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藝術史論類通識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2023-04-12 19:29陳勱
海外文摘·學術 2023年17期
關鍵詞:藝術史紹興學院

伴隨著2023年新版藝術學學科目錄的修訂,國內各大高校逐步增強了對于藝術史論類通識課程的推廣,對于《藝術史》《藝術學理論》及相關課程的規劃和研究也逐步搬上教學改革的日程。目前在國內學界,無論是權威學者還是青年學者,都已經逐步意識到構建中國本土藝術史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2016年至2023年,在過去的8年時間里,在老一輩權威學者們的積極推動下,南京藝術學院召開了四屆“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五屆“藝術學青年學者論壇”,至于同級別的藝術學理論學科交流更是不勝枚舉。通過這些學術交流,與會學者們暢所欲言、百家爭鳴,對于新時期藝術學理論、藝術史的本體和外延、范式和邊界、跨界與媒介等核心問題進行了抽絲剝繭的研究,各種思想、觀點發生了激烈碰撞,可以說成果卓越,碩果累累。以中國美院、中央美院、清華美院、南京藝術學院、東南大學等為代表的藝術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在達成藝術學研究新范式的共識之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重構中國本土藝術史”的教學改革活動。本文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當前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高校藝術史論類課程進行的教學改革,旨在立足于中國著力于構建本土藝術史的背景,通過《越地文化藝術史》課程的實施與改革,對比古代紹興歷史上的傳統藝術門類發展高峰與低谷時期的具體現象與案例,構建越地藝術文化人物的發展脈絡,以探索中國區域藝術史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的本體性問題。

1 國內外相關課程及研究現狀分析

由于課程的特殊性和區域性,《越地文化藝術史》課程及相關研究方向目前國外暫無相關研究內容,基于國內中國“新文科”研究思路以及中國藝術史的構建大背景,國內各個高校均在各個地區找尋各自獨有的歷史文化藝術背景,在中國傳統藝術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藝術史的研究乃大勢所趨。

通過對比中國歷史上的傳統藝術門類發展高峰與低谷時期,對此進行宏觀的分析和探討,這也是本課程的主要改革思路。在當前藝術學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教育工作者試圖明確中國傳統藝術在全球化大環境之下的本體性問題,以構建中國藝術學理論以及藝術史學研究的話語權和文化自信[1]。此外,根據最新的藝術學門類劃分,藝術學理論作為一門不斷發展壯大的學科,包含了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以及次級學科門類的“史、論、評”,其體量增大許多,引發了廣大師生對于通識課程的迫切需求。

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涉及中央大力提倡的“強化美育”大背景,具有政策支持和前瞻性。在中國藝術史的課程教學中,加入區域文化史的內容作為典型案例,介紹經典藝術人物,以人物典型案例促進中國傳統藝術史的理論建構,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

2 本課題對促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和意義

本文之所以選擇《越地文化藝術史》這個命題,是因為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扎根于浙江樹人學院楊汛橋校區(隸屬于紹興柯橋區),旨在通過研究紹興區域歷史,以小見大,在個性中尋找共性,探索藝術文化的本質問題,最終分析中國傳統藝術研究中的共性特征和普遍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四步法則,從人物、事件、作品、總結四步循序漸進,推動文化藝術史的發展,這四步法則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經過本項目的教學改革,筆者及其團隊試圖回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各個中國傳統藝術門類藝術之間的兼容性、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國藝術發展路徑,以及未來藝術學發展的前景等問題,爭取為中國藝術教育之路做出應有的貢獻,跳出“西方中心論”的陰影。

紹興市吳越會稽文化是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區域藝術文化史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紹興地區孕育了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思想家,人杰地靈,源遠流長。紹興市政府也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地的作用,廣泛開展了文旅、文創、文化推廣和交流,這些成功的經驗可以為教育工作者對中國藝術的發展提供案例支持。就《越地文化藝術史》課程教學而言,以人物志及年鑒的形式來進行研究和教學,可以讓越地文化藝術史的課程更加飽滿,同時為中國藝術理論的發展提供具體的課程案例。

浙江樹人學院藝術學院的教學主體就在紹興楊汛橋校區,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的優勢。值得一提的是,紹興市政府在過去幾年內大力支持鄉村振興、著力建設文化名城,許多歷史人物的后人目前也居住于此,進行調研相對便利。因此,《越地文化藝術史》課程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指導未來的區域文化“藝術史”的教學工作,可以通過這個課題指導未來的相關衍生課題的工作方針,具有指導意義。

目前學界對于中國話語非??粗?,要強調文化自信,就要大力挖掘身邊的優秀典型,而身處紹興的浙江樹人學院作為一所實力強勁的綜合類高校,借用高校平臺進行通識課的推廣,進行線上線下混合課程的建設和實施,為課程改革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支持。

3 課程研究目標和重點問題

《越地文化藝術史》課程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史的衍生教學改革課程,立足于研究中國傳統藝術史-古代紹興吳越會稽藝術文化史研究,是“強化美育”大背景下提出的具體課程項目,具有政策支持和前瞻性。在之前的中國傳統藝術史的課程教學中,浙江樹人學院藝術學院高校教師加入了中國歷史各個時代的紹興區域文化史的內容作為典型案例,介紹經典藝術人物(如王充、陳洪綬、王羲之、王獻之、陸游、徐渭、蔡元培、魯迅、竺可楨等)。以人物案例促進越地文化藝術史的理論建構,以典型促整體。

通過研究紹興的區域文化藝術史,研究擬達到的初步目標是,由點至面地拓展,從區域上升到大環境,從而探索藝術文化的本質問題,最終分析中國傳統藝術研究中東方美學的共性和普遍問題。筆者相信,本項目的教學改革,能夠為中國藝術教育之路提供一個典型的范式,為推廣藝術史做出應有的貢獻。

《越地文化藝術史》課程擬解決的關鍵是作為一名藝術教育者,如何進行藝術教育的深化改革。既要尊重中國傳統學術風范,同時要順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通識化藝術課程的迫切需求。目前同類型課程往往在藝術類專門院校才有開設,普適性不夠強,覆蓋性不高。藝術教育,不同于美育,代表的不僅僅是“美術教育”“美學教育”,從學術意義上說,應當指代所有的“藝術學”門類的教育,從更廣義的概念上探討,應當包含“藝術學”“藝術理論”“藝術史論”以及各個與曾經“美學”所涵蓋的內容相合的所有范疇與范式[2]。所以該課程需要面向藝術學專業學子,也需要面向廣泛“非藝術”專業的同學,進行通識教育,讓本科生能夠基本了解“何為藝術史”,樹立文化自信,這也是浙江樹人學院藝術學院一直以來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在當前藝術學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高校教師更應該積極找尋中國傳統藝術在全球化大環境之下的本體性問題,以進一步構建中國藝術學理論以及藝術史學研究的話語權和文化自信。

4 課程規劃和目標

《越地文化藝術史》課程以浙江樹人學院的全體學生作為教學受眾(包括藝術學院及兄弟學院),課程中的學生將在課程階段內接受相關藝術史、文化史的教學,課題負責人將積極收集課程反饋,以進行進一步的改良和論證。第一階段,筆者及其團隊已經在浙江樹人學院紹興楊汛橋校區開展了為期兩年的教學實踐,反響頗豐,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大到整個紹興地區以及浙江省進行經典改革案例推廣。

《越地文化藝術史》課程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立足于研究古代紹興吳越會稽藝術文化史。浙江地界歷史文化名城非常多,以紹興地區為例,從古至今,紹興孕育了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思想家,在浙江樹人學院藝術學院的教學改革中,將以人物志及年鑒的形式來進行研究和教學。結合文學、藝術學、美學、哲學、歷史學等范疇和脈絡,筆者及其團隊立足于對中國傳統藝術史做出杰出貢獻的紹興人物進行整理和解讀。目前紹興市也正在進行紹興文化歷史人物的數據庫搭建,借著國家和區域強化美育,構建文化自信的大方針,筆者及其團隊以人物典型案例促進中國傳統藝術史的理論建構,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

通過研究紹興區域歷史,既可以提升紹興地區本身的藝術研究氛圍,帶動學術風氣,同時也可以加強紹興本土人民的文化自信,找到歷史淵源。同樣,在第一階段獲得成功之后,以小見大,在兄弟省內進行成功模式的推廣,擴展浙江區域藝術史的外延和內核,建立典型案例,從而進一步探索本土藝術文化的本質問題,最終從地區走向全國,構建中國傳統藝術史的核心框架。

希望經過本次的教學改革,浙江樹人學院藝術學院可以進一步思考新時期中國傳統藝術門類藝術之間的兼容性問題,描繪未來藝術學發展的前景,為中國藝術教育之路做出應有的貢獻。

基于以上原則,經過改革后的課程初步授課計劃為九次課,每次2-3學時,持續半個學期,之后會根據教學反饋,逐步增加新的內容和人物、篇章,以適應日益增強的學生學習需求。

第一階段具體框架:(1)越地文化藝術史總論;(2)王充的美學思想;(3)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及其書法美學;(4)謝赫的美術理論與謝赫“六法”;(5)陸游的詩詞意境;(6)徐渭的繪畫美學;(7)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藝術教育理念;(8)魯迅的文藝批判思想;(9)竺可楨的科學研究之路。

5 課程實施和外部支持

《越地文化藝術史》課程在實施和論證環節,筆者將在教學中逐漸開展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具有可操作性。原本的中國傳統藝術史論中對于各個門類藝術史的內容均有涉及,本次研究將著力于在各個歷史時期梳理屬于紹興地區的中國傳統藝術史之中的重要內容進行理論探究,包括藝術史、美學史、設計史、美術史、文化史等藝術學分支學科。以地理范疇作為限定,時間跨度貫穿中國傳統藝術史的始終。

由于本次課程改革項目是2022年紹興市高等學?!霸降卦赝ㄗR課程”研究項目的立項(紹市教2022{53號}文件),立足于紹興市的藝術史及文化史相關的研究,獲得了政府大力支持,因此結合紹興市文化藝術史的傳統研究路徑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筆者將繼續結合在各個院校開展的學術研討會以及論壇,通過會議論文和論壇研究成果來獲得最新的學術資源。本次課程同時也將通過課堂教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互動式教學、典籍資料查找、新媒體教學等多種形式開展授課任務。

當前浙江樹人學院藝術學院教學重心已經轉移至紹興楊汛橋校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以方便地進行田野考察和實地調研等工作,同時在大力發展“鄉村振興”和“互聯網+”等學科競賽的過程中,藝術學院師生已經針對紹興許多歷史區域和文化古跡進行了一定的調研和探訪,學校對于紹興市當地的歷史、文化、藝術、經濟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很大,條件成熟。

目前筆者本文的工作地點以浙江樹人學院紹興楊汛橋校區為主,教學改革成果可以直接應用于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積極獲得反饋,并且可以在研究遇到困難時適時進行調整,從而順利地完成《越地文化藝術史》系列課程,并在未來進行不斷的革新和完善。

引用

[1] 夏燕靖.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探討[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8.

[2] 夏燕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料的藝術史學價值[J].民族藝術,2023(1):46-60.

作者簡介:陳勱(1987—),男,浙江杭州人,講師,就職于浙江樹人學院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藝術史紹興學院
紹興
初等教育學院
在紹興,與你不期而遇
紙的藝術史
紹興大闖關
毛扎扎藝術史
獅子與西方藝術史 下
獅子與西方藝術史 上
人文紹興
學院掠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