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普融通:政策演進、發展現狀與實施路徑

2023-04-18 17:53范菊雨王佑華
高等繼續教育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融通技能體系

范菊雨,劉 紅,吳 雯,王佑華

(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

新《職業教育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家建立健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以法律的形式確立。[1]

一、職普融通的政策演進

(一)探索發展階段:職普融通框架雛形(1985—1996)

“職普融通”一詞較早見于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文章和地方實踐,我國探索職普融通由來已久,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中學教育承擔升學和就業雙重任務。20世紀80年代以來,盡管關于“職業教育體系”“職普融通”的表述有所不同,但都契合了當時經濟社會與教育自身發展實際,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體系”“職普融通”的動態性和時代特征,并由此可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職普融通發展路徑漸顯完善。

1985年,在《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最早提出“職業技術教育體系”這一概念,指出職業教育應與普通教育相互銜接,逐步建立進階學習模式、行業結合,搭建結構合理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方略的重要內容。1991年,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中確定了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交融相通、協調發展的基本框架,建立從初級到高級、形式多元、行業配套的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模式。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拓展為與不限于普通教育的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并強調協調發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國家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實施以初中后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并提出將“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修訂為“職業教育體系”,規定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3個層次結構,同時,將“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至此,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同時提出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交融、協調發展的職普融通框架雛形,可概述為“職普溝通”,強調兩者之間的過程溝通與銜接。

(二)完善發展階段:職普融通框架建立(1997—2019)

200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強調了現代職業教育應打通與普通高中之間的鏈接路徑,推進在普通高中增加技能實操性課程,鼓勵從不同維度全面探索職普融通。2002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建立“立交橋”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通高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發展通道,并強調綜合課程對于實現職普融通教育教學的重要性。首次提出“立交橋”概念,職普融通學段劃定在高中階段。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體系完整的終身教育,從而融通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協調非學歷教育和學歷教育,銜接職前和職后教育”。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為了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倡終身教育的理念,深入推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職普相通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賽道、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將產教融合納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內容,重新定位“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同年,國務院又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要適當增加職業技術教育內容”“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學習成果互認銜接”。2017年,《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鼓勵在有條件的普通中學開設職業類選修課程,并共享資源主動為普通中學提供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大型企業、產業園區周邊試點建設普職融通的綜合高中,在此提出“普職融通”概念。2019年,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到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鼓勵職業院提供實踐教學內容,納入中小學課程,并建立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同年6月,國務院在《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鼓勵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促進普職融通。1999年,北京市教委《對北京市普通高中發展的設想》中提出“普職融通”的綜合高中構想。強調“普職融通”,并引導高中階段實施互選、互認、互通制度。至此,職業教育體系內涵更為豐富,涵蓋職教銜接、職業培訓、終身學習、產教融合等內容?!捌章殰贤ā痹诮逃咧斜弧捌章毴谕ā彼〈?普職融通主要發生在高中階段,并開始向初中、小學學段延展。

(三)持續發展階段:職普融通框架成型(2020至今)

2020年10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強調深化職普融通。[2]2021年4月,習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中提出,深入推進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迅速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工匠人才。同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橫向融通不同形式的教育,在普通教育的不同階段滲透職業教育。2022年4月,新《職業教育法》修訂版提出產教融合、職普融通、科教融匯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10 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聚焦現代人才培養路徑,協同創新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發展,深入推進職普融通,定位現代職業教育類型。同年12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再次強調“以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能力為基礎,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點,以推動職普融通為關鍵,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有序有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3]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納入科教融匯,職普融通成為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2023年8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實施普通高中內涵建設行動,其中一項是多樣化發展“提升一批”,支持在基礎較好的地區和學校率先開展特色辦學試點,積極發展綜合高中,推進職普融通。至此,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成型:有機銜接的“直通車”+多元交互的“立交橋”+開放辦學的“旋轉門”+機制保障的“生態鏈”。職普融通逐步成為了現代職業教育重要的發展方式,從普通高中延展到小學和中學,形成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兩條不同類型的道路上既“H”態并駕齊驅又交互發展的格局,搭建了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融通發展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二、職普融通的現狀與困境

職普融通的教育模式讓不同類型的教育之間產生了銜接、轉換。進入新時代以來,在推動職普融通發展體系建設過程中,政策層面出臺了關于職普融通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組合拳”,研究層面形成了關于職普融通的理論、路徑和方法的“策略鏈”,行動層面形成了關于職普融通的地方和學校經驗、做法的“實踐鏈”,以“一拳兩鏈”的技術路線不斷推進職普融通發展。

(一)職普融通的現狀

現階段以創新職業教育學校和普通教育學校之間各層次各類型職普融通模式為重點,搭建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直通車”“立交橋”,建設學習成果認定與轉化機制,推進各級各類成果間的溝通銜接。

從形式上來說,在小學、初中學段,探索職普融通,主要是通過適度增加職業教育課程實現學生職業認知和體驗,增強學習和勞動意識;在高中學段,探索職普融通,除保留小學、初中學段的職普融通模式外,還開設有綜合高中或綜合高中班來探索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互相滲透融合;在高等教育學段,探索職普融通,橫向上主要是普通高中與職業院校、普通高校與職業高校的融通培養,縱向上主要是普通初中與職業院校、普通高中與高職院校、中職學校與普通高校的貫通培養。

從內涵上來說,不同教育類型銜接融通,在教育目標上統籌兼顧促進升學和促進就業雙重目標,在教育內容上統籌兼顧文化課程和職業課程,在教育資源上統籌做到課程共享、師資共享、資源共享,在考核評價上兼顧職業課程和文化課程評價方式,實現不同層級教育內容、課程與教材、學習資歷證書的互通銜接,學校人才培養標準、職業培訓標準、職業資格標準、行業質量標準、企業用人標準等標準之間的相互銜接等。

從機制上來說,職普融通的教學模式促進了職業教育本身縱向貫通、促進了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成為了現代職業教育重要的內容。這種模式打破了長期固化的職業教育方式,讓不同身份、不同天賦和不同需求的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成長道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

(二)職普融通的困境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職普融通發展體系過程中,引進國外職普融通經驗,并根據我國發展環境及自身條件變化進行持續創新,為學生多樣化成才提供了保障。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例如,職業教育縱向貫通機制基本建立,中高職學生升學渠道比較暢通,普通教育的學生對職業教育認識存在一定的偏見,導致普職橫向轉換暢通度不高。再如,各地對“職教高考”制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2012年,湖北在全國首創并推行了“技能高考”制度,實施以技能考核為重點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入高等院校的辦法,突出技能的基礎性在升學中的重要作用,以選拔優秀技術技能人才,開啟用不同尺子衡量不同來源學生的新舉措,為搭建職業教育“直通車”“立交橋”提供了一種新制度,拓展了技術技能人才升學途徑,遼寧、江蘇、山東等地先后出現注冊入學、技能高考、春季高考、自主招生、單獨招考、對口升學、轉段考試等多種方式。從總體上講,以省級統籌、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職教高考,無論從制度、規模、說法,還是重視程度等方面,都無法與普通高考相提并論,職教高考的認可度、吸引力不夠,甚至出現制度失靈現象,職教高考的科學性、嚴謹性、公平性值得關注??偟膩碚f,職普融通無論是從層級類型還是實施層面的發展環境、方法舉措,缺乏系統化的適配性地方模式;職業教育和其他類型的教育之間的合作機制不暢,有些職普融通的措施流于形式,職普橫向融通不夠充分;對標學生多樣化成才的關聯策略和路徑還不豐富,學生的自由選擇和路徑還不暢通,存在諸如教育歸屬、統籌推進、協調互融、社會認同等方面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職普融通的高效能發展,職普融通政策設計的初衷未能很好地走深走實,亟待解決。

“職普融通”作為一項兼具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的開放系統,不僅要關注其內部運行,還要考慮其與外部系統的關系。在職普融通具體的情境中,需要進一步理順機制,把體制機制“多點”變量的邏輯和鏈路打通,建立教育全過程融合、機制完善、資源豐富、條件保障有力的生態教育環境,實現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雙向轉換及等值。

三、職普融通的實施路徑

職普融通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同時職普融通承載著一個復雜的子系統,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從宏觀層面設計完善的制度體系,助力職普融通在整個系統中協調發展。同時從微觀層面踐行職業教育教學理念,建立教學管理機制,強化理實一體化教學,構建專業及課程教學內容,深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充分挖掘各類教育潛在的優勢資源,全方位構建各階段的職普融通教育體系。

(一)完善職教場域層級結構,加快發展高層次職業教育,形成縱向銜接“直通車”體系

賦能國家創新體系,服務高質量發展,既要有操作性的技能人才,也要有引領性、革命性的高層次、高端的技術技能人才。[4]優化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加快推進職業院校達標工程建設,夯實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辦好區域內縣域公辦達標中職學校、市域公辦達標中職學校試點,逐級跨域推廣試行,做強基礎性中職教育,鞏固職業??平逃黧w地位,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多形式推動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探索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系統構建貫通不同等級、不同教育類型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直通車”體系,強化類型教育特征。

在總體建構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過程中,應重在實施內涵式“升格”的模式。首先,可按“一主一補”原則推進,“一主”是指優質高職院校獨立或聯合升格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為主流或主體,其占比要大,以鞏固和深化職業教育近年來的發展成果和“基因”,“一補”是指將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補充,轉型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谀壳案呗氃盒=Y構性布局,從嚴控??茖哟温殬I院校進階上移的節奏,優中選優,做到??茖哟胃呗毥逃闹黧w地位不動搖,又體現其發展性;同時,也應從嚴控制職業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合并轉設,以優化職業本科教育來源結構。其次,鼓勵和引導普通高校,特別是國家重點高校開展職業本科及以上教育,接續培養服務產業高端、高端產業發展的高端職業教育師資、高端技術技能人才;[5]加強長學制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提質擴容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以聯合培養的方式開辦中-專-本一體化的職業教育,共同培養高素質高層次技能人才。最后,著力推動具備條件的高職院校獨立試點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專業,前瞻性適應未來高新技術發展和產業革命對人才的需求。

(二)加快建立完整的內需標準,創新職普融通模式,形成橫向融通“立交橋”體系

賦能國家創新體系,服務高質量發展,既要有頂尖的科學家,也要有一流的工程師和技術技能人才。出臺明確普職融通教育各層級及類別的定位和標準制度指引的框架體系,引導普通高校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推進中職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相互融通、互認學習成果,面向各類社會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搭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不同類、不同層之間相互溝通的“立交橋”,保證普職融通銜接順暢、轉換靈活。

1.整合職業教育現有的招生培養制度。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招考改革,將高職院校單招制度、“專升本”招生制度、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培養制度、高職和應用型本科“3+2”一體化培養制度以及考試標準、考試內容、考試組織、考試方式、考試環境、考試結果應用等環節制度,整合成統一的“職教高考”,統一考試要求、考試時間等,根據考試成績分層分類錄取。具體來說,一方面,實施“文化素質”統考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中職學業水平考試制度,二是探索全國統考或省際聯考制度,將以上成績均作為升入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依據;另一方面,政府出臺系列技能考試標準匯編和指南,規范“職業技能”考試,一是對專業基礎實行統一考試,與“文化素質”一并納入學業水平考試范圍,作為“職教高考”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二是對專業技能可以根據專業特點和布點、規模大小以及學生技能狀態等實行統考、聯考、單考或免考,形成融“統考+聯考+單考+免考”“筆試+面試+實操+免試”于一體的彰顯職業教育特征的公平公正的職教高考”制度。

2.出臺配套的“職教高考”政策?;诂F階段職業本科教育還處于起步期,高端產業發展需要匹配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需要普通高等學校特別是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職業教育協同培養。統籌出臺導向性意見及配套政策,解決本科計劃單列、專業認證標準單列、教學評價單列等問題。培養具有職教基因的高端人才;打破職教高考地域限制,實行跨省招生,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參加“職教高考”等問題。創新發展綜合高中辦學模式,建設模塊化、項目化課程體系和結構化教學團隊,同時制定融通程序、申請方式、學籍轉換等流程,融通師資互聘、學分互換、學籍轉換、課程互選等方面內容,為學生建立多元的成長路徑。

3.加快建立省域學分銀行。健全國家資歷框架制度,建立省域學分銀行,建立學習賬戶,提供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服務,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學分互認、銜接和學籍互換;建立和完善省域學分認定和轉換系統,適應學生多樣性特點,設置不同教學內容的學分,如課程類、勞動類、實習類、技能類、創新類、獲獎類、活動實踐類等,同時建立學分轉換機制,實現校際之間的溝通和銜接,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6]

(三)有組織推進“三融”同向同行,加快開放性辦學機制建設,形成開放耦合“旋轉門”體系

不斷統籌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職普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賦能國家創新體系。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統籌推動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暢通職普融通發展為軸線,建立包含治理耦合、產業耦合、人才耦合、環境耦合等在內的開放耦合的“旋轉門”,擴大交互“流量”,推進政府、社會、企業、學校、教師、學生等利益方聯動,實現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產業與教育、科技與教育、學校與企業同向同行、和諧融通。

1.強化政府對職普融通的統籌。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以實現頂層之間的溝通協調。研制出臺關于加強職普融通的意見、細則方案和負面清單,厘清職普融通空間的政策邊界,落實職普融通相關政策主體責任,破除部門間的政策障礙,形成工作合力。建設區域跨?!皵底执竽X”,推進職業教育開放公平,集成校校網上辦事大廳,促進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流程再造,提升校企、校校間信息交流和協同效能,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推進各學段、各類型學校開放辦學。

2.創新產、教、城融合機制。產、教、城融合是較好實現高等教育階段的普職融通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聚焦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以“合作規劃、合作治理、合作發展、合作培養”理念來探索建設對接區域產業特色的職教園區,校城融合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探索推進高校與有條件的企業等社會力量實施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和專業結構,迭代建設匹配產業轉型升級的課程體系、課程資源,建設培育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產教融合型企業,優化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運行機制,推深走實工學交替教學組織,全面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實現教育場景與生產場景交融。[7]

3.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加快建立“雙師型”“科教融合型”教師培養系統。第一,推進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共同制定教師培養計劃及保障制度,優化校企人才互派制度、企業導師培訓制度及激勵制度,建設人才互動和交流平臺,打通雙向流動通道,培養適應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發揮頭部企業的資源優勢和引領效應,以典型生產實踐項目為載體,培養研發能力強,掌握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的教師。第二,推動跨區域省域非省屬雙一流大學的合作,開展高精尖產業的高層次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第三,加快建設省域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培養職業教育新生代教師,與師范類本科大學合作發展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推動具有普通師范教育和工程技術教育背景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為綜合師范大學或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遴選優質高職院校開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或轉設為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第四,建立協同創新中心平臺,對接市場需求,以科技攻關項目為載體,組建結構化創新團隊,提升社會服務力和貢獻力,建立科研反哺育人機制,推進科教融匯。通過以上路徑,培養科技“精”、場景“熟”、情景“活”、能力“強”、行動“實”、視野“廣”,能勝任教育和培訓“兩個崗位”、站穩學校和企業“兩個講臺”、駕馭課堂和車間“兩個場境”,高質量服務“兩個發展”的教師隊伍。[8]

4.拓寬職業教育辦學開放度。組織職業院校與部門、企業、社會機構合作,開發實踐教學、科普、培訓、終身學習等特色“普職融通”項目,將職業教育延伸到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職工培訓、全民終身學習、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推進職業院校與普通教育學校之間開展項目化合作,共同設計課程、互派師資,職業院校指導、參與普通教育學校學生的職業體驗或實踐,普通教育學校參與職業院校學生的基礎素質教育,推進兩類院校的資源共享和理念上的互相借鑒,實現教學資源共融共享,優勢互補。通過學分認證和學制疊加的方式實現職業教育的分段銜接和職普教育的貫通培養,社區學院開展學士學位教育,這是“專升本”的另一條途徑,即通過與四年制大學開展聯合培養,或在社區學院內設立高等學院的方式實現,目前至少有14個州的社區學院有權授予學士學位。[9]我國積極引導職業院校建立鄉村振興院系,培養鄉村公共服務人才、農村產業發展人才和農業生產經營人才。扶持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推進特殊教育向高中階段以上職業教育延伸。

5.聯動提高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政府出臺政策,將職普融通作為一個教育項目監測點納入地方政府和學校發展考核,細化負面清單,落實落地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平等待遇,消除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歧視政策。政府、社會和學校加強正面宣傳,助力社會公民領悟國家職業教育政策和辦學成就,挖掘宣傳基層和一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典型事跡和大賽點亮人生、技能改變命運的典型案例,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和吸引力,實現社會屬性和教育屬性同向發力。

猜你喜歡
融通技能體系
高級技能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秣馬厲兵強技能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拼技能,享豐收
論教讀與學寫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銷上市?
圓滿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濃濃
畫唇技能輕松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