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韌性理念下城市水系空間“生態+”發展策略及實踐

2023-03-18 06:34田健曾穗平
上海城市規劃 2023年6期

田健 曾穗平

摘要:當前我國城市水系空間建設過程中,由于忽視經濟、社會、文化和空間活力等多重效益的聯動互饋作用,出現了生態空間功能單一、活力不足、規劃實施困難等問題。強調提升系統主體自適應、自協調、自組織能力的系統韌性理念,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契機?;谙到y韌性理論,研究提出多元化的城市水系空間“生態+”發展策略:基于“生態+安全”,系統化建構城市水系生態安全格局,完善基礎支撐;基于“生態+多功能”,形成復合功能區劃、多元產業兼容、綠道系統布局與涉水工程設施景觀化等復合策略,提升水系空間活力與品質;基于“生態+多主體”,引入多方共建機制,提供規劃實施保障。以周口市為例,在城市水系空間生態安全布局、多元功能與景觀設計、空間活力提升、多方共建等方面落實“生態+”發展策略,為城市水系空間的韌性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城市水系;系統韌性;復合效益;多元功能;多方共建

文章編號 1673-8985(2023)06-0105-09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11982/j.supr.20230614

0 引言

城市水系是指城市規劃區內各種水體構成脈絡相通系統的總稱,包括自然水體和人工水體兩大類。自然水體包含流經城市的河流、湖泊、濕地及地下水等,人工水體包含人工渠、給排水管道、雨水管道等[1]。本文中的城市水系空間是由城市水系及其周邊的生態緩沖空間構成,是承載著城市生態安全、居民游憩休閑等功能的城市空間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我國城市快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水系空間被逐漸壓縮、雨洪內澇災害頻發等問題,國家提出海綿城市建設、“城市雙修”生態修復等發展戰略,有效緩解城市涉水災害、修復城市水系空間[2]。然而當前,在我國城市水系空間實際建設過程中,因局限于政府單一主導的生態修復與空間建設,忽視了經濟、社會、文化和空間活力等多重效益的提升,出現了水系生態空間功能單一、活力不足、規劃實施困難等問題[3]。既有研究側重于城市水系景觀設計[4]、海綿城市與水系治理[5-6]、城市水系安全評估[7]與韌性提升[8]、城水空間關系分析[9]等內容,缺乏對城市水系空間承載的“生態—經濟—社會—文化—景觀”復合效益及規劃建設實施等系統要素研究,難以化解城市水系空間在安全、品質、活力、實施等方面的系統問題。因此,亟待從單一韌性走向系統韌性,通過研究水系空間多元化功能使用、多樣化空間形態組織、多方共建模式等,重構城市水系安全格局、提升城市涉水公共產品建設效率與生態空間活力。

1 系統韌性理念與城市水系空間“生態+”復合效益提升

1.1 系統韌性理論的產生及內涵

韌性(resilience)最早來源于拉丁語“resilio”,本意是“恢復到原始狀態”,后來逐漸應用到不同的領域:19 世紀中葉,韌性被廣泛應用于機械學,用以描述金屬形變后的復原能力;20世紀50—80年代,西方心理學研究普遍使用“韌性”描述精神創傷后的恢復狀況[10];生態學家霍林(Holling)[11]首次將韌性思想應用到系統生態學,用以定義生態系統穩定狀態的特征。20世紀90年代以來,韌性研究逐漸從自然生態學向人類生態學延展。

韌性理念在經歷了“工程韌性—生態韌性—演進韌性”多次范式轉換后,進入了社會生態系統韌性研究階段[12]50。系統韌性理念強調通過提升系統主體的自適應、自協調、自組織能力,解決自身發展存在的風險問題[13]。與其他兩種韌性概念相比,基于系統適應性和演進發展的演進韌性理論,對韌性內涵詮釋得更為深刻全面,有利于針對性地解決城鄉系統性風險問題,成為當前鄉村韌性研究的主要指導理論(見表1)。

1.2 基于系統韌性理念的城市水系空間“生態+”思路

強調自適應、自組織、自協調發展的系統韌性理念,為解決城市快速建設產生的水系空間安全不足、活力不高、實施困難等問題提供可行思路:即通過提升城市水系空間中針對用水保障與洪澇災害的自適應能力、針對多元功能和景觀形態的自協調能力、針對多元主體參與建設發展的自組織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水系空間“安全—品質—活力—實施”等系統性問題,從而實現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

城市水系空間是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構成元素,是防控城市洪澇與區域涉水災害的主體空間,其基本目標是發展生態效益、實現最優生態價值。同時,水系生態空間又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串聯城市不同片區和各類功能空間的“縫合器”,需要與城市功能和空間密切銜接、融合發展。此外,水系生態空間建設涉及公益性較強的項目,單一的生態建設嚴重依賴財政投入,資金壓力大、規劃實施困難,因此有必要在保障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發展多元效益、促進多方共建共贏[14]。因此,城市水系空間的系統韌性發展,關鍵在于提升復合效益,將水系生態空間建設與多角度安全保障、多元化功能布局、多主體共同參與相結合,形成“生態+”模式,即以生態建設為主體,根據具體資源稟賦與建設需求融入多元功能、設計多元路徑、實現多元發展(見圖1)。

城市水系空間良好的功能兼容性為發展“生態+”復合效益提供了契機。由于水系生態空間類型多樣,毗鄰的城市功能區域類型豐富,資源稟賦條件多元,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發展休閑旅游、文化創意、都市農業等多種功能和產業類型,形成多元化的“生態+”發展模式。通過水系生態空間多元功能兼容,為引導豐富的水系生態空間形態、多建設主體共建共享、發展復合效益提供了可行性。

2 基于系統韌性理念的城市水系空間“生態+”發展策略

2.1 基于系統韌性理念的城市水系空間“生態+”策略框架

首先,城市水系空間的系統韌性提升建立在水系安全格局的系統化建構基礎上,即滿足涉水安全韌性。通過區域統籌城市水系水源保障、城市水系連通和各類涉水工程協調,提升水系應對涉水災害的自適應能力,形成滿足城市涉水生態防災要求的水系生態空間體系。其次,展開城市水系空間的多元功能化使用和空間多樣化設計,提升水系空間自協調水平。通過水岸功能區劃確定水系生態空間功能屬性,從而分類制定水系空間多元產業兼容發展策略,完成濱水空間綠道系統設計和涉水工程設施景觀化設計,形成功能使用豐富、空間活力充沛、多元效益富集的水系空間形態。最后,結合具體功能兼容發展情況,針對性地制定多方共建共享的實施策略,提升空間發展的自組織能力,確保城市水系空間建設順利實施(見圖2)。

2.2 “生態+安全”:城市水系安全格局的系統化建構

水系生態空間應滿足城市多元化的涉水防災要求與生態安全需求,因此建構城市水系生態安全格局成為提升水系生態空間復合效益的基礎工作,主要包括城市水源保障、水系連通、涉水工程協調等內容(見圖3)。

2.2.1 城市水源保障與水系連通

通過區域統籌城市水源供給是建構城市水系安全格局的基礎工作。根據國家和區域水資源分布與水利工程,確定城市河道取水口及城市遠景水源地,明確城市水系的水體補充來源,劃定水源保護區范圍并制定管理措施。

通過建設人工河渠將城市各條水系有序連接,避免部分水系孤立存在,形成連通性良好的活水水網體系。在水系連通的基礎上,形成水渠、濕地、人工湖等多樣化水體形態,兼具城市行洪排澇、蓄洪調節、保護動植物多樣性、凈化污染物、調節地區氣候等生態功能。通過水系聯通,結合水系保護要求和城市既有生態空間,最終形成生態節點與廊道空間相結合的城市水系空間系統[15]。

2.2.2 城市涉水工程協調

城市水系安全格局涉及多個生態系統,通過涉水工程協調,構建具有綜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網絡,包括城市水系統、城市濱水綠地系統、涉水防災與防護綠地系統。為避免涉水規劃中給水、污水、雨水、防洪工程、景觀與濕地等專業規劃獨立開展、缺乏協調,應統籌安排城市水系統各項要素,綜合考慮河流、濕地等生境的完整性和城市景觀與開敞空間布局,保障水系生態格局完整性,使城市用水、排水、防洪排澇和區域水資源綜合利用相協調[16],形成高質量的供水保障和水生態環境系統。

同時,通過涉水工程協調,實現河湖水系(承擔蓄洪排洪、航運等區域水安全和交通職能的過境水體)與城市景觀水系(城市內部蓄水排澇的景觀水體)分工協作,為水系空間發展多元功能創造有利條件。城市涉水工程協調主要涉及生態補水工程、生態濕地保護工程、活水景觀補水與引水工程等內容。

2.3 “生態+多功能”:城市水系空間的多元功能化使用

在保障生態安全的基礎上,根據水系空間不同區段資源稟賦特色,兼容發展多元功能,是提升水系空間復合效益的核心工作,其中包含水岸功能區劃、多元產業兼容、濱水綠道系統設計、涉水工程設施景觀化等內容(見圖4)。

2.3.1 “生態+水岸區劃”:水岸功能區劃與設計引導

為提升水系空間功能建設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發展適應于不同水系空間資源稟賦的特色功能,依據城市水系不同區段特征及周邊土地功能,可將水岸劃分為自然生態型、生活型、生產型等3大類型,并根據具體區位和資源稟賦,展開功能區劃布局與空間設計引導(見表2)。

自然生態型水岸的生態空間以生態維育為主,強調自然要素修復與保護、生態涵養及洪澇調蓄工程設計,部分區域可適當開放為游憩區,設計多樣化的休閑服務設施及生態文化景觀;生活型水岸的生態空間常與生活服務及日常休閑設施結合布局,應具備良好的步行可達性,并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生產型水岸通常為人工岸線設計,便于綜合運輸組織或工業生產組織。

2.3.2 “生態+多元產業”:生態產業兼容發展策略

在城市水系空間功能區劃的指引下,研究具體區域的多元產業兼容性,在生態空間范圍內發展多元產業,提升經濟、社會、文化等復合效益[17]。水系生態空間主要的兼容產業包括生態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

(1)生態產業:城市水系空間可兼容多種生態產業,如濕地經濟作物、苗圃、花卉等都市農業。其多分布于自然生態型水岸沿線,在保護生態水岸的基礎上,形成可觀、可游、可貿易的經濟作物生態景觀區域。

(2)文化產業:根據城市水系具體區段的資源稟賦特征,在符合水岸生態安全管控要求的基礎上,可適當發展多元文化產業,如歷史地段的碼頭文化商業街區、藝術品展售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區等,豐富城市水岸文化景觀,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提升水岸經濟文化效益。

(3)旅游產業:水系生態空間既是天然的旅游休閑空間,又是串聯城市旅游空間資源的重要線索。結合水系不同區段特色資源發展多元主題的旅游休閑服務功能,并通過水上游線和陸上游線設計,整合水系沿線旅游資源。

2.3.3 “生態+綠色交通”:濱水空間綠道系統設計

設計濱水空間綠道系統是增加水系空間可達性、提升空間活力的重要手段。城市水系空間不同區段之間常存在生態阻隔、人工建設阻隔等問題,通過綠道系統設計連通生態空間各區段,促進水系生態空間整體聯動發展。

根據城市不同區域居民慢行交通出行需求,打造多層次、多功能、復合型、網絡式的綠道網絡系統?!岸鄬哟巍笔侵笇I水綠道劃分為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或公園內部綠道3個等級,分別設計斷面形式,分級配置休憩節點設施;“多功能”是指根據綠道經過各區段的具體資源稟賦特征,發展多元使用功能,如觀景游園、文化展示、餐飲零售等;“復合型”是指綠道功能布局和空間層次的復合設計,包括地上地下結合、水上陸上結合等形式;“網絡式”是指各條綠道之間相互連通,并接入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形成網絡式布局。

2.3.4 “生態+景觀提升”:涉水工程設施景觀化設計

在多元功能融合布局的基礎上,通過提升城市水系空間的景觀效果,豐富景觀層次,以吸引人流并增強空間活力。城市水系空間最典型的景觀問題是涉水工程設施的生態化處理不足,空間氛圍生硬枯燥。因此,本文以涉水工程設施的景觀化設計為例,提升水系空間景觀效果,主要包括駁岸設計、水壩和水閘設計等內容。

駁岸設計應考慮水系景觀的整體效果,并適應豐水季、枯水季等不同時節的水面變化,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駁岸景觀設計方案。自然駁岸應采用天然材料,如柳條施工法或箱籠施工法建造傳統灘石護岸;人工岸線應采用植被穩定技術保護河岸,種植喬木構建坡頂綠化維護岸堤,并通過垂直綠化穩固坡面,豐富景觀層次;在人工岸線坡腳下,通過生態浮島、水生植物等手段柔化岸線邊緣,增強駁岸的景觀性與親水性[18]。

水壩包括橡皮壩和溢流壩,為保證防洪作用不能隨意改造,但可以美化壩體及周圍的環境來提升景觀效果??蓪蝹€高橡皮壩分為多個矮橡皮壩,并結合雕塑小品或植物對分隔設施進行美化;溢流壩壩體可以采用石材貼面覆蓋混凝土,或隱藏于假山石之中,設置階梯狀水壩及景觀雕塑小品,增強趣味性與觀賞性。水閘可結合周圍環境設計成景觀性構筑物,通過植物栽植與環境融為一體。

2.4 “生態+多主體”:基于多方共建的城市水系空間規劃實施策略

城市水系空間是構建城市生態安全格局、實現涉水安全防災目標、滿足居民親水游憩需求的重要公共產品,具有較強的公益屬性,在實施過程中易帶來較大的財政資金壓力。因此,宜以復合效益提升為契機,建構整體規劃、分段實施、多方共建的實施保障機制。通過水系空間整體規劃統籌功能與空間布局,根據不同區段的功能兼容特點,確定商業開發和公共產品供給的比例、生態空間與周邊地塊共同開發的策略,并搭建多開發主體參與建設的協調平臺[19],從而在規劃框架內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空間建設,在確保生態安全與市民公共利益的基礎上,可有效緩解財政資金壓力,提高水系空間建設效率,充分發揮生態空間的多元效益(見圖5)。

3 周口城市水系空間“生態+”規劃實踐

3.1 周口城市水系概況

周口地處河南省東部,因水興城,境內有沙潁河、渦河、西肥河、汝河4大扇形水系,其中沙潁河及其支流賈魯河、洼沖溝、流沙河等流經市區,并呈現明顯的平原水網特色:(1)地勢平坦,河底標高相近,有利于蓄積水面;(2)河網密布,湖塘眾多;(3)總體格局為城外支流、城內匯流,市區外圍各支流在市區匯至沙潁河(見圖6)。

在經歷了快速城鎮化發展階段后,目前周口城市水系建設存在諸多問題。(1)在涉水安全保障方面,伴隨著城區高密度建設,許多水系被填埋,河流斷裂,水面縮小,調蓄與防洪排澇能力下降;單一的水源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城市人口用水需求。(2)在濱水功能及產業布局方面,沿岸功能與產業類型單一,中州路的關帝廟商業街是濱水地帶僅有的商業區,岸邊多為封閉的居住區,水系周邊空間活力較低;濱水旅游資源開發不足,缺少歷史文化展示空間。(3)在水系空間交通組織和景觀風貌方面,濱水空間普遍可達性低、親水性差,水岸多為大面積灌木植被,把陸域空間和水體隔開,阻擋濱水景觀視線;人工護坡和堤壩形式單一,景觀效果較差。(4)在涉水公共產品供給方面,缺乏對濱水文化、旅游、商業等設施建設的管控與激勵機制,單一的政府建設模式使得產品供給效率不足。周口城市水系空間,亟待通過系統化的水系安全格局建構、多元化的功能產業布局與交通景觀設計、多主體參與的濱水公共產品供給,提升水系空間的復合效益與韌性發展水平。

3.2 生態+安全:系統化建構周口城市水系安全格局

針對周口城市涉水安全保障需求,從水源保障、水系連通、涉水工程協調等方面對水系安全格局進行系統化建構,從而確定水系生態空間布局,為提升水系生態空間復合效益提供安全韌性保障。

3.2.1 周口水源規劃與水系連通設計

在水源保障方面,建設兩個城市遠景備用水源:西華縣沙河、穎河之間的夾河套地區規劃建設平原水庫作為城市遠景水源地;沙潁河城區段北側、黃河故道南側地區建設調蓄水庫,以農業灌溉、蓄洪排澇為主兼顧景觀湖功能,有效保障飲用水源安全。

在水系連通方面,以周口城區水系相通為重點,啟動伏羲湖、洼沖溝、流沙河與沙穎河互通設計,進而展開城區內外水系連通工程,完成周口都市區范圍內主要河流的水系連通梳理及生態廊道建設,形成生態化、網絡化的水網格局(見圖7)。重點對周口歷史河流——老運河、運糧河、商水護城河等進行清淤疏通,恢復歷史水系格局,延續周口水文化脈絡。

3.2.2 周口涉水工程協調規劃

周口城市涉水工程協調目標是構建水系生態基礎設施網絡,統籌河湖、濕地等水系生境與城市水系景觀建設,確保水資源高效利用與供水保障,主要包括:(1)生態補水工程,如通過補水量需求分析,設計向伏羲湖水庫和黃河故道濕地補水線路,明確老運河、運糧河的蓄水和換水方式,改善城區水環境(見圖7);(2)生態濕地保護工程,如在沙穎河和老枯河交匯的低洼地建設生態濕地,根據河道防洪功能和河道管理規定,種植適宜的水生植物,設計濕地水處理系統;(3)活水景觀補水與引水工程,將城市過境水體與景觀水體適當分離,并設置連通水閘(如洼沖溝河道與伏羲湖平行布局,河道與兩側水域由長堤隔開),在確保生態安全的基礎上,為水系空間發展多元功能提供便利條件(見圖8)。

3.3 生態+多功能:周口城市水系空間多元功能兼容發展

3.3.1 基于資源稟賦差異的水岸功能區劃與設計引導

根據周口城區涉水安全格局及水系周邊功能布局,按照生態、生活、生產劃分岸線類型,其中自然生態岸線位于許灣濕地等城郊水域和上游生態涵養區域,生活岸線位于主城區內部水域,生產岸線位于沙潁河周口港及附近水域。

以岸線類型劃分為基礎,展開周口水岸功能區劃并給予針對性的設計引導:生態游憩區位于流沙河濕地和東郊濕地,設計特色濕地景觀、配備休閑游憩設施;宜居水岸區位于城市社區,結合濱水開放空間建設生活性服務設施和日常休閑設施;歷史溯源區位于舊城區,通過提取周口碼頭文化、商貿文化要素,傳承歷史空間格局,提升休閑服務設施水平;中心水岸區位于城市新區公共服務中心,發展商貿商務、文化休閑等多元綜合服務設施;現代工業區位于工業及港口區域,在滿足生態安全要求的基礎上便于生產組織,形成展示現代工業文明的濱水景觀(見圖9)。

3.3.2 周口水系生態空間多元產業發展引導

在水岸功能區劃指導下,結合周口主城區具體地塊功能特色,明確各水系空間可兼容的生態、文化、旅游等多元產業類型,提升水系空間的復合效益。

在生態產業方面,結合流沙河濕地、東郊濕地和伏羲湖西部濕地開展濕地經濟作物種植,發展濕地植物園、名藥種植園等;結合運糧河、沙潁河下游開闊地帶和郊野濕地周邊空間,種植苗圃、花卉等經濟作物,形成濱水生態產業景觀。

在文化產業方面,結合舊城區歷史空間格局和碼頭商貿文化,在沙潁河、賈魯河沿岸建設文創街區、特色商貿街區、碼頭文化體驗區,提升現有關帝廟商業街空間品質;結合伏羲湖及周邊水系生態空間,建設體現周口現代風貌的文化會展區、文創產業區、文娛休閑區等,豐富水岸景觀,提升水岸文化效益(見圖10)。

在旅游產業方面,整合周口主城區水系沿線旅游資源,形成流沙河生態游線、黃河故道觀覽游線、古城歷史溯源環線等7條水上游線和沙潁河主航道游線(見圖11),結合賈魯河古城文化、流沙河濕地、伏羲湖中心等水系各區段特色資源,發展水上運動、水景觀覽、文化體驗等多元主題的休閑服務設施。

3.3.3 基于多元功能融合的周口濱水綠道系統設計

根據周口都市區范圍內特色資源與水系空間分布,結合河、湖、林、田等開放空間要素,按照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或公園內部綠道分級建設,打造多層次、多功能、復合型、網絡式的濱水綠道網絡系統。在都市區內形成9條城市級濱水綠道線路,如依托賈魯河、清水河的根祖文化休閑綠道,連接鹿邑、扶溝兩大根祖文化景區;結合穎河和人工運河形成以運動休閑、水文化體驗為主題的郊野水鄉特色綠道;為彰顯周口黃河故道及漕運文化,形成連接故道漁灣、許灣、運河濕地的黃河故道文化綠道等(見圖12)。與城市級濱水綠道相連,結合社區商業休閑、文體活動設施等濱水功能建設,布局社區綠道和濱水公園內部綠道,并接入城市慢行交通網絡。

通過濱水空間綠道系統架構,提升周口水系空間的可達性與連貫性,促進濱水多元功能及產業的聯動發展,有效提升城市水系空間活力。

3.3.4 基于景觀效果提升的周口涉水工程設施景觀化設計

通過涉水工程設施景觀化設計,提升周口水系空間景觀效果與空間活力,其中主要包括多樣化、多層次的駁岸景觀化設計和堤壩景觀化設計。

多樣化的駁岸景觀是基于水岸功能特點,靈活選擇駁岸樣式。例如,流沙河濕地承擔著水體凈化、濕地作物培育、濱水休閑等職能,駁岸采用自然護坡形式,與水生植物和浮島結合布局,局部使用臨水木棧道;沙潁河帶狀濕地與平行干渠,其中帶狀濕地駁岸以自然護坡為主,干渠采取硬質岸線,坡體有多種植被加固;伏羲湖斷面跨度較大,濕地、湖堤、泄河、綠道、植物園交錯布局,則因地制宜采用多元化的駁岸樣式(見圖13)。

多層次的駁岸景觀是基于豐水季與枯水季水面范圍變化,在不同標高段設計多層次駁岸。例如,許灣生態濕地,枯水季水岸采用自然漫灘,包含多樣化水生植物景觀和親水游憩設施;豐水季水岸采用多種喬木植被,形成坡頂綠化維護岸堤,并通過垂直綠化穩固坡面,在人工岸線坡腳通過生態浮島等形式增強駁岸的景觀性與親水性。

3.4 生態+多主體:基于多方共建的周口城市水系空間實施保障

在周口城市水系空間方案實施過程中,以復合效益和多元功能發展為契機,結合水系不同區段周邊資源稟賦及水系生態空間功能區劃,探索“公眾參與引導—多方平臺建設—單元平衡機制—政企合作開發”等多元化的多方共建模式,促進水系生態空間建設順利進行。

(1)在公眾參與引導方面,提高水系周邊社區居民參與設計建設的能力,形成公眾參與的長效機制。由政府牽頭廣泛宣傳,組織各社區居民代表開展座談會和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居民的空間使用需求。通過舉辦學習宣講班,由規劃師利用通俗易懂的圖示和案例,向居民代表宣講方案意向,分析方案利弊,鼓勵居民針對自己關注的問題提出建議。

(2)在多方平臺建設方面,由政府組織濱水空間發展委員會,邀請開發商、規劃師及社區居民代表、運營公司等多方參與,搭建開放式的規劃編制平臺,通過平臺常設各階段會議并固定會議室,以媒體發布、規劃師宣講、居民小組討論和多方溝通等方式廣泛征集意見,有效地推進方案編制與實施。

(3)在單元平衡機制方面,通過劃分建設單元,實現彈性有序發展,平衡多方利益。將濱水空間劃分為若干建設單元,不同單元間盈利性與公益性項目進行資金平衡。例如,某單元盈利性項目較多,相鄰單元則以公益性項目為主,單元間的項目應適當捆綁建設,盈利性項目較多的單元需要為相鄰單元的公共產品供給提供資金補貼,從而減輕財政壓力,實現共建共贏。

(4)在政企合作開發方面,以周口城市東郊許灣生態濕地建設為例,由于生態建設規模較大,為提高實施效率,采用市場化的政企合作模式。政府通過協議授權投資者組建項目公司進行融資、建造、運營和維護,經營期滿后無償轉交政府,政府將周邊部分土地開發權出讓給項目公司,以捆綁方式提高項目公司整體盈利能力;政府監督建設的各個環節,如許灣生態系統修復等,在確保公共利益和生態安全的基礎上,提高實施效率。

4 結語

在社會生態“系統韌性”理念引領下,發展多元化的“生態+”模式,是避免當前城市水系空間功能單一、活力不足、規劃實施困難等問題的有效途徑。作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系統的重要元素,水系空間應在滿足涉水生態安全的基礎上,與城市整體功能和空間密切銜接、融合發展,提升生態空間的復合效益與活力?!吧鷳B+安全”是復合效益提升的基礎支撐,通過水源保障、水系連通和涉水工程協調等措施系統化建構水系安全格局,提升水系自適應能力和涉水安全韌性;“生態+多功能”是復合效益提升的核心內容,包括多元功能引入、多元產業兼容、濱水綠道串聯和涉水工程設施景觀提升等技術方法,提升水系功能景觀自協調水平;“生態+多主體”是復合效益提升的實施保障,通過引入多方共建機制,提升水系空間建設的自組織水平和規劃可實施性。

“系統韌性”理念下的城市水系“生態+”模式,是開放式的策略框架,未來結合新技術發展及空間規劃深入推進,圍繞系統自適應、自協調、自組織能力培育,內涵可以不斷延伸拓展。如結合數字化技術開展“生態+智慧”的水系空間洪澇災害智慧識別與實時監測研究,基于國土空間規劃框架進行“生態+協同”的水系空間與沿岸功能及空間布局協調性研究等,為城市水系空間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研究提供基礎框架和方向導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