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

2023-04-16 01:52胡承波佟恒瑤
關鍵詞:現代化文明綠色

胡承波,佟恒瑤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撫順 131001)

0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愈發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多次會議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對于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性。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部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1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現代化作為一種世界現象與時代潮流,大致起步于18世紀,擴散于19世紀,流行于20世紀和21世紀”[1]?!艾F代”指向實踐活動的目標,“化”指向現實中的實踐活動?,F代化并不是一個靜態的社會樣態,而是一個過程,可以概括為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逐步向工業社會過渡的階段。該階段既出現了市場化、工業化等傳統概念,也出現了生態化、智能化等新興概念。這是對現代化過程中階段性要素的概括,是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促進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同時,現代化進程也是這些要素不斷演變的社會建構過程。這些要素的發展就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重要指標。

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不僅僅包括上述要素,更重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發展性和世界性。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的努力拼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改寫了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模式,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根本價值遵循。中國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彰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水平的生產力,又體現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生態現代化、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3]。

生態現代化是在現代化進程中開始轉向注重人類周圍的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良好協調同步,同時,又將生態理念滲透到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實現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同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4]。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4]。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重要一條,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中重要一項,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三大攻堅戰中重要一戰,清潔美麗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概念,建成美麗中國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足以彰顯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還以群眾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突出創新驅動,全面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2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論邏輯

生態文明是針對當前出現的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和水、土、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反思的產物,是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進一步思考。生態文明將人與自然放置于平等的地位,使經濟、文化等與自然社會形成良性互動,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深刻體現了中國發展過程中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關系,進而實現美麗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第一,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社會歷史觀?!吧鷳B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5],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在歷史上,國內外存在因破壞生態環境而導致經濟、政治和文化遭受嚴重破壞的例子。如希臘等地居民為了擴大耕地面積而亂砍濫伐,土地失去了養分不能播種,漸漸變成了荒地。史料記錄中,月牙泉和河西走廊都曾是水草豐茂的地區,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關節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入國外的見證者,但是由于毀林開荒、填湖造地和亂砍濫伐,導致土地沙化,畜牧業受到了嚴重的損害。隨著政府逐步加大對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的力度,當地的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同時也保護了部分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一帶一路”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形成綠色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人類社會利用自然界豐富的資源謀求自身的發展,必須要以自然社會為前提進行發展。經濟的發展決不能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修復生態就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要突破單一注重GDP增長的思路,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發展經濟,以科技創新帶動可持續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第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循環式的整體系統,單一治理會割裂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系,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要統籌保護、統籌修復、統籌管理?!皥猿稚剿痔锖萆骋惑w化保護和系統治理”[6]。合理規劃國土開發布局,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加強生態自然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合理規劃城市布局,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擴大城市綠地面積,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第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觀。良好的生態環境利于人類的生存和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改善群眾基本生活環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群眾生活幸福指數愈加提高的重要內容。提高環保、安全、能耗等市場準入標準,確保生活產品安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遏制水質惡化趨勢。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做好城市工作,因地制宜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創造良好人居環境。

第五,用最嚴格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建立科學的法律制度體系,以提供可靠的保障。將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避免出現流于表面形式的整治。建立和完善保護生態文明的運行機制,如資源環境管理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環境監察制度等。樹立生態紅線觀念,保護生態系統。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合理規劃國土空間。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嚴懲重罰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企業和社會組織等,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第六,共建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全社會共建美麗中國。堅持綠色低碳的消費和出行,形成節約用水就是保護生態的認知。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營建愛護生態環境的風尚。將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生態文明內容與群眾精神文明活動相結合,帶動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七,建立良好生態地球的全球共贏觀。整個人類社會是命運共同體,氣候惡化、資源枯竭等全球性問題愈加嚴重,世界各國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家園。中國充分體現大國擔當和大國責任,與各國分享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成果,交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經驗,與其他各方一道共同推動《巴黎協定》有效實施,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路徑

3.1 樹立保護生態的責任意識

全社會要樹立保護生態的意識。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群眾自我主體意識較為強烈,而責任意識較為薄弱。全社會應當認識到保護生態不僅是責任,更是使命。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全社會要自覺樹立保護生態的責任意識,要認識到保護生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秉持尊重自然的科學態度,遵循順應自然的基本原則,承擔保護自然的重要責任。全社會要嚴格遵守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制度,嚴格要求自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7]。廣大青年應該穩妥地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努力奔跑,培育大學生愛護生態的責任意識,不僅是為現在的社會負責,更是為子孫后代造福。

3.2 形成綠色的生活方式

廣大群眾在有著尊重生態、保護生態、愛護生態的意識之時,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綠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在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同時,全社會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愈加嚴格,會出現華而不實、買而不用、隨意置之的浪費現象,這樣的惡性循環逐漸會打破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平衡狀態,導致環境破壞、資源緊缺。全社會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綠色的消費觀。例如,拒絕穿戴有動物皮毛的服飾或物件;要在自身的經濟接受能力之內消費,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節約資源;選擇綠色出行方式,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

3.3 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方式

一是科技創新擺在首位。當今世界國際競爭,突出地表現為科技創新力的競爭。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動力。企業要順應國內國際發展局勢,不能固步自封,要利用新興科技手段,為企業注入活力,帶動企業綠色生產。引進科技成果,增加廢物回收利用率,促進循環發展。樹立并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發展帶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謀求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享經驗和資源,實現共贏。

二是積極發展清潔能源產業。除加強科技創新之外,還要促進清潔能源的使用、積極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的生產方式。提高企業排放氣體的標準,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要注重使用清潔能源,中和排放的廢氣或廢物。企業回收危險廢物時,要加入相關化學用品進行中和,盡可能減少污染。正確處理固體廢棄物和垃圾,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潔凈能源工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解決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積極提倡垃圾分類的理念,鼓勵號召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活動,注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著重處理農村水源問題,提倡“廁所革命”,建設美麗鄉村,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鄉村振興。

3.4 構建社會良好生態保障機制

一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政府要扶持生態環境保護的項目,制定鼓勵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表彰“企業綠色清潔發展領跑者”。建立生態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網絡,主要利用自然力進行生態保護和修復,積極爭取建立國家公園。地方政府要關注本轄區內的生態環境,增加資金整治社區生態環境,增加綠化面積,營造健康有序綠色的生活氛圍。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從生態系統出發,提高生態系統質量的穩定性,注重生態環境治理的綜合性、系統性和溯源性,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

二是擴大生態文明宣傳。在大數據時代,運用新興傳媒和互聯網技術傳播生態文明,無疑具有省時便捷的效果。運用網絡進行宣傳,不僅能夠讓群眾和企業及時有效地了解當前的生態環境情況和政策形勢,還能夠收集來自社會的意見,從而更好地開展生態宣傳工作。建設生態保護基地和生態宣傳平臺,制作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的公益廣告和紀錄片,并通過該平臺發布征集相關畫報、廣告和小視頻等,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同時也要注意規范網絡宣傳平臺,嚴格篩選宣傳生態文明的視頻,制定系統的宣傳方案,創新生態文明的宣傳方式,引領社會思潮。

三是制定關于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定系統的法律法規保護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凹涌靽疑锒鄻有员Wo立法步伐,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高社會參與和公眾意識”[8]。嚴懲企業污染排放不達標準、濫用資源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提高違法成本。強化排污企業責任意識,健全環保信用評價機制。公眾要遵法守法學法用法,同時要勇于制止、敢于舉報破壞環境的行為。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監督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強化監督作用,成立環保監督小組,一旦發現違規現象,要嚴懲不貸,絕不容許破壞環境的現象存在?!疤岣呱鷳B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9]。

3.5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

中國積極參與探討全球治理模式,“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8]的承諾,彰顯了中國為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決心和信心。中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為“碳中和”制定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充分展現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倡導多邊主義、多邊合作,打造綠色“一帶一路”。清潔美麗的世界需要各國共同攜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處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

4 結語

中國決不能走歐美國家破壞環境發展的老路,要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建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的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把生態環境建設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歡
現代化文明綠色
綠色低碳
邊疆治理現代化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再造綠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