔涌向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橫向上達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空間延展,在縱向上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穿透,二者的有機融合又為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供了深層次的文化積淀與理論根基,運用著中國智慧,展現著世界情懷。

(二)開拓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以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基因為依托,以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理論和科學真理為指導,開創出的符合本民族特征的現代化道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為這條新道路的開拓提供了創新化傳承的悠久中華文化和內涵式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根基,形成的科學社會主義真理在當代中國理論實踐的顯現。對困頓于制度腐朽與文明暗淡的近代中國而言,道路的選擇關系著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先進知識分子洞察到“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下”[13],在俄國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尋到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新道路的探索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先進的理論指引和正確的價值歸屬。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打破了封建文化和新興資本主義文化對現代化道路探索的阻礙,與馬克思主義“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最終實現建立起了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本質聯系,在百余年的實踐探索中實現了民族的獨立與國家的強盛,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共產黨最終以內含新時代意蘊,外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底色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開創了“解決被動現代化與自主現代化、片面現代化與全面現代化、歷時現代化與共時現代化之間的沖突與矛盾”[14]的可能,規避了資本主義現代化中“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在當代中國用鮮活生動的實踐不斷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新境界。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就是以中華文化為價值向導,形成的延續千年的歷史文化在當代中國的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兼濟天下、美美與共、道法自然,蘊含著整體協調、開放包容、多元融合的理念,探求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內在運動規律,提供了擺脫由于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激化而導致的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不斷沖突的借鑒方案,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要素。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淀中,中華民族創造的可視化、可物化的物質文明符號,為現代化生產力的解放提供了物質基礎。中華民族創造的可內化、可升華的精神文明符號則為價值共識的凝聚和思想道德的提升提供了文化根基。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文化形成的凝聚民族意識、彰顯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的特質、功用、內涵進行充分關照,立足實踐并賦予馬克思主義科學內涵,作出了繼承并超越前人的新闡釋,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廣泛凝聚的力量。這不僅深化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更為其提供了合理的文化支持、合法的價值指引、持久的精神動力,烙下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進程中鮮明的民族印記。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華民族基于對現代化歷史邏輯的審視判斷而形成的獨立自主現代化、全面現代化、共時現代化、人與物統一現代化,既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現代化范式,又打破了“國強必霸”的西方現代化的片面認知,在馬克思主義同中華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斷開拓出新道路。

(三)拓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類文明新形態內含中華文明的核心元素,承繼社會主義文明的基本特征,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元素,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現實內涵式結合形成的現代文明的更高階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為這一新形態的拓展奠定了扎實的理論根基與厚重的文化根脈。

從理論淵源上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遵循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實踐成果。馬克思晚年在對東方社會的關照中指出了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存在的差異,但并沒有因此主張以西方文明消解東方文明,相反強調了東方文明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獨特價值。因為他發現了資本主義形態下的文明體系以“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15]推動生產力進步與社會關系發展,將以文明創造者成為“自己創造物”的異化對象為代價的結果。在文明史觀的理論構建中,馬克思最終闡明了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旨趣的共產主義文明形態將超越以“物的依賴”和“人的異化”為實質的資本主義文明形態,馬克思主義與去殖民主義的交叉加強了對現代種族資本主義的有力批判[16]。這為遙遠的東方文明的積極轉變提供了理論支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百余年的文明形態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中,實現了對舊文明的積極揚棄和對新文明的自覺追求,在新時代創造形成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共產主義文明的第一階段的實踐轉化,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文明史觀的理論遵循和創新發展,以及對資本主義文明模式的批判性超越和對共產主義文明先進性的印證。

從文化淵源上看,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豐富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明實踐,飽含中華文化之精華、中國共產黨人理論之精髓。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文化能夠同中華文化一樣,從原生文化出發,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實現自我協調與創新發展,應對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時代潮流的變遷,傳承至今,歷久彌新。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和合文化飽含著在科學應對客觀事物多樣化、差異化的前提下,構建相互依存、融會貫通、和諧統一體的“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和實生物”的實踐觀以及“和諧萬邦”的世界觀,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提供價值向導與實踐遵循的使命。中國共產黨人在復雜多變的世界局勢中力促和平穩定,在差異化的文明沖突中倡導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正是將和合文化融入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構之中,在橫向上開拓了中華文化的維度,在縱向上深化了中華文化的深度。因此,傳承至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豐富發展進程中最厚重的文化根基、最深沉的文化自信。相應地,人類文明新形態也實現了中華民族深層文化底蘊的傳統延續與當代延伸,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創造性繼承的文明新形式。

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是對現有社會文明的否定,而是在對馬克思文明史觀的遵循下,致力于消除西方文明模式下的沖突對立與剝奪壓榨的文明實踐,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和中國意義,而且具有超越資本主義剝削式文明的世界價值,符合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因此,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只有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占據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地,依靠全國各族人民持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代際努力才能最終實現。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向度

探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路徑、方式方法,是二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互融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二者的結合不是脫離客觀世界與中國實踐的純粹的理論建構,而是與中國社會密切關聯的實踐發展,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就是需要解決二者如何結合以及怎樣結合的問題。

(一)堅持歷史主動的精神自覺

歷史主動就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洞察歷史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歷史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大勢的把握。以歷史主動精神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關鍵是要做到理論指引上的主動與文化傳承上的主動二者之間的統一。

一方面,要做到理論指引上的主動。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存在、價值接受和理論指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的前提語境?;仡櫩偨Y近代中國各式各樣的救亡運動,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引是其失敗的根源所在。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在波瀾壯闊的漫漫征途中,中國共產黨逐步意識到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歷史血脈之間的聯系,以歷史主動的擔當精神,自覺用馬克思主義來改造中華文化,帶領中國人民克服艱難險阻,且無往不克、戰無不勝。做到理論上的指引,就是要總結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的歷史進程中推動二者結合的歷史經驗,實現其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華文化發展、中華民族精神、中國人民心中的準確定位,同教條主義、拿來主義等錯誤思潮劃清界限。

另一方面,要做到文化傳承上的主動。中華文化的當代延續、價值傳承和時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融發展的核心支撐?;赝腥A兒女曾經探求解決國家積貧積弱、文化蒙塵但皆以失敗告終的歷程,無視中華文化價值是其失敗的主因。對中華文化價值的無視,就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無視,就是對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傳統的無視。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文化的忠實繼承者、發揚光大者,自其誕生之日起就自覺承擔起了文化繼承與發展的歷史責任,汲取其中的文化滋養,在波濤洶涌的百余年歷史長河中站穩腳跟。做到文化傳承上的主動,就是要總結五千年中華文化運行的內在規律,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文化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等劃清界限。

歷史運行的規律可以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能夠探索。只有以歷史主動的精神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才能在把握歷史規律中高筑理論屏障,永固文化根基,為新時代的歷史主動贏得保障。

(二)堅持守正創新的原則遵循

守正創新既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內在品質,也是實現二者有機結合運行的內在準則。

守正不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規,而是結合時代特征,從客觀事物出發,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進行理性審視與批判繼承。守正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迅速解體的關鍵原因就在于,消解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地與思想領地的旗幟,蘇聯共產黨喪失了領導地位。當前,國際關系風云跌宕,意識形態斗爭暗潮洶涌,人類發展前景撲朔迷離,世界發展難題層出不窮,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才能認清世界的發展前途,把握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不斷增強追求真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守正就是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曾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奠定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血脈根基,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由于近代的落后,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中華民族的自信心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但是,中華文化內在自強不息的生命力和與歷史命運抗衡的頑強韌性再次讓中華文明熠熠生輝,更深層次地凝聚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源自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中鍛造形成的頑強意志與積淀形成的最深沉的思想文化精華,是引領中華民族持續前進的精神動力。在新的歷史征程中,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廣泛地凝聚起中華民族的信念和力量,探索出中華文明現代化復興的路徑,展現出中華民族的民族魅力和時代心聲。

創新不是主觀隨意、肆意妄為,而是回應時代呼喚,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新的歷史視域與世界視野中,對二者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符合時代要求的融合、改造,實現對舊有理念、舊有范式的超越。創新就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以系統的思維挖掘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價值,闡釋發源于170 多年前的科學真理對當代世界的深刻啟迪;創新就是站在時代的高度,以歷史的思維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轉變將二者對立割裂的形而上思維模式,以新的時代內涵賦能傳統文化,樹立從歷史到現代的連續性、躍升性的思維觀念。毛澤東思想就是實現二者建構融合式發展的典范,取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第一次飛躍的成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凝結了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的代際努力。進入新時代,習近平以寬廣的世界視野、時代的眼光、歷史的思維回答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課題,拓展升華馬克思主義,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二者的結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理論創新引領著時代發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創新是理論與文化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所在,但不能跳出守正的圍欄。拋棄守正,創新就會成為無根之木;無視創新,守正也就成了一潭死水。只有守正與創新并舉,才會實現向本初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回歸,并為二者的對話交流以及深層次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堅持互學互鑒的實踐導向

分別產生于近代西方和古代中國的“人類精華”的結合,是東西方思想的碰撞,是歐亞文明的交流融合。二者的結合,不是以一方否定另一方,更不是以一方代替另一方,而是見賢思齊、相互成就、共促發展。

立足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塑造“具有一定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盵17]對中國來講,這一理論思維必須符合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在沒有民族特性的理論思維指導下的民族,始終無法真正地掌握群眾、發動群眾,也無法把握住奪取科學制高點的時代機遇。蘊含著獨特的民族特征、人生哲思、民族品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形態,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在古老而現代的東方的新活力。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鍛造科學且先進的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先進的文化特質,但歸根結底屬于經過數千年積淀形成的中華文化整體性的一部分。由于時代條件的局限,中華文化中的部分內容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如重視德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其優越性自然不必贅述,但也會不可避免地呈現出過于重視社會關系、人情大于法理等不足。因此,要用馬克思主義甄別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彌補傳統文化的歷史局限,實現中華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活力重煥與道統重構。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屬于不同的民族價值體系,在思維范式、精神特質、文明理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只有在互鑒互學中推動二者的結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人類的最高智慧,鑄牢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為推動民族復興賦能。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與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的理念融通、歷史融通、文化融通,是一場極其深刻的政治文化革命,既屬于中華民族知行合一的哲學文化范疇,也屬于中國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政治范疇[18],是歷史的自覺、時代的訴求、民族的使命、人民的選擇。

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與日俱增的國家沖突、種族矛盾、單邊主義等風險和挑戰。正是解決這些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的需要,凸顯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價值[19]。因此,只有始終圍繞解決時代課題進行理論與實踐上的互動演進,堅定科學社會主義所預見的未來方向,實現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深化對中華文化、中國精神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識與把握,為接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結合的過程絕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漫長的理論探求與實踐探索以及完備的體制機制作為保障,既要立足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進程,又要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進度,更要指向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命題。只有不斷推動二者的縱向發展與橫向融合,才能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實現新的飛躍來應對時代挑戰,保證中華民族不斷從勝利繼續走向勝利;才能繼續突顯超越西方文明的新文明形態,終結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文明沖突論等錯誤論斷,為世界各國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更加合理、自主、獨立的選擇借鑒。

猜你喜歡
二者中華文化中華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搖曳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路徑建構
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和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