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邏輯審思、突出問題與實踐進路
——基于集群優勢競爭理論視角

2023-03-05 07:16褚金星李博
教育與職業 2023年2期
關鍵詞:集群院校高職

褚金星 李博

加強專業群建設是職業教育主動應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動能、新產能力量不斷集聚,行業、產業邊界日漸模糊以及知識技能交叉頻繁背景下,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自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出臺《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并首次提及“專業群”建設以來,歷經“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國家骨干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的不斷推動,高職院校在專業群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也有力地提升了高職院校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和影響力。但在2022年“雙高計劃”建設中期績效評價中發現,代表著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最高水準和未來方向的197家高職院校及其所承擔的253個專業群建設,依然存在著與產業發展適配度不高、資源共享度不高、組織協同度不高等諸多問題。本研究借助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集群優勢競爭理論,試圖對專業群建設的理論邏輯、突出問題及未來路向進行重新審視和再次梳理,以期為推動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提供科學參考。

一、集群優勢競爭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邏輯審思

邁克爾·波特在1990年提出的集群優勢理論中指出,集群其含義是在一個特定區域的一個特別領域,集聚著一組相互關聯的利益主體,構建出專業化生產要素優化集聚的洼地。集群本身不具有競爭力,集群競爭力的大小是由知識存量和知識增量所決定的。知識存量是集群競爭力的初始條件,而知識增量是集群生產和獲取知識能力的表現,是源于集群內各種因素相互影響而形成簇群的競爭力,即通過共享資源、環境和外部經濟,降低信息交流等成本,形成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和區域競爭力。這種因素相互影響的本質是集群從封閉到開放的知識系統的轉變。當集群處于開放系統的狀態下,集群內各主體生產上分工協作、技術上互動創新、資源上互補共享、競爭密切協調,發生知識轉移、共享、創新,從而獲得源源不斷的知識增量,提升集群競爭力。高職院校專業群作為集群的一種類型,具備同樣的形成路徑和特征,是一種聚焦某個區域現代產業發展,由若干個相近相關的專業或專業方向共同組成的專業群落,群內專業交叉融合,相關主體相互支撐,集聚共享資源,節約辦學成本,形成集群競爭優勢?;诩簝瀯莞偁幚碚?,專業群是否保持高競爭力同樣取決于集群是否具有開放性知識系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專業群外部對接的適應性。高職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與產業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然而,區域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系統,由于資源稟賦不同,各區域產業結構布局、產業發展周期、產業類型以及產業集中度等產業特征各異,這對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專業群競爭優勢首先體現在是否具有對外部產業差異化發展的高適應性,以人才培養為中介來平衡教育與產業的供需關系,將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作為教育功能的最終實現形式。同時,由于集群生命周期(誕生、成長、成熟和衰退)的存在,專業群競爭力也體現在應對群內群外生態系統動態變化的自我調整和完善的能力。

2.專業群內外資源的共享性。在以問題導向、跨界行動和協同創新為特征的知識生產新模式下,專業群建設在對接產業外部需求的同時,也要遵循教育本身跨越學科和機構邊界的發展規律。相近或相通的專業基礎是專業群形成的“基質”,高度整合的教學資源是專業群發展的“養分”。以知識生產關系為紐帶,以知識開放共享和知識統一為目標,資源的開放集聚是專業群競爭優勢的具體體現,既包括群內課程資源、實訓資源、教師資源等教學資源的內部統整,也包括群外社會資源的有機整合。通過對校內外專業資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人才、知識與技術的外溢擴散,使得無論是專業群內部組織還是支撐專業群發展的外部組織,既是內外部經濟的貢獻者,也是受益者,有利于集聚效應的有效提升。

3.專業群組織的協同性。專業化分工合作是集群形成的重要力量,專業群競爭優勢還體現在跨越組織邊界的協同合作。專業群作為產業經濟社會中的一個社會組織和專業組織,與政府、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的合作愈加頻繁,建立以管理決策柔性化、彈性領導關系、決策權分散、橫向溝通增加、結構扁平化和網絡化、對外開放等為特征的柔性組織機構,構筑起開放式、矩陣式、交互式組織體系,以柔性開放的組織行為,迅速且有效地配置專業群資源、生產知識和管理知識。在這種互嵌融合、共同參與的組織架構下,專業群建設就好比“住在房間里的人,從敞開的窗戶里探出身去,與周圍的鄰居愉快地交談”①,掙脫剛性管理模式的束縛,群內成員通過規范內化,達成認識和行動自覺,具有互惠共生性和合作競爭性,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合作與信息共享,形成發展內驅力,以“團隊式有效合作”實現專業群融合發展。

二、集群優勢競爭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突出問題

相較于專業建設,專業群建設是一項由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多重元素共同作用的復雜系統工程?;诩簝瀯莞偁幚碚?,在“雙高計劃”驅動高職院校開展專業群建設實踐中,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專業群外部對接機制不健全,難以適應產業發展需要。根植于集群區域經濟社會特征是集群獲取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集群競爭力的提升必須要充分考慮區域制度環境、政府政策、技術基礎、市場結構、產業因素等根植性外部環境的變化。在傳統院系分治的辦學模式下,專業設置就已經將專業基礎知識相同或相近的專業進行了組合,以基礎課程資源共享為紐帶自發性地形成了專業協同發展的雛形。這種以學校內部現有優勢專業為核心,以內部資源整合為出發點進行的專業物理集合仍然是高職院校專業群組群的主要模式。但因為缺少對產業發展需求情況、動態發展趨勢的把握,以及專業群與產業需求相關性的考察,導致專業群難以與區域產業統籌布局相匹配、與重點產業產業鏈相匹配、與產業鏈崗位群對技術技能人才知識能力要求相匹配。同時,專業群建設與產業動態發展伴生,需要通過不斷的優化升級來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所帶來的產業需求變化。由于動態調整機制的不完善,專業群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導致其不能很好地適配區域產業發展的動態需求。

2.專業群內部知識體系封閉,難以整合內外資源。創新能力提升是集群優勢升級的內驅力,是通過集群內知識的交流與共享而獲得的。高職院校實行的是國家專業目錄制度,品牌專業評審、項目立項等專業建設均是按照專業目錄進行,導致專業群專業設置存在簡單套用的現象,不同專業雖有專業群之名,但卻各自建設發展,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知識體系和相對固定的專業圈層文化。同時,由于專業群建設的政策引領和產業需求方的利益驅動,部分專業群片面追求對產業鏈的全面覆蓋,致使與崗位“零距離對接”過度化失范,專業群專業只是存在于產業鏈上,而不能形成基礎相同、領域相近及崗位相關的知識體系,進而導致專業之間缺少交叉、融合、關聯度等系統化的分析與設計,專業設置割裂或松散,師資資源、課程結構、教學內容等碎片化的問題嚴重,跨專業、跨學院、跨領域的模塊化課程開發和教學組織實施能力較弱。此外,由于行業企業參與專業群建設的深度不夠、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缺位,導致專業群內外資源的共享整合優勢發揮不充分,難以形成專業群集聚優勢和品牌特色。

3.專業群組織協作不暢,難以形成建設發展的合力。靈活專業化是集群的重要特征。集群內各相關主體相互集中在一起,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關系能夠有效提升集群協同效應。專業群組織形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以院建群”,因分專業而治所構建的封閉組織體系;另一種是“以群建院”,即依靠行政力量的剛性治理機構。前者,在校院專業三級縱向治理架構下,各專業跨院分散,單專業建設發展較強的慣性和范式引起的知識文化沖突、專業間橫向開放共享機制的缺乏,以及跨學院跨專業成果歸屬及利益分配等問題,造成群內各專業組織難以達成共享共建的相互認同和平等對話,專業群建設發展合力不足。后者,從“雙高計劃”實施以來,部分院校進行了先行的實踐探索。一般情況下,“以群建院”的前提是二級學院現有專業設置具有現實的不合理性,需要開展大范圍的改革,重構治理組織和教學組織。但在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等產業融合發展與產業生命周期不斷更迭的大背景下,這種“大刀闊斧”式的改革是否能夠滿足專業群動態調整、自我完善的建設發展需要,是“以群建院”成功與否的關鍵。

4.專業群知識創新能力不足,難以構成持續的競爭優勢。集群競爭力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處于成長和成熟時期的集群,其知識學習與創新能力最強,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集群競爭力培育的根本途徑有兩條:一是培育基于根植性的外部知識吸收能力,強調對集群外新知識源的吸收與集群內部知識、文化等特征的集合;二是提升集群內的知識共享與創新能力,強調在吸收外部新知識的同時,需要關注知識在集群內成員間共享與創新能力的培育。高職教育界對專業群建設的高度關注,其背景是“源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產業領域技術融合”②。因此,技術協同創新應成為除了資源共享、專業分工協作外,專業群各主體形成緊密聯系的新紐帶,也是今后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重點。目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主要還是以教學為主,對于跨學科的應用型研究還不深入、平臺還不成熟、技術研發服務項目還不多,不利于專業群知識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育。

三、集群優勢競爭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實踐進路

面對我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過程中群邏輯、群資源、群組織等方面存在的制約因素,迫切需要專業群以構建開放性知識系統為突破口,在外部對接機制建立、教學資源整合、管理組織重構、知識共享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開展專業群建設,提升集群競爭力。

1.強化組群邏輯,構建專業群開放性知識系統。一是遵循市場需求,強化專業群與外部產業對接。圍繞區域重點產業產業鏈各環節需求,對產品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產業部門、企業全體以及關鍵崗位加以系統梳理,繪制區域現代產業鏈全景圖,明確專業群與產業(鏈)關鍵崗位群對應關系。二是尋求知識內在聯系,強化專業交叉融合。結合技術領域崗位群對職業能力的要求和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繪制《崗位群知識、能力、素養綜合分析表》,遵循一定的基礎性連貫性知識邏輯,以相對獨立的技術和職業為連接點,根據專業間內在知識聯系的強弱和支撐作用的大小,全面梳理知識體系,選擇對應同一產業鏈上崗位群且知識緊密融合的專業方向組建專業群。三是建立分類評價機制,強化專業群動態調整。首先,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基本維度,開展招生和就業市場的跟蹤調查與研究分析,建立由“就業質量”“社會需求狀況”和“生源狀況”三個方面組成的市場需求指標體系。其次,以專業建設水平為基本維度,構建覆蓋“對接產業需求”“教學團隊”“教學經費與設施”“過程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專業認證評估指標及標準體系。最后,借鑒波士頓矩陣分類方法,依據兩個維度的評價結果,構建九宮格分類發展圖,將專業群專業劃分為五類,即“A類為高水平專業(群),爭建國際或國內一流;B類為重點投入、品牌發展專業(群);C類為加大投入、加速發展專業(群);D類為調整錯位發展專業(群);E類為逐漸分流、淘汰出局專業(群)”③,進行聚類管理。

2.整合教學資源,提高專業群資源共享性。一是重構課程體系,整合課程資源?;诂F代區域產業鏈全景圖和專業崗位群對接度分析,按照“能力本位、實踐導向、崗位群統整”原則,以“模塊化、菜單式、多方向”為組合思路,構建“通識課程+平臺課程+崗位群核心+專業拓展課程+職場過渡課程”五層課程體系。在崗位融合課程模塊中,通過崗位課程統整促進專業交叉融合;在專業群課程模塊中,設計跨專業、跨學院、跨大類的專業群選修課;在職場過渡課程模塊中,設計崗位實習套餐模塊供學生選擇,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融入課程思政、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要求等內容,使專業群課程體系具有職業性、現代性、融合性、開放性和前瞻性,滿足學生全面成長成才需求。二是打造協同化師資隊伍,整合教師資源。強化專業設置、課程銜接、能力培養和教學資源等方面的系統化設計,引導不同專業領域的交叉與協作,不同類型及專業背景的專兼職教師相互合作,通過多專業間知識、技能、方法、視角、素養的相互滲透,尋求專業交集點。實施跨部門、跨專業、跨領域的課程開發師培養工程,通過高訪、研修、項目、集訓等培育模式,課程開發、教材開發、大賽參賽等可視化成果約束,培養一支由課程開發師、首席課程開發師和課程開發專家組成的課程師開發隊伍,分類負責專業群課程模塊開發,完善教育教學相關標準。以課程開發師隊伍為主體,組建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開展合作教學。經過職業崗位調研、職業能力分析、課程結構設計和課程內容開發等課程資源建設步驟,整合專業資源,形成專業群教師團隊凝聚力。三是開展多專業綜合實訓,整合實訓資源。以專業群為單位,與政行校企多元主體共建混合所有制實訓基地,將產業鏈崗位群上相互聯系的多個專業實訓內容、工作流程、工作任務和工作崗位進行有機組合。通過仿真崗位群生產運營環境,設置模擬企業和服務機構,設計跨專業、跨大類綜合實訓項目,組建跨專業、跨學院、跨領域的實訓指導教師團隊,提供復合崗位實訓演練,形成一個完整的實訓生態系統,提高專業群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崗位遷移能力。

3.重構管理組織,提高專業群合作競爭性。一是宏觀層面,重構多元化治理組織。以專業群為單位探索混合所有制等合作形式,在理事會領導下組建校企混合專業群管理團隊,深度參與專業群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活動,實現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政行校企多元治理格局,提高專業群內外資源的互補度與耦合度。二是中觀層面,重構柔性化管理組織。以南通職業大學為例,學校成立了大部制式“專業群教學部”,采用項目制、聯席會議制等管理方式建立管理協同機制,突破行政組織較強的剛性約束,負責組建專業群、研究制定專業群發展規劃、開展專業群人才培養改革研究與實踐、規范教學管理等專業群管理建設工作,統一調配專業群資源、統籌推進專業群建設。三是微觀層面,重構網絡化基層教學組織。打破原有以“教研室—專業”為單元調配師資資源的局面,采用項目組或矩陣式治理模式,實施專業群課程模塊小組負責制,建立“專業群—模組”的扁平化管理機制。將專業教師按照課程模塊歸入一個或多個模組,使專業教師成為專業群教師,形成跨學院、跨專業的新型基層教學組織網絡,協同完成專業群教學任務。

4.開展有組織科研,提高專業群知識共享創新能力。2022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對推動高??蒲泄ぷ靼l展作出了新的部署,將高校作為創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專業群作為典型的網絡組織,在知識共享和創新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在專業群層面開展有組織科研,有利于提升集群持續競爭力。一是依托專業群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構建跨專業、跨院校、跨領域的科研組織。以專業群為基礎,積極挖掘引進跨專業、跨領域的教科研項目,圍繞跨專業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等核心工作內容,構建科研創新組織,通過開展技術攻關,創新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關鍵技術和核心工藝等知識生產活動,黏合專業群成員組織,提升專業群科研組織能力,實現知識生產、價值創造等功能,將專業群打造成區域產業現代服務中心。二是打造科研創新平臺。以專業群為單元攜手區域龍頭行業企業、產教融合型企業、產業園區等,搭建技術創新平臺,通過深度參與區域產學研一體的公共實習實訓平臺建設,打造混合所有制“雙跨”平臺、產教融合集成平臺、現代產業學院,開展跨學院、跨專業的課程開發和師資隊伍建設、基礎應用研究等合作育人及科研活動。通過行業企業的全過程、全要素投入,促進校企雙方各類要素在群內群外、校內校外交叉滲透和高度整合,實現產教雙向對接,提高專業群外部知識吸收能力。三是推進應用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促進成果轉讓與核心技術產業化,并公平分配專業群教師知識生產的勞動成果,并將技術積累成果充分轉化為教學資源,從而促進專業群教師團隊實質性合作,建立緊密性知識生產關系,反哺專業群人才培養和學校發展。

專業群作為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力點,是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實現精準對接的重要載體。專業群建設不是自我封閉的系統,需要專業群外部對接有效機制的建立、群內群外多元主體的分工協作,課程、師資、實訓等多種資源共建共享,以及基于有組織科研的知識共享創新能力提升,才能實現專業群建設由內部整合轉向內外部對接,專業資源由分立轉向融合,管理模式由剛性轉向柔性,組織體系由封閉轉向開放,建成開放性知識系統,形成專業群持續競爭優勢。

[注釋]

①(美)朱麗·湯普森·克萊恩.跨越邊界——知識、學科、學科互涉[M].姜智芹,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23.

②張錚,劉法虎,陳慧.高職專業群建設的演進動因與發展機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159.

③馬成榮.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之“五型”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5):17.

猜你喜歡
集群院校高職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海上小型無人機集群的反制裝備需求與應對之策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一種無人機集群發射回收裝置的控制系統設計
Python與Spark集群在收費數據分析中的應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機器人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