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促進教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

2023-04-05 21:08常洪華
中文信息 2023年3期
關鍵詞:基礎科技人才

常洪華

(中共慶安縣委黨校,黑龍江 綏化 152400)

引言

教育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基礎,國家經濟的發展靠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國家經濟的進步。為此,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成敗的,關鍵是科學技術和教育。本文通過分析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措施,以期讓更多的科技成果應用化、完善化。

一、強化產學研合作

區域產業創新和促進經濟社會優質穩健發展的重要途徑,就是建設高質量的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以企業為主體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區域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加速科技實力由量的積累向質的提升跨越,使之成為科研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各類創新資源,加強科技平臺建設,打造區域特色技術創新中心,最終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

打造符合新時期產業發展要求的科技創新載體,圍繞區域產業特色,著力打造科技創新載體。學校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了產學研合作的基本模式:以培養重點合作單位、技術領域或項目開發為目的的松散型合作,通過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等方式進行合作;與地方政府或企業共建科研開發機構,在前期合作的基礎上,根據學校技術優勢、地方政府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產品開發需求,在某一領域開展持續穩定的民用技術開發、產品開發等方面的合作,或共建優勢互補、以半緊密型合作經營管理的產學研聯合體,承擔民用工程承包和國防裝備研制任務;在前兩次合作中,將松散型合作發展為緊密型合作,將開發出來的產品作為支柱產品,成立集產、管、工、貿為一體的經濟實體。

但平臺建設并不會自動觸發創新經濟的協同,而是要真正帶動創新平臺涌現出更多的創新成果,需要建立企業、研發機構、創新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的創新鏈,核心是企業和市場的需求。要積極鼓勵高校、科研單位與企業共同建立面向市場的企業研發創新平臺,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在應用導向、共性技術研發、協同創新等方面的投入,形成優勢互補的協同創新體系,加快研發成果商業化、產業化步伐。

要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持之以恒地加強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型企業培育,使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成為新時期發展征程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驅動力量。

二、發揮科技人才效能

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跨越發展的優勢和主導權,人才是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資源。如何發揮科技人才的最大效能,需要緊扣產業科技人才需求,進一步聚焦產業短板,細化措施,綜合施策,精準發力,致力于打造人才引育“全鏈條”服務體系,打造創新創業“新高地”,以科技人才為核心,

必須堅持“有所不為,有所不為,但求常來”的人才引進思路,多策并舉,才能引得進,努力形成“廣納賢才”的人才引進新格局。突出“產業聚才”,堅持把人才發展與產業布局同步謀劃,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人才鏈的互聯互動和深度融合,促進其盡快發揮集聚人才的輻射帶動作用,深入挖掘科研院校的優勢資源,積極引進博士作為“外掛智囊”的企業入駐,助推企業創新發展,促進企業加快發展,促進科研院所突出“項目聚才”,加強院士團隊和國內外高端人才團隊的引進,通過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平臺,全力打造區域產業基地和具有示范性和輻射效應的高層次人才交流合作平臺,推動更多高層次高技術人才在創新創業、科研成果轉化中脫穎而出。

三、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要特別注意幾個方面,加快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要以提升原創能力為導向,從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中凝練科學問題,積極探索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實施方式,采取“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著力攻克一批制約全市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等戰略性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一批制約全市產業集群二是通過合作研發、人才培養、成果轉化、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式,充分發揮機構、企業等的集聚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地方機構學科建設,促進學科建設與地方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1];積極引導有條件的龍頭骨干企業牽頭,圍繞解決生產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基礎性問題,加強產業技術基礎研究,探索前沿技術,使之有可能在未來產生產業變革。三是圍繞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廣泛調動全市創新團隊、科研院所、龍頭骨干企業,為推進科研高地作貢獻。

同時,要緊緊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新一輪變革的契機。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量子通信、探月工程、大飛機制造、高速列車等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讓人為之振奮、為之振奮。當前,以新能源、區塊鏈、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加速產業迭代升級,推動產業朝著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新能源、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加速推動產業的迭代升級。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是不斷完善實驗室體系和重大科創平臺載體布局。一方面,要支持實施好“科技強鏈”工程、引進多層次創新人才、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破解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助力產業迭代升級等一批省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2]。另一方面,要通過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展壯大科技創新主體,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使科技創新與時代同行,甚至實現適度超前,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從而政府的引導保障作用得到較以往更好的發揮。

四、組建創新聯合體

創新聯合體是由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織,聯合產業鏈以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為目標,以重大項目需求為牽引,以共同利益為紐帶,以市場機制為保障。創新聯合體以承擔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形成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主要任務,以培育一流科技領軍企業、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為重點,采取多種合作形式,推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發展,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學校在技術方面有優勢,而工科方面則是工廠的強項。實施產學研合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成功嘗試,是組建產學研聯合體,將雙方優勢有機結合,共同承擔項目開發任務的成功嘗試[3]。創新聯合體組建領域,以自上而下決策為主,采取揭榜掛帥、自下而上自主申報等方式,靈活應用;根據已確定的行業領域,選擇1-2家在省內注冊的行業領軍或領跑者作為領跑者。由牽頭單位發起,圍繞產業創新需求,向產業相關單位征求意向,初步達成合作意向;牽頭單位與成員單位共同簽訂《創新聯合體組建協議》,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本著公平、自愿的原則。協議需明確成員的權利責任分配,保護成員的合法權益,從而形成定位清晰、優勢互補、分工明確、協同創新的機制,如技術創新目標、科技成果所有權、知識產權、違約追究辦法、爭議解決辦法等,把創新和知識產權的歸屬、使用權搞清楚,并明確創新成果和知識產權的歸屬和轉化創新聯合體鼓勵國外專家團隊、科研單位加盟。合建協議須經成員單位法定代表人簽字蓋章后方可生效;牽頭和成員單位聯合編制創新聯合體建設規劃,闡明建設的意義和必要性、建設的基礎和優勢、建設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保障措施和時間進度,明確創新聯合體建設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

五、共建研究開發機構和聯合實驗室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國際競爭向基礎研究競爭前移,科學探索不斷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交叉融合、匯聚不斷加速,一些基本科學問題孕育著重大突破,有望催生出新的重大科學思想和理論,產生顛覆性技術,新的重大科學思想和理論將成為是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是為了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開拓新領域,提出新理論,發展新方法,取得具有重大開創性的原始創新成果?!皬?到1”的原創性突破,既需要科學家們長時間的厚積薄發、厚積薄發,又需要靈感的瞬間迸發;既要有長期穩定的基礎研究支撐,又要圍繞有比較優勢的領域。

1.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礎研究

遵循科研活動規律,自主布局基礎研究,擴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科布局和科研選題自主權,將國際一流科研機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與科研機構相結合。鼓勵科學家不追熱點、坐熱冷板凳,圍繞重要方向長期開展研究。鼓勵和支持科學家在開拓新領域、提出新理論、設計新方法、發現新現象上下功夫,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在獨創性、獨創性上下功夫。圍繞重大科技任務,推進科教融合,強化科研育人。

2.改革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形成機制

按照改革完善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的有關要求,完善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的形成機制,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的形成方式和管理辦法,包括指南編制方式、有效競爭、開放性、項目評審機制和評審專家隊伍建設等方面。充分重視科研過程中的靈感瞬間,開設課題申報綠色通道,對原創性的課題進行評審,建立機制,隨時申報。滾動立項,針對研究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原創突破關鍵問題。對港澳機構開放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對科研人員開放基金項目申報港澳特區的具體方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進一步研究并逐步實施。

3.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

要在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機制上進行創新,真正把人選準、把人用好。賦予領軍人才技術路線決策權、項目資金調劑權、創新團隊組建權,加快培養一批在國際前沿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領軍人才。重視基礎研究領域青年人才的培養,對潛心鉆研、潛心鉆研的優秀青年人才,開辟專門的青年人才扶持渠道。推進教育創新,改革培育模式,把培育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貫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終。重視素質教育的培養,加強對基礎研究型人才創新能力的教育和培養,培養一批具有基礎研究型創新能力的人才。支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多方引才引智,廣聚天下英才,為培養人才、培養人才提供便利。

同時,也要統籌利用現有渠道,聚焦重點研究方向,準備支持一批年齡在30~40歲之間,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有志于長期從事科學研究,瞄準重大原創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科學問題,面向基礎前沿領域和農業、能源、材料、信息、生物、醫藥、制造與工程等應用基礎領域,面向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空間科學、深??茖W、納米科學等領域,支持一批優秀青年科學家開展基礎研究。選人要看方向,項目要看人。一線科學家推薦的青年科學家候選人。被推薦人提出的課題,以確定的重點方向為依據。課題負責人對課題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進行自主確定。全程跟蹤服務項目。承辦單位可對項目組成員實行彈性分配辦法,如年薪制等。

4.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

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特定優勢領域長期持續開展科技創新,在重點學科領域和關鍵技術領域形成持續創新能力,圍繞孕育重大原始創新、推動學科發展和解決國家戰略性重大科技問題。鼓勵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要領域的前沿探索、提出新方向、開拓新領域,增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圍繞前沿、長期積累、突出原創,加大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穩定的支持力度。

5.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鼓勵企業將基礎研究進行前瞻性部署,面向長遠發展。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基礎研究機構合作,共建各類研究開發機構和聯合實驗室,加強企業實驗室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實驗室的緊密銜接和實質性合作,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與產業化的對接融通,提升企業研發能力,促進企業發展成果轉化重視企業內部創新環境建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鼓勵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發揮國家科技計劃的導向作用,組織企業家、產業專家、科技專家等,從生產一線、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重大科學問題,在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的論證和實施過程中,為企業承擔國家科研項目提供支持。

結語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明確,教育應該有更高層次的體現,而不是追求急功近利,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為了促進社會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應采取各種有力措施,突出教育在科技革命和經濟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的結合,從而進一步發展生產力。

猜你喜歡
基礎科技人才
人才云
“不等式”基礎鞏固
“整式”基礎鞏固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五抓五促”夯基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