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區外部環境的生態設計方法

2023-04-05 21:08劉晨陽
中文信息 2023年3期
關鍵詞:住區外部環境雨水

劉晨陽

(菏澤職業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

居住區作為居民生活的主要場所,在城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住區外部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居住區環境質量的要求和評價。隨著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居住區與外界環境之間存在著巨大區別,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對住宅生活的需求,必須開展住區外部環境的生態設計工作。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生態學理論以及城市規劃理論中的相關要求,同時還要注重場地空間布局和景觀綠化設計。從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的角度來看,對住宅小區的外部環境進行生態設計是非常有必要的[1]。

一、住區外部環境生態設計的背景和定義

1.住區外部環境生態設計的背景

住區外部環境是人們對居住區空間的認知和感受的重要載體,也是構成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住區外部環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不僅能為住區居民提供基本生活空間,而且還能影響著建筑、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文化。隨著人們對綠色生態的追求越來越高,住區外部環境也逐漸由最初的單一性向多樣性發展。住區外在環境不僅是居民生活所需,而且與社區居民的心理、社會、文化等密切相關。在生態設計中,要從居民出發,考慮到居民對居住區的要求和情感,對住區外部環境做出人性化和個性化設計。

從學科的單一向綜合性的發展,需要從社會、經濟和環境保護等多學科、多層次的角度去解釋和溝通相關學科,在此背景下,住宅小區的生態設計應運而生。生態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涉及的學科很多,如生態學、建筑學、美學、城市規劃等。住區外部環境涉及的學科包括自然地理、建筑、景觀設計等。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居住區是由居住者和周邊環境共同構成的一種人造生態系統,其是由人所創造的——經濟——社會的復雜體系,這就要求外部環境生態設計需要保護人類的生活環境,順應和保護自然環境,進而營造有利于人們生活和行為的物質、生物、社會環境[2]。

2.生態設計定義

生態設計是通過科學方法,將人的活動和環境生態系統中各種要素(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一系列的規劃設計方式,對自然、社會、人文環境進行優化,以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從本質上講,生態設計是指以人為中心對環境進行規劃和設計。住區的生態設計就是在一定的規劃設計理念指導下,從人與自然相和諧出發,綜合考慮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注意城市和住區內部環境生態化(也就是住區外部環境生態化)的同時還要注意其與整個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它不能僅限于城市中某一具體區域內進行建設;它是一個綜合系統,涉及了人類生活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相關的各個方面;它不只是一個規劃或設計問題,還包括從人本身所需出發而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等。

二、住區外部環境的生態設計的意義

本文所研究的住區外部環境生態設計,主要是指在滿足居住需求的前提下,如何通過生態環境設計和自然條件改造,營造出一種適宜居民生活、具有良好私密性的居住空間。

在當前城市住宅小區的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對環境破壞和土地資源浪費問題。例如,對于部分城市道路交通壓力大、停車困難;小區綠地缺乏,綠化質量差;小區建設中的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等。

生態設計是一種能夠在對人和環境關系進行調節時將影響最小化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其能夠從居民需求出發,對住區外部環境進行生態設計。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對住區的外部環境進行優化,而且還要將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使其達到可持續發展[3]。

三、住區外部環境的生態設計策略

1.綠化設計

1.1 減少人工修飾,保持自然狀態。從植物的生態特征上看,植物是對外界環境反應最為敏感的一種物質,而我們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反應也最為敏感,因此,在進行綠化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植物所具有的這種生態特征。

首先,應避免過分追求美觀而破壞植物本身。比如,在綠化時對高大樹木的設計,不能忽略其生存條件和功能。在植物景觀的構建中要注重人與自然及人與景觀的和諧。在種植植物時,要充分考慮植物的功能性和生態性特征。比如,對高大喬灌木的種植應注意其耐修剪和生長速度快等特點;對于一些耐修剪、生長速度較慢的低矮植被應盡量保留;對于生長在道路旁、河流兩岸和建筑周圍等易受污染地段的綠植則可選擇易成活、不易被破壞、污染小而耐修剪等特點的植物材料來配置。這些問題是目前需要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其次,要考慮各種植物在空間上的布局與分布,并盡量讓它們自由生長。如果植物過于擁擠,就會使人感到壓抑和不舒適。而植物之間的相互搭配則更有利于發揮它們的生態功能。而且,自由生長不僅是植物本身生命的需要,也是人對自然的需要。因此,在設計時,應讓它們根據周圍條件自有規律地、自由地生長。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它們的生態功能。

再次,注意不要隨意種植新樹種以及改變原有綠化類型。對于綠化設計來說,由于新品種的引入可能會改變原有植物的生態環境,而原有植物則有可能會被替換。在很多情況下,住區綠化是與城市整體規劃相結合的。在進行綠化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整體景觀,還應充分兼顧居民的需求。因此,在設計綠化時一定要考慮到與城市景觀和居民生活的關系[4]。

最后,對于植物造型方面不能隨意進行人為干預或改變樹木的形態及顏色;也要避免把小區綠化作為一種展示方式而進行商業宣傳或是利用一些園林景觀公司在進行綠化設計時所選擇的樹種和花量與效果不能符合市場需求的現象。

1.2 增加內外綠地,保證系統連續。住區內的綠化要盡可能地與外界綠地相連通,增加立體綠化覆蓋,形成“以綠為主、層次分明”的效果。同時,在一些小范圍綠化區域可以結合地形高低設置,以滿足人們休息、交流、活動需求。

居住區內部綠化不僅要考慮到對整個住區綠地系統的美化作用,還應考慮到在居住區內不同功能單元間產生綠化隔離效果,以提高居住區的環境質量。

對于綠地系統來說,應該使每一塊綠地與其他綠地都有良好的視線聯系和空間層次。在住區建設中,應注意在居住區內多布置一些高大喬木和灌木群以及各種花卉等植物;同時還可結合建筑進行垂直綠化,以增強住區內各功能區間的融入效果;此外,還可利用植物和地形、水體等進行垂直空間組合布置方式以及立體綠化設計與布局。

1.3 增加植物種類,兼顧多樣性與鄉土化。植物的多樣性是保證住區綠化景觀豐富、協調和美麗的基礎,在滿足綠化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多地增加植物種類,做到喬、灌、草的合理搭配,增加植物數量,兼顧植物形態和生態效果。期間需要落實以下內容:①植物多樣性方面應考慮不同生長習性的樹種、喬木、灌木與草坪。②植物鄉土化方面應考慮小區環境特點,以體現地域特色。③植物群落配置上應考慮不同樹種和季節的景觀效果。④植物搭配上可以采取多樣化原則:喬木與灌木相結合;喬、灌、草相配合;春季和秋季開花樹種與觀花喬木搭配;夏季常綠樹與彩葉樹種配植;冬季落葉樹與常綠喬木混植。

2.場地設計

2.1 綜合場地生態因素。在場地設計時需要充分了解該地塊的開發承受力和景觀敏感度,還要綜合評價環境的社會定位和人文價值,切實將自然要素與經濟要素相結合,才能夠更好地確保場地設計的科學合理性。

如在道路鋪裝中,考慮植被的分布和植物的種植比例。道路綠化的面積與總的鋪裝面積之比要控制在40%左右,既能保證植物景觀和視線高度,又可以有效地節約空間。

對于居住區內有一定空間尺度要求、綠化空間占比較大的小區,還要考慮綠地布置,如草坪、花帶、灌木叢等景觀層次。住區道路鋪裝設計應與建筑設計相互協調,以創造良好的外部景觀。另外,可采用不同種類及色彩的草坪來布置綠化景觀,這樣既能保證綠色植被對視線的遮擋作用減少其覆蓋面積以增加綠量以提高整體綠化效果,又能避免不同顏色及品種草坪上容易出現顏色單調或因季節更替造成草坪褪色。

2.2 尊重地形特征?!霸O計結合自然”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在設計過程中,既要尊重自然,也要考慮人的活動需求。場地設計主要是為滿足人們活動需要而進行的活動場地的布置。

對于不同的地形,應采用不同的鋪地方法。低山地區宜采用較大坡度的鋪地鋪裝方式,以保持自然地貌;山地地區宜采用較小面積、均勻起伏的方式來布置鋪面,在鋪地過程中考慮到坡向并控制坡度,盡量避免坡度過陡;平坦地勢地區宜采用較大面積、均勻起伏的鋪面形式,避免高差。不同地形特點的場地應進行適當搭配設置不同形式鋪面,如鋪地寬度小于100m時可選擇種植草皮或灌木來進行植被設計;鋪地寬度大于100m時應配置種植草坪或硬質鋪裝。

3.水體設計

3.1 集雨工程。集雨工程是指對雨水進行收集、存儲和利用的工程。一般包括人工集雨池、生物處理系統、雨洪管理系統、生態雨水花園等。

住區外的集雨工程應遵循“就近取水”原則,盡可能就近取水,以降低成本,同時要注意雨水徑流的凈化能力。由于人工集雨池具有蓄水、凈化雨水的作用,因此應盡量將水池建在地下,其可以采用三種不同類型的集雨池:(1)集水能力強的(如雨水池);(2)占地面積小的(如雨水收集廣場、人工瀑布);(3)占地大但蓄水多(如人工池塘)。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居住區的周邊設計一個大的蓄水面積,并以道路為界將蓄水池分成若干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蓄水區域,這樣既能防止雨水滲漏,又可使雨洪管理系統運行時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太大影響。

為防止雨水徑流污染土壤及地下水,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選擇具有凈化能力的雨水收集器;(2)要使雨水在收集、儲存和排 放過程中盡可能地不污染土壤、地下水;(3)盡量使雨水徑流中所含氮、磷等營養物質少,或不含營養物質[5]。

3.2 中水回用。對于中水回用,可以根據小區不同的用水需求進行調節。如果是生活飲用水(居民直飲水)、綠化、沖廁等,可以使用再生水;如果是消防用水、景觀用水,就必須經過中水處理后再使用。

對于再生水的水質,要根據季節的不同進行調節。夏季可以降低水位,冬季要提高水位,以滿足居民日常用水需求。在中水處理設施附近還可以設置蓄水池,以起到儲存水源和調節水位的作用。

地區日常用水(非飲用水)的需要與生活污水的處理相結合,可以實現一舉兩得的目的。中水進入綠化澆灌用水或景觀水池用水中,實際上相當于進入了下一階段的“凈化”階段,中水被灌溉后,土壤和植物的功能會得到進一步的凈化,或者是在園林池塘里形成一個生態循環。

4.鋪地設計

4.1 鋪裝設計應做到“因地施材”。由于住區外鋪地是對外界環境的一種適應,因此,其材料及鋪裝形式應盡量做到“因地施材”。

4.1.1 根據不同場地的特性,選擇不同的鋪裝材料??蛇x擇透水性能好的材料,如透水磚、透水混凝土等。為提高透水鋪裝的吸塵效果,還可在其表面撒上一層細沙。

4.1.2 鋪裝形式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如:鋪裝應考慮對道路兩側綠化、建筑、廣場景觀綠化的影響,并應盡量減少硬質鋪地與自然植物景觀環境的沖突。

4.1.3 鋪地鋪裝可采用預制式、異形化設計以及天然材質等。例如,在北方寒冷地區選用石材及磚進行鋪裝;而在南方濕熱地區運用鵝卵石磚鋪貼地面,既可增加地面透水、透氣能力,又能減少地表徑流并降低地面溫度。

4.2 選擇生態的鋪地方法。生態的鋪地方法是在保證住區道路表面具有良好的平整度、透水性,同時還應滿足排水功能和排水系統,并能調節雨水的流量,使降雨過程中對住區道路表面進行沖刷。

具體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4.2.1 路面鋪裝材質選用透水性好、抗污染性強的材料,如瀝青路面、植草磚面層等。

4.2.2 路面鋪裝顏色選用易排水、耐腐蝕的材料。同時,要考慮雨水的可滲透性,避免將雨水滯留在地面上,造成城市內澇。此外,還可以考慮采用低污染、高耐久性的材料。

4.2.3 道路鋪裝設計中注意減少不透水面積,提高水容量。如在道路的下緣面、側邊或車行道上,設置透水鋪裝;在路緣石外側鋪設植草溝,形成植被緩沖帶;在車行道外側鋪設綠色透水磚等。再例如:在道路綠化帶中設置下凹式綠地,用植物綠化路面;在道路中間采用透水混凝土;設置雨水花園,作為城市徑流的儲存場所等。

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設計契合現代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的需求,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因此,本文主要對住區外部環境的生態設計,切實優化綠化設計、場地設計、水體設計、鋪地設計等方面內容,以期能夠為民眾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切實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猜你喜歡
住區外部環境雨水
環境要素與住區戶外活動影響機制研究
農事 雨水
基于最小開發單元模型的住區緊湊度測算與評價
神奇的雨水
住區適老化改造的困境與規劃管理對策
雨水
基于綠色建筑理念的住區建筑節能設計實踐
戰略人力資本與企業持續競爭優勢關系研究——外部環境的調節作用
中國企業外部環境新特點與對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