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邏輯與實現路徑

2023-03-14 02:34王雪燕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式共同富裕現代化

楊 可,張 強,王雪燕

(1.四川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4;2.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崇州 611231)

共同富裕是人們永恒的向往與追求,推進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在中國發展基礎上總結出的科學現代化,順應了中國發展規律。中國式現代化回答了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推進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回應歷史關切,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表明絕對貧困問題的解決。在防止返貧的同時,精神層面的貧困問題也需要關注。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充分表明擺脫物質貧困,并且物質富裕取得一定成果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性更加凸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也代表了一種理論上的創新,如何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及如何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進而處理好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的關系,是我們走共同富裕道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1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擺脫物質貧困,促使人們能夠在物質層面進入小康社會,同時,物質生活層面問題解決后,精神生活層面的關注度需要提升。物質生活富??赡軙欣诰裆罡辉?但也可能存在一種精神貧乏或者精神貧富差距大的走向。因此,從廣義上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們在真正擺脫物質貧困的基礎上,有閑暇時間從事精神生產、精神交往和精神享受的相關活動,能夠滿足自身精神享受的需要,從而提升自身的素質水平精神境界。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國民想要在精神方面更自由的發展,就不應該再當自己的肉體需要的奴隸,自己肉體的奴仆。因此,他們首先必須有能夠進行精神創造和精神享受的時間?!盵1]從狹義上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同時的,同步的,而是分階段的,有層次的,有差異的。習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盵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真正清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及形成原因,有利于扎實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邏輯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個主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當前種種問題的回應。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理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在理論邏輯方面,主要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闡述;在實踐邏輯方面,主要是從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與西方國家的對比中進行總結。梳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形成的邏輯理路,對于如何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意義。

2.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

任何理論都可以對其進行追根溯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論也并非是無源之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價值導向,理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出場的理論邏輯有助于指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

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底蘊。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人們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追求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中華民族5 000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其中必然蘊含著珍貴的精神財富。從精神層面看,享受精神生活是人們一直以來的向往和期盼。一是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念,孔子在《詩經》中提到的“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3]表達了人們居家舒適的理想樣態;老子在《道德經》中葉提到:“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4]也直接表達了人們向往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前者對于大同的向往是針對于個人而言的,后者則是在整個社會的層面描述了大同社會的整體特征。事實上,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追求向往大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這些都有著緊密聯系。二是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墨家強調的“兼愛”、道家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平等的,《論語·季氏》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5],還有《大道之行也》中也明確提到“天下為公”,大同社會描繪的是人們道德高尚,精神豐富,整個社會呈現出理想狀態。

另一方面,新時代,習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論述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最新成果,其中包含并發展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個主題。習近平強調要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滿足物質需要,也要做到精神上的富足,人人都能做到知禮節、知榮辱。就人民層面來看,習近平提到:“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盵6]必須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就社會層面來看,習近平新時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回答了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民族或國家層面來看,習近平提到:“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盵7]由此可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民族堅毅性密切相關,精神生活豐富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體現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立足于客觀實際并指導實踐,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不是單一的由誰占主導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即: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時,也就為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物質財富能夠滿足,但也僅能體現人作為動物性存在,精神生活才是人所特有的。雖然,馬克思學說中沒有明確提到精神生活富裕,但能夠體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訴求。正如馬克思曾提到:“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盵8]在馬克思看來,在共產主義社會之前,勞動只是被當作謀生的工具,而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轉變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是自由并且全面發展的,人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從事各項工作,精神生活也會在實踐中被豐富。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未來社會形態理想樣態特征之一。

另外,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原始社會和古代社會時期人的依賴關系,到資本主義社會時期轉化為物與物的關系,再到共產主義社會時期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在這三個階段中,人的精神生活一直不斷豐富,以至極度文明發展。而人的精神生活也從物轉向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邏輯主導下出現了生態不平衡、金錢政治和精神異化等問題。人們的精神被奴役,也就是說人們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自己創造的產物無法由自己占有,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掩蓋,人成為單向度的人,資本家為占有剩余價值,加大剝削力度,致使人們精神生活不僅不能得到豐富,反而造成人們精神空虛萎靡,甚至喪失對人生和社會的信心。

2.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邏輯

中國社會快速發展以來,共同富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物質貧困問題雖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精神層面的貧困問題成為阻礙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難題。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當前主要矛盾反映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時代發展所必要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邏輯有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貞斍爸饕艿淖兓?。改革開放至今天,我國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變成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這一變化體現出精神生活的意義。人的生活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維度,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二者往往不是同步進行的,大多時候處于不平衡的狀態。人為了自身的發展,首先要進行物質生產,以滿足自身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基礎需要,當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和豐富時,才有條件滿足豐富精神生活的需求。當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背景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加速社會發展、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內地產生和外來傳入的不良思潮,如:“躺平”“擺爛”、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阻礙著社會發展,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甚至給精神生活需要帶來不良引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要解決的直接問題,一是當前人民群眾享有文化資源需求提升?!吨袊y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公共圖書館參觀展覽有5 791萬人次,[9]2021年中國公共圖書館參觀展覽有9 214萬人次。[10]這從側面說明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資源有巨大需求。我國歷來文化資源豐富,能夠滿足人民群眾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需求。二是當前人民群眾需求的文化資源種類增多。人民群眾豐富精神生活不僅僅從書籍中獲得,也有從圖書館、博物館、文藝演出、研討、講座、展覽、培訓等多種途徑中進行豐富?!叭嗣窬裆罟餐辉R笠恢滦耘c多樣性相統一,沒有一致性,多樣性就是一盤散沙,沒有多樣性,一致性就沒有鮮活的生命?!盵11]一致性主要是指精神生活豐富是以有利于社會發展為總方向,多樣性寓意要滿足人民群眾不同的精神生活資源需求??傊?精神生活資源不僅要有,而且要多樣。

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然之舉。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意味著我們已經擺脫絕對貧困,向更高的目標奮進。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也會影響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發展到一定程度,也能為精神生活的發展積累條件。物質生活有貧困和富裕兩個層次,精神生活也可分為兩個層次。物質生活成功擺脫貧困也并不一定能直接孕育精神生活富裕,也有可能走向精神生活貧困。黨的二十大提到:“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盵12]這種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它注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層面的雙向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彌補了西方現代化的漏洞。西方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人們將自身的寄托從神、君等非我轉向本我,人們開始關注自身,因此,出現了許多體現本我的文學書畫作品,人們漸漸關注自己,其精神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豐富。但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弊端,西方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價值觀扭曲,思想不正等問題,影響了精神生活的發展,人的精神生活變得虛幻。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在總結自身發展經驗與汲取西方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回望過去近代化到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所走過的彎路,物質生活貧乏不利于精神生活的豐富,展望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式現代化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是必要的。

第三,精神生活共同富??偨Y中西方發展的實踐經驗。中國與西方國家由于歷史、地理位置、文化差異等,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制度,二者發展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西方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下形成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在思想啟蒙運動后,人的關注點轉向人自身,但是,西方并沒有注重人們的精神生活,資本主義制度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資本主義積累、資本主義私有制服務。例如:為緩和社會矛盾,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采取福利制度,從短期來看,一定程度上激發工人的積極性,人們可能有時間豐富精神生活,但從長期來看,西方福利制度并未做到真正的福利,社會整體貧富差距拉大,不穩定因素增多,個體的人會失去創造力和進取心,成為片面發展的人,被“物化”的人缺乏精神享受,這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展背道而馳。中國的發展則與西方不同:在政治方面,黨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相關文化產品,保障人們的文化權益;在經濟方面,中國踐行的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產業結構調整,解決追求精神生活的后顧之憂,生產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要的文化產品,解決了資本主義弊端下無法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問題,并且中國不是片面強調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是注重物質與精神兩種層面的生活協調發展;在文化層面,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文化進行創造與創新的發展,吸收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提升文化自覺,形成了“延安精神”“紅船精神”“建黨精神”等偉大精神譜系,提升人們精神歸屬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點,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及其制度的全面超越,是開啟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先聲。

3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為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全體人民既是精神財富的直接主體,又是精神享受的直接主體?!盵13]因此,應該從精神生產、精神交往、精神享受三個層面作出努力。

第一,從當地挖掘有效的精神生活資源。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需要長期實踐積累的,精神生產也需要通過實踐才能進行。我國的精神生活資源豐富,但精神生活資源具有隱蔽性和差異性,進行精神生活生產也有顯性生產和隱性生產的區分。在顯性生產和隱性生產兩個層次都要做出努力。在顯性生產方面,主要體現在能夠體現精神生活的文化產品上面,例如:建圖書室和影音室、參觀紅色資源等公共文化設施或文化產品;在隱性生產方面,主要體現在當地風俗、習俗、鄉風等。我國各地的精神生活資源豐富,通過兩個方面的生產:一方面,可以有效做到差異化供給,既不浪費資源,又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差異化需要,能夠將精神生活資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大大改善了當前各地區部分精神生活資源流失的困境;另一方面,文化沙漠、歷史虛無主義等并不能提供有效的精神食糧,挖掘當地有效的精神生活資源,能夠提供給人們喜聞樂見的精神生活資源。精神文化生活生產的產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影響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富裕的實踐,因此,在挖掘當地有效的精神生活資源時,可以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注入精神生活生產,同時,要注意兩個層次的生產,保證精神生活資源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多維需要”,而且能夠使精神生活資源“提質增效”,使精神生活資源貫穿人民生活的全過程,努力讓精神生活資源生產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推動力。

第二,從各地文化交流中提升文化自信。處在社會關系中現實的人,不僅要進行物質生活生產,也要進行精神生活生產。進行精神生活生產以后,精神生活資源也就需要充分利用起來。因此,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加強與各地的文化交往交流。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及歷史文化差異,各地的精神生活資源多樣,有各自的差異和特色,歷史的沉淀使精神生活資源底蘊更加深厚,要想豐富精神生活,就必須打破地域、時間等差異的限制,不要故步自封,避免思想僵化,要做到“破”與“立”相結合,在與各地的文化交流中要提升文化自信,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除了基本的教育,基礎設施要保障人民群眾進行文化交流的權利,還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線下定期舉辦文化會演公益活動,例如:“送戲下鄉”、文化惠民工程等,也可以在當地建立圖書室,人們在休閑之余可以進行閱讀,為提升精神境界打下基礎;二是線上充分利用數字化的科學技術,將精神生活資源進行轉化,使人們能夠在二者的結合下身臨其境,豐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同時賦予精神生活資源生命力,使精神生活資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另外,當前我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背景,除了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還要宣傳主導思想即馬克思主義理論,增強人民群眾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力量,發揮民族精神。

第三,從不同層面構建美好精神生活家園。全體人民是精神財富創造和享受的直接主體。汪青松曾提到:“從精神富裕的不同主體來看,精神富??蓞^分為社會的精神富裕、團體(群體、組織)的精神富裕和個體的精神富裕,社會的精神富裕是對民族國家整體精神文化狀態的總體反映?!盵14]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梢詮膬蓚€層面進行實踐。第一層面,個體是精神生活富裕的主體,個體精神生活得到豐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擺脫單向度的人,能夠真正享受精神生活,增強個體的幸福感,個體意識到要全面發展,從而做到自信自強。習近平曾提到:“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盵15]在人人共享、人人參與的精神享受中,共同構建精神生活家園。精神生活富裕要求個體層面精神境界提高,也要求社會的道德水準上一個新臺階。第二層面,國家是精神生活富裕的總體體現,一個精神富裕的國家,除了有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還要能夠生產豐富且優質的精神生活資源,構建美好的精神生活家園,要達到理想樣態就應該建設學習型大國。人的閱歷是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豐富的,人民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為整個社會營造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氛圍,國家在各項方針政策的實施上也就有了推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對改革開放以來面臨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不平衡問題的回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無論從具體進程還是實現方式都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兼顧協調和公平。從個人和社會的不同層面增強人的獲得感,提高幸福感指數,構建美好的精神生活家園。

總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的富裕同樣重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代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方位,而且代表著更好的目標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人民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可能依靠空想、幻想、臆想來實現,而是需要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把握時代機遇,在精神生產、精神交往、精神享受中實踐,在勞動中創造,豐富自身生活,才能充滿幸福感、滿足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向中國式現代化邁進!

猜你喜歡
中國式共同富裕現代化
共同富裕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