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格局下區域協調發展階段性評價研究

2023-03-08 10:30文/周
內蒙古統計 2023年6期
關鍵詞:皖北差距安徽

○ 文/周 強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本文基于安徽省2012-2022 年面板數據,通過科學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監測反映區域協調發展取得的階段成效、特色經驗、短板弱項,以期能為區域協調監測評價工作和政府決策提供信息參考。

一、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區域協調發展是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 “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睂^域協調發展提出新要求新部署。安徽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基本省情。新征程上,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為“三地一區”“七個強省”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二)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2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秉h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堅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差距、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攔路虎”,仍需持續推進區域協調整體水平,全面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三)區域協調發展是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眳^域現代化必然要求區域高質量發展,區域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區域協調發展,這是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要求。安徽已實現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正奮力開啟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征程。新發展格局下,應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新篇章。

二、區域協調發展的評價方法

(一)指標體系

構建指標體系的根本遵循?!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立足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圍繞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笨萍疾罹嗍切纬蓞^域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需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本文深刻領會文件精神實質,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據此,確立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地區比較優勢發揮、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六大維度。每個維度下設3-5 個、共23 個監測指標(見表1)。

表1 區域協調發展階段性評價指標體系

(二)評價方法

本體系以安徽16 市為監測單元,以2012 年指標值為基數。為科學開展評價工作,需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確定指標權重、開展指數計算。

標準化處理。選取基期法進行標準化處理,反向指標處理計算方法: Pt=1/yt/y2012 (t=2012,…,2022)

式中,yt 為某指標的測算值,y2012 為某指標的基期值,Pt 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

權重確定。經過綜合比較,采用德爾菲法確定權數。德爾菲法的優點在于能集中各領域專家的經驗和意見,并在意見反饋和修改中得到專業的結果。

指數計算。采用加權指數法計算,公式為:綜合指數S=∑Pi×Wi×100

式中,Pi 是標準化處理后的評價值,該值乘以相應的權重Wi 得到一個指標分值,Wi 為第i 個分指標權重;計算各項分指標分值后進行加總,即可得到綜合指數。

(三)數據來源

本文涵蓋2012—2022 年統計數據,主要數據來源于歷年安徽省、市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來源于省直相關部門,個別缺失數據采用插值法補齊。

三、區域協調發展的評價結果

(一)協調指數穩步上升

監測結果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區域協調發展指數穩步上升,區域協調發展取得良好成效,“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2022 年安徽區域協調發展指數由2012 年的100 提高到132.6(見圖1),年均提高3.3,2021 年、2022 年較上年分別提高2.7、3.6。

圖1 2012-2022 年區域協調發展指數

(二)六大維度協同推進

2022 年,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地區比較優勢發揮等指數均超130,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指數達120(見表2)。

表2 2012-2022年六大維度協調發展指數

(三)監測領域趨于協調

各地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區域發展差異趨于收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地區醫療服務水平等差距不斷縮??;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更加均衡,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均衡性增強,農村重要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信息化區域差距顯著縮小,高等教育普及速度加快,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更加強勁,開展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差距趨于縮??;地區比較優勢發揮更加充分,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勞動力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單位GDP 能耗趨于下降,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效果趨好,城市綠化水平差距明顯縮小。

研究結果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協調性顯著增強,一個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優勢互補、基本公共服務更趨均等、基礎設施更加均衡、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同時研究發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皖北地區發展相對滯后,發展基礎薄弱,發展后勁不足,補齊“皖底”短板任重道遠。

(四)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區域發展差距趨于收斂,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較大。

1. 區域發展在空間上呈現梯度差異。區域梯度特征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科技創新、資源環境六大維度均有所體現。皖南綜合實力較強,資源環境優良、基礎設施較好;皖中綜合實力居中,合肥的經濟實力、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均有較大優勢,但其他城市實力不高;皖北綜合實力較弱,發展基礎、發展能力、資源環境均有一定差距。從人均GDP 分析:南北區域差距明顯。2022 年,皖南地區的蕪湖、馬鞍山、銅陵、黃山、池州、宣城人均GDP 均位于7.6 萬元-12.2 萬元區間,蕪湖、馬鞍山均突破10 萬元。皖中4 市,合肥人均GDP 居全省首位,滁州、安慶分別居第5、9 位,僅六安較弱。皖北地區人均GDP 僅為安徽的63.7%,阜陽、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人均GDP 均在7 萬元以下,亳州、宿州、阜陽排名全省后3 位;從新興產業發展看:2021 年,皖南的蕪湖、宣城、池州、黃山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53.5%、56.1%、53.3%、63.9%,遠遠高出全省水平45.7%,皖北除蚌埠外的5 市均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淮北、淮南為26.8%、11.6%,排名全省后兩位。

2.“強中心城區”戰略拉大區域差距。在區域競爭中,我國大部分省份采取“強中心城區”戰略,以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然而“一城獨大”的現象,一方面促使中心城區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同時可能階段性加劇區域發展不平衡。安徽也采取了“強中心城區”戰略,隨著中心城區發展加快,一、三類地區發展差距繼續拉大。2022 年,合肥經濟首位度由2012年的24.2%提升至26.7%,提高2.5 個百分點,蕪湖、馬鞍山經濟發展水平也遙遙領先。然而,2022 年,皖北地區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六市人均GDP 與合肥的差距比2012 年分別擴大33630 元、43164 元、45940 元、38031 元、43759 元、53423元,與蕪湖的差距擴大32093 元、41627 元、44403元、36494 元、42222 元、51886 元,與馬鞍山的差距擴大22705 元、32239 元、35015 元、27106 元、32834 元、42498 元。這種差距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還表現在科技支撐、產業層次、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資源等領域。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基礎設施是發展的重要保障,生態環境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各地在上述領域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決定其綜合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3. 皖北地區發展短板弱項十分顯著。皖北地區由于人口多、基礎薄等原因,發展較為落后,是安徽區域最大短板,被稱為“皖底”。綜合分析,皖北地區主要存在“五低”。一是經濟發展低。2022 年,皖北地區人均GDP 僅為安徽的63.7%,工業化率為29.4%,低于全省1.2 個百分點。二是收入水平低。2022 年,皖北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區間為3.94 萬元-4.47 萬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1 萬元,整體排名全省靠后。三是企業效益低。2022 年,皖北六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639 億元,占全省比重為 26.0%,整體排名全省靠后。四是城鎮化率低。2022 年,皖北地區城鎮化率為49.6%,與安徽的差距為10.5 個百分點,其中,蚌埠、宿州、亳州、阜陽分別低于全省2.2、9.7、13.8、16.7 個百分點,排名分別居全省第11、14、15、16 位。五產業層次低。皖北地區作為全省主要農業產區,就業主要依賴第一產業帶動,二產不強,三產不優,產業聚集能力弱,經濟增長缺乏后勁。2022 年,皖北六市僅淮北市第一產業占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宿州、亳州、蚌埠、阜陽、淮南分別高于全省7.4、5.8、6.6、5.6、2.5 個百分點。

四、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著力點

針對安徽區域差異現狀及成因,本文建議: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應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做大做強經濟蛋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要堅定不移堅持”。區域協調發展也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要優化營商環境,持續促進民營經濟蓬勃健康發展;要以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激發數據要素價值潛力,推動數字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二)強化創新驅動發展

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戰略,加大R&D 經費投入,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力度,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不斷釋放科技創新動能;要以創新為引領,發揮人力資本存量優勢,優化人力資本結構,推動安徽人口優勢向人才優勢轉變;要以創新為引領,發揮安徽比較優勢,推動安徽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

(三)培育經濟發展動能

人才是第一資源,要聚焦人才強國戰略,深化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高校與企業人才聯合培養機制,為新經濟企業培養更多急需人才,充分釋放人才紅利,不斷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要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好發揮傳統產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作用。

(四)推進資源環境協同治理

生態環境治理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強化綜合治理、協同發力。創新資源環境治理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土地聯合開發等方式,支持專業企業參與污染源治理;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完善協商與對話溝通機制、公眾參與等關鍵制度,發揮公眾監督作用。

(五)加大政策傾斜力度

發揮政策調節作用,推動配置資源向欠發達地區、農村和弱勢群體傾斜,要加大對皖北地區政策傾斜力度,在資金、金融、科技、人才、產業、資源等方面給予足夠傾斜,為加速推進皖北全面振興注入足夠動能。同時,皖北地區要積極應對傾斜政策形成的“路徑依賴”影響,貫徹新發展理念、激活發展內生動力,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

猜你喜歡
皖北差距安徽
攝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間藝術之鄉”生態化發展機制
皖北小麥病蟲害防治
難分高下,差距越來越小 2017年電影總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預告榜
安徽醫改自我完善主動糾錯
安徽藥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為什么選擇帶量采購
皖北區域社會保障服務水平實證分析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