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素質教育背景探究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2023-04-05 03:56甘肅省廣河縣水泉小學馬孝成
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 2023年1期
關鍵詞:教師應素質教育語文

◇甘肅省廣河縣水泉小學·馬孝成

教學創新是促進教育發展的必要途徑,教學創新往往伴隨著先進教學理念的融入。小學生正處于為終身發展奠基的關鍵時期,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為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綜合素養過硬的時代新人,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是語文教學的緊迫任務。語文學科本就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征,對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形成健全人格、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具有重要作用。課堂是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是落實素質教育、促進修身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素質教育的含義

素質教育自提出到施行,經歷了相當長的發展時期,在踐行過程中,素質教育的內涵被逐步豐富,有著廣泛的覆蓋面。自素質教育的理念提出后,黨和國家始終將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從實際出發,素質教育有以下關鍵內涵:

從過程上來看,素質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高度關聯性,社會發展的效率和質量與素質教育的落實情況息息相關,而社會各個層面力量的參與又決定了素質教育的最終成效,如學校、教師、家長、學生、政府等,且落實素質教育需要長期、持續地推進。從這一內涵上來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素質教育的推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素質教育是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從教育內容來看,素質教育使我國基礎教育的任務、性質、服務宗旨和原則得到了進一步明確,使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傳統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得到進一步平衡。

從教育目的來看,素質教育致力于全體社會公民素質的提高,其不僅關注當下的教育,更促進了教育和學生個體未來的發展。從這一點而言,傳統教育與素質教育存在較大差別,但二者并無本質上的絕對沖突,素質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再次發展和批判性繼承,二者為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關系。

從教育方法來看,素質教育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將課堂歸還于學生、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綜上所述,素質教育雖提出并實行了較長時間,但其仍舊是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具有實踐意義和指導意義。

二、素質教育的基本特點

(一)全體性

素質教育的全體性特征可通過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體現,從廣義的角度而言,素質教育的受眾包含每一名社會公民,既任何一名公民都需要接受一定的基礎教育??紤]到不同區域受區位條件和客觀因素的制約,基礎教育的途徑、程度和時限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進行靈活把控。從狹義的角度而言,符合接受基礎教育年齡的兒童都能夠通過國家正規渠道接受教育。簡而言之,素質教育關注每一位社會公民的發展,進一步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與公益性,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的社會和經濟地位都不影響人接受教育。要實現素質教育的遠大目標,堅持全體性是必要前提,倘若全體公民無法參與到素質教育中,就更無從在教育中落實素質教育。在義務教育中落實素質教育,就能夠為受教育權利的公平性和教育機會的均等化做出提供有力保障。堅持素質教育的全體性特征,就需要使接受教育成為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接受教育是學生最根本的權利。每個公民都可以依托素質教育進行繼續發展,在體現全體性特征的同時進一步突顯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

(二)基礎性

從知識層面而言,基礎知識是素質教育傳授的主要內容,素質教育倡導培育學生良好的綜合基礎素質而并非使學生成為某一專業領域的“專家”。堅持素質教育基礎性的意義在于:第一,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基礎素質,方能夠具備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條件。人的發展本就是螺旋上升的,只有具備必要的基礎,才有繼續上升的可能;第二,不同個體存在著不同的發展空間,在不受限制的前提下,個體的發展自由度是極為廣闊的,這一特征在小學生身上尤為明顯。小學生的可塑性強,倘若在其發展歷程中限制學生的自由度,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發展。教育作為培養、塑造人的活動,如果在基礎教育中充斥著定向、專門化的培養,而不是著眼于培育必備基礎素養,就等同于舍本逐末,將存在眾多可能性的學生培養為“千人一面”的個體,扼殺了學生存在的無限可能;第三,從教育控制的意義上出發,教育活動都需要依托人開展與控制,以實現對教學活動的精準把控,使人在既定目標下持續發展,如果將基礎教育局限于某一項培育方向,就會使學生廣闊的發展空間被限制。

(三)發展性

發展性特征體現了素質教育著眼于現在、面向未來的特征,素質教育致力于培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學習的知識與能力,倡導將教育重心由知識傳授轉移到孕育潛力、啟迪心智、增強動力上。素質教育倡導能力與發展協同并進,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夠正確認知能力與知識間的關系。知識并非完全等同于能力,但知識在特定形式下能夠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如果學生能夠把握知識的本質,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那么就能夠通過知識促進自身能力發展,使知識成為自身精神層面和智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的發展性特征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學會生存、學會如何學習,促使學生由受教育主體轉變為自我教育主體。

(四)全面性

學生個體的最優發展是素質教育全面性特征的主要表現。素質教育并非只重基礎不重專業提升,其理念是保障學生基本素質全面提升下發展學生的優勢與個性。全面發展是當前世界多數國家的教育目標之一,我國全面發展的具體內容是基于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而制定的素質教育,其中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對于個體而言,素質教育是基礎素質一般、全面發展和優勢、個性特殊發展的統一;第二,對于教育和社會而言,素質教育詮釋了個體與個體間進行共同發展的同時進行差別發展的方式。全面發展既要注重共同性,又要關注個體間差異導致的個別性。素質教育并非遏制個人特殊優勢發展,而是倡導個體的特殊優勢在群體中進行有個性、有差別的發展,素質教育中的全面發展與均勻發展和統一發展并非相同概念。最優化并不等同于理想化,最優化具有顯著的實踐性特征,是教育通過科學方法,學生通過個人努力能夠實現的。素質教育致力于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條件促進學生達到最大限度的最佳發展效果,只有堅持全面性的特征,學生才能夠基于自身優勢與個性探尋到發展的突破口,避免素質教育在落實過程中產生“千人一面”的格局。

(五)未來性

素質教育的未來性特征指立足于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進行培養,避免受當前階段性的就業需求和升學目標所限制。從某一方面而言,教育具有一定的保守型和惰性,學生在接受教育時經常會對前人的思維、生活和工作方式進行學習,當學生走出校園、步入社會時,卻發現所接受的思想與時代發展趨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人們在對教育提醒進行批判性和辯證性的討論時,往往會將教育存在的局限性或弊端歸結于方法、內容、形式上的“過時”。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能夠使教育避免受保守性和惰性的局限,使學生能夠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時代新人。綜上所述,素質教育體現了時代性特征,與個人和家庭的幸福具有密切關聯,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更是有著深遠影響,此外,素質教育同樣是教育自身發展所緊迫需要的,只有教師精準把握素質教育的特點與內涵,方能使素質教育以科學的形式進行。

三、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重視課前預習,培養良好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使學生受益終身的品質,對于學習層面而言,好的學習習慣可使學生以更高的效率掌握語文知識,在學習中收獲更多啟發,進而促進自身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對于生活層面而言,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合理邏輯和理性思維的養成,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言論與行為更具有條理性,在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時能夠保持清晰的思維;對于學生個人發展而言,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增強學生自我約束的意識,使學生能夠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進行自我約束,對于特定事物有長期堅持的動力與恒心。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而通過良好的學習習慣推動學生的正向發展。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為例,在《狐假虎威》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微視頻,在微視頻中播放“狐假虎威”這一童話故事,使學生對故事內容產生動態、直觀的印象,隨后教師應在視頻結尾處給出預習提示,如:

(1)完成全文閱讀,圈出生字、生詞,并通過拼音掌握生字、生詞的讀法。

(2)再讀一遍課文,嘗試用自己的話向爸爸媽媽講述“狐假虎威”的故事

需要注意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教師應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傳授相應的學習方式。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尚不成熟,預習提示(1)著重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使學生能夠在后續的學習中主動發現生字、生詞并進行標記,通過拼音完成讀音的掌握,預習提示(2)則加深學生印象,并嘗試引導學生用自身思維方式掌握故事內容,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產生動態印象——由動態印象激發興趣——通過閱讀發現問題——獨立解決問題——回顧故事內容加深印象——嘗試將知識內化于自身這一過程,長此以往,學生逐漸養成了標記、反復閱讀、以自身方式理解的學習習慣。在后續預習環節中,教師可逐漸滲透畫出重點句子、段落,對句子、段落進行標注等學習習慣,由此使學生養成科學、高效的語文學習習慣,使知識傳授與學生個體同向、同行發展。

(二)注重情感滲透,培育良好品德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樣是素質教育著重強調的培養內容。語文學科本就有著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特征,語文教材所選取的文本均具有豐富的內涵或情感,教師應發掘教材內容,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融合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內涵,并在文本的基礎上對情感和內涵進行拓展和延伸,以此體現語文課程的育人作用。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為例,在《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除必要的知識傳授外,還應將三首古詩所代表的節日及節日的習俗、內涵滲透給學生,如《元日》描寫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古詩內容中分析在春節時人們有哪些傳統習俗,學生在經過分析和了解后很快得出了“放爆竹”“飲酒”“貼春聯”等習俗。在后續兩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可如法炮制,帶領學生了解對應節日所具有的傳統習俗。在傳統習俗了解完畢后,教師應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為學生感受傳統節日中的內涵做下鋪墊,如:“同學們,在春節,人們放爆竹、貼春聯,在你的印象中春節是什么樣的氣氛?”學生紛紛發表了自身看法,隨后教師應將春節的內涵滲透給學生:“同學們,春節意味著新的一年到來,它意味著除舊迎新、闔家團圓、國泰民安,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在春節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對接下來一年的生活產生美好向往呢?”通過古詩中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內涵為學生滲透良好思想品德,對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積極引導。

(三)開展合作探究,提高學習能力

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到來加快了技術與知識的更新迭代,學習能力已然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只有學生具有過硬的學習能力,方能夠緊隨時代步伐,及時學習新鮮知識,掌握最新信息。在教學中,學習能力是學生進行一切學習活動的必要前提,能夠帶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學生能夠依托學習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感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自身個性、興趣喜好與優勢發展提供能力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為例,在《故宮博物院》的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并布置一定的探究任務:

(1)故宮博物院中有哪些主要建筑?

(2)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進行描寫的?

(3)總結作者對故宮主要建筑的描寫方式,并嘗試用自己的話向小組成員介紹。

(4)小組合作設計“故宮游覽指南”,并分別扮演不同建筑的“導游”,向游客介紹對應建筑。

為確保合作探究有秩序地進行,教師應根據任務難度規定時間,如任務(1)只需進行全文閱讀即可完成,因此設置5分鐘時間較為合理,而任務(4)有一定難度,教師可為每個小組10分鐘的探究時間。此外,教師應在每一項探究任務結束后將引入課堂匯報環節,每個小組都需匯報探究成果,教師將各個小組的探究結果進行匯總,集中進行講解或補充,由此確保合作探究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逐一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四)完善教學評價,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教學評價是教師把控實際學情、優化后續教學的重要依據。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注重教學評價的過程性與完整性,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全面發展。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為例,在《慈母情深》的教學中,教師可設置“三維”的評價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①使學生掌握魄、頹、褐、耽、憊等生字;②使學生掌握文中對于“母親”的細節描寫手法;③學生能夠了解故事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①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圈出生字、生詞,并以畫線、標注的形式對重點語句、段落進行學習;②學生能夠有感情地進行閱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感受文中母愛的偉大;②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懂得感恩母愛、關懷母親

這三個目標的設立確保了評價能夠貫穿學習的整個過程。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為學生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并進行教學反思。如某位學生始終無法捕捉文中細節,教師則應針對性地傳授學生相應閱讀技巧;當教學完成后,班級內大部分學生都并未通過學習產生感恩母愛、關懷母親的情感,教師則需要思考教學方法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與生活脫軌,由此發揮評價應有的價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落實奠定牢固基礎。

結語

素質教育事關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與國家發展,教師應秉持育人為本的理念,精準把握教育的本質和素質教育的內涵。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方能帶動教育全面發展,教師應以學生發展為一切之根本,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綜合素養得到發展,由此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

猜你喜歡
教師應素質教育語文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文本素質”
大學素質教育的實施策略
淺議優秀器樂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小學低年級教師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論美育中的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如何有效滲透素質教育理念
素質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
教師應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