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邏輯探討

2023-04-12 21:59陳亮恒
中國集體經濟 2023年9期
關鍵詞:邏輯關系共同富裕

陳亮恒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時代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初心和使命。當前,制約我國共同富裕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中尤以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表現最為明顯。推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解決不僅是破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所在,也是暢通雙循環、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其重要途徑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因此,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邏輯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文章從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本質內涵出發,從理論、歷史、實踐和國際等四個方面論述了城鄉融合與共同富裕的四重邏輯,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旨在為加深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理論實踐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邏輯關系

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并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其重要抓手是處理好城鄉統籌和區域統籌,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共同發展。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也是制約我國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必須加快推動解決。城鄉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城鄉各自功能,推動城鄉相互支撐、功能互補、融合發展,是破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關鍵舉措。因此,深入探討和科學把握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內涵

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同富裕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均具有豐富的內涵要求。城鄉融合發展主要分析其理論和政策內涵,而共同富裕則分析其經濟和社會內涵,通過內涵的深度剖析為邏輯分析奠定理論基礎。

(一)城鄉融合發展的內涵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應對我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社會矛盾的重要途徑,從理論和政策兩個維度理解其本質內涵。

1.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內涵

城鄉融合發展新時代城鄉關系調整的方向和高級形態,將城市與鄉村置于平等地位,充分發揮城鄉各自的功能,推動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治理等各方面的制度并軌、體制統一,加快實現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公共資源配置均衡化、要素權益等值化,使得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能夠雙向自由流動,生產力合理布局,治理資源科學調配,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和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城鄉融合發展并非城鄉完全一樣發展,而是指城鄉之間制度并軌、市場統一和機會均等,是對城鄉一體化的繼承和升華。即城鄉融合的時候,城鄉差距仍然存在,不同鄉村之間也有差距,但此類差距主要是由于人力資本、區位條件等因素導致,而非所有制身份、城鄉身份導致的差距。

2.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內涵

黨的十九大首次正式提出城鄉融合發展,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下稱《意見》)的出臺正式確立?!兑庖姟窂娬{“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是我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根本依據和行動指南,提出了三大主要目標和五大實現路徑。發展主要目標包括2022年初步建立體制機制,2035年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和本世紀中葉體制機制成熟定型等三個階段,而其實現路徑分別是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等方面,并提出相應的保障措施。

(二)共同富裕內涵

共同富裕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保障下,全體人民共同創造先講、發達的生產力水平、共享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對其內涵的理解可以從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加以把握。

1.共同富裕的經濟內涵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我國不斷發展的生產力基礎上,從縱向看是我國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橫向看是我國生產力發展速度較資本主義國家更快,并以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為根本保障。同時,共同富裕不是指部分人或者部分地區的富裕,而是指我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這意味著城鄉差距、工農差距不能太大,全體人民應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務,不能出現貧富差距較大的情況,并非意味著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更不是平均主義。此外,共同富裕是我國高質量發展過程和狀態的統一,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目標的統一。

2.共同富裕的社會內涵

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時,從數量上看我國社會將以中等收入群體占主體,呈現橄欖型的結構,這是一種比較穩定、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文明全面躍升的社會狀態。在此階段,大部分人民擁有穩定、良好的就業環境,較高的收入水平,并享有較好的社會保障。同時,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收入差距基本消失,各自要素自由合理流動。

二、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

城鄉融合發展是推進共同富裕的主陣地,而共同富裕目標則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得益彰的關系,并遵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規律。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內在要求。首先,城鄉融合發展本質上是將城市與鄉村置于平等地位,全面推動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及治理等領域的制度并軌和體制統一,從而形成城鄉工農關系互動融合、高效互補的新境界;其次,城鄉融合發展是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的重要途徑。當前,共同富裕的短板和弱項是農民、農村,城鄉融合發展有助于推動城鄉資源要素的均衡化配置,從而多渠道提高農民收入,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后,城鄉融合發展將推動城鄉教育資源、醫療養老等方面均衡化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夯實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基礎。

城鄉融合發展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難點和潛力。一是不同地區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農民增收機制需進一步完善。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繼續縮小,由上年的2.56下降為2.50,但不同區域的差異較大,發達地區融合程度高,而中西部地區較低;二是城鎮化以城帶鄉的作用發揮不夠,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還需繼續推進。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①,距離成熟階段還有較大空間,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較低,且部分地區推進城鎮化的意愿不強、動力不夠,需根據共同富裕要求繼續提高城鎮化水平和質量;三是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要素仍呈單向流動狀態。城鄉土地市場還存在不同權、不同價現象,城鄉人口雙向流動不暢,產業協同發展深度不夠,二元分割特征明顯。此外,農村金融發展明顯滯后,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和金融機構放款難問題并存;四是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機制不健全,公共服務均等化還有較大差距,需要扎實推動與共同富裕目標相匹配的公共服務配置。

共同富裕是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引。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共同富裕目標導向,既是不變的初心使命,也是發展的現實需要。一方面,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機制和路徑,不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衡量城鄉融合發展質量和成色的標準??剂砍青l融合發展成果,不僅要看在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效果,更重要的落腳點是推進共同富裕的成效。此外,共同富裕目標下的城鄉融合發展,其實現基礎和實現機制也只有全面推進改革創新才能建立和完善,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協同發力,重點是開放共享和產權改革,通過創新政府投入機制、充分發揮金融作用和改革利益分享機制等來推動實現。

三、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歷史邏輯

城鄉關系是我國發展必須面對的最重要的關系,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按照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互動關系,可以將其演進關系劃分為三個階段。

共同富裕探索實踐下的城鄉分割階段(1949~1978年)。我國實行以城市為中心的偏向型發展政策,采取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這是我國共同富裕的探索實踐階段。城鄉關系表現為以農支工、以鄉援城,在城鄉的不平等中鄉村向城市工業轉移了大量農業剩余價值,如1952~1978年,從農業轉移的經濟價值大約6000億~8000億元,工業產值提高了15倍,而農業卻只提高1.3倍。在1978年,中國有82.1%的人在農村,農村人均收入僅有133.57元,基本上是絕對貧困狀態。

共同富裕改革創新下的城鄉統籌階段(1978~2012年)。在總結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黨和國家深化對共同富裕的規律性認識,在改革開放中推進共同富裕。該階段的城鄉關系體現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并通過賦權農民和市場化改革,促進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鄉鎮企業的發展。1983~1988年,鄉鎮企業吸納了6300萬農村勞動力,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減少,推進共同富裕成效明顯。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城鎮經濟效率大大超過農村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又不斷擴大。由此,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一體化格局。

共同富裕扎實推進下的城鄉融合發展階段(2012年至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基于主要矛盾變化并結合時代特點,接續推進新時代共同富裕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強調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2012~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由3.10下降至2.50①,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在此期間,國家積極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新型城鄉關系,相繼實施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融合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技術、資本、人才和信息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推動城鄉融合和人的全面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前進。

四、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實踐邏輯

共同富裕不僅指收入水平的提高,還包括教育、醫療、社會福利及精神面貌等方面,是全體人民的美好夢想。共同富裕導向對城鄉融合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和現實需要。

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推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允許一部分人、地區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正如“涓滴理論”所指,在經濟增長中先富起來的群體或區域可能通過借貸、消費、就業等途徑“滴漏”到貧困群體或地區,即先富起來的人能惠及窮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礎。首先,城鄉融合發展承載了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和縮小城鄉、群體和區域差距的使命,是讓發展成果更公平、更全面惠及全體人民的重大戰略舉措,重在充分發揮城鄉各自功能,促進城鄉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領域融合。其次,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時空觀。從時空維度看,要服務“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實現共同富裕,把推進共同富裕作為其發展的最終目標。從空間維度看,要統籌城市和鄉村兩個地域的發展,并考慮不同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重視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對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再次,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需要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實問題,更要解決其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構建,為發揮試點引路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部門聯合發布《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方案》,選擇浙江嘉湖片區、福建福州東部片區等11個地區作為試驗區,深入探索城鄉人口遷徙制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制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11方面體制機制的建立,以達到先行先試、觀照全局的效果,總結提煉可復制的經驗推廣應用,為推進共同富裕提供良好條件。

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力舉措。從發展維度看,當前我國社會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城鄉融合發展從全局和戰略發展高度來把握城鄉、工農關系,著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問題。脫貧攻堅和小康社會實現后,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已是新時代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也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體現和著力點。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有助于破解城鄉二元體制,推動各類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區域和群體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高質量地發展,從而持續提升民生福祉并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目標實現。

五、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國際邏輯

追求國家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發展的共同目標,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率先進行工業革命,其發達程度較高,但也遠未達到共同富裕的階段。其發展過程可以辯證地借鑒、吸收有益經驗,同時盡量避免其經驗教訓。

處理好城鄉關系是各國實現現代化必須面對的問題,各國由于國情農情不同,很難有普適的模式,但一些措施仍有較強的參考價值。一是加強城鄉空間的統籌規劃,約束城鄉的開發活動。為了阻止城市和鄉村的無序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堅持法治化的城鄉統籌規劃,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重視城市和鄉村的平等地位和功能互補。德國實施城鄉均等發展政策,鄉村與其鄰近城市屬于平級關系,鄉鎮不隸屬于縣市。英國城鄉之間是有區分,但互不隸屬,地位也沒有差異。此外,更加重視城鄉之間功能區別和優勢互補,德國和法國都積極構建城市和鄉村的異質性空間。三是注重城鄉產業融合和經濟多樣化。城鄉產業融合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日本根據工業聚集的程度劃分不同地區,并通過政策推動工業企業向農村轉移。法國積極推進農業高效生產,發展鄉村相關產業,并設立農村救濟金鼓勵相關產業到農村地區建廠,促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德國通過統籌功能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鎮產業配套和服務功能,推動農村的快速發展。四是重視城市與鄉村權力的平等和生活品質的一致。德國的城鄉等值化建設是為了讓農民再就業機會、工作條件、收入水平和社會待遇等方面和城市的不同類但等值。日本實施“戶口隨人走”的制度,保證人員可以自由流動,并統籌城鄉醫療、養老和教育制度,使得城鄉在法律地位、社會保障和治理模式的一致性,促使城鄉生活品質趨于一致。

已有發達國家采取先實現城鎮化,再推進鄉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在城市反哺鄉村的階段,雖然城鄉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較小,但其老年化、鄉村空心化現象仍然嚴重,可以說這些國家實現了鄉村發達,但距離真正全面鄉村振興還有差距。因此,我國在推進城鄉融合和共同富裕過程中,根據我國具體情況,積極吸收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避免其經驗教訓,采取符合我國發展特點的措施和辦法。

六、推進城鄉融合與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議

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國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在新發展階段,我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變化,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充分融入經濟和社會各領域和各環節,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推動共同富裕的關鍵階段,在深入理解城鄉融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本質內涵的基礎上,貫通協同兩者之間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國際邏輯,從而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供指導。對于具體推進城鄉融合和共同富裕,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需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導向,將共同富裕要求融入城鄉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二是綜合考慮各地發展基礎和條件,將漸進梯度推進共同富裕與城鄉融合發展結合,建立推進共同富裕分級分類的實現機制。三是進一步推動思想變革,將共同富裕和城鄉深度融合、全面融合的改革發展相結合,推動城鄉治理新變革。

而對于通過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補齊城鄉之間相對貧困的短板。脫貧攻堅解決了我國絕對貧困問題,但我國仍有大量相對貧困人口存在,直接影響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推進。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通過強化短期政策和長期政策的協同、“點狀”救助與“網狀”提升的結合,并積極盤活市場和社會資源,助力相對貧困問題的解決,從而進一步提升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推進共同富裕不斷進步;二是調整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和勞動力就業結構。通過政策和市場兩個杠桿,引導社會資本、城市管理人才等下鄉,協同城鄉產業發展的供給端和需求端,促進城鄉之間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和數據等要素的雙向流動;三是進一步推進城鄉之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城鄉之間公共產品的不平衡配置。通過支持城鄉供水、供氣、交通設施、生態保護、新基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并支持城鄉醫療、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配置。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葉興慶、金三林、韓楊,等.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9.

[3]劉培林,錢滔,黃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內涵、實現路徑與測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8):117-129.

[4]孫長學,劉曉萍.堅持共同富裕導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21(11):23-26.

[5]韓俊.中國城鄉關系演變60年:回顧與展望[J].改革,2009(11):5-14.

[6]侯曉東,朱巧玲,萬春芳.百年共同富裕:演進歷程、理論創新與路徑選擇[J].經濟問題,2022(02):1-8.

[7]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起草組. 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J]. 改革,2006(5):5-30.

[8]Aghion P,Bolton P.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 64(2):151-172.

[9]涂圣偉.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導向與實現路徑[J].宏觀經濟研究,2020(04):103-116.

[10]王春光.邁向共同富?!r業農村現代化實踐行動和路徑的社會學思考[J].社會學研究,2021,36(02):29-45+226.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猜你喜歡
邏輯關系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淺談英語“七選五”閱讀理解
生物科學核心課程關系及內容研究
考研英語閱讀理解淺析
淺析內部控制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