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清代地方志看南充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023-03-07 04:13林柯宇
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南充嘉慶刻本

◇林柯宇◇

地方志作為一種地方性的百科全書, 記載了某一時期地方的沿革、 山川、 建置、 賦役、 人物、 古跡、 風俗、 兵制等方面的內容。 這些內容被分門別類并詳細地記錄下來。 “要了解一地重要的人、 物、 事, 只需從中查閱即可。 這個任務是任何一部國史或任何一種類型的圖書所未能承擔, 也承擔不了的, 只有千百部方志同時存在, 才能予以完成?!雹冱S葦:《方志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258 頁。著名史學家譚其驤稱地方志為“我國特有的巨大的文獻寶庫”②中國地方史志協會:《中國地方史志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第11 頁。; 方志學家董一博認為地方志“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③董一博:《董一博方志論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 年,第92 頁。; 王淑良在其著作《中國旅游史》 中寫到“方志發展到宋代已進入成熟時期, 具有非常豐厚的旅游文化資源, 其價值和作用應予以充分重視”④王淑良:《中國旅游史:古代部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300 頁。。 地方志所記錄的內容與當地的旅游文化資源存在共通性, 可以說“地方志是旅游文化的豐富載體”⑤林衍經:《地方志與旅游》,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年,第100 頁。。

四川南充有著2200 多年的建城史, 蘊藏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 清代南充地方志記載了山川、 古跡、 風俗等有關旅游資源的內容, 其本身就是一本旅游指南。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 是旅游業的基礎”①石金蓮:《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11 頁。, 從清代地方志中挖掘旅游資源相關的內容, 對當代南充旅游業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 南充地方志的編撰概況

最早涉及南充地區的地方志屬《華陽國志》: “南充國縣和帝時置, 有鹽井……安漢縣號出人士, 大姓陳、 范、 閻、 趙?!雹凇矔x〕常璩:《華陽國志》,濟南:齊魯書社,2010 年,第13 頁。其中的南充國縣為今隸屬南充市的南部縣, 安漢縣為今南充市。 后代傳明嘉靖年間曾有朱簠修、 郭睿等纂的嘉靖《順慶府志》: “邑故無志, 明嘉靖中豫章劉侯、 石溪韓司馬同聲相應, 毅然秉觚牘為之, 見于少海任司直之序文, 然今所傳殘本, 寥寥十余紙?!雹邸睬濉吃P孫等修:《南充縣志》,《序》,嘉慶十八年刻本,第1-2 頁?!岸蟮浼⑦z, 志乘剝落, 只字莫睹?!雹堋睬濉忱畛闪中?〔清〕羅承順等編纂:《順慶府志》,《序》,嘉慶十二年刻本,第1 頁。但因該志書散佚, 未能有傳本流傳下來。

現存最早的南充地方志為康熙時期李成林修、 羅承順等編纂的《順慶府志》。 康熙《順慶府志》 不分卷, 共二十九門附二門,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 的原刻本已散失, 現僅存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 袁定遠增補本。 直到嘉慶十二年(1807 年) 知府黃銑河等人又將此本補刻印行。 《順慶府志》 以藝文、 人物等門目的內容最為詳細, 注重地理、 人文方面的傳統體例, 但涉及建置、 物產等經濟方面的記載較為簡略。

清代嘉慶時期才正式有記載南充本縣的“邑乘” —— 《南充縣志》。 嘉慶《南充縣志》 為八卷首一卷(共八門五十九目附四目), 由南充知縣袁鳳孫纂修, “今存嘉慶十八年(1813 年)刻本, 咸豐七年(1857 年) 縣教諭洪璋等補刻本”⑤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四川歷代舊志提要》,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年,第282 頁。。 該縣志較為全面地記載了清代南充縣的地理環境、 社會情況和人文風俗, 取材廣泛, 內容生動, 具有一定的社會現實性。 但對于比較重要的門目, 如輿地志中的形勢、 物產, 建置志中的學校、 寺觀, 職官志中政績等門目的記載則相對簡略。 但綜合而言, 該地方志仍不失為清代記載南充地情內容最為全面的地方志。

此后在民國時期, 有新修《南充縣志》, 共十六卷, 由李良俊修, 王荃善纂, 今存為“民國” 十八年(1929 年) 刻本。 該志相比舊縣志收集的材料更多, 包括南充縣的多張詳圖, “內有南充全圖一大幅, 及山脈, 水系, 交通, 市區等圖約十幅”⑥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四川歷代舊志提要》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年,第283 頁。。 該縣志存古納今, 新增了許多民國時期的內容, 如團練、 警察、 議會、 圖書館等, 在物產一門中收錄農業、 林業等近代經濟類內容, 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

二、 清代南充地方志中關于旅游資源的記述

地方志所記述的山川、 古跡、 壇廟、 寺觀等內容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地方上客觀存在的旅游資源。 “地方志中的旅游資源信息, 有量多面廣的優勢, 對開發旅游資源, 發展旅游, 有很高的信息價值”⑦林衍經:《地方志與旅游》,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年,第53 頁。。 清代南充地方志中記載的旅游資源部分已毀壞消失, 但其中的文字信息卻流傳至今, 這些信息具有極其重要的旅游文化價值。 清代南充地方志中記載的旅游資源包括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類。

(一) 以山川為主的自然旅游資源

清代南充地方志中對山川、 山洞、 河溪等自然旅游資源的記述較多, 其中嘉慶《南充縣志》 記載的名山就有32 座, 主要記載了山川的大致地理位置及名稱由來, 如“舞鳳山在治西北五里, 狀如鳳翔”①〔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山川》,嘉慶十八年刻本,第4 頁。。 另外還有關于著名山洞的記載, 如“朝陽洞在治西金泉山左, 兩洞相通, 戶東向, 因名”②〔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山川》,嘉慶十八年刻本,第6 頁。。 部分山洞留有石刻, 如“棲霞洞在棲樂山, 有任瀚石刻讀易記, 見藝文”③〔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山川》,嘉慶十八年刻本,第6 頁。。 嘉慶《南充縣志》 還對嘉陵江、 大斗溪等江河以及名井、 河灘、 湖泊等水圈旅游資源的位置及其名稱由來進行了闡述: “大斗溪在治東八十里源出岳池縣老君山, 西流入江溪, 旁有石如斗因名?!雹堋睬濉吃P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山川》,嘉慶十八年刻本,第7 頁?!疤旆饩诔悄? 昔爾朱真人吐丹在內, 有疾者飲之即愈?!雹荨睬濉吃P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山川》,嘉慶十八年刻本,第7 頁。雖然這部分內容虛構的可能性較大, 但仍展現出古代南充人豐富的想象力, 名稱背后的故事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

(二) 以古跡為主的人文旅游資源

南充歷史悠久, 人文薈萃。 清代南充地方志記載了古跡、 寺觀、 壇廟、 古碑等大量的人文旅游資源, 保存較好的古跡可直接成為當地的旅游景點。 部分古跡因年代久遠而荒廢、 消失,但通過清代地方志文獻的記載, 我們仍可了解當時旅游資源的情況, 為復原或保護古跡提供文獻參考。

1.古城

嘉慶《南充縣志·輿地志》 中的“古跡” 一類, 首先記述了古充國城的舊址“充國城,舊址‘在治南三十五里’ 今查治東北六十里江陵壩, 現有城基瓦礫舊跡, 及邑人元進士, 文如玉, 碑記可考”⑥〔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古跡》,嘉慶十八年刻本,第8 頁。。 因此可重點考察碑記和城基遺址來開發、 復建古城以及重新立碑。 此外還有規模較龐大的安漢古城, 以及宕渠城、 流溪廢縣、 徽州古城等, 共計六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些古城的遺址和歷史沿革都被完整記錄在地方志中。 這些大部分已消失的古城孕育了南充獨特的歷史文化, 僅存的遺址記錄了南充千百年歷史的變遷, 極具歷史意義和旅游文化價值。

2.樓、 臺、 亭、 塔等古建筑

根據嘉慶《南充縣志》 中的記載, 樓、 臺、 亭、 塔等古建筑的內容相對較少, 但其年代久遠, 保存較好。 其中部分古建筑, 例如開漢樓、 萬卷樓、 譙周宅、 白石塔等保存至今, 成為當代南充著名的旅游景點。

南充古樓閣有金樓、 譙周宅、 開漢樓、 萬卷樓、 仙鶴樓等, 名稱多來源于古代名人名事。臺一般為古代高大平坦的建筑, 常用來觀望及點火, 南充的古臺有琴臺、 觀星臺、 觀象臺、 七佛臺、 覽秀臺, 同樣為名人使用或名人建造。 著名的古亭有五友亭、 湖心亭、 藏春亭、 靈雨亭、 步虛亭等。 此外, 南充最著名的古塔白石塔(南充白塔), 建于北宋時期, 今仍屹立于嘉陵江岸的鶴鳴山上, 為南充八景之一, 也是南充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點之一。 對于保存至今的古建筑, 可在其介紹牌前, 或宣傳語中增添地方志的文字記載, 豐富其歷史文化內涵。

3.碑刻

南充的碑刻十分有名, 且數量多。 據嘉慶《南充縣志》 記載, 著名的古代碑刻有漢車騎崖石刻、 唐移縣碑、 謝寰山靈泉碑、 棲霞洞任翰讀易記石刻等。 由于南充山地較多, 大部分碑刻都是名人刻于山上, 如“唐鄭余慶詩刻在金泉山”①〔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2,《輿地志·古碑》,嘉慶十八年刻本,第12 頁。, “偽蜀刺史徐光溥詩刻在金泉山”②〔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2,《輿地志·古碑》,嘉慶十八年刻本,第12 頁。。 此外還有一部分碑刻位于人群密集的郡治附近, 如“二良牧碑, 馬肩孟撰載唐二刺史事, 碑在郡治醋庫之側”③〔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2,《輿地志·古碑》,嘉慶十八年刻本,第11 頁。, “唐王維送楊長史赴果州詩, 在郡治”④〔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2,《輿地志·古碑》,嘉慶十八年刻本,第12 頁。。 以上碑刻不僅屬于人文旅游資源而且極具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南充縣志》 對碑刻的記載為當代人認識南充碑刻文化以及開發、重建碑刻景點提供了參考資料。

此外, 清代南充地方志中還記載了其他眾多旅游資源, 如寺觀、 津梁、 壇廟、 風俗等。 只有重視清代南充地方志中關于旅游資源的內容, 才能發揮其促進旅游業和旅游文化發展的作用。

三、 清代南充地方志在當代旅游業中的應用

地方志與當地旅游業及旅游文化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 旅游文化涵蓋的內容, 僅限于地方志記載的在實際旅游中顯示作用的部分旅游資源, 并不是所有旅游資源, “那些雖被地方志記載了但尚未開發利用的旅游資源, 沒有、 也達不到旅游活動意義上說的那種觀賞審美效應, 充其量也只能稱之為旅游文化資源”⑤林衍經:《地方志與旅游》,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年,第96 頁。, 因此“地方志中記載了旅游資源這種‘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 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有價值的旅游資源信息”⑥林衍經:《地方志與旅游》,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年,第96 -97 頁。。 合理利用清代南充地方志中關于旅游資源的文獻資料, 可以幫助有關部門開發當地的旅游文化項目, 推動當地民俗文化旅游發展, 進而發掘出地方志與當地旅游文化發展結合的新途徑。 有關部門應充分開發南充地方志中的旅游文化資源, 使其潛在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以提升旅游業吸引游客的能力。

(一) 復建南充傳統文物古跡, 延續歷史文化記憶

部分南充歷史上曾存在過的旅游資源, 因時代變遷而荒廢或被毀。 早期南充著名的古跡,例如尋羊觀, 位置“在治西三十里, 唐時建”⑦〔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2,《建置志·寺觀》,嘉慶十八年刻本,第26 頁。, 相傳“成都青羊宮銅羊在此拾回”⑧〔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2,《建置志·寺觀》,嘉慶十八年刻本,第26 頁。, 現已消失。 同時南充也有保存較好的古寺觀, 如著名的清泉寺、 棲樂寺和玉皇宮。 可借助地方志的記載, 確定古跡位置, 并收集其他相關信息以驗證該地是否為書中所記, 如南充棲霞洞有古代石刻, 據記載“棲霞洞任翰讀易記, 石刻在棲樂山側”⑨〔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2,《輿地志·古碑》,嘉慶十八年刻本,第12 頁。。 棲樂山位于今南充的西山風景區, 山腰有一處洞穴, 被當地人稱為讀易洞, 乃明代大學士任翰讀《易經》 之地, 因該洞在山腰南端, 光照足, 洞內流霞結彩, 異常奇絕, 故又稱棲霞洞。 任翰專為棲霞洞題刻, “他特為此洞題刻‘飛仙洞’ 三字于洞楣上, 至今尚能依稀辨識”①蔣小華主編:《南充文物旅游攬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年,第40 頁。。 根據地方志等文獻資料, 洞內石刻為任翰親筆書寫的《讀易記》, 雖經歲月洗禮、 人為破壞, 但主體內容保存了下來。 南充政府在洞口修建了讀易亭, 以遮蔽風雨, 并在洞內修建了任翰讀易石像。 該石刻于1994 年被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得益于政府多種保護措施, 石刻《讀易記》 至今保留在西山讀易洞的石壁上, 讀易洞也成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旅游景點。 對于古跡的碑刻內容, 可根據地方志的記載來重現。 如充國城舊址旁的石碑“碑記可考, 碑見藝文”②〔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古跡》,嘉慶十八年刻本,第8 頁。。 雖然目前還未進行古充國城的復建工作, 但當地有關部門可成立專門小組, 通過研究清代地方志的文獻內容, 了解古跡名稱、 歸屬的變化, 確定其具體位置, 再按照藝文志的記載對碑刻進行原文復刻。 此措施既忠于地方志文獻的記載, 又為游客還原了古城原本的面貌。 清代地方志對保護和重建古跡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撐。 對于極具文化價值的古代遺跡, 同樣可以清代地方志為依托, 利用現代技術手段, 建造等比例的遺跡模型, 建立相關的方志博物館, 重現文獻記載的歷史遺跡; 也可制作相關視頻、 圖片, 借助虛擬現實技術, 增強游客的體驗感, 促進游客對地方志史料的了解, 也使當地居民能近距離欣賞歷史上的文物古跡, 感受古代南充的歷史文化。

(二) 提升旅游資源文化內涵, 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南充的旅游資源雖然數量多, 但知名度不高,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得不夠。 無論是自然旅游資源還是人文旅游資源, 都需挖掘其文化內涵, 才能持續地吸引游客。 嘉慶《南充縣志》 記載了眾多旅游資源的歷史沿革和文化現象。 如津梁類, “永安橋……舊有石橋跨溪, 載郡乘曰西橋, 宋嘉定間建, 嘉靖初圮。 萬歷六年(1578 年), 大學士陳以勤復修改廣恩橋, 后圮。 乾隆十九年(1954 年), 岳池國學生, 劉柱元募建西溪橋, 后又圮。 嘉慶十四年(1809 年), 知府黃銑、 蓋方泌, 知縣袁鳳孫募建, 更名永安橋, 有碑記見藝文”③〔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2,《建置志·津梁》,嘉慶十八年刻本,第18 頁。。由此可以看出, 永安橋的建造歷史悠久, 從宋代以來歷經多次改名, 但橋總是塌壞, 一直到嘉慶《南充縣志》 撰寫的時候, 由知縣等官員重新募建, 并取名為永安, 象征其永遠安定, 不再塌壞, 并立碑, 石碑內容記載在藝文志中。 可見該橋梁名稱的由來與其建造過程有緊密聯系,每一個建置、 景點的歷史名稱都記述著一段歷史。 地方志還記載了極具當地文化特色的景點。龍門灘, “其地一山兩段, 像若龍門, 為嘉江上游之門戶”④〔清〕袁鳳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山川》,嘉慶十八年刻本,第8 頁。, 其地貌特點顯著, 處于重要的地理位置。 同時在文教昌盛的南充, “龍門” 一詞也代表著當地居民對子女科舉中第的期盼。 南充當地還有以龍門命名的龍門街道、 龍門中學、 龍門醫院等, 因此龍門灘具有重要的文化旅游價值。 通過嘉慶《南充縣志》 的記載, 可幫助游客了解龍門灘的歷史由來及重要地位, 有關部門可將地方志記載的相關內容制作成該地的宣傳材料, 擴大龍門灘的影響力。

另外, 南充的許多建置名稱, 如渡口中的李渡由最初的渡口名變遷為地區名。 李渡鎮在隋朝時屬羊耳鎮, 到了清光緒年間改為李渡分縣, 民國時改為李渡鄉, 直到1984 年改為李渡鎮。其名稱體現的水鄉文化得到了當地居民的認可, 并最后升格為本地官方地名。 如今南充的許多景點的名稱都來源于一定的歷史典故或地方文化特色, 如舞鳳山、 鶴鳴山、 凌云山、 大斗溪、萬卷樓等, 這些旅游資源蘊含著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間傳說。 因此可借助清代地方志對建置、 古跡等門目中關于名稱由來的記載, 服務于當今南充文旅融合發展規劃。 根據這部分富有文化內涵的人文歷史, 整理南充地方志中精選的古跡、 傳說、 石刻等資料, 讓游客系統地了解南充當地特有的文化遺產, 為南充區域旅游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推動南充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三) 重現南充傳統民俗文化, 打造地方特色旅游

南充歷史悠久, 民俗文化濃郁, 主要表現在民俗節日的慶典上。 “正月逢立春節, 縣合盛服彩, 仗輿馬僕, 從備極華美以迎春……次日鞭土牛, 謂之打春?!雹佟睬濉吃P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風俗》,嘉慶十八年刻本,第14 頁。南充地處嘉陵江中游, 多水田, 居民對水牛的需求較大, 因此當地許多節日慶典都與水牛相關。 如前文所述的打春, 以及嘉陵江上游的奇觀——白牛渡江。 “元旦早起拜天地、 家神, 卑幼, 拜尊長, 名曰拜年。 爆竹開門, 向喜神方拜, 名曰出天?!雹凇睬濉吃P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風俗》,嘉慶十八年刻本,第14 頁。拜年的習俗是拜天地、 拜祖、 拜長輩, 這也是傳統拜年習俗。 “方十三日, 城市建有禹王廟, 是日必演戲酬神。 十五日為上元節……鄉好事者又或扮龍燈獅子, 彩女唱秧歌采蓮曲, 遨游街巷間里, 通宵達旦, 鼓樂不歇, 謂之耍燈?!雹邸睬濉吃P孫等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風俗》,嘉慶十八年刻本,第14 頁。無論是禹王廟的演戲, 還是耍龍燈活動, 都是農歷春節時期南充的傳統民俗, 場面極其壯觀, 十分熱鬧??山梃b嘉慶《南充縣志》 的記載, 了解以及發掘南充優秀的民俗文化, 包括節日文化、 飲食習俗、 穿衣習俗等, 利用地方志的記載, 恢復、 重現南充傳統民俗文化, 打造南充特色旅游。

南充在開發民俗文化旅游時, 還可將當地自然景觀與地方志記載的傳統風俗相結合, 例如將打春習俗與當代著名景觀“白牛渡江” 結合, 同時將嘉陵江沿岸的自然風光與當地的人文風俗相結合, 打造自然、 文化一體化旅游。

四、 結 語

南充作為歷史文化名城, 蘊含著豐富的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不僅能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 為旅游業所依賴, 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文化賦予了旅游發展的內容, 是旅游的靈魂,也是南充旅游業發展的必需品。 當前, 文旅融合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 “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 堅持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雹芰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http:/ /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 -10/26/nw.D110000renmrb_20221026_3 -01.htm.2022-10-26.在國家高度重視文物保護、 文化遺產和文旅融合的今天, 我們應高度重視清代地方志的作用, 充分挖掘清代地方志中有關旅游資源的價值。 嘉慶《南充縣志》 作為清代南充地區內容最為全面的官修地方志, 其記載的旅游資源, 為當代南充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文獻參考。 今后, 在南充旅游文化發展的過程中, 清代地方志的作用將會愈發重要。

猜你喜歡
南充嘉慶刻本
鄭之珍《勸善記》明清刻本流變再論
四川省南充蠶具研究有限公司
從嘉慶元年繼德堂觀戲談起
英國發現清代嘉慶朝南??h衙告示考釋
再也不怕了
堅持法德并舉 助力治蜀興川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論
山西發現北宋刻本《崇寧藏》
西夏刻本中小裝飾的類別及流變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慶朝刑科題本為中心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