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現代科技史專業委員會成立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中國現代科技史”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3-04-17 01:23孫萌萌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23年4期
關鍵詞:科技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

劉 曉 孫萌萌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49)

2023 年7 月31 日至8 月2 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中國現代科技史”研討會暨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現代科技史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香山飯店成功舉辦。 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史系、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中心共同承辦。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等40 多家高校及科研單位的120 余位專家學者參會并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

8 月1 日下午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現代科技史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通過了《專業委員會工作細則》,選舉產生曹聰、丁兆君等34 名專業委員會委員。 經專業委員會選舉,王揚宗當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艦、張九辰、張劍、張藜、熊衛民當選副主任委員,劉曉當選秘書長,宋元明、曹琪當選副秘書長。

1 開幕式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要包括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 本次會議的主旨,是從歷史的角度全面審視20 世紀以來中國戰略科技力量的形成與發展,及其在爭取民族獨立、服務國家建設、推動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貢獻。

開幕式由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史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中心主任王揚宗教授主持。 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副書記金德鵬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孫小淳教授,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主任張藜教授,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潛偉教授等出席并致辭。

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副書記金德鵬教授在開幕式講話中強調,回顧20 世紀,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抗戰和社會主義建設,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愛國奉獻,勇于登攀。 科技史研究要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百年來中國科學的發展道路。 在新的時期,我們更要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創新自信,銳意改革,使科技真正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源。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孫小淳教授認為,中國現代科技史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和觀念的影響,鼓勵大家積極思考傳統跟現代究竟如何連接,對比不同國家和文明的科學史發展,啟發書寫中國特色科學故事的新視角。

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主任張藜教授提出,應準確把握中國現代科技史領域的核心學術議題,將新興史學理論與20 世紀中國科技發展進程中極為豐富的宏觀、中觀、微觀的史事有機融合,生產出屬于中國的現代科技史研究的典范成果。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潛偉教授認為,世界著名大學科學史系都以現代科技史作為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科技史界也應更關注中國現當代科技史,與科技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等學科形成合力,多為現實戰略服務,必將大有可為。

嘉賓發言環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所長、國際科技史學會前主席劉鈍教授表達了對成立專委會的支持和祝賀,提到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觀點,認為歷史研究要與當下世界格局產生共鳴,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研究者們對科技史的關注也要與當下的科技發展和戰略結合起來。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李學通教授分別從科技戰略和近代史研究的角度,闡述了中國現代科技史的意義和重大問題。

2 大會報告及分會場報告

大會報告以“中國現代科技史上的戰略科技力量”為主題,包含9 個報告。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張劍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王大洲教授、北京科技大學熊衛民教授、清華大學游戰洪教授、北京大學甄橙教授,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時文生研究員等分別從歷史、政策與建構等角度,結合核科學、分子生物學、醫學等領域,闡述了戰略科技力量的內涵和演變,學科發展與國家任務之間的關系;王揚宗教授的“中國科學院使命定位的歷史進程”則重點探討了中國科學院改革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

六個分會場分別從不同主題展開專場討論,共計66 個報告。 8 月1 日下午,“戰略科技力量的開創與早期探索”分會場,中國科學院大學劉曉的《李約瑟鏡頭下的戰時中國科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付邦紅的《戰爭時期中央研究院的對外交流》和上海交通大學史斌的《“漢陽造”步槍與中國革命》等報告聚焦20 世紀上半葉我國科技建制化初期投身建設和抗戰的歷史,描述了科學家及科學組織在艱難的環境中堅持對外交流,將科學活動轉化為抗戰文化的組成部分,并通過實業建設支持中國革命和抗戰大業等動人的歷史場景,揭示了科學和技術同國家和民族命運之間的深刻關聯。

“國家科研機構的歷史使命”分會場分析了中國科學院、研究型大學以及國家實驗室的歷史和重點問題。 例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方一兵的《科技舉國體制下的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薩日娜的《中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陳雪的《黃淮??萍即髸鹋c中科院的涉農工作》等,討論了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創建和發展及其對當時國家各項生產建設事業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在“舉國體制”等科技發展思路下,國家科研機構所取得的歷史成就、面臨的歷史困境等。這些研究對當今國家科研機構建設和改革等議題深具啟發意義。

“科技政策與規劃”分會場討論了宏觀層面國家科學政策、人才政策的制定及其對相關科學技術發展、人才培育的影響。 例如,中國科學院大學柯遵科、孫思清的《“軍工復合體”與“大科學”》,錢學森研究中心李月白的《錢學森對中國“大科學”道路的思考和探索》等,辨析了“大科學”及其相關概念在中西方不同歷史語境中的內涵,以及對20 世紀科學和技術實踐的塑造。 分會場還探討了不同社會和文化條件下科學規劃和人才建設方案的利弊得失,例如山西大學劉欣的《從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建設看戰略科學家的培養》等,為當下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的疑難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8 月2 日上午,“重大科研任務與成就”分會場,聚焦于中國現代科技史上典型的重大科研任務。 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黃慶橋的《中國大飛機崛起之路的背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王公的《從導彈精度測量到飛船交會對接》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王江山的《1950 年的中國“科學展覽會”》等,以新體制雷達、大飛機制造等重大工程建設為案例,探討了重大科技工程在面對科技自立自強時所面臨的歷史機遇,總結了中國打破國際封鎖從而形成獨立自主科技力量的歷史經驗,以客觀的態度分析了20 世紀后半葉中國各大重要科研任務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重要的歷史經驗。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現代科技”分會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宋超的《中國對越南電力工業成套援助考論》、江蘇科技大學郭昭昭的《向深藍進軍》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史晨的《跨越死亡之谷:北斗星載原子鐘突破背后的新型舉國體制》等報告,涉及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對外援助及超越國界的科學和技術實踐的歷史研究。 它們共同揭示了在人才、知識的跨國流動以及超越國界的全球科學議程下,國際合作對科學與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

“國際現代科技史”分會場從比較視野討論了20 世紀國外科技史議題。 例如,東華大學儀德剛的《近年來金磚國家創新競爭力評價及預測》、倫敦大學學院朱相龍的《人工智能史書寫中的全球語境、科學決策與沖突敘事》和江蘇科技大學楊凱的《諾貝爾獎的陰霾:腦白質切除術在日本的歷史與社會考察》等報告,以多個國家的不同議題為切入點,著重討論了國際重大科學事件和不同國家的科技政策,不僅補充了中國現代科技史的國際背景,也引發對中國同時期或類似情況的比較與思考,從而為研究中國現代科技史提供借鑒。

3 專委會成立大會及選舉

8 月1 日下午,中國現代科技史專業委員會召開了成立大會,由潛偉教授主持。 首先由劉曉教授講述專委會的籌備經過。 近年來,以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和老科學家采集工程團隊為代表,國內已經形成了一支較為龐大的研究隊伍,在不同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因此很多同行感到有必要加強交流和組織,打破學科和領域的壁壘,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百年來中國科學發展的道路,講述現代科技發展的中國故事。 為了創建正式的交流平臺,2021 年經33 名會員聯名發起,聯絡人劉曉和熊衛民向學會常務理事會提交了《關于籌備“中國現代科技史”專業委員會的建議書》。 2022 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批準籌備“中國現代科技史專委會”。

成立大會通過了《中國現代科技史專業委員會工作細則》,確立專委會宗旨為:團結廣大中國現代科技史工作者,積極開展中國現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學術交流,推進中國現代科技史的教學與人才培養,促進中國現代科技史事業的發展,服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 計劃每兩年召開一次全體會員大會暨主題學術會議。

大會選舉產生了34 名首屆專委會委員,名單如下(姓氏拼音排序):

曹 聰 丁兆君 段海龍 樊春良 付邦紅 郭金海 胡大年 胡宗剛

黃慶橋 姜玉平 李學通 劉 曉 陸伊驪 盧 勇 時文生 宋 超

潛 偉 王 勇 王大洲 王國強 王揚宗 熊衛民 楊 艦 楊 凱

儀德剛 尹曉冬 游戰洪 張 劍 張 藜 張九辰 章梅芳 趙云波

甄 橙 周雷鳴

接下來召開專委會委員會議。 在張藜教授的主持下,專業委員會進行了選舉。 王揚宗教授當選為主任委員,楊艦教授、張九辰研究員、張劍研究員、張藜教授、熊衛民教授當選為副主任委員,劉曉教授當選為秘書長,曹琪和宋元明當選為副秘書長。 當選人員發言表示加強專委會的制度建設,真正打造服務中國現代科技史研究的交流平臺。 圍繞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現代科技史研究的空間和影響也將日益拓展,認真總結前進道路上的經驗和教訓,講好“現代科學”的中國故事,是新時代科技史工作者的使命。

猜你喜歡
科技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
《中國科學院院刊》新媒體
硝板上的文明——漫談千年運城鹽池科技史
統編初中歷史教材科技史教學探究——以兩次工業革命為例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振聲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2021年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2)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祝賀戴永久編委當選中國科學院院
《中國科學院院刊》創刊30周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