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再生醫學極客科學家

2023-04-10 13:51蘇水梅
閩南風 2023年3期
關鍵詞:智勇牌匾醫學

蘇水梅

張智勇,1981年1月出生,教授、博導。廣州醫科大學再生醫學與3D打印技術轉化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普通高校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華南分中心主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呼吸疾病與組織工程學組組長。2021年11月,張智勇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與頒獎。

在長泰京元村張氏家廟里,鄉親們為張智勇掛起了紅色“博士”大牌匾,牌匾上寫著:“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醫學博士,溪園張智勇,戊子年立”;2021年底,家鄉人再次為他制作“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專家大牌匾。家鄉人以他為榮,也以這些行動來褒揚他推廣再生醫學造福病人所作的貢獻。

“未來中國產業升級需要如生物醫藥、芯片等硬核科技創新,這是創新的關鍵核心和趨勢?!睆堉怯抡f,人類醫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早是“切除”,人體某一部分壞了,外科處理辦法就是把這部分切掉;后來則是“替代”,比如某個關節壞了,就替換一個人工的金屬關節;而現在則有了第三種辦法——“再生”,假如軟骨壞了,可以用再生醫學技術讓它再長出來。再生醫學技術的規?;R床應用要解決“貴”的問題。張智勇想到了通過研發關鍵技術來降低成本的方法。他帶領團隊一直在研發基于同種異體干細胞的再生醫學技術及再生醫學的規?;?、自動化制備技術,既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又可以讓病人即需即取,最終讓再生醫學技術像現在的計算機產業一樣,人人用得起,讓再生醫學成為臨床治療的常規選項。在張智勇讀博及工作期間,他與同事利用可降解材料,幫助了一位顱骨缺損了四分之一的外傷病人。他們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病人缺損顱骨的形狀,搭建起一個“橋梁”,再從病人身上取出骨髓成骨干細胞,將其誘導分化,鋪設在“橋梁”上。慢慢地,缺損的組織在“橋梁”上重新生長出來,同時“橋梁”被慢慢降解吸收,最后傷口部位長出了一塊完美契合的天然骨頭。張智勇利用再生醫學原理及技術,加強人體組織的修復再生能力,解決臨床上組織、器官的創傷和缺損問題。

“與其他領域相比,再生醫學就好比換了一個賽道,我們國家目前很多研究成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重點在于開發硬核產品,還應轉化成臨床醫生用得上的、百姓能受益的產品?!睆堉怯乱恢痹诓粩嗯χ?,在他看來,再生醫學轉化已進入朝陽期,未來二十年是再生醫學臨床轉化和產業化的最好時期。

張智勇是當年長泰的高考理科第一名。他上高二時,參加了“全國中學生生物奧賽”,從讀高中開始就對生物醫學非常感興趣。張智勇做事專注,2000年,他考入廈門大學生物系;2004年,他獲得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工程研究所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的資格。不久后,他又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全額獎學金,前往新加坡攻讀生物工程學,2009年獲博士學位后留校工作;2010年,他作為特殊引進人才被聘為第四軍醫大學副教授,并擔任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京醫院)全軍骨科研究所再生醫學實驗室主任。2012年,31歲的張智勇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博導之一。2017年,張智勇離開上海交大,到廣州醫科大學從事再生醫學轉化工作,成為廣州市醫學領軍人才。

張智勇是個喜歡做規劃的人:第一個十年讀書從本科到博士,第二個十年當教授。2021年初,張智勇問自己“未來的十年打算干什么”。他的答案是希望用科技創新改變人們的生活,通過不懈努力和科研創新,把堅持了十幾年的再生醫學轉化研究變成一個個臨床產品和技術,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一批有志于再生醫學臨床轉化創新的人才,讓再生醫學真正成為臨床治療的一種常規選項,讓越來越多人能夠受益于再生醫學前沿科技發展。

作為“領頭雁”,張智勇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他帶領團隊成員圍繞“干細胞臨床轉化平臺”“科研實驗室”“3D打印臨床服務中心”三位一體的中心結構助力臨床轉化。張智勇心系“醫學事”,肩扛“國家責”,在醫學領域攻堅克難,為守護人民生命健康日日忙碌,“讓再生醫學成為臨床治療的常規選項”,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愿景。

猜你喜歡
智勇牌匾醫學
High-performance and fabrication friendly polarization demultiplexer
醫學的進步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你必須知道的事
楊智勇藝術作品欣賞
楹聯牌匾上的典故
呼和浩特“統一牌匾”行動現大量神翻譯店名
身家50億的智勇堅守
俄一高校掛斯大林牌匾引糾紛
中考題中的整式
醫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