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問題表征與優化對策

2023-03-05 07:16湯曉軍李勝
教育與職業 2023年2期
關鍵詞:國際化留學生職業院校

湯曉軍 李勝

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是我國擴大和提升對外開放廣度與深度的重要舉措,是我國融入國內國際大循環的必由之路。人才被認為是企業成長的首要因素,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對于“走出去”企業來說更是如此。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推動與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培養符合中國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求的本土化人才”。2015年以來教育部出臺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多個文件也均強調職業院校要主動發掘和服務“走出去”企業的需求,配合“走出去”企業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學歷職業教育,加快培養國際產能合作急需人才等。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加入到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的隊伍中,在進一步提升“留學中國”的影響力,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與服務國家經濟對外開放同向同行中不斷探索,積極作為。那么,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具有哪些價值,當前存在的問題與困境是什么,該如何破解?本研究基于長期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思考,嘗試對這些問題做出梳理與解答。

一、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

與來華留學本科、研究生教育相比,職業院校來華留學教育規模較小,但是人才培養活動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特色,無論是對政府、院校還是企業,都具備不可替代的價值。

(一)政府層面:有利于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深化

隨著不斷持續擴大開放,我國很多領域的開放已經到達一個“高原期”,亟待拓展新的開放空間和思路。在教育領域,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和推進我國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梁,來華留學僅僅停留在普通教育領域對外開放是不夠的,需要將職業教育也納入教育對外開放的內容中去,即開放我國職業教育資源面向來華留學生。一方面,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有效服務了大批“走出去”企業,為目的國輸送能夠勝任“走出去”企業工作崗位任務的技術技能人才,從而有利于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外向型經濟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推進與實施。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來華留學人才培養活動,技能教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在保證來華留學生掌握中國技術、了解中國工藝、認知中國產品的同時,促進來華留學生對我國社會文化、教育理念、外交主張等方面的理解和認同,增進各國民心相通,從而為我國持續擴大開放創造所需要的“軟環境”。

(二)院校層面: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

國際化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來華留學教育是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途徑。來華留學教育可使職業院校明晰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認知我國在世界職業教育中的地位、責任和機遇,促進辦學理念從“本土”向“國際”轉變,并基于此提升專業課程、職業資格標準等國際化要素建設水平,打造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品牌。一方面,來華留學教育通過“引進來”的方式吸引全球范圍內的優質生源,院校以學生作為重要橋梁與國外政府機構、院校等建立聯系,開展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我國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走出去”,提高院校辦學水平和國際聲譽。另一方面,來華留學教育的持續開展有利于建成一支熟悉國際化教育理念、深諳外事規則的師資隊伍,這些教師是職業院校國際化建設的主體力量,是職業教育國際化服務能力的基石。

(三)企業層面:有利于服務企業“走出去”戰略落實

企業能否在目的國“立得住”,實施本土化經營是關鍵,人才本土化則是本土化經營的核心。針對20余家蘇州“走出去”企業的調研顯示,相較企業在目的國直接雇傭的無來華經歷或不了解中國的本土員工,企業更青睞對中國有一定認知的、兼具中文溝通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的人才,來華留學生成為其人才聘用的最佳選擇。一方面,職業院校培養的留學生進入“走出去”企業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本土員工不熟悉我國文化、國內員工輸出成本大等難題,幫助企業實現當地人管當地人、當地事的目標。另一方面,通過開展留學生赴企業實習、實訓等項目,學生可為企業,特別是意向“走出去”的企業提供諸如企業海外發展所需的區位狀況、法律法規、市場行情等內容,使企業節約實地調研所需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有利于企業做出更準確的海外投資決策。此外,企業雇傭的來華留學生能成為企業融入目的國的“潤滑劑”,提升企業在目的國的認同度和影響力,對打造企業的雇主品牌和社會責任形象、保障企業在目的國可持續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二、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的問題表征

結合針對江浙地區32所開展來華留學教育職業院校的調研,當前職業教育來華留學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產教融合不夠深入、人才跨文化適應力不強、師資隊伍不完備四個方面。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

相較本科來華留學教育,職業教育來華留學啟動較晚,多數職業院校對“走出去”企業的業務和“走出去”目的國的產業發展不甚了解,導致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從人才類型看,職業院校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是一般的技術技能人才,而是立足服務目的國產業和“走出去”企業發展,促進中外經濟合作的高技術技能人才,這是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目標首先要明確的。從人才培養過程看,職業院校需明確企業同樣是人才培養的主體,人才培養規格目標的制定離不開“走出去”企業的參與,特別是來華留學生人才的培養;企業則需認識到依托留學培養進行人才本土化,既符合國家經濟對外開放的需要,又可以減少人才開發成本,然而目前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目標研制工作有待改進。從人才就業看,雖然多項調查研究反映來華留學生希望回國后進入當地中國企業工作,但當前除中外政府機構、校企間合作開展的定向培養項目外,留學生在“走出去”企業的就業規模不大,說明職業院校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目標與“走出去”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偏差。

(二)人才培養產教融合不夠深入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并在國內學生培養中取得了成功的實踐。然而在來華留學教育方面,留學生主要由院校獨立招錄、培養,產教融合不夠深入。調研數據顯示,38%的院校未單獨制訂區別于國內學生的留學生培養方案,53%的院校培養方案中缺乏企業參與的元素,44%的院校留學生沒有在企業實習的經歷。留學生赴企業往往以參觀考察等低層次學習為主,得不到充分的實習實踐的機會,難以達到企業對海外建設所需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一是企業對來華留學生群體尚不熟悉,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價值尚未被企業充分認識,這是人才培養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的首要因素。二是校企間缺乏利益協調機制是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的關鍵因素。企業認為與院校合作的付出一般遠大于收益,雙方很難達到互利共贏的局面。三是校企未充分對接具體育人環節是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的核心因素。校企合作育人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明晰人才培養模式等具體育人環節,否則無法保障留學教育的育人成效。

(三)人才跨文化適應力不強

據“走出去”企業的實際用人反饋,目前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畢業生還存在對中國基本國情不夠了解、不熟悉中國企業管理文化、不知道如何與中國人打交道等問題。一是職業院校留學生人數少、學制短,加之短期交流項目比例高于學歷教育,大部分院校往往更重視學生的技能培養和日常管理,文化教育僅限于開展基礎漢語和1~2門國情類課程,實地考察、互動等實踐活動較少,留學生在華期間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感知膚淺,情感認同受到影響。二是校企未開設與企業相關的管理和文化類課程或活動,留學生對企業發展和企業文化了解不夠,對進入企業實習、就業的歸屬感和融合感不足。三是校企跨文化育人氛圍不足。大部分院校為便于管理,將留學生單獨對待,如單獨居住、單獨編班教學等,學生在企業實習時同樣是單獨管理,中外學生、員工互動存在隔離感,留學生作為中國職教故事、企業故事講述者的身份歸屬感不強。

(四)人才培養師資隊伍不完備

國際化師資隊伍是職業院校開展卓有成效的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然而大部分院校在師資建設上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相較本科院校來華留學教育,職業教育教師海外研修體量不大,未形成圍繞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國際化師資隊伍體系,教師普遍存在缺乏國際化視野、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掌握偏弱、雙語教學能力不強等問題,難以滿足高質量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要。二是校企共建共享師資隊伍體系不完善。校企共育人才,單憑院校的師資是遠遠不夠的。當前,引進企業專家、技術骨干等入校進行留學生教學、在企業指導留學生實習的院校較少,引進的外籍專家也主要集中在語言教學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基礎課程教學方面,鮮有能進行技術技能培訓和指導的專家。三是缺乏對參與來華留學教育等國際化辦學人員的評價和激勵機制,無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建設。

三、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的優化對策

鑒于上述問題,校企應明確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規格,搭建產教融合育人平臺,對留學生開展中國國情與文化教育,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以此提升職業教育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水平,充分發揮其對于政府、院校以及企業的價值。

(一)需求對接:明確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規格,提升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度

職業院校應與企業一起,以服務來華留學生職業發展、“走出去”企業海外發展、目的國產業發展為宗旨,深入調研目的國勞動力供需狀況和相關政府部門、院校的合作意愿,依據企業人才需求,明確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規格,共同構建人才培養機制,提升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度。一是共建專業集群?!白叱鋈ァ逼髽I目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資源稟賦各有不同,職業院??梢罁嶋H,建立與企業海外發展相契合的專業集群。例如,整合先進制造、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等專業建立先進制造服務專業群,整合種植、農產品加工、農林牧漁等專業建立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等,精準服務企業的海外人才需求;并依據留學生的特點和意愿,科學引導其選擇專業。二是開展訂單項目。校企合作開展“訂單班”“學徒班”等來華留學生培養項目,共同制訂以市場或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協議培養、任用以及適當的學習補助可增強學生的學習力,也可形成較強的束縛力,避免企業人才流失等。三是實施校企合作育人評價。建立校內自評、“走出去”企業認證和生源國教育管理部門或合作院校評估的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依據各方評價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消除人才輸出與企業需求間的偏差。參加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組織的來華留學生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認證項目,項目重要的考核內容之一即院校來華留學工作在業內是否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能否助力本地區和行業企業的發展,對國家政治外交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是否有貢獻度等。對接企業需求、明確育人規格的來華留學教育能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破除以往職業院校來華留學生培養中“職業屬性”不明顯的缺陷,提升人才培養的精準度。

(二)產教共育: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提升人才就業的匹配度

校企是來華留學生培養的雙主體,應積極整合政府、行業協會等各方資源,以互利共贏、互融共生為紐帶開展合作,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命運共同體,保障人才具備在企業就業的扎實技能,提升人才就業的匹配度。一是明確利益協調機制?;ダ糙A是校企共生發展的關鍵所在,校企應正視雙方合理的利益訴求,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對方的合理關切。依據“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各自獲得恰當的人才利益、經濟利益、政策利益、社會利益等,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雙方共同發展。二是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依托“走出去”需求,校企分區域、分國別地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實現留學生選拔、在校學習、在企業實習、在目的國就業的無縫鏈接。從招生上看,校企共赴企業“走出去”目的國招生,與目的國政府機構、院校等合作,保障生源的質量和數量,同時通過招生宣介會提升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品牌認可度。從人才培養上看,校企充分對接學校的教學標準、教學過程、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和企業的職業標準、生產過程、員工職業素養養成,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實習實訓等教學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實踐教學是留學生培養的關鍵環節,校企可打造階梯遞進的課程實訓、綜合實操、企業實習三階段實踐環節。首先,教師在校內指導課程實訓,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掌握基本實訓技能;其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在校內、企業分階段實施綜合實操,依據實操結果完成學生定崗環節,確定學生在企業實習的崗位;最后,依照定崗崗位,學生進入企業跟崗實習,使其近距離觀察中國企業的形態,獲得與中國團隊共事的經驗,理解中國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為將來擇業、就業奠定有益的認知基礎,同時設立留學生企業實習獎勵機制,將實習表現納入學校畢業和企業就業評價。三是開展協同教學。校企共建語言課堂、文化課堂、專技課堂、職業課堂等,開展留學生多維能力的訓練,保障育人成效。其中,語言課堂能幫助留學生掌握基本的中文表達能力,并根據學生未來從事行業的特點,針對性地強化行業漢語訓練,突出語言的實用性、工具性和職業性;文化課堂能發揮中國文化的紐帶作用,實現學生對中國的認識、認知和認同;專技課堂重點將國際化的產品標準、工藝流程等內容充實到教學中,保障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職業課堂使學生習得基本的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領會工匠精神的內涵,養成國際化人才應具備的職業素養,為后續發展打下基礎。

(三)文化融合:開展中國國情與文化教育,提升人才就業的適應度

職業院校助力企業“走出去”不僅是為企業培養技能人才,還承擔著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企業文化,促進中外民心相通等重任。校企在來華留學生培養中實施文化育人,需將中國國情與文化教育貫穿在語言文化課程、專業課程和企業實踐教學中,積極構建校企跨文化育人氛圍,提升來華留學生在“走出去”企業就業的適應度。一是豐富文化課程。首先,開設涵蓋中國概況、區域發展等內容的文化通識類課程,向留學生介紹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發展等,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等。組織編寫時事、文化雙語讀物或教材,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打造鮮活的素材、鮮活的課堂。其次,梳理專業課程中蘊含的人文元素,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經濟、產業發展取得的成就為主線,讓學生了解成就與中國人民勤勞奮斗的精神,與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最后,開設企業文化課程,讓留學生學習中國企業通行的管理理念、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了解就業意向企業的創業史、奮斗史,增強對中國企業發展和企業精神的認識。二是加強實踐教育。校企應開展浸潤式的文化體驗活動,如鼓勵留學生深入新農村建設示范基地、博物館、現代化產業或企業基地等開展實地考察、社會調研,參與公益活動或志愿者服務,使其在實踐活動中親身感受中國文化的底蘊和現代化發展的成就;開展“專業+文化”雙向融入活動,將文化課堂開到企業車間,促進校企文化互融互通,使學生在學習中國最新科技成果和生產技術的同時,切身了解企業生產運營和管理文化等,將知華友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構建跨文化育人氛圍。文化教育是一種隱性教育,是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將文化互鑒與融合貫穿于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校企協同加強跨文化育人氛圍的營造,在硬件上,用雙語發布與留學生相關的新聞或告示、雙語標示樓宇和道路等;在軟件上,多開展中外學生、中外員工共同參與的活動或比賽,多關注學生合理的訴求、采納學生針對校企發展提出的有益建議等,使其在學習、實習中感受濃郁的跨文化氛圍,感受通過努力獲取的尊重和認可。

(四)師資養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人才培養的完成度

要培養合格的來華留學生人才,職業院校必須建立一支熱愛國際教育事業、教學能力強且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素養的復合型師資隊伍。一是開闊教師的國際化視野。院校應認識到師資國際化是職業教育應對全球化必須具備的教育理念,應將國際化能力作為重要模塊納入現有的師資培訓體系。根據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要求,結合國家重點產業、區域“走出去”企業海外發展需求,實施師資境外培訓計劃,接軌重要行業和產業的世界先進技術標準和趨勢。同時,構建我國職業院校師資與目的國合作院校師資交流機制,逐漸建成常態化、高質量的合作項目,穩步提升職業教育的對外合作與服務能力。二是推動校企師資共建共享。院校落實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機制,定期選派教師前往企業實踐。企業深度參與院校師資建設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提升教師掌握行業發展前沿、先進技術技能和從企業視角剖析職業教育問題的能力。院校教師助力企業開展應用技術開發和推廣工作,將學校創新成果向企業集聚,使核心技術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增加企業“走出去”的優勢。對企業員工開展外語、海外業務所在國文化、外事安全管理等培訓,提升員工工作的國際化能力。三是改革評價機制。將國際化教學和研究成果納入教師、企業人員的考評,給予一線教師和管理人員職稱評聘、經濟補貼等優惠政策,給予企業專家、技術骨干等人員在院校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評選產業教授、聘為兼職教師等待遇,激勵校企團隊投入人才培養、境外教學、職業教育標準建設等教育對外輸出工作。

當前,職業教育來華留學教育體量與職業院校的數量和在校生規模還不匹配,尚未釋放出在來華留學教育上應有的潛能。上述優化對策的落實,還需要各級政府從政策傾斜、制度保障、財政投入等方面給予引導和幫扶。

猜你喜歡
國際化留學生職業院校
基于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數學建模實踐活動探索
聚焦港口國際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留學生的“撿”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