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師范學院“太原鑼鼓”課程及其音樂話語實踐研究

2023-04-18 22:40喬祎祺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23年12期
關鍵詞:鑼鼓師范學院太原

□ 楊 揚 喬祎祺

山西地區有著悠久的音樂歷史,早已形成富有其自身風格的地方性音樂話語特征。其中,山西非遺類音樂文化話語最具其地區性音樂話語特征的代表性。太原師范學院是山西省較早開始實施地方性人才培養的高等師范類院校。近年來,太原師范學院的音樂系大量引入山西省非遺類音樂文化,并構建起相關人才培養體系,在山西省的音樂學科建設中具有典型性,這以山西非遺音樂“太原鑼鼓”課程最為突出。對太原師范學院“太原鑼鼓”課程實踐與傳承的研究,有利于我們從個案的角度來管窺山西省非遺類音樂文化的話語特征與實施情況。因此,本文聚焦個案,以太原師范學院“太原鑼鼓”課程及其音樂話語的實踐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山西地區非遺類音樂文化及其音樂話語高校實踐傳承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同時,對相關問題的研討,也可為山西省傳統音樂話語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乃至中國音樂話語體系的建設,提供可參考的鮮明區域個案與可借鑒的經驗。

一、“太原鑼鼓”的音樂話語特征分析

“話語”就是人們說出來的“話”,也包括人們寫出來的語言符號——“文字”?!霸捳Z”是在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因此具有社會性。具體的“話語”都是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時產生的,包括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作為語言學中的一個概念和術語,是指構成單位相當于句子或大于句子的語段,它能夠構成一個相當完整的單位?!霸捳Z”可以是一段話、一條信息,也可以是寫出來的一部文學作品,等等。音樂和語言都是人類以聲音為媒介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行為方式,有許多相似和相同之處,從上述對語言話語的結論推而論之,音樂話語便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曲調、音符、樂段、音樂的表述方式,等等。山西非遺類音樂文化話語有其自己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征的紛繁復雜的音樂話語語匯,不僅涉及音樂形態,還包括音樂表述習慣,等等。鑒于山西非遺類音樂文化話語的復雜性,本文對山西非遺類音樂文化話語的研究,將聚焦太原鑼鼓藝術,通過個案性的研究來分析山西非遺類音樂文化話語的特征。太原鑼鼓有著較為鮮明的藝術風格,于2008 年第二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的音樂話語特征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為樂器分類的表述方面;其二是音樂術語的表述方面。

1.太原鑼鼓的器樂分類話語特征表述

對于中國傳統器樂的分類,學界依據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如依據演奏方法進行分類,可以將中國傳統器樂劃分為吹、拉、彈、打等;依據國際上的樂器分類方法,再依據不同的震動方式,又可將中國傳統器樂劃分為體鳴樂器、弦鳴樂器、膜鳴樂器等。但將太原鑼鼓中的各類樂器納入不同的分類方法中,都難以突出其樂器特色,這就是說難以對太原鑼鼓中的各類樂器進行有效的劃分。因此,不同的分類方法均是從研究者的客觀角度,來對不同音樂事象與類種進行分類的,而這些分類方法是否能夠有效地劃分太原鑼鼓的樂器,還需要探討。

不同于學界客觀性的分類方法,太原鑼鼓將其樂器劃分為大家具、小家具。在大家具中,相關編制樂器分為堂鼓、大鐃和大鈸三種。傳統太原鑼鼓演奏里的小家具,主要有馬鑼、鉸子、二錢、手鑼和戰鼓等。從以上太原鑼鼓的樂器分類與描述來看,也證實了依據當前學界對中國樂器的分類方法,是難以對太原鑼鼓的樂器進行詳盡的劃分的,例如依據演奏方式進行劃分,那么以打擊樂為主的太原鑼鼓藝術就無法得到合理的分類。而依據振動方式進行劃分,太原鑼鼓中的大部分樂器可以劃分為體鳴樂器與膜鳴樂器,這樣的分類方法也難以突出太原鑼鼓樂器的特性。在山西民間分類方法中,將太原鑼鼓的相關樂器統稱為“家具”。太原鑼鼓樂器“家具”的民間稱謂,讓太原鑼鼓中的樂器在山西民間“稀松平?!?,由此可見太原鑼鼓在民間的普及程度。同時,以“家具”來稱呼太原鑼鼓中的樂器,也體現了山西民間樂器的多元應用智慧與文化傳統。不僅如此,在“家具”這一稱謂上,又加入了大、小。用太原鑼鼓樂器的大、小家具之分來對相關樂器進行分類,較為形象地體現了太原鑼鼓樂器具有多元化用途、形制大小、傳播廣泛等特性。

2.“太原鑼鼓”的音樂術語表述特征

太原鑼鼓藝術的民間音樂話語,不僅能夠形象地體現出器樂的特色,而且還可以用來描述不同形態的音樂術語,也可以對不同樂曲的用途來源進行標識,由此形成了富有太原鑼鼓特色的音樂術語話語系統。目前,學界對民間器樂樂曲的形態描述,多以樂曲結構來進行解析,例如板腔體、聯曲體、單曲體等描述術語。對太原鑼鼓藝術的分析,同樣可以運用上述術語來進行探索。太原鑼鼓的曲牌結構基本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

其一為單曲體,即能完全獨立演奏的鑼鼓曲(或牌子曲),例如社家鼓、長流水、緊流水、狗相咬、單一二五、雙一二五等曲牌。

其二為套曲體,即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樂段組成的具有一定套數格式的鑼鼓曲(或套曲)。套曲體鑼鼓曲具有完整的音樂構思,各樂段之間存在共同表達同一音樂主題的聯系。雖每一個樂段均可獨立演奏,但若從音樂意義上來講,是不可以脫離整體樂曲而單獨存在的。例如狗相咬,分有7 個樂段;單一二五,分有6 個樂段;雙一二五,分有7 個樂段;農村一二五,分有6 個樂段;等等。

其三是聯曲體,即將獨立的兩首(或兩首以上) 套曲(或單曲),根據表現內容而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演奏的鑼鼓樂曲體結構。例如太原城區過去的鑼鼓,其聯曲體演奏常表現為:按照流水→雙一二五→農村一二五→單一二五→狗相咬的順序一套一套地進行演奏。從上述對中國傳統音樂曲體結構的分類方法來看,相關音樂話語能夠較好地分析和描述太原鑼鼓的音樂結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山西民間音樂藝術不同于西方音樂或專業音樂,以所謂的形態即可一言以蔽之,其所生成的場域決定著它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而在形態上卻是難以進行表述的。所以,形態研究性的結構術語難以表述出其樂曲的用途、功能等。對于這一問題,山西民間的音樂話語則能夠表述出太原鑼鼓曲牌的來源與作用等。

傳統太原鑼鼓樂曲命名的由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根據特定的用途來命名,例如社鼓、社家鼓、逐鼓等,過去專用于祭祀、社火或迎送儀仗等。第二,根據特定的樂句來命名,例如單一二五、雙一二五和農村一二五,其中的“一二五”指的是三個特定的樂句,即“一槌子”(咣才皮)、“二槌子”(咣才皮才咣才皮)、“五槌子” (咣才皮才咣才皮咣才咣才咣才皮) 等。由上述可知,山西民間對太原鑼鼓樂曲或曲牌的音樂話語描述,凸顯出太原鑼鼓的樂曲風格及其所適用的場合。而以樂曲結構的音樂話語來進行描述,雖然有助于我們認識太原鑼鼓的曲牌結構與形態,但難以關注到它的用途及其在民間傳統文化中的作用等??梢?,太原鑼鼓自身的音樂話語極為貼合太原鑼鼓本體的音樂形態特征,同時,深耕于山西民間的太原鑼鼓藝術,形成了符合民間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音樂話語表述特征。

二、太原師范學院“太原鑼鼓”課程及其音樂話語實踐

通過上述對太原鑼鼓音樂話語特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太原鑼鼓與山西民間藝術文化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并形成了獨特的音樂話語,并且這樣的音樂話語特征延傳至今。當前,太原鑼鼓及其音樂話語的傳承實踐路徑分為三種:其一為社會傳承;其二為樂班傳承;其三是學校傳承。而在太原鑼鼓的學校傳承中,太原師范學院對其藝術與音樂話語體系的實踐極具代表性,并形成了課程設置、課程實踐、教學與考試評價等課程教學系統。

1.太原師范學院“太原鑼鼓”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實踐

“太原鑼鼓”課程是太原師范學院開設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也是為音樂學、音樂表演、作曲專業學習者開設的必修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多元化音樂感悟能力、表演能力等,并使其具備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音樂的基本音樂素質。從總體來看,太原師范學院的“太原鑼鼓”課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音樂理論傳授;第二部分,跟隨非遺傳承人進行演奏實踐;第三部分,展演、考察與編創實踐等。此外,在任課教師方面,課程負責人韓曉莉教授在兼顧理論課程的同時,也積極地聘請太原鑼鼓的傳承人李乃忠、張愛仙等,形成“雙師型”授課模式,這一模式對太原鑼鼓在太原師范學院的傳承與普及,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太原鑼鼓”課程的教學方式為混合式教學,在其教學設計中,第一要務是將太原鑼鼓的傳承方式由“口傳心授”調整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前四節課為公共課,統一在室內進行教學,旨在告訴學習者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并且使之對太原鑼鼓的物態結構與表演形式有一個概況性的清晰認知。理論教學過后,在兩位太鼓傳承人的帶領下,課程進入實踐階段。在此階段,要學習慢流水、狗相咬、單一二五、牛斗虎、緊流水等曲牌。在前期的節奏訓練結束后,在中后期逐漸加入動作訓練,待動作與節奏完全熟練后,接下來便是合奏訓練。太原鑼鼓隊列的編制一般分為三種,分別是小型鑼鼓樂隊、中型鑼鼓樂隊與大型鑼鼓樂隊。根據課程的需求,課程組選取了大型太原鑼鼓隊列的編制,并采用廣場表演的形式來進行訓練。

2.“太原鑼鼓”課程中的太原鑼鼓音樂話語實踐

在太原鑼鼓的訓練過程中,技術練習至關重要,更為關鍵的是,技術訓練要著重體現出對太原鑼鼓音樂話語的運用與實踐。這里我們以大镲的技術訓練為例。

太原鑼鼓的大镲演奏技術可具體細分為15 個基本技巧,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教授以下兩個演奏技巧:第一是镲的擊打訓練。在大镲的擊打中,要平抬雙手,將左、右兩手臂保持在同一水平,立放镲于胸部前方,左、右兩手同時向上發力,镲面便受力而發出聲音,此為正擊。這一技巧的運用,可依據兩镲相觸的發力點,分為側面、斜面、單雙面、上下面等多種類型。在擊镲時,兩镲間的距離決定了兩镲碰擊的頻率,間距越大,則擊镲的頻率就越小。需要注意的是,為追求干凈、清晰的音色,避免發出其他雜音,兩镲碰擊過后應迅速分開。另外,兩個手臂同樣保持在同一水平,把左、右手中的镲放在腹部的正前方,此為悶擊。第二是镲的挽花訓練。镲的挽花共有18 種類型,課程實踐中主要教授三種類型,分別是“單展翅”“雙展翅”“旋風镲”,每種挽花類型有著不同的動作與要求,并且細致到每一拍都有不同的節奏與動作。

對于山西地區不同的鑼鼓藝術及其特色,民間運用不同的話語來進行表述,如“絳州的鼓,臨汾的鑼,太原的鑼鼓耍大鈸”。從表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絳州鑼鼓中,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威風鑼鼓中的鑼極具特色,而在太原鑼鼓中的大鈸(大镲) 也具有一定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山西民間對鑼鼓藝術的話語表述與音樂習慣,不同于專業音樂觀念,以太原鑼鼓中的大镲演奏技巧與節奏為例,小镲與小鼓的節奏較為復雜,但技術難度較大。相比來看,大镲的節奏則較為簡單。然而,在太原鑼鼓中,并不將節奏的難度放在極為重要的核心位置,而是非??粗匮葑嗾叩捏w態、動作。由于太原鑼鼓中演奏大镲的身段觀賞性較強,動作較為復雜,因此,大镲在太原鑼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太原鑼鼓”課程中的評價標準與音樂話語反饋

在音樂話語實踐中,話語評價與標準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話語實踐的有效環節,還是校正音樂行為與調節音樂動作的重要反饋機制。在“太原鑼鼓”課程中,同樣也安排了課程考核與評價的環節,以此來對相關演奏技巧進行評定與修正。

1.“太原鑼鼓”課程的評定標準與方式

“太原鑼鼓”課程以論文撰寫、實操考核、日常訓練三種形式來進行分值評定,其中平時成績和課程參與程度占30%、課程論文占35%、實操考核占35%。在平時成績的評定上,則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作為參考依據。這一過程包括討論發言、曲目表演與實操練習,以及撰寫學習或調查報告等內容。在課程以外,除撰寫學習報告等,還有一定量的實踐練習任務。在課程論文考核方面,課程組要求根據學習實踐與心得來完成論文的撰寫,該形式旨在通過論文的撰寫,展現學習者對課程內容的課后思考。此外,在課程論文之后,課程組還通過比賽、演出和考試等方式,來驗收與檢驗學習成果。在課堂的系統學習與課外的自學補充之后,再通過一些實操性的考核來檢驗學習者對太原鑼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這種考核的方式可以讓學習者展現所學的演奏技巧,檢驗其在集體演奏中與樂團成員的配合能力等。通過對考核現場的觀察與參與,可以看到,太原鑼鼓傳承人對演奏水平高低的評價,更多聚焦于演奏動作協調與否等,而對于節奏等因素則是放置于次要地位。這一點與專業音樂教育的評價標準不同,并且,傳承人對演奏的校正,同樣是關注演奏動作與行為。

2.“太原鑼鼓”課程的舞臺演出實踐

在課程結束后,為了使所學有的放矢,課程組聯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太原鑼鼓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多在本校內開展,如迎賓活動、運動會開幕式,以及每年元旦舉行的太原師范學院新年音樂會等。由相關實踐活動可見,課程組在課程結束后,迅速地將所學與實踐勾連起來,并使之在實踐中得到應用。經過近五年的不斷努力,逐漸形成了太原師范學院校園文化的名片。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活動的實踐與開展僅在太原師范學院范圍之內,未能與太原鑼鼓所在的其他實踐載體相互結合,如社會實踐、民間樂班實踐等。由此可知,太原師范學院對太原鑼鼓的音樂話語實踐,輻射的范圍較小,未能與其他平臺、領域相互結合來提高太原鑼鼓傳播與展現的影響力,可以說,這是當前太原師范學院“太原鑼鼓”課程實踐中的缺憾。

四、太原師范學院的太原鑼鼓音樂話語實踐特征與存在的問題

1.太原師范學院的太原鑼鼓音樂話語實踐特征

第一,在授課中采用“雙師型”的模式。在我國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中,一些高校普遍采用由專業音樂教師與非遺傳承人所組成的“雙師型”授課模式。此種模式有力地兼顧了當下專業音樂教學以及非遺知識的學習,通過現代音樂知識與非遺文化的相互映襯,學習者能夠較好地吸收這兩方面的知識?;诖朔N模式的包容性與適宜性,“太原鑼鼓”課程組積極地聘請太原鑼鼓的傳承人李乃忠、張愛仙等人,形成“雙師型”授課模式。由相關實踐可知,“太原鑼鼓”課程的“雙師型”授課模式的實施,為太原鑼鼓的教學及其音樂話語的實踐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與可行的路徑。

第二,在實踐中全面移植太原鑼鼓的音樂話語來進行教學。太原師范學院的音樂教學是以專業音樂學習為主體,兼有其他類型的,如以非遺音樂文化的研習等為輔助構建起來的地方性音樂教學體系。在太原鑼鼓落地于太原師范學院的過程中,針對其教學,課程組依然將太原鑼鼓的民間音樂話語體系移植于高師音樂教學之中,未因傳承方式與語境的改變而改變原有音樂話語系統。此種實踐方式使學習者能更好地了解山西民間音樂話語體系的特征,同時也較好地彌補了高校音樂教學中母語音樂知識學習不足的缺憾。

第三,課程中形成了“學習—思考—考核”“課中—課后”的學習模式。通過對太原師范學院“太原鑼鼓”課程的分析與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方式與考核形式較為豐富,并且,這種方式將課中與課后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授課與學習的過程閉環。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提倡對技術動作的探索與習得,還強調通過對太原鑼鼓的學習,來思考山西民間音樂文化的風格與文化意義。

2.太原師范學院太原鑼鼓音樂話語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太原師范學院的“太原鑼鼓”課程在山西民間音樂話語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這是事關如何進一步傳承山西民間音樂及其話語的重要議題。學校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平臺,學校傳承與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意義與功效,已逐漸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但是,如何打通校園傳承與其他模式的通道,是傳承當前民間音樂文化的關鍵問題。以太原師范學院為例,其將“太原鑼鼓”課程實施得有聲有色,在省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令人遺憾的是,課程結束后的實踐活動僅在太原師范學院的范圍之內開展,未能與太原鑼鼓及音樂話語體系的其他實踐平臺相互勾連,如社會實踐、民間樂班實踐等,未能充分地發揮課程學習的效能,這是在今后的實踐中亟待處理的問題。

猜你喜歡
鑼鼓師范學院太原
遵義師范學院作品
《通化師范學院報》 征稿啟事
邵伯鑼鼓小牌子
太原清廉地圖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洛陽師范學院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
民族音樂“如何教”VS“怎么學”——以民樂合奏《豐收鑼鼓》一課的教學為例
龍潭八牌鑼鼓的概況與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