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一流農業科技期刊的實踐探索
——以《河南農業大學學報》為例

2023-04-19 20:35鄧俊鋒曾慶東
中原工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學報學術期刊

焦 睿, 邵 龍, 鄧俊鋒, 曾慶東, 耿 倩, 李 瑩

(河南農業大學 學報編輯部, 河南 鄭州 450046)

科技期刊是科技交流的重要平臺,對科技發展和科技創新至關重要。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期刊的建設與發展,多項支持期刊發展的重磅政策相繼發布。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門聯合發文《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1],提出“要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發表重要講話“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提出學術期刊要與科研工作者一起,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2-4]。

高等學校學報是科技期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蒲泻徒虒W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逗幽限r業大學學報》( 以下簡稱學報) 于1960 年創刊,是河南農業大學主辦的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以“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學科發展”為己任,始終堅持“嚴謹、求實、創新、發展”的辦刊宗旨,堅持“與學校共發展、與學科共進步、與學術共繁榮、與學者共成長”的辦刊理念,立足河南,面向全國,主要刊登作物學、獸醫學、農業工程、林學、畜牧學、農林經濟管理、生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食品科學與工程、風景園林學、生態學、植物保護、園藝學和煙草學等學科領域的學術成果??梢哉f,學報已初步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成果傳播的大平臺、展現學校實力的重要窗口。

1 全面梳理學報發展歷史,傳承優秀發展基因

1.1 學報發展的光輝歷程

學報自1960年創刊,至今已有63年。在這63年的歲月里,學報的發展主要分為2個階段,一個階段是1960—1984年,另一個階段是1985年至今。學報在1960年創刊后,因歷史原因幾度更名,幾經變遷,曾用刊名包括《河南農學院學報》《河南農學院科技通訊》《許昌農學院科技通訊》。但最具歷史意義的是,1985年由《河南農學院學報》更名為《河南農業大學學報》,這一名稱沿用至今。2006年,學報從季刊改為雙月刊。此舉吸引了更多的校內外優秀論文,這對學術質量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學報緊跟時代要求,于1984年引入英文目次,1985年引入英文摘要,這在全國高校農業學術期刊中也是比較早的。

自1985年以來,學報主編均由歷任校長擔任,分別為蔣建平教授、張百良教授、王艷玲教授、張瓊教授、張改平院士、介曉磊教授,各位主編厚基礎,把方向,凝人心,聚力量,為學報跨越式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截至2023年8月,學報累計出版57卷238期,刊發文章5 158篇。目前,發表的論文中,省級以上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達到三分之二以上,充分體現了學報刊登文章的科研水平和質量[5]。

學報連續6 次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連續12 次無間斷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收錄;2020 年入選中國科協農林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3 等級;根據中國知網與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22版《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統計源期刊,排名首次進入農業科學綜合學科前10,由2021版第22位躍居領域第7位;根據2022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指標(CSCD-JCR),學報在CSCD-JCR數據庫農業科學學科中分區為Q2,影響因子在全國農林高校學報排名第8,是目前河南省內2 家獲此榮譽的高校自然科學學報之一。同時榮獲河南省出版領域最高獎——2022年度河南優秀出版獎期刊獎[6]。

1.2 學報的歷史貢獻與優秀發展基因

學報63年的歷史可以用“三個見證、三個體現”8個字來高度概括,這也是學報作出的巨大歷史貢獻與優秀發展基因。

1.2.1 見證了多個學科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

學報是展示學科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學科研究成果的忠實傳承者、弘揚者以及記錄者,為學校學科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包括相關學科工作經驗交流、科研成果介紹及外國友人考察等。其中,學報見證了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學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這為作物學成為國家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奠定了重要基礎。

1.2.2 見證了一批重要理論成果的形成

理論來自于實踐,傳播于媒體,63年來學報及時并廣泛傳播了學校教學科研成果,其中傳播的一些學術成果已經享譽全國。最負盛名的是以吳紹骙先生、陳偉程教授等為代表的“南繁北育”理論,其最早提出采用異地培育法以加速品種選育進程,也就是“南繁北育”理論的最早著述首先發表在學報上。其次是以范濂先生、胡廷積教授、郭天財教授等為代表的小麥豐產高產理論,并集成創造了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引領了小麥高產方向,為河南小麥總產連創歷史新高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在學報上發表。第三是以蔣建平教授、范國強教授等為代表的泡桐學理論,在泡桐良種選育、豐產栽培、成果推廣應用中做出了系統的、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的貢獻,同時學校在泡桐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持續至今依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第四是以韓錦峰教授為代表的煙草學理論,他于1975年在河南農業大學創辦煙草專業,成立煙草學院,開創了我國煙草教育的先河。此外,還有畜禽疫病防控理論,以及拉網防治技術、灰色系統理論、鹽堿治理理論等一系列重要成果,都曾刊發在學報上。

1.2.3 見證了一批專家學者乃至科學巨匠的成長

學者與學報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學報因學者而興,學者因學報而強。吳紹骙教授、范濂教授、胡廷積教授、陳偉程教授、郭天財教授、韓錦峰教授、蔣建平教授、李樹人教授、萬金精教授、劉祝宜教授、崔金梅教授……,這些大科學家的名字,同他們在學報發表的研究成果一樣,至今仍宛如巨星,熠熠奪目,同時在學校歷史上、在科學研究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2.4 體現了真正扎根中原沃土的優秀品格

中原大地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學術界涌現出眾多有擔當、有情懷的專家,積極投身中原崛起的偉大事業中。河南農業大學的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山前嶺后,精耕細作,斑白了頭發,佝僂了身軀,發現了奧秘,魁梧了精神,真正是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寫在了糧食豐產上,反映在了學報上[7]。

1.2.5 體現了大協作大聯合協同攻關的優良傳統

自20世紀70年代,學校就組織多學科、多部門、多層次的科技人員開展協同攻關,協同攻關基礎好,歷史早,持續長,實現了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相關研究成果曾多次在學報發表。其中,小麥玉米高穩低研究協作組的許多研究成果發表在學報上,于1974年、1976年兩次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2012年學校獲批首批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也是淵源于此。

1.2.6 體現了教學相長、教研相長的辦學理念

教學相長、教研相長一直是學校的特色。學報積極刊發教師、學生優秀研究成果。許多學者大家當年在求學期間的研究成果以及畢業論文都在學報刊發。張改平院士在校學習期間幫助老師的工作也被記錄下來。這也反映了學報從形式和內容上都注重細節,注重知識產權,更注重教學科研的統一性。

學報63年的歷史不僅記錄了很多專家學者學術成就的歷史脈絡,推進了科技進步與創新,而且持續傳承明德自強、求是力行的優良學術傳統;不僅是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發展史,而且也是學報編輯部全體編輯為提高學報質量而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奮斗史。充分展現出自己鮮明的特征,那就是一如既往注重精益求精的質量把控,一如既往注重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需求的研究成果,一如既往注重河南農業大學影響力的擴大和發現培養人才。這也正是學報需要傳承發展的優秀基因。

2 全面推進內部管理流程再造,提升服務水平和效率

2.1 持續加強制度建設

2.1.1 內外部質量監管相結合

質量是期刊的生命線。社會各界對進一步提升學報的學術質量、服務能力以及國際化水平期盼強烈。為此,學報出臺《學報內部質量檢測制度》,每年隨機抽取責任編輯1~2篇文章,邀請國內同行從內容到形式全方位把脈問診,有效提升了質量水平,形成了與上級部門質檢互為補充的質量監控體系。2022年抽取的文章,分別邀請中國農業大學等3位同行專家把脈問診,優秀率91.8%,這也為我們指明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2.1.2 改進出版流程

在做好人員業務分工的同時,學報不斷優化審稿系統,理順出版流程,修訂完善《關于出版流程的有關規定》,2016—2020年出版時效分別為291、249、236、183、183天,有效縮短了出版時滯,出版效率明顯提高。

2.1.3 完善“三審三?!钡戎贫?/p>

不斷完善學報管理制度,修訂了《學報編委會章程》《學報用稿規定》《學報優稿優酬辦法》《學報績效考核辦法》等制度。在“三審三?!钡幕A上,增加了外聘專家四校、編輯部主任審讀等環節,提高編校工作中的責任意識,加強過程監管,嚴格控制差錯率,提高了稿件的編校質量,將差錯率控制在萬分之二以下。優化了學報《投稿須知》《學報版權協議》,從法律層面避免了知識產權糾紛。

2.2 欄目設置與優化

2.2.1 科學調整學報欄目

學報積極回應國家農業領域重大戰略需求,服務鄉村振興和河南“三農”發展,服務學校學科建設,重點圍繞作物學、獸醫學、林學和農業工程4個特色骨干學科群,開設特色欄目。同時,委托中國知網形成了河南農業大學學報《基于大數據的期刊發展深度分析報告》,根據中國知網的學科排名分析,學報發文量和被引頻次最多的學科為農作物、農業經濟、園藝、生物學;基金論文數最多的學科為農作物、輕工業手工業、農業經濟、園藝、生物學。編輯部及時調整欄目,策劃專題和調整約稿方向,有助于挖掘目前研究熱點,提高文章被引頻次。

2.2.2 增設綜述欄目和學術專欄

自2021年第一期起,開設“綜述”欄目,增設研究專題,加大特色欄目建設。持續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及名家約稿,持續跟蹤服務學科發展,從而拓寬學報稿源,確保學報質量的穩步提升。2021年增設“研究綜述”欄目,積極推介學校國家自然基金獲得者的研究成果,加大約稿力度,截至2022年底,共出版22篇高質量綜述。目前已設了“智慧農業”“現代農業裝備”“土壤碳調節”等專欄。

2.3 積極爭取學校層面支持

建設一流農業期刊,離不開學校的政策支持。學校一貫高度重視學報發展,并把其作為實現學校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硬件方面,編輯部整體搬遷至龍子湖校區圖書館三樓,極大改善了辦公環境。軟件方面,從學校層面出臺了《河南農業大學關于推動學報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是學報歷史上的第一個校級文件。該意見明確提出,要從隊伍建設、制度建設、資金支持等多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不斷提高學報的學術組織力、人才凝聚力、創新引領力和國際影響力,使學報真正成為學??萍紕撔碌闹麝嚨?、成果傳播的大平臺、展示影響的重要窗口,強力支撐以農為優勢特色的一流大學建設。創造更多有利條件,鼓勵廣大師生積極為學報組稿、投稿、審稿。對學報貢獻大、高被引的師生,評聘為優秀作者、優秀審稿專家,對其稿件開通綠色通道,優先快速出版。進一步加強學報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激發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全校師生熱愛學術、支持學報的氛圍,推動學報與學科、學者、學術的深度融合。

2.4 擴充作者數據庫和評審專家信息庫

主動收集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信息,特別是收集相關學科的高被引優秀青年科學家信息,豐富補充和完善優秀論文作者數據庫、專家信息庫。繼續開展優秀學術論文評選和優秀審稿專家評選活動工作。2021年,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下,評選出2018年度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5名、二等獎11名、三等獎16名,評選出2020年度優秀審稿專家30名。

2.5 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

不斷升級稿件采編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所有稿件線上處理,對稿件進行網絡首發,縮短出版周期,在每篇文章前標注引用信息和DOI號,方便讀者參考引用下載。新網站集稿件采編、消息通知、工作動態、期刊瀏覽、專題策劃、網絡首發等功能于一體,極大方便了專家、作者、讀者。學報重視微信公眾號建設,方便作者就反饋專家評審意見、反復修改等環節與編輯部聯系,同時加強對微信公眾號內容資源集約整合,利用重慶非曉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文獻精準傳播服務,精選推送師生及團隊論文,把學報已經發表的相同學科、相同研究方向的高被引論文做成虛擬專題,擴大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學報還組建專家學者微信群,方便交流學術觀點,及時了解學術會議,擴大學報影響力。同時,主動匹配申請,加入相關學科數據庫;定期瀏覽其他兄弟院校的網站,及時學習,開拓思路,取長補短。

3 全面加強資源整合,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

3.1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報高質量發展

編輯部始終把黨建工作擺在首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全面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積極落實《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精神[8]。通過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觀看紅色電影,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等多種形式,順利完成了歷次主題教育活動,同志們政治理論素養大幅提升,一名青年編輯光榮入黨。積極響應學校黨史學習和“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編輯部多次開展學報黨支部書記講黨課活動;編輯部常思敏編審為生命科學學院作題為《農業科技論文的寫作要求和常見問題分析》的學術報告,同時贈送期刊供師生學習;邀請《Horticulture Research(園藝研究)》主編程宗明教授和南京農業大學英文期刊編輯部主任尹歡來河南農業大學為我校師生做專題講座。結合“能力作風建設年”專題活動,舉辦了編校能力提升研討會,與信息化辦公室、檔案館共同開展了“學校史、長才干”活動。系列活動的開展,極大增強了同志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實現了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報高質量發展。

3.2 吸引校內優質稿源

學報重視學??蒲袃瀯?積極爭取校內的優質稿源,先后發送了致國家基金獲得者、研究生導師和老師們的3封信。積極向學校國家自然基金獲得者約綜述類稿件,責編們與負責學科的專業教師保持緊密聯系,通過面談、電話、短信、郵件等多種方式,宣傳學報進展,鼓勵一線專業教師積極投稿。從“河南農業大學學報”微信公眾號中,精選42篇原創文章整理編制成5.3萬字宣傳冊,贈送給我校相關學院師生,進一步增進了與學術主體的溝通,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

3.3 積極與學科建設相融合

學校2020年11月入選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建設高校,2021年9月入選河南省“雙一流”創建高校,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河南省特色骨干學科群、1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等,這些都是辦好高水平學報的重要基礎。為實現“與學科共繁榮”,學報從2022年第2期開始,專門開辟了封二和封三,分別對重點學科及其學科帶頭人進行推介,內容包括學科發展、取得成就、研究前沿和師資力量等方面,向廣大讀者傳遞學科信息,擴大學科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開展小型學科專題研討會、交流座談會等活動,推動學報與學科、學者、學術的深度融合,吸引廣大專業教師、審稿專家等進一步關心支持學報建設,把學報真正打造成學術家園,為學校發展營造厚重的學術氛圍。

3.4 充分發揮編委和編委會作用

學報根植學校,具有學術資源豐富、科研力量雄厚、研究成果豐碩的先天優勢。編輯部盛情邀請各學科帶頭人和大專家擔任學報編委,發揮其豐富的投審稿經驗,有利于預測學術熱點、指導辦刊。編委在各自學科領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期刊的寶貴學術資源。編委既要帶頭將自己及其所在團隊的優秀研究成果在學報發表;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學術影響力,不斷拓展優質稿源,積極組稿和約稿,加強選題策劃,主動宣傳期刊,吸引更多的重大原創性成果和高水平綜述性論文在學報發表;更要加強期刊的學術誠信和科學道德建設,自覺維護學術期刊的嚴肅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努力營造健康的學術生態。編委會是學報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一流農業期刊建設的重要抓手,不僅可以為學報提供優質稿源,還可以培養學術新生力量,培養潛在作者、編委、審稿專家。同時,編委會還要立足期刊質量提升,緊密跟蹤農業科技領域最新進展、前沿動態和研究熱點,深度挖掘每一位編委的學術資源,加強專欄、??蛯n}策劃,逐漸形成特色、培育品牌,真正體現科學家在辦刊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3.5 積極主辦承辦高水平學術研討會

主辦承辦學術研討會是一種最直接的宣傳學報方式。通過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吸引同行專家積極參與,從而提升學報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建設一流農業期刊打下基礎。2020年11月14日,成功舉辦《河南農業大學學報》創刊60周年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高??萍计诳芯繒?、中國高??萍计诳芯繒r業期刊專委會、河南省期刊協會、河南省高校學報研究會和全國農業院校的120名代表出席會議。2021年10月26—27日,成功舉辦中國農業期刊學術年會。年會以“新時代中國農業期刊的創新發展路徑”為主題,全國農業期刊界的100余名代表參加了線下會議,接近5 000人參加線上會議,推動了農業期刊的深入交流,受到全國農業期刊界一致好評,被《河南科技報》和中國北方期刊網等新聞媒體轉載報道,進一步提升了學校和學報影響力。

3.6 廣泛開展調研活動

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方針,積極開展交流學習活動,先后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南大學、鄭州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等單位交流調研,針對學報現狀、發展方向、自身優勢和不足等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和學習。通過開展系列學習調研活動,進一步交流了辦刊經驗,拓寬了辦刊視野。

4 結語

回顧歷史,成績斐然。上級主管部門嚴格要求、正確引導,促使學報不斷提升辦刊水平和質量;同行期刊你追我趕、協作互助,在創辦國家高質量期刊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審稿專家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確保了學報的學術質量和專業水準;熱心作者讀者支持信任,給了學報不斷進步的強大動力;新老編輯在幕后辛勤勞動、默默付出,在他們身上體現了期刊人的優秀品格,推動著學報繼續前行。

展望未來,重任在肩。在打造一流農業學術期刊、助力學?!半p一流”創建的征途上,學報傳承63年發展歷史的寶貴財富優秀基因,堅持“聚焦農、小綜合、大特色、創一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全面服務學校發展大局,服務學科發展,服務師生需求,傳播更多創新成果,形成學校一流學科與一流期刊建設相輔相成、雙輪共振的良好發展態勢,將學報辦成與以農為優勢特色的一流大學相匹配的高水平學術期刊,成為河南科技界乃至全國科技界的品牌期刊,為中國式現代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猜你喜歡
學報學術期刊
期刊更名啟事
期刊簡介
致敬學報40年
期刊問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學報簡介
學報簡介
《深空探測學報》
學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