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 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2023-03-14 23:17趙世新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2023年5期
關鍵詞:美麗數字化數字

趙世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數字化發展。2023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為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上如何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深刻領會其重大意義,準確把握重點任務,切實加強工作保障,加快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一、深刻認識重大意義

(一)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是黨中央的重大部署

當今世界,數字化轉型趨勢不可逆轉。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日新月異,既成為國家間競爭焦點和決定性因素之一,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在黨的二十大上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在2023 年7 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擘畫了“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的宏偉藍圖,指出了“應用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的實現路徑。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和推動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等相關規劃,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整體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迎來快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二)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客觀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需要覆蓋全部陸地國土和管轄海域,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涉及各類企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跨尺度、跨部門和多要素復合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問題日益凸顯,傳統手段和方法已經無法應對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復雜性、動態性和系統性的特點,迫切需要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和系統、完備的數字化治理體系,推動找到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的最佳解決方案,支撐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強化系統治理。

(三)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是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運用數字技術可以推動實現決策科學化、監管精準化、服務高效化,使治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成本更低,最終實現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治理新技術的應用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倒逼各類市場主體更加注重自身形象、約束自身行為、確保自身信用,不斷調整優化生產方式。人民群眾從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中體驗美麗中國建設新成效,轉化為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自覺,形成強大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自律氛圍,推動生活方式更加簡約低碳;生態環境領域的國際合作、國際談判中數字化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推動構建系統的數字化治理體系,將有助于在國際合作中牢牢把握主動權。

二、準確把握重點任務

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作用,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為統領,建立“動態感知、科學研判、快速反應、智能優化”的全方位、全過程一體化數字平臺,不斷提高“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監督治理一網統管、行政運行一網協同”的水平和效能。以數據多跑路助力群眾少跑腿,實現生態環境智慧治理和政府運行協同高效,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一)夯實兩大基礎

綠色新型算力基礎設施和一體化大數據體系是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的“底座”。

大力推進綠色新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建設的10 個國家級數據中心集群、8 個算力樞紐,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態環境云中心、同城災備中心、異地災備中心,形成“同城雙活+異地災備”的“兩地三中心”架構,提供多元化計算能力;建設統一的運維管理支撐平臺,提供統一監控、集中告警、綜合分析、配置管理、可視化展示、自動化運維等功能,全面提升集群計算、數據存儲、產品共享、業務運維等基礎設施的穩定性、安全性和時效性,確保關鍵業務和數據的可靠運行和安全穩定。

全面構建一體化生態環境大數據體系。按照“一數一源一標準”的要求,建設生態環境全要素多元感知體系,通過地面監測、物聯感知、衛星遙感、航空遙感、視頻監控、互聯網采集、社會感知等途徑,整合集成企業基礎數據、行業應用數據、政府業務數據、區域社會經濟運行數據、互聯網關聯數據等,構建生態環境全要素態勢感知“一張網”。在此基礎上,完成全國生態環境一體化數據資源目錄建設,積極推進公共數據、跨部門數據共享交換,完善生態環境主題庫、專題庫建設,設計形成環境質量、自然生態、核與輻射、環境應急、污染源、環境監管、氣候變化、時空數據、綜合政務數據等九類數據資產;推動生態環境大數據智能獲取、分析與挖掘、深度學習、可視化表達、態勢研判、問題識別、變化檢測、風險預警、綜合評估等核心功能研發,支撐各地區各部門數據共享、開放和開發利用,實現業務協同、數據賦能。

(二)打造精品應用

打造泛在、智能、普惠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堅持“以用促建、建用結合”,聚焦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無廢城市”建設等生態文明領域重點任務,借鑒冬奧會空氣質量指揮平臺、監督幫扶平臺、碳市場管理平臺等建設和運行經驗,一體化設計、一體化建設、一體化運維,打造精品業務應用;扎實推進業務工作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 “一網統管、快速研判、精準溯源、跟蹤督辦、成效評估”,高效支撐預測、決策、全程管控的閉環管理,大幅降低環境治理和監管成本;開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經濟圈等協同治理平臺建設,推進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治。

(三)突出技術創新

按照滿足當前需要、適度超前謀劃、加強系統集成、全面貫通兼容的原則,加快推進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新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推廣應用,優化完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絡和智能監管體系,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圖景;積極構建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技術相結合的共性智能平臺,針對生態環境領域重點問題,開發出更適合的人工智能算法,不斷提高智能化應用支撐水平;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信息化標準體系,統一技術架構、統一數據格式、統一應用接口、統一開發界面,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以先進技術應用提高系統的建設質量、穩定可靠性和安全水平。

(四)守牢安全底線

“維護網絡安全,首先要知道風險在哪里,是什么樣的風險,什么時候發生風險”。按照國家網絡安全法律法規要求,統籌網絡、應用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需求,緊緊圍繞等級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數據安全保護等關鍵環節,基于“零信任”技術體系,構建多層次的網絡安全一體化防御基礎設施,建立“立體防護、多方聯動”的可靠安全防護體系,形成安全態勢感知、安全縱深防御、數據安全治理、協同指揮處置、網絡攻防對抗等安全防護能力,統一身份認證、數字證書、密碼支撐,筑牢網絡安全屏障。

(五)推動協同聯動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落實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形成協同聯動的合力和工作機制。要激勵、倒逼企業加強信息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推進物聯網自動監控,強化企業生態環境信息依法披露,打造環保信用監管體系,不斷激勵企業提高綠色轉型發展效率和效益,督促企業依法排污、依證排污;構建全民參與的綠色行動數字化體系,引導群眾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履行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跟蹤了解世界主要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進展和成效,展示美麗中國建設成效,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數字化支撐。

三、切實加強工作保障

在部黨組堅強領導下,生態環境部信息中心充分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作用,突出打造數據賦能、智慧應用、安全保障“三個專業板塊”,扎實做好部政務運行基礎保障,持續深化生態環境業務支撐,積極推進自身創新發展,圓滿完成黨的二十大、冬奧會、COP15等重大活動的生態環境信息化保障任務。建設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和大氣、水、土壤、自然生態、氣候變化、固體廢物、核與輻射、生態環境執法等管用、實用、好用的綜合業務工作平臺,為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與全球數字化發展相比,與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求相比,與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進步相比,生態環境信息化還存在基礎設施規模偏小,數據資源挖掘利用不足,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的業務協同不夠,信息安全風險仍然嚴峻等問題,亟須加大力度,解決堵點難點問題,加快構建數字化治理體系。

(一)強化頂層設計

加強數字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戰略指引。深入貫徹落實《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緊緊圍繞生態環境智慧治理,運用工程化思路和方法,研究謀劃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路線;結合國家信息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配套的制度體系,完善戰略制定、項目實施、績效評價等方面的支撐機制;從全局性、系統性、整體性出發,通用性與專用性結合,研究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業務應用場景,提高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支撐能力,確保數字化平臺和系統建設邏輯清晰、技術先進、整體協同、實時動態、安全可靠。

(二)強化數據匯聚

新一代人工智能依靠數據和知識“雙輪驅動”,數據越多才能越智能。要強化大數據意識,將生態環境數據資源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按照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求和生態環境監管特點,匯聚基礎數據、業務數據、關聯數據、經濟社會數據、全球相關數據,建設標準統一、管理協同、安全可靠的全國一體化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暢通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傳輸通道,打造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數據鏈”;依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全國一體化政務數據共享樞紐,實現公共數據跨部門流通和共享,讓數據像水流一樣,使用便捷,效用最大。

(三)強化業務研究

聚焦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遵循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研究數字化支撐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最佳方式,明確有效的監管方式和舉措,為構建數字化治理體系提供科學依據。針對業務數字化轉型需求,梳理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協同應用場景,以此建成實用的平臺系統,最終實現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流域“三水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同治理、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處置、全球氣候治理合作等。

(四)強化安全保障

貫徹“實戰化、體系化、常態化”網絡安全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化各類安全防護技術應用,落實數據安全保護、個人信息保護、關鍵信息化基礎設施保護、網絡安全等級保護等國家要求,夯實生態環境信息化發展的安全底線;把強化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進一步完善網絡安全管理和數據安全保護相關制度;廣泛運用先進的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護技術,完善網絡安全保障協調聯動機制,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提高數據安全保障能力。

(五)強化先行先試

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選擇基礎條件好、數字化改革創新發展快的地區先行先試;推動核心業務培育、關鍵技術運用、應用場景探索,打造特色應用,形成“一地創新、全國推廣”的新模式,推動更多基層數字化改革經驗和舉措在全國推廣;運用數字中國數字生態文明分論壇等平臺,開展典型案例征集和發布宣傳,引導各地加強交流、相互借鑒,充分展示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成效。

(六)強化組織保障

一是高位推動。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涉及工作職責優化、工作方式調整、工作習慣改變,必須高位推動,統一思想。二是人才為先。加快建立高層次、復合型干部人才培養機制,提高數字化思維能力和“學數、用數、治數”水平,以適應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演變趨勢,打造高水平專業隊伍。三是加大投入。持續加大對信息化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儲備,加快業務應用的迭代更新,加強數據治理,豐富應用場景,打造智慧應用。四是健全考核評估。圍繞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和任務,加強社會監督評價,定期開展考核評估和經驗交流。

藍圖已經繪就,奮斗正當其時。我們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抓住機遇、勠力同心、攜手共進,為加快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作出新貢獻,推動生態環境信息化再上新臺階。

猜你喜歡
美麗數字化數字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答數字
我們創造美麗
平凡又美麗
誰是最美麗的蟲(三)
數字化制勝
數字看G20
不可錯過的美麗配飾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