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邏輯與實踐

2023-03-31 13:51鄧志英
農業科技與裝備 2023年6期
關鍵詞:龍河數字融合

鄧志英,黃 毅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長沙 410004)

農村產業融合是農業現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從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三產融合”以來,農村產業融合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農村資本、土地、勞動與技術的有效利用,促進了要素之間的相互融合與流通,創新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拓展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近幾年,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搭乘信息技術快車,不僅促進了智慧農業、共享農業、創意農業、體驗農業的發展,數字經濟與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也更加緊密。2022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 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37.9%,提升1.9 個百分點。數字經濟與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從產業融合理論本身來分析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邏輯,并以長沙潯龍河生態小鎮的建設作為實踐案例,分析數字經濟在促進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同時從中得出經驗與啟示。

1 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

產業融合理論包括產業重組、產業延伸、產業交叉、產業滲透四方面的內容。數字經濟能夠促進農、林、牧、漁等結構的優化,從而實現農業產業的內部重組;可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農業生產前中、后,同時借助電子商務來打通銷售環節,從而實現產業鏈延伸;數字技術可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從而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數字金融能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使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生產和經營的積極性提高,從而實現產業滲透。

1.1 數字技術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內部重組

廠商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來對消費者的偏好、產品銷售布局、市場占有份額、價格變動情況進行全面掌握,從而快速又準確地對市場做出反應,及時優化各產業布局,進而實現產業內部的結構優化。2020 年,畜禽養殖信息化水平為30.2%,設施栽培信息化水平為23.5%,大田種植信息化水平為18.5%,水產養殖信息化水平為15.7%。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農業內部資源之間實現重組,互聯網技術對農業內部結構的變化產生了正向影響作用。研究表明,從種植業內部看,PC互聯網普及率提高1%,經濟作物種植比例提高0.33%,而移動互聯網普及率提高1%,經濟作物種植比例提高約0.60%;從農業產業內部看,PC 互聯網普及率提高1%,林業、牧業、漁業產值所占比例提高0.04%,而移動互聯網普及率提高1%,林業、牧業、漁業產值所占比例約提高0.10%[1]。

1.2 數字技術融入生產前中后,實現產業鏈延伸

農業生產全過程通過監測系統、實時圖像與視頻監控等功能來監測土壤溫度、空氣溫度濕度、光照強度、植物養分含量等參數,同時還能監測作物生長過程中環境變化及作物生長的全過程,以此來提高作物生長管理的精準度。通過GPS、GIS、RS 技術可實現科學灌溉,實現對蟲情監測以及農藥化肥的精準控制,使農業生產實現智能化、可視化、精準化。在數字技術背景下,通過“產地倉+銷地倉”可對采后農產品進行分揀、篩選、包裝等處理,之后再進行區域調度分發。通過大數據平臺對農產品進行信息分析,并根據結果來對分揀的不同品級的農產品進行分級銷售。隨著數字物流的發展,倉儲、管理、運輸等成本下降,同時通過電商平臺及直播帶貨,農產品能夠快速送達消費者手中,不僅使產品質量得到保證,生產前中后過程也實現了進一步延伸。

1.3 數字技術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實現農村產業交叉融合

通過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園的建設,可建成“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并將農業資源變為產業優勢,以此來解決產銷脫節問題。各地區在保持農村原有鄉土氣息的基礎上,充分發掘農村鄉村文化內涵,實現農村文化、旅游、科教、康養等多種功能的融合,從而使農村的自然景觀、人文價值等屬性轉換成經濟效益。通過“互聯網+”,使得農村落后的技術、分散的經營、小眾化的產品等競爭劣勢能夠轉變為“純手工”“原生態”“定制化”的競爭力標簽[2]。鄉村旅游服務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在宣傳、營銷、管理上變得更加便捷有效,在旅游產品介紹、產品推廣、預約訂票、位置導航、個性制定、安全保障等方面實現了智能化、信息化?;诳蛻舳说拇髷祿?,能提供個性化和優先體驗的服務,并通過AR/VR技術讓景區服務變得更加多元和立體,也可以通過聊天機器人、語音助手等方式,為旅客提供交流互動及投訴的平臺,從而及時掌握旅客動態。通過線上方式,即可實現足不出戶的線上云游覽、時空漫游等觀賞模式,從而促進傳統旅游向現代旅游轉變。

1.4 數字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實現產業滲透

數字經濟時代能夠充分發揮金融資本的引導與滲透作用,提高生產要素間的配置效率。數字普惠金融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局限性,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實現資源的自由流通,同時通過去中心化和線上服務的方式來融通信息鏈,以減少不確定性與風險[3]。大數據、云計算可解決農村信貸主體的征信評估與記錄問題,并對客戶進行分類管理,同時利用網絡平臺來減少傳統金融機構在鄉村各地的設點成本,從而降低金融機構的服務成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供多元化的農村信貸產品,創新適用于線上的標準化金融產品,并提供不同額度的貸款、靈活的還款方式,從而擴大農村信用貸款的授信范圍。通過創新數字化普惠金融模式,為農民量身定制各種貸款,并以農村電子支付為核心,使農民通過手機就可獲得信貸支持、賬目兌換、理財等服務,從而提高農村金融產品的可得性。

2 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案例

產業融合理論能很好地解釋數字經濟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邏輯。目前,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在全國各地都有試點,比如長沙潯龍河生態小鎮在這方面就表現得較為突出。潯龍河鎮處于湖南省長沙縣果園鎮西北部,交通便利,但開發之前產業結構非常單一,是省級貧困村。2010年以來,潯龍河鎮將生態、文化、旅游、教育、康養五大產業互相融合、互相促進,通過以“政府引導推動、企業市場運作、基層組織保障、群眾參與決策”四輪驅動運作的新模式,將自身建設成為中國特色小鎮優秀示范案例,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的明星村,并榮獲“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在此期間,農民人均年收入從2009 年的0.25 萬元發展到2020年的超過4萬元?,F在,潯龍河鎮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樂農、慢游、宜居的生態特色小鎮。

2.1 實踐模式

2.1.1 多主體共同參與決策 潯龍河鎮以湖南潯龍河生態城鎮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投資主體,由其負責園區的土地規劃調整、頂層設計、資金運作,同時主導各類產業項目實施;政府負責全地區水、電、路、氣、網的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公共配套和社會保障配套的優勢,并及時解決建設過程中的困難;村集體主要負責村民集中居住項目搬遷和村集體產業項目的投資,項目多數是以土地資源置換和入股來作為投資方式,這可使農民發揮土地資源、文化底蘊等優勢,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為合作社股東,促使其積極參與決策,選舉股東代表來負責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同時積極參與農村土地流轉,從而實現農村土地的規模經營與統籌規劃。

2.1.2 多元化投資模式 潯龍河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主導、村級集體經濟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投入為主力的投資機制。企業以自籌資金和銀行新農村建設貸款作為啟動資金,負責園區的總體規劃與建設項目;政府投資1億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保障,既為園區解決水、電、氣、路、網等問題,又為園區建設提供物質條件;農民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提供土地資源供給,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決定和管理,同時與土地增減掛鉤,將土地異地置換產生的收益作為中轉資金,并以五大產業的效益來作為項目建設的長期發展資金。

2.1.3 “智慧黨建”鄉村治理模式 潯龍河在充分考慮村企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以企帶村、村企融合、互利共贏”的長效機制。以黨建帶動村建、企建,推進村企“組織共建、黨員共管、陣地共用、活動共抓、發揮共促”。兩套支部按照“精細管理、規范提高、分類指導、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創新運用分類積分管理考核模式,全面實施“黨建+經濟”“黨建+社會治理”“黨建+文化”等“黨建+”計劃[4],并自建O2O 黨建服務平臺,利用平臺來發布創業項目、招聘信息、生活小貼士等內容,以此來方便村民的生活,同時通過平臺,村民可以提出建議,參與決策和管理[5]。通過優化黨建組織、搭建互聯網平臺,可充分體現村民自治,并使農村集體組織在企業與村民之間的協調與粘合作用加強。

2.1.4 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潯龍河在文化產業方面引進了北京星光集團,建設田漢文化園;與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長沙收藏協會共同合作,打造民間博物館集群;建設“麥咭啟蒙島”及“麥咭影視基地”。通過打造湖湘民俗園,發展集特色小吃、傳統手工藝觀賞、趣味體驗等為一體的湘中民俗文化旅游項目,同時打造戲劇文化園、海上游樂園、麥咭IP 親子樂園等[6]。教育產業則通過引進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學校,建設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于一體的優質學校;打造少年軍營、“研學教育七大園區”;建設鄉村振興培訓中心來對全國村鎮干部、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創客等人才進行培訓。在生態方面,先后打造了生態農業園、生態景觀鄉村花園,如櫻花、紫薇花生態園;康養方面,完善醫療配套,還與北京泰禾集團合作,建設高端康養酒店和康養管理中心,并提供體檢、醫療咨詢、健康篩查、慢病管理等服務。通過上述模式,潯龍河實現了生態、文旅、教育、康養的協同發展。

2.1.5 “互聯網+全域旅游”模式 潯龍河聘請中國聯通長沙分公司做總體智慧園區規劃,并由湖南省潯龍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統一執行,將10 km2范圍內所有的空間和產業發展通過互聯網全域化來進行管理,其涉及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景區服務、智慧酒店服務、智慧企業服務、智慧游客服務五大應用,包括人員調度、人流管理、服務監察、安防管理、酒店管理、消防管理、能耗管理、車位管理、智能播報、智能導游等。作為中國第一個智慧社區的互聯網平臺,潯龍河里的所有人,吃住玩購學都是線上消費、線下體驗,同時線下一卡通的機制,促進了全域旅游產業的形成。

2.2 經驗總結

潯龍河生態小鎮的成功得益于多主體的參與,這能夠將所有資源,包括資本、人才、產業、自然等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實現各資源的最優配置。

2.2.1 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揮區域優勢 潯龍河處于長沙郊區,近長沙市三環,處在長沙縣“一心三片”經濟核心區的東北部,距長沙縣城10 min車程,距市區25 min 車程,距黃花國際機場25 min 車程,可謂交通便利。潯龍河在未被開發之前,基本保留農村本來面貌,沒有被破壞的痕跡,這給整體規劃提供了良好條件。地區耕地資源、林地資源較為豐富,分別為78.49、443.03 hm2,其中雙河村原為生態公益林保護區,房屋資源均戶18 m2;區域內共有4 條河及100 多口山塘,植被茂密,喀斯特地貌明顯,生態環境優美;有華佗廟、田漢故居等文化資源;青年勞動力853人。這些資源均為園區建設提供了生態、交通、勞動等方面的先天優勢。

2.2.2 頂層設計,統一規劃 潯龍河從頂層設計開始,就形成了以智慧規劃、民生規劃、生態規劃、產業規劃、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形成了規劃之間的相互協調推進,并堅持不破壞生態、不減少耕地的原則。以潯龍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牽頭,由其負責園區的總體規劃及各產業項目的實施。潯龍河在對園區進行智慧建設的總體規劃時,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信息科技融入園區五大產業當中,并形成“云—管—端”的整體構建思路,通過微信、APP 展示、手機、電腦終端、管理后臺智慧中心等進行大數據采集,再通過O2O平臺,可實現村民的自治參與。

2.2.3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實現鄉村資源資產化 潯龍河通過農村土地確權來使資源資產化,從而確保農民作為資源資產權益的主體地位,這為鄉村資源的資產化提供了制度基礎。通過土地流轉讓林地與耕地變成資本,通過宅基地置換讓房屋變成資本,村民通過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來發展村集體經濟,并從中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2.2.4 權責明確,建立利益共享體制 潯龍河在明確各方主體責任與邊界的同時,還劃分了政府、企業、農民及外來務工人員的利益邊界,并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機制來分享建設成果。企業通過投資產業發展來獲得投資收入、銷售收入以及社會效益,目前企業每年旅游收入達7 000 多萬元;政府通過投資與政策支持來獲得稅收收入,同時政府再用這筆收入用于發展本地區,從而使民生水平不斷提升、區域經濟得到發展;農民得到的實惠最多,其可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流轉收入、通過出租門面房屋獲得租金收入、通過家門口的就業、創業及集體企業分紅來增加收入,農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外來務工者也可通過創業和就業,取得相應的工資或收益。由此可見,各主體都能按照市場規則來共享潯龍河村的發展成果[7]。

2.2.5 以黨建為核心,發揮農村集體組織作用 構建以黨的領導為核心、以村民委員會及村務監督委員會為依托、以群團組織為補充的社會治理體系。通過成立農村基層黨組織,使其成為項目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推動者,同時將每個村民拉入微信群,由黨員或黨小組長擔任管理員,負責搜集和反映群眾提出的問題,并通過協商來解決地區發展與規劃問題,這能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組織在集體建設用地、土地資源管理、股份分紅、農民集中房屋安置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參與地區發展的決策與組織過程,從而體現農村集體組織的主體地位[6]。

2.2.6 多產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在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優勢的同時,還要善于挖掘產業間的互補優勢。在開發地區優質生態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地區濃厚的文化底蘊,以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為著力點,建設各類文化陣地,進而實現文旅融合發展,再通過文旅融合發展帶來的輻射作用來帶動地區消費增長、人氣提升。為了彌補工作日客流量不足的情況,潯龍河鎮建設了黨政干部、企業鄉村振興培訓以及在校學生主題研學活動基地;為了彌補本地區人口不足的局限性,通過引入北京師范大學長沙附屬學校,使城里人愿意來鄉村安居樂業;在旅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的同時,發展生態農莊,建設健康管理中心、康養中心,從而滿足游、玩、吃、住、購、學、養等多方需求。多個產業之間形成了“教育產業為核心、生態產業為基礎、文化產業為靈魂、康養產業為配套、旅游產業為抓手”的產業格局,且5個產業相互補充、互為促進。

3 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啟示

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兩者的深度融合是多主體共同參與、多要素有機融合的結果。通過長沙潯龍河的實踐案例,可得出一些啟示: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實現數字經濟與農村產業融合的關鍵,政府在資金上的支持可給予地區足夠的發展底氣,并堅定其發展的信心,同時政府的支農惠農政策可對地區發展起到良好的引導與推動作用,從而讓鄉村發展有了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資源,選擇交通便利、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進行開發,并要注意突出地區特色,避免雷同。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通過土地轉讓、流轉或入股等方式來盤活土地資源,進而實現規模經營與統一規劃,同時凸顯農民主體地位。引入社會資本,實行多主體共建,但由某一主體(大多數由企業)起主導作用,由其來進行統一規劃與管理,同時也要調動其他主體的積極性,使大家共同參與決策和管理。搭建共享平臺,讓各主體,特別是村民發揮主體作用,使其獻計獻策、及時反饋信息。充分體現農村集體組織在推動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的銜接與粘合作用,并通過完善利益共享與聯動機制,使各主體之間聯系緊密、各資源實現最佳配置。

猜你喜歡
龍河數字融合
繪畫龍河晨曲
潯龍河好事多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答數字
景觀生態設計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以龍河治理為例
數字看G20
成雙成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