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時代同行的人豈止“讀過”

2023-03-14 02:55陳晉
全國新書目 2023年12期
關鍵詞:作家群梁曉聲作家

◆文/陳晉

李師東

編輯家,文學評論家。歷任《青年文學》雜志編輯、副主編、主編、社長,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副總編輯、總經理。第十四屆韜奮出版獎獲得者,編輯出版的文學圖書和期刊作品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

一次聚談中,李師東說想集納一些自己過去的文章出本書,取名《讀過》。在場朋友紛紛稱善,說這個書名好。我想,和他此前出版的文學評論集和隨筆集不同,“讀過”或許有一種總結心路的味道,意在呈現一個評論家和編輯家的文化經歷和立場。

“讀過”二字灑脫輕快,看起來很不經意,作者的職業精神和內心世界卻可能藏伏其間?!白x過”是作者人生和事業的真實來路,也是充滿暖意的欣慰歸途,當中的文化含量不難掂出。

古今談文,講究知人論世。我和李師東都是在20 世紀80 年代那個大轟大鳴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比如書中說到《美的歷程》是對我們那一代大學生在文化和審美上的“精準扶貧”,非常到位地點出了我們相同的文化經歷。80 年代,我們曾相從甚密,一起在評論領域揮灑文學的夢想和熱情。后來我因工作轉行他域,他則念茲在茲?;腥舾羰赖纳鐣拮?、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浪潮沒有動搖他將近40 年的堅持,他甚至連單位都沒有換過: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所屬的《青年文學》編輯而至主編,由中青總社的副總編輯而至總經理。單憑押上一生做一件事,這人和事顯然就有了不俗的文化含量。

當編輯看起來簡單,好像就是約作者、出作品、編稿子、寫評論,但像李師東這樣的編輯,麻煩在于他是文學圈內人,也是一個重要文化平臺的守望者,要與作家對話,為讀者代言,為作品謀出路,為市場操心,還需有扣緊時代脈動和文化前進方向的判斷力、使命感、價值觀和責任心。這樣的多重考驗,怎一個“難”字了得。不用心,不敏銳,不表達,無見識,少情懷,缺分寸,恐怕是堅持不下來的。

當文學告別曾有的喧囂,當閱讀成為有些奢侈的消費,注定需要有一批頗為認真的人堅持下來,或躬身創作,或俯身細揀,推出好作品,發現好作者,為匆匆前行而風生水起的時代增添文化腳勁和審美韻味。李師東便屬于堅持下來的人之一,而且成了與時代同行、顯文化自信、促文學發展的評論家、編輯家、出版家,工作非常出色。

《讀過》記錄了李師東的堅持,還刻下了他堅持的特點。

書中各篇的筆觸或伸向某一位作家,如談論莫言早期中短篇小說的“生命感覺方式”,遲子建早期中短篇小說的“漂泊與守望”;或伸向某一群作家,如“60年代出生作家群”“新新女性作家”;或伸向某一部作品,如劉醒龍的《鳳凰琴》、梁曉聲的《人世間》;或伸向某一種文學現象,如“泛英雄”“新寫實”“底層寫作”……作為著名編輯,確然要有一股“張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熱氣撲面的勁頭。

《青年文學》和中國青年出版社是很不錯的平臺,發表和出版了不少著名作家嶄露頭角時的成名作和影響廣遠的精品力作。李師東很像是一位瞭望者、發現者,站在這個平臺上,緊張地睜大眼睛,隨時捕捉那些有希望的創作星火。于是,收入《讀過》的文章不少與這個平臺發表和出版的作品有關?!斑^了手”,留下了心血,呈現出來的評論文字也就不是“等因奉此”般置身事外的應付所能比的,作為瞭望者自會有發現希望的執著和欣喜。

比如,1980 年代中后期,一大批有豐富人生經歷、處于社會轉型風口浪尖的作家正值創作的爆發期,他們帶著深厚的過往積累和熱切的愿景期盼,馳騁文壇。同時,還有一批更年輕的作者躍躍欲試,希望登堂入室。年輕的李師東敏銳地發現,他結識的成名作家都比他年長,那么,和他大致同齡的20 多歲的作者在哪里?經過細心撿拾,他于1987 年發表了《屬于自己年紀的文學夢想——1960 年代出生作者小說創作述評》,一一點評了遲子建、余華、陳染、孫惠芬等一批20 多歲作家的作品,一個具有時代感的文化群體由此被他拎了出來:“60 年代出生作家群”。此后他一路鼓吹,寫了好幾篇文章。直到1994 年初,《青年文學》專門召開了“60 年代出生作家群”研討會,又連續四年在刊物上開辦“60 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聯展”欄目,推出了55 位“60 后”作家。這一創新舉措拉動起年輕作家的聲勢,帶給文壇新的生氣,他們中的多數人后來果然成為了支撐文壇的名家。

所謂發現,當然不是寫幾筆“點將錄”那么簡單,要義在于揭示作家作品的特點。關于“60 年代出生作家群”,李師東的觀點是上一茬作家的創作大多帶有思考各自話題的習慣和尋求新的變化的愿望,而這一茬年輕作家注重感受和把握現實中不斷涌現的新的生活內容,并擁有相近的生活態度和自在的文學氣質。為此,“他們與時代的變化和進展保持了同步相向的趨勢,他們把正在經歷的生活表現得更直接,正在發生的心理傳達得更貼近”。要配得上時代的瞭望者的地位,就應該有李師東這樣的視野: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作家。

正是這種習慣性視野,使李師東在多年后又有了新的發現和欣喜。他是梁曉聲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人世間》的責任編輯,率先提出這部作品屬于“百姓生活的時代書寫”,是“50 年中國百姓生活史”,作家是“時代的書記員”,作品典型體現了梁曉聲此前提倡的“好人文化”,等等。如今,同名電視劇引起了非同一般的社會反響,不管有沒有讀過小說原著,觀眾喜愛它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作品的“時代感”,人們同情、共鳴于將近半個世紀里先后出現的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推薦上大學、知青返城、恢復高考、出國潮、下海熱、走穴、國企改革、棚戶區改造、反腐倡廉等社會事件……這不僅是一部百姓真實的生活史,也是時代艱難的前進史、社會轟鳴的變遷史。正像李師東說的那樣:“一部作品,如果能把時光留住,它也一定經得起時光的打磨?!绷糇r光,就是發現和呈現時代的本質,揭示與時代同行的真諦。

說到《人世間》,我還有一種想法,就是怎樣看稱職的編輯和作品的關系?!蹲x過》里記述了李師東和梁曉聲的一次對話。當梁曉聲說到用“良師益友、助產士”來比喻“好像都不大恰當”時,李師東說:“(《人世間》)這是你的孩子,我是他叔叔。我喜歡這個孩子??粗L大,一些時候我可能比你還上心。他天資足,有培養前途?!蔽覐倪@段對話里感受到的是,稱職的編輯豈止“讀過”,實際是在用心“養育”?!白髌飞谧髡?,養在編輯”,這是李師東結合豐富的出版實踐得出的新穎總結。用心“養育”作品的編輯是直率的,是能夠和作家心靈相通地深度對話、深入交換不同意見的。比如,該書中收錄的對鄧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的意見,還有在《人世間》修改過程中對梁曉聲的建言,等等。

《讀過》正是用文學的眼光來聚焦時代,打量文化,留住了本書作者的堅實足印。

至今,李師東依然沒有離開產生文學夢想的崗位,集納這部集子不是他在遠離情感來源的地方,回首梳理自己和文學的千絲萬縷,相反,他還在路上,并且不忘為什么出發。他仿佛是在做一件編織的工作,看看自己做編輯、搞評論這么多年到底做了什么,這些沉淀心血的文字能不能留住享受過、經歷過、參與過的情意醇濃的文化時光,能不能把自己的情懷編織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且能聊以自信和自慰的文化空間。

看來,他做到了。

猜你喜歡
作家群梁曉聲作家
莫言與“紅高粱作家群”
作家的畫
錦句
作家談寫作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從前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梁曉聲:讀書與一個國家的好時光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寧夏青年作家群”的創作困擾
什么是文化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